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研究丨从《画禅室随笔》窥探董其昌“古淡萧散”的书法风格

文◎谢怿墨

摘要:董其昌身为“华亭书派”的领袖,其古朴淡雅、萧散清淡的书法风格对明末清初书坛书家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画禅室随笔》作为董其昌经典著作之一,以书论开篇,以禅说结尾,无不体现着董其昌的禅意审美。文章借《画禅室随笔》的论述,窥探董其昌的“禅意审美”,并着重从“用墨”“章法”两方面对董其昌“古淡萧散”的书法风格加以讨论。

关键词

董其昌、古淡萧散、禅意审美

正文

关于艺术作品风格与人的关系的讨论,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认为“风格即人”。风格是一个人的代表,对于书家来说更是如此。书家的个人审美对其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由《画禅室随笔》入手,对董其昌的禅意审美加以探讨,阐述由其禅意审美衍生出的“古淡萧散”的艺术风格。

董其昌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的纷乱动荡与政权更迭。然而,“淤泥定生红莲”,在兵荒马乱的动荡之下,作为华亭书派的引领者,他力求“古淡萧散”之意。不仅为明末解放天性、追求书家个性化的书坛增添了几分温醇秀颖的色彩,也影响了清前期诸多书家的艺术风格。《画禅室随笔》是董其昌经典著作之一,卷一尽述董其昌学书27年的体悟,以“论用笔”“评书法”为最;余卷则从画、禅等角度切入,无不蕴含着董其昌的美学思想。

董其昌书法《书杜工部诗卷》局部

一、禅意审美的由来

《明史·董其昌传》有载:“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董其昌早年即寄情禅宗,渴望以“禅”明哲理义,其作《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皆列单卷以述禅学,足可见禅宗对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才、如其学。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才子之书秀颖,畸士之书历落。”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思想往往会映照艺术审美,通过艺术作品反映出来。自然,董其昌也不例外。一生致力于禅学的董其昌饱经禅学观念的涵养与滋润,其作品自然透露着禅意审美。因此,其在论书时常借“禅”阐发论述:“药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门也。”

在董其昌这样的书家看来,“遮眼看经”的禅意典故意味实与书相和。其中,由“看经”联想到“读帖”的情景,足有张长史“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山谷“荡江悟笔法”之意趣。而这也正对应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禅宗思想。除此之外,他对于书法“随意所如,自成体式”的理解也与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念相和。

董其昌借“禅宗之眼”观“书法之理”的行为一直影响着其书法审美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即为“萧散古淡”。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曾多次提及“萧散古淡”的审美观念,认为“淡”可谓书法上的最高境界。如“此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用卿得此,可遂作宝晋斋矣。” “唐林纬乾书学颜平原,萧散古淡……” “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源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余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 “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顾世人知者绝少。”

何谓淡?在董其昌看来,“此皆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之为淡。” 这与禅宗的“自然观”不谋而合。禅宗思想以“悟”为中心。禅悟可分为三个境界,即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循行迹”,第二境“空山无人,流水花开”,第三境“万古长风,一朝风月”。无论是第一阶段的“禅无本体”还是第二阶段的“破法执我执”,都依然是物我分离的“着相”,并非“无门无径”,不可称为“觉悟”,亦没有达到“自然”。既然不是“自然”,就没有达到书法“古淡萧散”的最高境界。

而第三个阶段将物我合一,心手双畅,“质任自然”,既不刻意地控制笔墨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又将自己的情感很好地与作品结合,即为董其昌所说的“萧散古淡”。由此可见,翰墨淋漓的“萧散古淡”方为其书追求的目标所在,也正是其禅意审美的体现。

董其昌书法《试笔帖》局部

二、用墨拟古致淡

董其昌在学画时独具慧心,关于“用墨之法”的体悟颇深。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引荆浩画论。荆浩谓吴道子作画有笔无墨,项容则有墨无笔,“盖有笔无墨者,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有墨无笔者,去斧凿痕而多变态……独云林古淡。” 可见,董其昌将笔墨视为古淡之意体现的重要手法。

在明末画坛,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可谓独树一帜,领一时风骚。其说主要以佛家南北分派喻画:将南方以“王摩诘至张琮、荆、关、郭忠恕、董、巨”为主的画家类比为以“顿悟”为主的南禅;将北方“李思训父子至赵干、赵伯驹、伯骕”等画家类比为“渐悟”为主的北宗禅。对此,董其昌所持的观点是“崇南贬北”,认为“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鄄鄂为湖北、山东风景秀丽之地,在此引申为画卷)。其中无不体现其对于自然古淡意趣的青睐,这对其书法作品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清代王澍在《竹云题跋》认为:“董文敏以画家用墨之法作书,于是始尚淡墨”。

此外,在书法上,董其昌强调“拟古”以达“自然古淡”的意趣。其曾在《容台别集》中有言:“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足见董其昌对于“拟古”的重视。在唐代诸书家中,董其昌首推颜真卿,认为颜真卿为魏晋风度的传承者,并在《题争座位帖》后跋云:“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学渊源。”

董其昌极力称赞颜真卿书法的天真烂漫,颇具“古淡”之意,曾着力临习颜真卿的《蔡明远帖》。其《临颜帖跋》曰:“鲁公书惟《蔡明远序》尤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盖亦为学唐初诸公书,稍乏骨气耳。灯下为此,都不对帖,虽不至入俗,第神采璀璨,即是不及古人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认为鲁公书作中丝毫没有“俗”气,反而蕴含“淡”的意味。在颜真卿的传世墨迹,诸如《祭侄文稿》等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墨法方面的独特表现手法——“浓墨”与“枯笔”相应和,增添了作品的古淡自然之气。

然拟古还需出新。董其昌作为一个善于思辨的学书者,深知相较于外在的表象,学理至关重要。“为宋一代渊源”的颜真卿已通过墨色浓枯达到了“淡”的至高境界,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貌,“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董其昌需另辟蹊径,寻求自己的道路。因此他并未直接学习颜真卿以墨色浓枯为主的表现手法,而是从更多的古代真迹入手,追求“淡”这一极致。

《画禅室随笔·评法书》如此介绍董其昌的学书经历:“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于宋人处得解,即是董其昌在寻求如何到达“淡”的自我道路这一问题上找到了眉目。

董其昌书法《酒德颂》局部

董其昌曾于王履善处观摩东坡《赤壁赋》真迹,能见其“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 。真迹所展现的鲜活墨色,拥有刻本无法还原的古淡之趣,因此董其昌着重强调真迹的重要性:“字之巧处,在用笔,犹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博览古帖,使之对于墨法有了新的理解,“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同样“以禅入书”的黄庭坚在《山谷论书》中提到他对于“淡墨”的看法。“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尽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认为“淡墨”相较于“深墨”,更得笔意,更为接近书法的本质。“淡墨”对于董其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启发,最终他选择了与颜以“枯墨”拟古的不同道路,用“淡墨”追求淡雅之风。

董其昌的“淡墨”之法体现在其诸多书法作品之中,其中,董其昌68岁时所书《与叶少师唱和诗》(图1)为其行书代表作之一,可谓“一气呵成、质任自然”。在这幅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淡墨”在董其昌书法作品中的应用。《与叶少师唱和诗》全篇用墨淡雅,淡墨的运用使字的笔画更具流动感,如行云流水,又如云烟袅袅。开篇“福”“唐”二字笔路清晰,足以感受到墨与水的比例的完美调和。墨虽淡却不失丰腴,反而多了几分“润”的自然沉静,可谓“致淡”。几处稍重的部分经过书写,自然过渡到淡。因而作品既节奏分明,又呈现出来清和高远的意境,“淡墨”所体现出来的“古淡”之意无不蕴含于字里行间。

图1 董其昌《与叶少师唱和诗》卷纸本行书(局部) 24.6×22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章法气韵萧散

除用墨之法外,董其昌亦重视章法对于书法的作用。其在《画禅室随笔》里曾着重强调章法对于书法作品的重要性,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董其昌在学书过程中即“平日留意章法”,日常对于章法的思考使其亦从章法的角度去分析前人书作,认为章法的行间茂密、大小映带等要素对于作品整体风格至关重要。

至于行间分布与萧散之意的融合之致,董其昌认为非杨凝式莫属。杨凝式作为开启宋“尚意书风”承上启下的关键书家,其作品章法中所蕴含的萧散、自然,令董其昌所敬仰,其作品也常为董氏临习(图2、3)。

图2 董其昌(左)与杨凝式作品对比图

图3 董其昌临《神仙起居法》

与杨凝式原作相比,董其昌“临古而不拘泥于古”,着重把握其书法的“萧散”之美,并在临习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如在章法上加大行距,使行跟行之间的距离更远;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轻重有别、疏散有致,这使其临作颇有萧散淡雅之风。董其昌更在《临杨少师帖跋后》中有言:“杨少师《步虚词帖》,即米老家藏《大仙帖》也。其书骞翥简澹,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余每临之,亦得一斑。” 他认为,杨凝式书作较之繁姿富媚的唐朝书作,结体姿态横生、天真烂漫;章法疏密有致、流畅自然;气韵萧散清和、潇洒淡雅,开宋代“尚意”之先河。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如此记载临杨少师书后的心得:“余以意仿杨少师书。山阳此论,虽不尽似,略得其破方为圆,削繁为简之意。” “削繁为简”与董书在章法上采用的萧散疏朗,行间距、字间距貌合神离之态相契合,这无疑受到了杨凝式的影响。他曾评价杨凝式的《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 董其昌的《跋唐摹万岁通天帖》(图4)可以说借鉴了杨凝式《韭花帖》的章法。通篇行距与字距皆加大留白,自然分布,疏密相间;大小结构因字而生,错落有致,颇得杨凝式《韭花帖》章法的萧散意趣。

图4 董其昌《跋唐摹万岁通天帖》辽宁省博物馆藏

结语

在漫长的书法历史长河中,董其昌并非首位将禅宗思想与书法风格结合起来的开创性书家,却不失为一位成功的实践者。禅宗思想提倡“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顺应自然以求内心的自由。这样的哲学观使董其昌形成了崇尚“古淡萧散”的禅意审美。自然而然地,董其昌的禅意审美最终通过笔墨文字传递出来。“拟古求淡”的水墨意趣与“气韵萧散”的章法布局紧密结合,成就了董其昌,亦成就了后世受其影响与启发的众多书家。他的书法与禅宗的不解之缘或许可用“然予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的自评来解 ,无为而无不为,实乃另一境界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开诚|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UC头条:书法之美, 在于笔和墨之间的灵动, 那董氏高深之见解是什么呢?
明代董其昌书法建树:提出结体、章法“似奇反正”第一人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关于董其昌其人其艺
“拆骨”、“拆肉”的继承观与淡雅为宗的审美追求—董其昌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东方朔答客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