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准确临摹《李璧墓志》先看看李松的临摹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如何临摹魏碑字帖《李璧墓志》才更切实有效?”《李壁墓志》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刻的一个墓志铭。它的特点是把隶书和楷书结合的非常的好,点画昂扬上进,结体宽博而严密,出锋藏锋变化莫测。书法的叙事性非常精彩,所以是大家非常喜欢学习的一个魏碑字帖。

书法家李松先生在《书画频道》上曾经演示过《李璧墓志》这个书法作品的临摹。

李松先生对魏碑书法的理解非常的透彻,也非常的精彩,他写的字笔法墨法都已经是达到了炉火纯青,非常好的一个境界了,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书法临摹方法,基本上是意临倾向的临摹方法。他自己临摹的时候也放得比较开,这样呢,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学习他的那种方法,就不太好理解原字帖,很多原字帖的笔法原始笔法信息就会完全的丢失掉。所以就临摹不好原字帖的那个精神,我们也无法按照他的那个方法深入到字帖里边,领略古人字帖的精华的东西。

我们对临摹书法一直在强调要把书法字帖里边的“法、意、势”临摹到手。也就是书法字帖的精气神临摹到手。

如果我们不去在字帖的“法、意、势”中求得笔法,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的学到书法的精气神呢?

我们从李松先生的《李璧墓志》这个临摹过程来看,在很多方面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因此,今天我也借这个机会,以李松先生的临摹为主,我们讲一讲如何才能够具体的把《李璧墓志》临摹的更好。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这个碑刻出现的比较晚,不是碑学鼎盛时代的清中期出土的,而是在清晚期出土的,因此这个墓志也没有得到清代大书法家和大理论家们的的推崇,所以被我们认识的晚了一点。可能李松先生在书画频道上书法教学的演示,使这个墓志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

《李璧墓志》具体的出土时间地点很有一些故事性和传说的色彩:有一个说法是清宣统元年(1909)出土于山东德州;另一说法说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现在经过学者们的考证认为《李璧墓志》的出土地点还是以河北省景县为是比较正确。

我看到你临摹的《李璧墓志》中的这些字笔意也是还不错,笔法还是有一些像原字帖的。看来你学习书法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如果继续努力还会有很多的提高。如果按照业余的最一般的普通的要求来讲,你写这样的水平基本上应该说已经合格了。

但是书法临摹,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还是有学不完的知识的,因此,我们要知道学什么,然后我们才能找到字帖本身的精神状态是什么。

那么,《李璧墓志》的精神状态在哪儿呢?就在它的笔画和结构之中,这是所有书法字帖共有的特点,《李璧墓志》当然也不会例外。

  • 《李璧墓志》局部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字帖上的笔画弄清楚,这句话到底是怎么得来的?书法家是怎么样用笔的?我一直在强调学习任何一种字体和字帖,它逃不出笔画里边的结构问题,就是起笔、行笔、收笔。

那么在学习书法的时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为什么我们也都知道,起笔、行笔、收笔这些基本书法用笔知识,却不能把一个字的笔画写好呢?难道一个笔画真的就这么难?

其实笔画问题还真在笔画里面,要想把笔画除了起笔、行笔、收笔解决好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一个笔画里边,它还包括其它的三个问题,这也是学习书法笔法重要的元素。

1.笔法

2.笔意

3.笔势

所以,我们不光是要看到是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同时,我们写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包含着笔画里边的那种笔意和气势。而要达到或者完成笔画和笔意的气势。就就必须要全面的具备我们刚才讲的笔法、笔意和笔势。

  • 临摹的时候要注意“心连心”的地方啊

由于你写的这些字太小,我们无法去做图画来示意,所以我就借用李松先生临摹《李璧墓志》中的一些字来说明这些道理。

比如说,我们看这个“淹”字。我们先看这个字的,它的结构是个左右结构,三点水旁边是一个“奄”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原字体上,在三点水和这个字之间它有一个距离。我们用黄颜色的方框来表示这个距离。

但是李松老师临摹的这个距离就基本上被挤压了。

那么这个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把那个距离给挤压了呢?

这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写完三点水之后写的第一个笔画是横。

而这个横画的位置的起笔位置。被李松老师给忽略了。这样就影响到后面那个距离就永远不会存在了。这个问题叫什么问题呢?我们把它叫做“接笔”失误。

  • 临摹字帖千万要注意下一个笔画和上一个笔画之间的接触点选在什么位置,这就叫“接笔”之法

所谓的“接笔”就是指下一个笔画的起笔点。每一个字除了第一个笔画,所有的笔画都有这样的任务,就是在写“下一个笔画”的起笔的时候一定要找准这个“接笔点”在什么位置?

我们再检查一下李松老师写的三点水。注意看:图片绿圈这个地方 的起笔。

这个三点水大体上写的没什么问题,但是第三个点,挑的“起笔”写法,字帖上明显不是切的那样齐。所以我们讲临摹字帖,起笔、行笔、收笔,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任务是什么,一定要把它看准确完成好。由于这个挑画写的跟字帖上不一样,我们就把它叫做“笔意”不吻合。

因为你写的那个笔画的意思和人家那个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讲,临摹字帖一定要注意“笔法、笔意、笔势”。

笔法就是起笔、行笔、收笔要对。这是一个用笔的问题,但是用笔对,不等于用笔的效果对这就是“笔意”问题。

我们继续看李松老师临摹的下一个字“风”的写法。我们先看“风”字的第一个笔画竖撇。我们看字帖,它的竖撇的起笔不是切的那样齐,这个起笔一定要写好,因为他是很有变化味道的,如果写的太齐就索然无味了。

我们再看起笔之后的“行笔”部位,《李璧墓志》上“风”字第一个笔画明显就是“内擫”行笔,然后“外拓”出去藏锋收笔。

李松老师临摹的这个笔画的笔意大体上是对的,但是“笔势”出错误了。也就是说他的笔画“行笔”部位写的过于的垂直。把疯子的鄙视也就是他的气势没有表现出来,而且第一个笔画收笔的位置还是一个“出锋”收笔不太合适。而且字帖上面的出分部位,我们看他写的非常的轻巧而又厚重,但是临摹就把它写得有点笨拙了。

我们在看横折弯钩这个笔画,这是一个分字的主笔,也是非常难写的一个笔画,我们首先看横折弯钩的起笔部位,那个起笔的尖太突出了,我用一个圆圈来表示。请大家注意看一看。

最后就是横折弯钩的收笔部位,我们看字帖上面是比较平的。而临摹,李松老师的临摹就有点斜度了,最后是那个勾,勾的方向也跟字帖上不太一样。我们学习字帖就是首先要看到字帖上的笔法、笔意、笔势这些东西,如果你看不到这些东西,你怎么能够把这个字写好呢?怎么能够写出字的真正的它的神采呢?

所以我们看总体上看字帖上面的这个“风”字,写的有气势有动感,而临摹出来的就显得臃肿,不是那么灵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把笔法、笔意和笔势都没有写出来。

我们最后再看李松老师临摹的《李璧墓志》中的“魏”这个字的写法。

这里我们主要说一说“鬼”字的竖弯钩这个笔画。这个笔画是这个字非常有气势的,最后一个笔画也是主笔画之一,所以一定要写得非常的突出,我们重点是说竖弯钩平的这一部分笔画字体里边有一个笔试就是稍稍地向上一点,但是李苏老师临摹的是比较平缓的或者比较水平的走过来的。这个就叫“笔势”缺席。

其实李松先生的“魏”这个字临摹的是比较成功的,除了左右结构中间那个空隙“接笔”的位置,又有一定的失误之外,总体来讲,临摹的是比较好的。但是最后一个笔画确确实实在“笔势”问题上没有把握好,所以这个字的身材给人感觉就不是那么饱满,再加上他在竖弯钩中间的“撇折点”这个笔画也没写好。所以也影响了笔画的顺利完成,因为在完成的这个过程当中,把起笔、行笔、收笔接以及笔法、笔意、笔势都没有考虑进去,因此,就无法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尽管有李松老师很好的书法功底,也没有办法把这个字的笔法、笔意、笔势都写出来。

我们虽然举的是李松老师写的字,当然这不是我们批评李松老师书法水平不好,大家不要误会这一点。李松老师的书法水平很好,我们讲的是书法的学习方法问题。虽然每个人都有个人的方法,但是我们最终要达到一个基本一致的效果,那就是比较逼真,比较生动。效果好才能说明你的方法好,你的方法再好,效果出不来,你就无法达到好的效果。

以上我们讲的内容都属于学习书法的“四法三笔”原理。所谓的“四法”就是起笔、行笔、收笔、接笔;所谓的“三笔”就是我们刚刚讲的“法、意、势”即:笔法、笔意、笔势。如果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紧紧的抓住“四法三笔”,那么一定会提高你临摹字帖的质量的。

我们这种临摹方法既是准确的临摹方法,也是开放的临摹方法,因为我们学习书法的时候只要学会临摹每一个笔画的“法、意、势”那么一个字的神采他就出来了,这就是临摹方法的开放性,如果我们准确的做到“起笔、行笔、收笔、接笔”那么一个字的比较正确和“逼真”的形象就出来了,这就是临摹字帖的准确性。所谓学习书法主要是形和神的问题,你掌握了“四法三笔”的书法临摹方法,想要达到的目的不都就解决了吗?(本文3609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千墓志,吃透一家,便是造化
就7个要点你会4个就会提高临帖的眼力
临摹字帖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我该怎么办
夜半书法问答:笔法有规律可循吗?
笔法和字形是什么关系?临帖时关键是哪个
为啥我这么勤奋临帖书法还是没有入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