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耶鲁宾大阿姆赫斯特的大神们这样说留学生活……




1月6日上午,南外2016届5位大神级校友苗芃芃郭翘楚万亚捷谢春阳沈亦飞的留学经验分享会成功举办,前来听讲座的同学和家长挤满了小营小学的报告厅。5位大神的分享非常精彩、毫无保留,南小妹整理了大神们的演讲,第一时间和你分享!


分享会现场



谢春阳

耶鲁大学



我是谢春阳,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三个关键词:“勇气 定位 平衡”。这三个关键词是我总结这一年半大学生活时觉得非常重要的三个词,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先说第一个词“勇气”。我觉得勇气很关键,主要是因为做到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都需要勇气:适应新环境尝试新事物、和坚持自己的原则。先说第一条,适应新环境。去国外读大学意味着四年时间将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陌生的文化下用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人交流陌生的话题,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遇到很多问题。学习压力大,难融入当地的圈子,与室友生活习惯不同,甚至不习惯食堂的饭菜......这些都是我或者我的同学曾经真实遇到过的问题。而在异国他乡,因为不一定有父母和好朋友在身边,这些问题就会显得尤其困难,需要很大的勇气去克服。我说这个是希望大家能在出国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类似的这些问题,不要因此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时,遇到困难时也一定要及时和父母或者好朋友沟通,也许他们的一句话就能够给你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接下来我讲讲第二条,尝试新事物。在大学,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活动会比高中多很多,多到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在高中,可能有几十个社团,每周有两节选修课;到了大学,会有几百几千个社团,每一节课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而且,还会有宗教、人类学、机械工程这样中学没有机会接触的学科。从一个角度说,大学是尝试新事物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同时,这么多的机会向自己涌来的时候,抓住机会、去尝试新事物也是需要勇气的。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去年的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在学校的俄罗斯合唱团里。这个社团会演唱和表演俄罗斯民谣,我的朋友觉得很好玩,想让我也加入。可是,我不会俄语,也从来没在很多人面前表演过唱歌,而且加入这个社团还需要试唱,所以我当时觉得肯定不行。不过后来他反复邀请了我几次,我不好意思拒绝,就去尝试了一下,结果很意外被录取了。更意外的是,我发现我非常享受在合唱团和朋友唱歌的过程,尤其是觉得相比于作为观众去欣赏,当我是其中的一份子参与演唱的时候,我听到的和声的力量和美感是我之前从未体会过的。我非常享受在合唱团的时光,也很庆幸当时勇敢地做了这次尝试。


但是,也并非所有新事物我们都要去尝试,所以我要说的第三条是,有些时候我们还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往大里说可能比较容易理解,美国文化中有一些我们认为不好的方面。其实往小处说也是如此。我举个例子,在高中的时候我一般晚上十二点睡觉,大学之后我的一些好朋友习惯凌晨两三点睡觉。所以经常在我准备睡觉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可能会约我一起弹弹吉他唱唱歌,如果我这时也想唱歌,想和他们一起玩,可能就会牺牲一些自己的睡眠。后来我发现,这样下来自己的睡眠得不到保证,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后来我还是每天坚持11点-12点睡觉,虽然牺牲了一些和同学相处的时间,但总体来说对自己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在类似这样的事情上,我觉得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原则。


说完了为什么勇气很重要,我们自然会问,应该勇敢地去做什么呢?这就要讲到第二个关键词“定位”了。定位是什么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团体或者社会中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希望处于的位置,或者也就是两个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定位对于初高中到大学的转换尤其重要。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初高中我们身处的环境像是一个一维的空间。一维空间是什么?就是一根线。这根线代表着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在一个班级中,成绩排名靠前的人可能是这根线上靠前的点,排名靠后的人是这根线上靠后的点。在初高中,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衡量标准主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他的某种程度上说相对次要。但是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每个人所追求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了,而且也会更多地体现出来。比如有的人可能想做物理方面的研究,就专心于课业学习,也有人想学音乐,想去百老汇去唱歌,就天天练声而不太在意课程成绩。所以我说大学是一个多维的空间,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三维空间,从横向来看,你可能学习比他领先,但是从纵向来看,他可能在高度上更突出,比如在艺术方面比你更优秀。


当我们是一条线上的一个点,寻找自己的位置和追求相对简单,因为位置很明确,可以用成绩来量化,追求也只要一直往前就可以了。但是在多维空间中就不一样了,比如努力的方向是向前走还是往上走,完全基于个人的定位和追求,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或者从更大的角度来说,要想清楚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想要什么。比如如果一个人学习计算机专业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计算机,而是因为看到其他人都学习了计算机,到最后发现自己完全不喜欢,这个职业不是自己想要的,我觉得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找到自己舒服的定位非常重要,找到自己定位之后也自然就明白了自己的追求,以及在具体的事情上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这是对于大学乃至以后的人生是比较重要的东西。



在我们拥有了勇气,也找到了自己主要追求的事物之后,可能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止一样,不知道如何选择,这时就需要第三个关键词“平衡”了。我举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大家经常讲到的大学里的“睡眠、学习和社交”。学习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学习也是,社交也是,这三者我们都想追求,但是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是时间,可能是资源,我们不可能同时把这三者同时完全拥有。有人说这三者只能选其二,但是我觉得这三者中完全丢掉任何一件都不合适,也许我们应该这三者都选三分之二。实际的生活肯定不止这三件重要的事情,但我们需要平衡的道理是一样的。具体来讲,我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每一件追求都要有限度。我们古语有云物极必反,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有“The Golden Mean”的概念,意思都是追求一件事情过度了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缺乏勇敢是懦弱,但勇敢太多就变成了莽撞,或者说学习太少可能会缺乏知识,但学得太多又会变成书呆子。在我们追求一样东西的时候,需要注意把握这个限度。第二点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也不要忽视其他重要的东西。比如说为了一门考试或者一次作业而熬夜通宵,虽然可能成绩能获得一点提高,但同时也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综合来看不一定是值得的。所以我觉得也要注意我们正在追求的东西和其他事情的平衡。


总结来说,在大学生活中甚至以后,我认为首先要有勇气去适应新的环境,勇敢尝试新的事物,同时勇敢地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决定我们带着勇气去做什么的,是我们的定位。这个定位包括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以后我们要到达的位置。当我们知道我们想要到达的位置时,我们就有了追求,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而最后,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把握我们追求的事物和其他重要事物的平衡。这些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谢谢大家。




苗芃芃

耶鲁大学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当我谈大学时我谈些什么”,我想到大学的时候,从我脑海里蹦出一些关键词,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在大学获得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帮助。今天我的演讲分为四个板块,会给大家一些关于“生活、学习、个人、职业”上的一些建议,可能会比较宽泛,因为我已经从南外毕业两年了,所以对初高中同学的生活可能并不足够的了解,关于一些细节的问题欢迎大家在问答环节向我进行提问。


我目前在耶鲁大学就读,是哲学系的大二学生,因为想对金融方面有一些清晰的了解,所以今年暑假我在金融方面找了一个实习,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以后想做的事情,但是比较想往金融方面做一些发展。所以,有关金融和实习方面如果大家有任何问题,也可以在问答环节向我提问。但是当我在给出具体建议之前,我想和大家说这样一句话:所谓“快乐”或者“成功”的经验和方法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人在大学中获得人生意义或者快乐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同学喜欢通过派对或者社交来达到朋友圈的满足或者娱乐,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每天见到自己的室友就会很开心,或者每个月出去派对一次就会非常快乐……所以我觉得就算听了我们的演讲以后,大家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向某一位同学进行学习,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好。


初高中做哪些准备或学习对大学有帮助?


提到这个问题,我最自然而然可以想到的就是打下好的英文基础,因为到了美国大学以后是全英文的教学,所以英语的理解能力、速度和文笔都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和我的室友都对哲学方面非常感兴趣,我们上同一门课,阅读相同的材料,我的同学需要一个小时,而我需要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因为母语所带来的优势或者劣势在大学里非常容易体现出来,我比母语是英语的同学阅读同一份材料所需要的时间多10%到15%,所以大家在高中的时候要打下好的英语基础,尽量把时间放在英语的阅读、写作甚至口语上,这一点对上大学是非常实际的帮助。


第二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谢春阳同学曾说的,在大学你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各种学科,这些学科有你擅长的也有你不擅长的,所以当你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之前学的知识很可能对这门学科的掌握没有太大的帮助。我这个学期学了建筑学,在此之前我对建筑学没有任何了解,但我之所以能把建筑学学好的原因是,我阅读笔记做得非常好。我喜欢列大纲,制定学习计划,我认为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大家在任何一门学科中走得更远。


第三点是你一定要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个人的建议是在大学的五门课中,至少有一门是自己比较有把握的,因为当你有五门课都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比较后悔的。所以我一般会在这五门课中选择至少一至两门课是自己非常喜欢或者擅长的,比如说哲学和数学。这样的话,哪怕剩下的三门课比较痛苦也可以给自己创造出一个舒适地带,让自己觉得其实我还没有那么差……


最后一点就是你一定要广泛涉猎,尝试不同的方面。我大二的上学期学的五门课是:建筑学,天文学,逻辑学,政治哲学,(宗教)历史,大家可以发现这五门课完全没有关系,也看不出我所学的专业,因为我认为大一和大二可以去做一些尝试,你可以不要像我这么极端,但是可以去适当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学一些自己没有上过的课,因为我认为大学的教育其实不止是让你成为一个职业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完全的人,而作为一个人,我们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和文化,不去了解这些知识真的是对不起大学的教育。所以非常建议大家无论在大学还是初高中都要广泛的涉猎,无论是上课还是实践,或许不会有非常实际的帮助,但是你会发现所谓的内心的满足还是令人非常愉悦的。


第二个方面,关于生活和交友。


首先,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有些听起来是非常小的事情,到了大学却有非常大的帮助。学会自己擦地板、叠被子……这些小的细节一定要从小培养,有好的自理能力可以给自己创造非常舒适的家庭环境,如果不会打扫自己的房间,很有可能你走进房间会发现一团乱麻,非常影响心情……所以自理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说的第二点也是小细节,就是要学做饭。在耶鲁做饭这项技能并不是非常有用,但有很多大学是每个宿舍都自带厨房的,在国外能够吃到家乡菜真的是感觉非常幸福。


我想说的第三点就是学习开车,我自己还不会开车,但是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去学习了开车,这是一项很必要的技能。


我非常想强调的是第四点,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当然爱好学习也算。到了大学之后,会遇到很多让你不愉快或者有压力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地带。这样当你遇到压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爱好去释放自己。我认识一些同学喜欢看书,这是非常学术的爱好。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吹萨克斯或者去健身房跑步。所以我认为大家要有自己的爱好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建议。


在美国的大学,大家整体来说都是非常友好的,只要你be a nice person,be brave ,reach out,就一定会受到欢迎,所以大家对于人际交往的方面也不要担心。



第三个方面,关于个人。


关于个人方面讲出来会比较抽象,首先要对自己的强项弱项都有一些了解,毕竟到了大学是要选专业的,所以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就需要多做一些了解,判断自己对于文科、理科、或者工科到底哪方面更感兴趣,这样对于大学的选课会非常有帮助。


第二点就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这个社会要有怎样的贡献,或者对于自己的意识形态有比较多的了解。


第三点我觉得也非常重要,就是一定要多思考,前面两点其实都是在第三点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初中和高中很可能被眼前的作业或者考试所牵着走,但在大家闲暇的时间一定要多考虑自己是谁,就像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其实想一想其实有益身心,非常愉悦,大家可以多去思考。


第四个方面——关于职业方面的考虑。


最现实也没有办法躲过的一点,就是关于职业方面的考虑。当你跨进大学的校门就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考虑,虽然听起来非常的现实,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投身于社会中。所以关于职业方面大家也一定要有思考,关于具体的职业,我想给大家以下四个建议:


1、了解不同的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我初中的时候经常想以后自己可能是一个银行家、律师或者医生……但是其实我并不知道做一个医生或者银行家每天要经手的事情是什么,或者要经历哪些过程才可以成为一名医生。在大家给自己贴上“……人”的标签之前一定要想一下,到底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要经历哪些过程。


2、尽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知道这句话讲出来非常违背文理学院的教育目的,因为文理学院教育的目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需要在了解的过程中去发掘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但是我认为非常中肯的建议是: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专业化,在大家自我发掘的同时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或者确定性的道路,也许初中太早,我们可以从高中开始思考自己想往哪方面努力,然后提早做准备。


3、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当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时,你也一定会得到工作面试官的喜爱,我在实习的银行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其实并没有问我关于技术性的问题,而是问我很多类似于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失败是什么这类的问题。当你成为一个有趣的、全面发展的人之后,你才会有经历去回答这些问题。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成为一个有趣而全面的人需要更长时间去培养。


4、一切都非常可能改变。这一点是想说给在座的各位父母的,父母可能在孩子初、高中的时候对他们的未来有一些影响和规划,但是到了大学之后他们很有可能会选择其他更多的专业或者是爱好,所以大家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很多时候会深入地思考,之后接受他们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意识形态,一切都非常可能改变,但是大家不要害怕改变,因为大多数的改变都是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谢谢大家!




沈亦飞

耶鲁大学



大家好,我是沈亦飞,现在在耶鲁大学读大二,目前打算攻读生物专业,或许还会学习物理。今天我想从三点来谈一下大学生活需要些什么,现在能做些什么。第一点是要排解压力,我待会儿会解释压力从何而来,然后如何排解;第二点是要有自己的决断能力;第三点是要准备好长大


首先,为什么在大学中需要排解压力?压力的来源又何在?如何培养抗压能力?现在我们能做什么来培养抗压能力?我先来解释一下压力的来源有哪些。我个人觉得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学习压力,在大学中的成绩不能爆炸,即使以后工作不打算继续攻读研究生,但成绩至少还是需要能看得过去。第二点是生活压力,这个其实比较具体,比如说在外面一个人生活,像苗芃芃所说的,需要自己学会叠被子、做饭、开车……很多在家里父母包办的事情在外面都需要自己一个人去做,所以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地方。第三点说起来比较复杂——社交压力,这个其实主要来源于我们是非母语的学生去外国大学上学的原因所导致的。说实话,在中国无论你英语学的多好,在外国你总会有听不懂外国人说话的时候。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在中国你和同学聊天,同学在聊一本你没有读过的书或者没看过的电影,你肯定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而外国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更是如此,因为在中国你和同学们是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所以你更有可能和他们读过相同的书,看过相同的电影,或者知道相同的事情,但是美国的同学们和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他们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和我们不一样,所以在交流过程中他们讲话我们不理解不是因为英文能力或者社交能力差,而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本身就有一种隔阂。所以平时会觉得交朋友比较困难,平时聊天有可能找到共同话题就比较尴尬,所以社交这方面有时候会让同学觉得比较有压力,因为比较困难,这并不否认不可能交到美国朋友,但是比在中国是要困难的。第四点是同龄人竞争,这个竞争具体分为有关和无关两种,有关的方面我可以举个例子,在耶鲁大学,像我上的基础生物课,这个课比较大,有一百多个人,所以说最后期末成绩给的ABCD的标准是在期末老师会把全班所有人的期末总分排名前20%得A,下面20%得A—,下面20%得B+B—或者C或者以下的成绩……所以说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和你的同班同学存在一种竞争关系,如果说你考试考不过他们,平时上课听的不够认真,那么你就竞争不过他们。这是非常现实而残酷的事实。还有一种是和无关的同学竞争,这种是来自于心里无意识的焦虑。举个例子,比如说尽管我个人打算日后申法学院,当一名律师,但是当我看到苗芃芃同学去申了投行,谢春阳同学去申了科技公司……他们这帮同学都去申了各种各样的实习,我明知道这些实习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法学院不看这个,但是我还是会焦虑,因为当别人在干事而你自己没有在干事的时候我们是会觉得非常的焦虑的。再举个例子,我大一的暑假其实并没有想好要干什么,理论上说大一结束的这个暑假你可以什么都不干,在家里陪陪父母也挺好的,但是后来我决定在耶鲁大学读夏校,先修完我大二要学的三个学分,这其实一个是实际的考虑,会方便我大二的选课,因为很多理科的选课会有提前的要求,如果低级的课没有上完上不了高级的课。但是我觉得一个更现实的原因是因为当别人暑假都在各个公司去做各自的事情,而你没有做任何事情会让你觉得自己落伍了,这其实来自于无关的同龄人的竞争,哪怕同龄人和你没有任何竞争关系你也会觉得和你有关系。这是一个比较不健康的心理想法,我个人不建议大家有这样的想法,尽量往积极的方面想,但是有时候很难去改变,这也是压力不可避免的来源的原因。


我来讲一下如何排解压力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拿我个人举例子吧,我比较喜欢阅读,在我大一刚去耶鲁的时候我有一个月的抑郁,这个抑郁可能来自想家,也可能来自刚换环境的不适应,也可能是来自于自己去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语言不够过关和陌生人交流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障碍……当时我排解压力的方式是选择阅读,而我阅读的这本书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三体》,《三体》这本书我个人觉得读了之后反而会让人产生抑郁,但是它帮助我走出了抑郁。我说这个不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本书有多么好的排解抑郁的效果,我是想说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很重要,阅读可以让你从日常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去。我还有个隐藏的兴趣爱好是画画,这幅画是我去年感恩节放假在耶鲁画的,画画是一个非常好的兴趣爱好,可以让你安静下来,在有压力的时候这种方式也可以非常有效的转移你的注意力。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兴趣爱好,有些人把社交当做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个人认为社交是一把双刃剑,用社交排解压力是一个比较自相矛盾的事情,但如果你运气好能在美国遇到非常好的朋友。交朋友是一件比较随机的事情,在美国有很多人是主动出去找,通过尬聊来和别人达到某种关系,但是我个人觉得其实随缘就好,没有必要去刻意出去找朋友或者寻求某种人际关系,除非你以后的工作需要用到人脉。社交是一种排解压力的方式,但贪多嚼不烂。


沈亦飞的绘画作品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要具备决断能力。首先,留学在外我们需要做出哪些选择?这这里,我或小或大的列了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今天晚上和两个好友出去约饭吃什么?在耶鲁这种乡村的地方没有什么餐馆,也没什么好吃的,但是很多同学在申请大学的时候会选择纽约和波士顿这种大城市,有非常多的参观可以选择,那这就是小的选择之一。还有就是我放假回家订什么航空公司的机票?其实订跨国机票是一件比较有技巧的事情,因为你早订价格会比较低,但是早订有时候计划会赶不上变化,晚订价格会比较高,但是又怕订不上……下面我们来看看学术方面的选择。我今天晚上空下来的三个小时是复习明天的考试,准备我后天的当堂汇报,还是写我大后天截止的论文?这个有点夸张,但是说实在的在美国大学学习通常会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老师们通常会在学期中的某一个星期内给你布置很多很多的考试和许多许多的论文,我们通常管这个叫第一波僵尸和第二波僵尸正在靠近,在这种时间点上你的时间安排就非常重要,各个事情优先级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下面就是比较宽泛的方面,我这学期选课选什么?像耶鲁大学有两千多门课,所以说选择困难症是非常讨厌的现象,并且在你选完后你要思考我的专业应该怎么选?大一的时候比较宽泛,对于很多基础课都有涉及,那你应该如何选择你的专业。再有就是大家即将面临的问题,有不止一所学校录取我,我该怎么选?再有就是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未来想干嘛?投行?咨询?医生?律师?科技公司?读博士搞学术?这几条是大家比较标准的路,但并不排除有其他更新奇的路可以去走。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选择是大家需要面对的,也需要从现在开始培养。


下面我来谈一下为什么出国选择非常重要。在国内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但是在外国就不一样了,毕竟隔了一个大洋,父母不如我们更了解情况,所以做选择的时候不能靠父母的建议来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一个人在外面做的选择无论对与错都没有人管你,你需要对自己负责。尽管在美国大学有非常多各种各样的学术咨询和职业咨询的资源,但是他们只会给你一些建议,但是不会告诉你对错,不会告诉你必须做这个或者那个。在外面很多时候是一个人要做出选择的,你的同学或者老师他们不够了解你的情况,他们也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对你做出对与错的判断,所以需要你一个人做出决断,需要你一个人规划自己的未来。


下面我来说一下两个比较普遍的矛盾,第一个是到底是追求情怀还是选择术业有专攻,情怀是个比较抽象的词,美国的教育其实是追求人文主义教育,通识教育,先不要想自己以后要做什么,不要把自己的大学当作职业教育,而是要通识,了解人类文明的经历之类的,这其实是一种情怀,但我个人觉得情怀可以有,但是情怀不能盖过现实,术业有专攻是对于现实非常有利的。如果你想探寻情怀,大一大二两年的课你可以有自己的兴趣,这个专业的课上几节,那个专业的课上几节,没有决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这对自己以后的学术发展是没有利的。但如果你大学毕业后就想早早的工作,那就还好,因为工作上不一定能用上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如果说你以后想去医学院、法学院,更具体的是你想读博士,这就需要你很早对自己的学术规划做出选择,并且早早的决定自己的专业,这也就牵涉到选择的早晚问题。到底是早做出选择还是晚做出选择?其实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晚做出选择比较安全,因为我可以再观察一两年的情况,看情况做出改变,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样的逻辑是有问题的。早不做出选择就不会看出新的情况,就不会有改变,所以我个人觉得选择早优于晚。因为在美国早做出决定要工作,那大一就开始往这方面找实习,如果早决定要搞学术,那从大一开始就到实验室去做个人的研究,以后或许能发表一两篇学术论文,对你的博士申请非常有帮助。如果刚开始不做决定,大一大二的暑假就浪费掉了,大三的暑假就会非常被动,因为你的简历上就只有大三暑假一年的实习或者是研究的经历,比起早做准备的同学要差一些。早做决定还可以改,晚做决定之前的时间就会浪费,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个人推荐早做决定。



那么现在能做什么呢?像我刚才所说的,自己的决定不能过度依赖父母,而父母也要摒弃一些包办的态度,比如说像大学申请这样的事情,选校或者选什么样的中介很多时候可以自己来选,不一定非要父母干涉。尽管父母有些时候可以做出更好更成熟的决定,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参与在里面。其实现在很难去脱离父母做出自己的决定,但是从现在开始培养这种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点就是如何好好的长大,其实这一点是对前两条的总结。在长大的过程中需要有决定能力,也需要做出选择,也需要有抗压的能力,而且长大这一点不仅仅是对出国的学生适用,对于保送或者是参加高考的同学也一样适用。相信在座的各位有初一和高一的同学,可能大家也没有真正决定以后是出国还是高考还是保送,但是这一点对于所有人都是适用的。去年我妈和我说过一个笑话,到2017年12月31日截止,所有的90后都已经成年,都已经满了18岁了。所以说90后正式推出了孩子这个舞台,而00后已经把90后拍死在沙滩上……我爸妈听到这个笑话后就非常释然的觉得好笑,而我并不觉得好笑,我非常羡慕我爸妈对于年龄这种释然的态度,因为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已经二十岁要奔三了,还没有准备好,所以说当别人说被拍死在沙滩上的90后已经不是孩子我还不是非常适应。这也反映在我对待生日态度的变化中。去年的12月19号比较特殊,为什么呢?因为是我期末考试结束的日子,它特殊也是因为苗芃芃帮我办了一个惊喜的生日派对,那天正好是我生日,我其实特别痛恨我生日在12月19日的这个事实,因为耶鲁大学的期末考试就通常在那个时间,我不可避免的会在生日考试。去年12月19号苗芃芃特地从纽约带了一个蛋糕并叫上其他小伙伴给我准备了一个生日派对,我非常惊喜和感动,但是对待生日却没有小时候的期待。现在不期待生日是因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蛋糕变得不好吃了,可以说是因为自己不希望被当作大人对待,是希望自己还能像小孩子一样被大人照顾,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只是自己的一种幻想,时间是不可逆转的,奔三就奔三吧,也没有办法。


在面对长大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首先陪伴父母我觉得非常重要,现在上高中的同学可能不觉得,每天放学回家可以见到父母,但是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上大学之后就会发现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平均一年放假的时间顶多也就两个月,在家里能待上一个月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所以陪伴父母也是陪一次少一次。还有就是在外面一个人学习要克服思念的毛病,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比较喜欢往消极的方面想,所以我刚去耶鲁一个月就抑郁可能也是我自己比较想家。克服思念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外思乡情结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有的时候想家不仅仅是因为父母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还有就是因为在外面一个人要照顾自己,要承担很多事情。对家思念怎么样呢?第一点,找男女朋友,这样就可以把对家庭成员的思念转移到自己的另一半上面;第二点,就是像我刚说的抗压的方式,培养兴趣爱好或者社交,多交一些朋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不过有机会还是常回家看看,因为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


在这里,我先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成熟度“函数曲线”,这个曲线是我个人总结的我个人成长的历程,学龄前几近于零,小学初中比以前稍微懂事一些,知道好好学习,知道要满足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期待,高中又成熟了一点点,知道自己想要干的事情,知道自己不能为别人活而活,而到了大学,成熟度直线上升,生活社交各方面都要靠自己,所以成熟度大幅上升。这并不代表还没有到大学的各位比较幼稚,这只是代表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成长不一样。所以说到了大学以后要做好准备,要做好自己遇到各种情况的准备。



最后一点就是,要坦然面对未来和未知,我把它总结为—要往前看,但是不能看得太远。未来是很难预测的,未来很有可能改变,所以说大家并不能预知未来想干什么。就像你今年想学哲学专业明年可能就变成另外一个专业了。我刚进耶鲁的时候是以艺术史专业申请的,但后来我变成了生物专业,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双专业包括物理,因为我觉得物理是一个非常理科的学科,我个人没有这种头脑,但是现在我思想转变了,这只是两年的时间。我觉得未来还会有很多转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在我们面前等待我们去涉足,未来是不可预见的。所以说往前看是往可以预知的未来想一想,而不是往过多的未来去想,因为再往前想也想不出答案,并且会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做一些眼前可以抓得到的事情。而我们对长远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确定?父母会老去,自己会长大,我们会真正的独立,父母有一天会真正的离开我们……这样的事情是确定的,而其他生活上的事情是不确定的,想的太久太远往往会更消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往前看,但是不能看得太远。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郭翘楚

宾夕法尼亚大学



大家好!我是南外2016届毕业的郭翘楚,我现在在宾大的沃顿商学院和工程学院攻读双专业,刚才几位学长和学姐已经给大家描述了比较全面的大学生活。在这里,我也想表示非常的同意,就是进入了大学以后,你会感觉机会非常的广阔,除了每天四五个小时的学习生活以外,你会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有些人对科研比较感兴趣,就可以找学校里面可以说是世界级的教授一起做研究;有些喜欢创业的学生,真的能够找到有创业经验、投资经验的校友去聊天,然后做自己的项目;还有些喜欢社交的同学,宾大从周四到周日不间断的party中找到自己的很多乐趣。我觉得即使是一条比较宅的咸鱼,只是偶尔走出宿舍去听讲座,也能发现今天学校请来的人就是某个国家的总统,或者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所以,我当时在做高中生的时候,就听学长学姐跟我们说到了大学以后,你会发现身边有做不完的有趣的事。到了那边以后,我发现这句话讲的特别正确。但是今天,我不是特别想跟大家分享怎样去争取这些机会或者怎样去利用大学里的资源,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下和自己相处的事情。其实,这个演讲准备的更多地是给孩子听的,所以家长回去后可以跟您的孩子传达下。


在这里,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下一个学妹的故事,她非常非常的自律,现在还在上高中。我觉得她是我见过的申请者当中最符合招生官要求的学生。她有着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有学习的热情,也有社会责任感,做了一些让我觉得这就是美国大学的招生官期望你在中学时应该有的思想境界,她的文书真真实实的写出来就能非常打动人。就是这样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我发现她特别的自律,然后她跟我说,虽然她成就比较多,但是她前段时间却非常的痛苦,甚至一度患上了厌食症,情况比较危险,在校医的监护下继续上学。她非常严谨地给自己制定了生活计划,每天早上早早的起来锻炼身体,然后去上课,回来以后做作业,完成社团的工作,做自己的申请,每天晚上不把事情做完就不去睡觉。按照我们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好学生,或者那种比较理想化的、很有自己想法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是最后把自己的精神给消磨掉了,有点崩溃。经历了这件事以后她也反应过来,完全改变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听了她的这个故事以后,我跟她讲说其实学姐也一直想做你刚才描述的那种好学生,只不过是我没有毅力。以前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着说我明天要有毅力一点,按照自己的计划表做完我就成功了。但是,听完她的这个故事,我就发现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回想从高中到大学这几年的生活,我就发现没有一个精确的模型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套用其中,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想象力,没有一个强大的社会经验能给自己制定一个完美的作息表,只要我们坚决的按照它执行就可以了。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机的生长,只有这种生长才是自己真正的一种提高。如果一直在管束自己,其实有时候就像你内心住了一个小孩,然后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大人,你给自己制定了各种要求,你总是在管束那个小孩,你总是在教育它今天要刻苦,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你要变得更勇敢一些。其实你内心住的这个小孩还是那个小孩,我觉得初高中甚至大学时,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你要和这个小孩做朋友,跟它能够宽容交流、平等交流,帮助他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大人。如果你对自己总是严厉的态度,你把生活过地得非常痛苦,在和自己斗争,我觉得你对待这个世界,对待所有事情的方式,就好像我把它约束的越紧,我要抓住,我觉得这会把生活约束撕了。如果能够把这个模型打破,让自己有机的生长,其实是很重要的。


针对这一点,我接下来提一点比较实际的小建议:希望大家能合理安排时间,调节压力。我们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小游戏,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点变态。因为开学之前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要求我们每个人到网上点开一个网页,它设置了一个软件就是不停的有个实时的时间轴,你可以看到课表的时间,同时可以看到社团活动的时间,然后它会实时地提醒你,突然你的同学想请你去看电影,或者他组织了一个郊游问您你要不要一起去,你要在这个时候做决定,我是做这个,还是做那个。然后在旁边还可以有一个分布图,就是你的健康指数、开心的指数,你的学习成绩等,所以你要不停的做决定,把事情平衡好。当时做的时候特别蒙,想着为什么要在开学前对我们进行这样的折磨。但是,到了学校之后发现其实你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你可能一个时间既要参加必须参加的社团活动,又有一个小组会议,还有一个课。有时,你会发现不能去上课了,去上课反而是浪费时间,反而不是对你时间最好的利用。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如果你再以一种完美精确的计划表,然后我一定要按照这个计划表来走,你就会错过很多一个正常人所做出的决定。你会发现自己可能很多天没有洗澡,当然这不是真实发生,而是在游戏中发生的;你可能很多天都没有跟朋友聊天了等等。所以,我觉得要抬起头来生活,要看到四周正在发生的情况。我就从这个小游戏来讲一讲它是大学比较真实的选择。大学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做选择的过程,一开始可能也会比较迷茫。其实,为什么有时你会觉得做决定比较痛苦呢?就是像刚谢春阳学长讲的因为你没有一个大的方向,你不知道要去往哪里,不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是多大,也不知道你要在这件事上花费多长时间,而你看到身边有的同学已经解决好了了,他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专业、选什么课、暑假做什么样的实习等等,但是我觉得不能被身边的同学去影响和干扰。



如何去做到合理的安排时间减少压力呢?我觉得有几个技巧:一个是坚持多锻炼身体,多看书,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你要抬起头来做人,你要做一些正常人平时会做的事情。比如你每天早晨要去吃早饭这件事,这个事情可能听起来比较小,但是我说每天都要吃早饭,是希望你每天要有一个正常的生活节律。当你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中时,你就会发现整个人的状态是比较好的,这个时候你做出来的决定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决定,而不是你设想出来的决定。只有当你身体好的时候,才有精神去对抗那些莫名其妙的身边人给你带来的无谓的压力,才会发现那些事情其实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像我以前每次寒暑假的时候会觉得有危机,其实是时间太多了。平时上课的时候,完全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的大问题,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完美。但是到了寒暑假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好像没有做什么事情,所以没办法开心,然后我未来想成为的科学家或企业家也离自己那么远。其实这些问题它一直存在,只不过当你忙的时候你会没时间去想它们。到大学以后,因为你自己的时间是自己安排,所以你经常会被这种问题所困扰,然后你看到身边的人已经把决定做好了,所以你每天让自己沉浸在这些问题中,每天都会因学术或工作上的问题所纠缠,但是有时因为这些纠缠就会掉入思想的漩涡。有时跟朋友出去散散步或者聊聊天,你会发现这些危机感其实就是一些情绪,它没有一个真正实际的危机在那边,所以我就觉得如果你要做到身心的成长,一定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而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有很多的方式,比如社交、出去锻炼身体、读书、看外面的世界等多种方式。


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外,在心态方面,我觉得大家不要害怕会走弯路。以我现在的经历,在人生道路方面可能也无法提供给大家一个准确的建议,但是就我这几年的心路历程来说,我觉得是在不断劝自己不要害怕走弯路的一个过程。有段时间,我去和一个在读研八的博士生吃饭,他说你现在才大二,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纠结。他说你看学金融、计算机都是最火的专业,你以后做什么都好。你现在在大学,你以后回国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我说我现在的生活还是有很多痛苦呀,比如说现在在上计算机的课,这个教授不喜欢好好上课,喜欢搞自己的研究,然后作业也不好好出,有时都到交作业的前一天了,他突然说要把作业的要求给改了,这对于一心想拿A的我来说觉得很不公平,因为我之前辛辛苦苦是按照你原来的高标准准备的东西现在要全部改掉,那我之前的努力就付诸一炬了。然后,我学长就笑笑跟我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害怕走弯路呢?其实我觉得从一个读博士生读了8年的人口中听到这种事,我就觉得豁然开朗了。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路上,各位家长可能比较有感触,很多时候你要走很多的弯路才能知道未来究竟是怎样的。有些时候,一些机会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所以你担心那么多,到最后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而有时你走的弯路,在当时看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以后可能会成为你的财富,比如你在弯路上学到的东西,结交的人以后会在其他方面帮到你。如果要求大家完全不功利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要求对我们很多人也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如果每走一步的时候都在计算是不是理我的目标更近了,这种生活方式又会使你的每一步都战战兢兢,一步也不敢迈出去。所以,我觉得在心态方面要不害怕走弯路,虽然说有目标,但是不能每一步都要求自己在准确的精进。


我觉得有时与其你在担心,不如多花点时间平心静气的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让自己的心态更好一些。我觉得这其实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去成长的地方。就是当你有这样的能力了,你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今天来听讲座的同学仅仅是听到了,但是到了大学内化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从容,也会成为更加真实的自己。你不用再去管束内心的这个孩子,而是能让自己活得更加自信,我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期待。我觉得大家从初高中开始,就可以这样做。现在想来,我觉得如果当时的我,在开始时没这么多纠结的话,我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



万亚捷

阿姆赫斯特学院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这里听我们的分享。我刚听了前几位学长学姐的分享,准确地说他们讲得非常具体,而且也兼顾到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也为各位学长学姐打call,尤其是多愁善感的沈亦飞学长。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几点,主要是在高中生活阶段思维方面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


在这里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讲,首先在思维方面,我觉得有两点是在高中时期高中生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点是你要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热情的兴趣所在,第二点是能够去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其实这两点在很多人看来,在高中可能不是那么重要,而会觉得学习会、参加活动或比赛会比较重要。其实,我刚说的这两点思维方式,如果你能够在高中时期就可以建立,那么你在大学期间乃至人生过程中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于第一点寻找自己真正热情的兴趣所在,这一点其实在很多大学申请的过程中,也会有老师包括一些咨询机构的中介都会告诉你在文书中要突出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学术热情,其实我觉得他们说的当然是对的,但是我认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作为一个高中生,我觉得更多地是要去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和真正能够触动自己的点在哪?比如像刚才几位学长学姐说在生活中要学会给自己减压,那么如何减压其实就是一个去寻找自己兴趣和热情所在的过程。因为当你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你的状态是非常放松的,对你的身心也会更有滋养。举个例子来说,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唱歌和玩德州扑克,我在学校里时也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在这两个项目上,我觉得可能会有些过于多了,但是它们对于我的作用更多是让我能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挑战和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高中生,虽然平时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和计划是比较紧凑的,但是要开始去思考作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让自己进入到放松并且非常积极的状态里去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点就是你要多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这句话其实特别虚,说句老实话,我觉得在我高一、高二时,如果听到有人说万亚捷你要去认识你自己时,我会觉得他们喂的鸡汤一点也不好喝。因为认识自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很长远的过程,你去认识自己,不止是局限在学术方面,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去参加竞赛,还是去做社会活动、当志愿者,这里的认识自己是很具体的事了。而我说的认识自己,更多地是能全方位的看到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可以简单到你每天必须几点钟睡觉、几点钟起床,否则你一整天的时间都会没精打采的这样一个时间安排,它也是认识自己的一部分。就好像在大一时,你跟室友要一起生活,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可能会有很多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学习习惯是什么,然后才能把你的需求像其他人表达出来。比如说,我在大一时,遇到了一个跟我关系非常好的室友,他在生活习惯方面跟我有非常巨大的差异,可能我每天晚上12点、1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八九点起床,而我的室友如果是每天晚上十点半睡觉,第二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这样一种很高中的生活习惯,那么我们俩之间就会有非常大的分歧,而这个分歧可能会导致很多后续的问题。所以,在这一点上如果你对自己认知的不够清楚,或者觉得自己好像也能够迁就他的生活习惯这样好像会更好一些。其实,我会发现更好的办法其实是能够坚持自己的方式,通过与别人合理的沟通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一点是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还有一点是刚才沈亦飞学长提到的,关于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我觉得现在去强求大家去坚持一些离经叛道但忠于自己内心想法的选择确实有些困难,而且也是很难去做到的。事实上,在高中阶段也并没有太多的要求让你做多么特立独行的选择,但是在你以后的人生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选择,尤其是在你进入大学后,你会发现周围的环境非常多元,那你这个时候如何在这个非常多元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条路,我觉得这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需要去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思考的过程可以在大学里去做,但是思考的能力需要在高中就去培养的。我觉得当前需要做的,其实也建议在座的家长们不妨尝试放手,让同学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如果家长感到不放心,可以在你们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决定,我觉得这是一个方便去实行的可操作的方法。


具体在实施的步骤方面,有两点可以做的事情想跟大家分享。第一点就是你要去向内求而不是去向外求。关于这一点听起来也有点像鸡汤。关于向内求,其实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当你面对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元的环境时,会发现我们在中学时向外求的行为模式将不再奏效。举个例子,在中学时,你作为一个成绩非常好的同学,也担任了很多的领导职务,组织了很多活动,也参加了很多竞赛,你在这条路上走在很前面,这时你人的状态也是比较放松的,一切都非常美好地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大学。但是,你进入大学之后发现,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不是因为你组织了很多活动,就会觉得内心很充实。真正的充实,不是你要向外通过获得怎样的成绩、达成怎样的目标或者获得怎样的成就,来证明自己或者向其他人证明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其实会走不通的。真正在这种多元复杂的环境中,你去向内求,你能和自己去对话。我想说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给自己设立这样所谓的目标去完成它。举个例子,有位哲学家叫康德,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遵循并且在自己给自己制定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下活动时,他才是真正的自由,否则他只是自己欲望的奴隶。刚这句话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知道当你向内求的时候,要能够自己为自己设立这样的一套价值规范,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而当你在达到这些行为规范时,才能自己给自己达成心里上的满足,继而能够支撑自己在自己所设定的行为规范的道路上走下去。所以这一点是我说的如何能够认识自己,是向内求得所谓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



关于如何能够坚持自己的兴趣?我想表述的是真正的兴趣,是你能够坚持做并且做能够让你产生触动的事情。什么是能够让你产生触动的事情呢?我觉得这件事情,能够让你在做的时候很有成就感,或或者你完成这件事后,会感到非常快乐,或者说单纯的就是很喜欢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做这件事时学到了东西,这些具体的细节上的点能够给你让你产生触动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说你做了这件事后可以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比如说我通过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可以得到什么样招生官的青睐,最后可以实现某某大学的录取。因为这些路,说实话其实是没有办法去实现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没意见具体的事情的时候,能够去找、去发现有哪些细节的点是可以触动到自己的,会发现这件事和自己平时吃饭睡觉不一样。所以,这个事情的分类可能是很多样的,不一定是学习上的,可以是去唱歌,可以是去和朋友参加party ,这些事情它不需要多少目的,但是一定要对你的内心能够产生触动。那么吗,只要你找到了能够触动自己并且让你想要坚持下去的事情的时候,那么你其实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这样的兴趣,把它具象到我们的高中或者大学生活中时,它就是你学术热情,你在社交中的能力或者说是你个人的特长。


我其实想说的就是这些,一方面我觉得作为高中生,你要开始有意识的去准备、面对未来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元化的环境,自己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另外,作为一个学生,或者单纯作为一个即将成年的人,你要去找到对自己内心能够产生触动的事情,这对你以后的人生之路也会有所帮助,我大概要分享的就是这些,谢谢!




问答环节
1
非常感谢几位学长学长的分享,我想问一下你们的这些感悟是在多大的时候形成的,能够去认识自己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谢春阳:对我来说,可能不是到了一个年龄突然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而更多地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比如说我12岁的时候,可能对我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想法,当时我也觉得自己很成熟。事实是,我到了高中,又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觉得12岁时很幼稚。可能到了我三十岁的时候,我自己会不同意我刚才讲的关于人生的理解,但我现在并不知道以后的认识会往什么方向去发展。


万亚捷:我非常感谢这位家长的提问,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问的非常不错。因为你要说你什么时候能够突然产生一个顿悟,我觉得其实这个时间点是不存在的,因为你很去界定你是到初三的时候,中考压力突然让你产生了人生的体验,或者是说你在大学申请写文书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清晰了,其实这样一种非常美好的想象,可能我觉得是不存在的。更多地是,我觉得你要保持一种不断拥抱变化、拥抱自己可能的心态,就像刚刚谢春阳说的那样,你要认识到我当前的认识是过去一直以来人生经验积累的结果,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又会让自己的认识产生变化。我觉得如果针对学生什么时候能够产生对于自己人生规划的变化的话,我觉得更多地应该是让他自己去多接触、多经历,这对于他的思想高度将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郭翘楚:我再来补充两句,可能刚才这位家长想问的问题其实应该是自己的孩子现在是多少岁,然后想要比较一下应该往哪方面教育孩子,心里面有点着急,觉得是不是应该更成长些,看一看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道路。我觉得如果家里人希望帮助孩子内心成长起来的话,我觉得我们南外的孩子可能更有感触,其实最成长的事情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学习,学习是一件很锻炼耐力和能力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想要成长更多的话,可以去参加一些活动,比如辩论赛、模联等这些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不是说就为了去拿奖,你可能做得并不优秀,但是只要你去参加了,你在里面认识了新同学,接触到了新思想,你会觉得自己有成长。还有,就是多读一些书,这一点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确实发现读书多了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之前的一些认知是有局限的,然后就会有成长。



2
在我们看来,你们几位都非常优秀,我想请教下,你们是如何缓解与面对压力的,当挫折来临之际,你们又是应该如何面对挫折的?


万亚捷:其实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确实要先了解下这位家长孩子的年龄,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或者高中生我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觉得这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因为小时候谁都有考试没考好哭鼻子的时候。作为家长来说,我觉得更多地应该是给孩子鼓励,因为作为孩子来说是把你们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所以你们应该是一种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尤其是当他们已经认识到要去努力的必要性时,家人这是不应该采用对孩子说我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你就要按照我说得去做这种一种强硬说教的方式,而应是孩子心理上坚强后盾的态度。


对于高中生,作为在高中升入大学这样一个即将成年的阶段,我觉得更多的压力可能不是说来自于我GPA不够高,我成绩没有别人好,没有找到实习,没有研究的机会等,更多压力是来自于刚刚成年的人,在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环境时带来的人生上的迷茫,就是我不再知道自己应该要去做什么的时候,我要去自己想出我告诉自己应该要去做什么,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每个高中生成长中会遇到的压力。这种迷茫和压力更多地是像刚才的几位学长学姐分享的那样,通过找自己热爱的东西,通过去不断向内去探求,找自己的爱好,来达到积极的状态或者生活有节律,更多地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方式来环节压力。但是,如果说要消除压力,我觉得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会伴随着压力。


沈亦飞:我想补充一下,刚才我在PPT中有提到一个概念叫成熟度“函数曲线”,这个曲线对于我来说是像刚才PPT中的那样的形状,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曲线的形状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大概的走势应该是一样的,就是大学是一个让人快速成长的阶段。关于挫折,它和成熟度的关系,我觉得耐挫能力和成熟度是正相关的,就是说你经历的越多,你越成熟,你的耐挫能力就越强。而怎样能够更加成熟呢?我觉得你可能要经历一些挫折。如果一个人一直顺风顺水,那么你可能不会真正的成长。这几年,我的往事可谓是不堪回首的,遇到了很多挫折,而这些也让我成长了,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当挫折来临时,应该要去拥抱挫折,因为挫折能够让我们更勇敢,正所谓越挫越勇。好比你的手经常写字写久了会长老茧,而你的心如果越挫越耐挫。挫折难以避免,有时候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从挫折中转移出来。




3
我孩子还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她没有什么自信,总会说自己做不好怎么办,我也会鼓励她,但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我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更好些?


沈亦飞:其实这个问题我小时候也有,我记得小时候竞选班委,我妈也鼓励选班委,但是我就问她说如果我选不上怎么办?六年级参加钢琴比赛,我跟她说如果我万一弹错怎么办?初中考试,我跟她说如果考不好怎么办? 后来,她因为这个原因,没有让我参加高考,而是让我出国,绕过高考这道坎,因为她觉得像我这种心态,可能会由于过于想考上的心态导致发挥失常。我个人觉得,其实这个是人的本性,可能有些人的性格中会更去追寻尝试,而也有很多人比较保守,喜欢把事情往最差的方向想。比如,我如果搞砸了怎么办?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一种想法,改变比较难。现在我这种想法比之前好多了,不会经常想失败了怎么办,其实我觉得这需要自信的增长,着自信来源于她一些成功的事,比如她如果考试考得很好,那她就不会经常想如果考试考砸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去找到她真正做得好的事情,并且鼓励她去做那些事情,让她找到自己比较舒服的区域,不要老去想这些可能搞砸的事。我想她一定会有自己擅长的事,而不用去担心搞砸怎么办。我觉得如果一味的去鼓励说没关系,不用担心搞砸,不用担心后果就去闯就好,有时不一定有效。我觉得让她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让她看到结果,对自己肯定,那她将会更少的有这种事情搞砸hi怎么办的想法。


苗芃芃:我来补充下,我其实很赞同沈亦飞的观点,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看事情方法的问题,往往大家去在意自己为什么考砸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结果上,她会认为这次考得好,那之前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而没有考好的话,会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我觉得这个观点虽然很难改变,但是一个比较好的引导方式就是,让同学去更多的关注这个努力和过程的本身,就是我母上经常说,在考试之前你问一问自己,如果你复习的很努力,每节课都认真听,那么无论期末考试的成绩如何,你这学期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我觉得家长这个时候可以去多肯定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这位同学会觉得,哪怕我这次没有考好,那四周的人也会因为我很努力而肯定我,这样她就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结果上,我知道这很难改,但是可以往这个方向进行引导。




4
我想请问下几位学长学姐,你们觉得国外的本科教育与国内的本科教育有什么差异性?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中等的学生,你们是建议他出国锻炼,还是在国内长大些再去国外锻炼呢?


郭翘楚:我觉得国外是逼着你自己成长,国内可以在自己的安全地带待下去。到了国外,所有的事情,你都要自己去做决定。我觉得以前父母就像自己的顾问一样,你写一篇文章都可以让父母帮你看下我这个邮件是否可以这样发?但是到了国外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所以你要开始学会对自己负责。我觉得在国内读书,对自己有要求,他发现自己想要成长,那他也完全可以达到同样的生活体验,但是我觉得在国外会有这样一种逼迫的压力。


谢春阳:我很同意郭翘楚的观点。我觉得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一个比较上进、有自己的目标的人来说,国内和国外的大学都会有完全足够的资源让他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所以,我觉得不管是选择国内还是国外,都不是一个坏的选择。究竟怎样选择可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多的是看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有的人以后想在国内发展,那么他在国内大学就会认识更多国内的朋友,以后也许会对他更有帮助。有些人以后想在美国生根,那么去美国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可能就会更换。归根究底,我觉得主要还是看怎么选更能支持个人的追求。



5
你们刚才说的向内求,让自己内心的小孩长大等等都体现了你们心智模式的成熟,我想了解下你们是因为心智模式在成熟,才让你们现在这样优秀?还是因为你们在已经优秀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后觉得要去成熟?


万亚捷:非常感谢这位家长的问题,大家都是学生,我觉得人一生都是学生。对于你刚才说的心智模式与优秀之间的关系,我个人会觉得更多地是当你进入到一个更优秀的环境中,你身边的人和环境会倒逼着你去思考你之前的思维模式有没有问题。或者是你在学生时代的时候,你所接收到的外来的信息或者对你的要求,是不是对你作为一个成人时就已经不那么适用了。我觉得更多地还是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希望同学们能去更多的接触和经历,作为家长去给他们一些心理上后盾的支持和鼓励,那他们就会放心大胆的往前冲。在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这时他自己便会去向内想和思考自己之前的思维模式是否有问题。


沈亦飞:我用我的个人经历来补充下,关于是先优秀再成熟,还是先成熟再优秀这个问题,我回忆了一下我高二、高三申请时的想法,在我现在看来是比较幼稚的,很多事情都做的不合适、不到位。我个人觉得不能把成熟和优秀的关系一刀切,不能说是A导致了B,还是B导致了A。像刚才万亚捷说得环境可以倒逼着你优秀,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高中考上了南外,在这个优秀者云集的环境中,我个人觉得自己并不优秀,所以靠环境推着我向前走。我刚才也踢到了,在同龄人当中竞争的问题,就是你周边的同龄人都很优秀,如果你不做事情的话,那你心里会过意不去。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只靠自己,也要靠环境对你的促进。



6
我是一位高一的家长,我想问下在座的几位学长学姐,你们觉得在高中一年级之后,要如何变得更好更优秀?


苗芃芃:我觉得首先这个问题难回答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现状都不一样,所以高一之后要怎样变得更优秀,这个需要根据现在你自己的情况来进行比较。但我觉得总体来讲,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去多读书、多思考,这个不仅限于高一,我觉得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或者家长都需要去做的。因为我觉得当你读书读的足够多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个定位,一旦有了定位后,找到自己的梦想,这样就会有努力动力和源泉。因为到了高二,其实考试等压力确实很大,所以我觉得通过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到梦想,帮助自己度过高二、高三还是比较重要的,具体的细节还是要看个人,比较难去笼统地进行回答。


谢春阳:我再稍微补充下,刚才有好几位家长提到优秀的问题,我个人可能不觉得上一所顶尖的的大学或者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就意味着一个人是优秀的。我觉得优秀更多是和内在的幸福感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在外人看来有很高的成就,而是应该是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了在这个环境中获得成长和幸福。刚刚这位阿姨说自己的孩子很自信、很阳光,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幸福,我觉得这也就是一种优秀很重要的一部分。




希望参加好家长课堂的家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里的人际交往重不重要?听听老学长们真实回答吧!
[写给可乐樽,和大一的学弟学妹]学着爱西电^^[好网[好好学习天天上网]]
学长和你说说心里话系列(2018届)
高中做点啥能让哈佛大学一眼相中我?
无鳞鱼《撸妆使我快乐》
二哥闲话|为国读书 强国有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