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选录 | 叶鹏飞:于右任诗词、书法艺术之意义

于右任

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

学术研讨会 | 专题报道

研讨会现场


叶鹏飞老师

大雅扶轮  赤诚懿行

——于右任诗词、书法艺术之意义

文/叶鹏飞

内容提要:
于右任的诗词,意境博大、气势磅礴,体现了他的革命意志和赤诚的爱国之心。早年的白话诗又是诗界革命的先驱。
他大雅扶轮,积极办学,为适应时代之需,倡导标准草书,以体现他不忘传统的文字改革精神。
他的书法从帖到碑,再从碑到帖,进行碑帖融合,形成雄浑宽博、激昂洒脱的书风,开创了草书的新风尚,成为继承出新的典范。

关键词:时代革命  贡献  意义

于右任(1879-1964)是著名爱国人士、政治家,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对于历史上的人物和作品,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当重新审视、思考和研究于右任的诗词和书法,就会有新的感想和认识。

作为诗人的于右任,他的诗词在近现代是独树一帜的,而他又是白话诗创作的先驱。

于右任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政治和文化巨变的时代。自鸦片战争起,我国的思想文化界以报国、救国为目的,开始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急切反思,中学与西学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白话与文言之争、科举与学校之争等,目的都是急切希望解决守旧与维新、革命与立宪的报国大计的孰是孰非问题,从而又演化为更深层的思想文化思考。于右任七岁入村塾、十一岁到三原,先后接受了具有民主思想的毛班、朱佛光、刘古愚、孙芷沅等名儒教诲,启迪了他报国救国的革命思想,有着“太平思想何由见,革命才能不自囚”[①]的志向。他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第十名中举,翌年赴礼部会试时,由于他辑印的自己的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被陕甘总督升允以“逆竖倡言草命大逆不道”[②]密奏朝廷而革举人,严令通缉正法。遂南逃上海,开始了他反清报国救国的生涯。1906年,于右任在日本得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起在上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以诗文评论时政,为民请命,他有一首谈善吾的诗,可见他的革命意志:

大陆沉沉亦可怜,众生无语哭苍天。
今番只合殉名死,半壁江山一墓田。[③]

此诗作于1909年5月,是民呼报出版时,他说“民呼”就是人民的呼声。他还在诗中呼唤,“中华之魂死不死?中华之危竟至此![④]把官府中吞食民脂民膏的腐朽官吏比作“署中狗”:“署中豢尔当何用?分唑吾民脂与膏!”[⑤]并大声疾呼:“四万万六千万同胞,齐奋起”,“冲开血路飞!”[⑥]显示出他报国的赤诚之心,诗风慷慨激昂,以此鼓舞人心,推翻清廷。辛亥革命前,于右任用大风、骚心、半哭半笑楼主等笔名,发表了大量诗文、社论、和评论,其中许多诗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动员民众、宣传革命起了极大的作用。1909年他的《元宝歌》[⑦]刻画了清廷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并进行了无情的抨击。1910年写的《劝资政议员歌》和《劝军机大臣歌》[⑧],对清廷官僚们进行了幽默的嘲讽:“劝议员,早回家,回家给婆娘抱娃娃,日暮途穷,风雨交加。看!冻坏了你那薄柳身材薄命花”!让这些无能之辈大白于天下,让人深思,反映了他的赤诚报国之心。以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颁赠《民立报》旌义状,表彰其对革命的贡献和懿行。而这些诗却都是用白话所写!比陈独秀在上海主编创刊《新青年》杂志早五年,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早十多年,于右任可谓是白话诗创作的先驱。



《劝资政议员歌》和《劝军机大臣歌》

从诗歌发展看,在戊戌变法(1898)前,梁启超、黄遵宪、谭嗣同等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尤其是黄遵宪主张利用古人优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创作了“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成为了“诗界革命”的旗帜,但他的诗在形式上仍是旧风格,只是“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梁启超语)。从这一点上看,是于右任真正发扬光大了“诗界革命”,以新形式、新意境写诗,他用通俗的语言入诗,给人以全新的五光十色,又有慷慨激昂的气势或幽默讽刺的情调,成为真正的“新诗”创作先驱。景行行止,以“诗界革命”来呼唤社会革命。

辛亥革命后,于右任任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力推铁路、邮政、航运改革。袁世凯窃国后,他又全力支持孙中山二次革命,回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主持西北革命大计,于讨袁、护国运动中有重大建树。其时写的《元宵节十唱》、《十二月小唱》[⑨]都是朗朗上口,由民歌演化而成,深受民众喜爱。尤其是1926年,当大革命的风暴迅猛发展之时,于右任不畏艰险,前往苏联,促请冯玉祥回国,进军西北,为解西安之围和策应北伐竭尽全力。苏联之行,他心潮彭湃,视野开阔,诗风为之一变,出版了《变风集》。他大胆突破旧格式,变古风、歌行体进行创作,甚至用口号入诗。如《红场歌》[⑩]气势汹涌磅礴,一泻千里,是他旧瓶新酒的杰作。《变风集》也是他大雅扶轮,进行“诗界革命”的硕果。

1931年起,于右任出任监察院长,他撰著了《监察制度考》和《监察制度史考》,为监察制度之建立和实施费尽心血。抗战期间,于右任主张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击外敌,并创作了著名的《中华民族抗战歌》[11],此词由唐学咏谱曲,鼓舞了全民抗战意志,这都足见于右任在诗词创作上完全是由心而发。

梁启超说:“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草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州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兴举革命之实矣”[12]。于右任创作以旧风格的诗词为主,白话诗只占极小一部分。作为革命诗人,他与“南社”密不可分。1909年,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在虎丘雅集成立“南社”时,十七人中有十四人是同盟会成员。他们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清廷的压迫和专制,命名为“南社”的意思是“操南音不忘本”,进行反清革命。后来在1923年,于右任还与柳亚子、廖仲恺、何香凝等创立“岁寒社”,似是“南社”之延续。以诗词进行革命,以诗词呼吁民众报国救国,正是他诗词创作赤诚懿行的原委。故而,他的诗词意境博大壮阔、气势雄浑磅礴,音调铿锵豪迈。读他的诗词不仅被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能体会到他诗词中流露出的大雅扶轮的真挚的民族自尊心。

“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了诗词所依赖的传统文化,欧化式的新诗和白话诗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于右任同时代的许多学者、名人,都将诗词视为封建文化的残馀:叶圣陶认为写传统诗词是“骸骨的迷恋”;朱自清认为是强弩之末;朱湘认为是宝藏悉尽的矿山;甚至柳亚子也认为只有五十年寿命。将诗词摈弃于当时文学的门户之外,使新文化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民族文化根基,走向了另一极端。而于右任坚持着诗词创作,且又能不断地让诗词旧形式出新意。正如他自己所说:“泥古非也,拟古亦非也。无古人之气息,非也;尽古人之面貌亦非也。以浩浩感慨之致,卷舒其间,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为得之”[13],以此可见他在诗词创作上的不断创新。他在《双调殿前欢》曲中称赞杜甫:“大哉诗圣,为时代开生命”;评价李白:“三杯拔剑舞龙泉,诗家血色开生面”[14],强调诗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的,不能脱离传统,也不脱离时代。以至他后来在台南诗人的集会上说:“执新诗以批评旧诗,或执旧诗以批评新诗,此皆不知诗者也,旧诗体格之博大,在世界诗中,实无逊色。”诗要“发扬时代精神,便利大众欣赏”,“不管大众之需要,而闭门为之,此诗便无真生命”[15],可见于右任在诗词创作上是新文化与旧文化变革出新的代表人物,为传统诗词的创新作出了楷范!这正是他诗词的文化意义所在。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

作为教育家的于右任,他在文字改革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标准草书”的倡导,体现出他教育家责任。

于右任一生重视教育,他1905年在上海震旦学院毕业后,即参与并主持筹备成立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和中国公学。1918年在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期间,还在总司令部设立教育处。他在三原创办了渭北中学、渭北师范、三原中学和民治学校,1922年国共两党合作在他主持下一起创办上海大学,为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1930年他兴办斗口村农事试验场和东段林场,免费为农民传授技术,供应良种;1933年,他又创立陕西三原女子中学,解决女子上学难题;他还与杨虎诚一起创办了西北农林专业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由此可见于右任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

而于右任尽力办学之时,也是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文艺复兴,可谓是文化洋务运动,开始了文化的转型。前面说过,不但传统诗词所依赖的古代汉语濒临解体,而且欧化思潮直接影响着汉字,汉字拼音化运动此起彼伏:钱玄同是废除汉字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汉字“最糟的,便是它和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16],并和黎锦熙等人提出了“废除汉字采用新拼音文字案”,倡导汉语罗马字母式拼音化。钱玄同作为文化名人,北京大学教授,又是当时教育部“汉字省体委员会”首席委员,他代表了当时的欧化思潮。事实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不但有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刘半农等一批学者、教授推波助澜,而且还有专门的社团,在北京大学还有专门的“为什么要提倡国语罗马字”的演讲,乃至1928年由北京大学文学院正式公布了“国语罗马字”,声势浩大。1931年,在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瞿秋白提出了完整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将汉字拼音化运动推向高潮。然而,于右任虽参与文字改革,可从他的诗文看,从未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任何评价,他所创办的多所学校,也未见有汉字拉丁化的宣传和教育。他的汉字改革思想,则反映在他推行的“标准草书”上。

虽然,于右任在南京政府中是各方倚重的人物,作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他属于最高领导层的成员,参与的政治活动涉及到各处方面,但他并无实力参与或左右各大派系的倾轧纷争,能够决策的事务非常少。故将精力倾注于文化教育上颇多,而“标准草书”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事。于右任从汉字书写实际出发,研究汉字的快速写法、规范写法。他在《标准草书自序》中说:“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后之强国,更于文字之改进,不遗馀力。传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事虽细,可以喻大。且今之所谓器者,乃挟之以与各国各族竞其优劣。观夫古今民族之强弱,国家之存亡,天演公例,良可畏也!然则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急务欤!”[17]他将汉字书写改革与国之兴亡联系起业,他立志推行印刷用楷书,书写用草书,力图改进我国文字,节省书写时间,增时工作效率,体现出他作为教育家的责任心。他与汉字拉丁化的教授学者们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改良汉字的书写方法,一个是废除汉字,可见于右任与当时汉字改革思潮的不同处,有着自己独特见解!

为此,于右任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草书社,征集和研究历代书家的草字,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四原则,制成标准草书。还于1932年将草书社正名为“标准草书社”,1934年又改为“标准草书研究会”,可见于右任的用苦良心。1936年,由上海汉文正楷书局印行了《标准草书千字文》,到1939年,已是第三次修订,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嗣后,他又不断修订完善,孜孜不倦,直至他逝世,化尽毕生精力。《标准草书千字文》既是法帖,又是教课书。采用以双钩体精印,从王羲之到孙过庭、怀素等的四百五十馀种书法资料中选出,是个巨大而艰辛的工程。体现他“有感于中国文字之急需谋求其书写之便利,以应时代要求,而倡标准草书”[18]的决心,他赤诚懿行,为草书的普及、为发扬传承汉字的实用价值、美学价值作出了贡献。与废除汉字思潮相比,这正体现了他作为教育家的爱国精神!也是他推行“标准草书”的文化意义。

随着历史的驿车前进,汉字沿用到今天,既没有拉丁化,书写也没有标准草书化,已被简化字代替了,而日常应用书写也被电脑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之使然。正如陈振濂在《定义民国书法》一文中所说:“近代书法与民国书法史,是一个堪比浩瀚五千年古代史绝不逊色的极重要的所在。这五十年书法所经历的变迁,诚可谓是‘历千年未有之奇变’。它所遇到的很多历史疑问与时代挑战,都是几千年古代史所从未遇到的。仅仅用古代书法史的现成经验,根本无法解读、解释、解答这五十年所遇到的新问题。而这些古代书法史未能解释的书法现象,正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各个学术聚焦点。”[19]从这一点上看,于右任倡导的“标准草书”也成为了当今学术研究的问题,但他的“标准草书”直到当今仍是书家研习草书法则的重要范本。

作为书法家的于右任,他在书法创作探求上是近现代书坛的一座丰碑。

从于右任倡导的标准草书看,文字功用的目的显然胜于艺术欣赏的目的。当然,作为一个大众应用的命题,离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有很大差别的。作为一代书家,于右任的书法创作并非仅仅局限于标准草书上,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面。他在碑学大潮中是书法成就卓著的人物,他的书风雄强而激昂,也是他诗风的体现。

自清代乾嘉时期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一文中提出北碑南帖论后,大大地启发了后人,之后包世臣著《艺舟双楫》进一步倡导尊碑风气,到了清末康有为在1889年写成《广艺舟双楫》一书,更是偏激鼓吹北碑,使处于政治大变革前夜的晚清,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变法”洪流,把扬碑抑帖推向了高潮,亦使晚清书法呈显出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帖学的延续,一种是碑学的兴盛,两者互溶,形成了书法艺术丰富多采的景象。于右任正是在康有为思想的影响下,成为从“诗界革命”到“书界革命”的重要一员。

还是从于右任的经历看,他1998年二十岁时以岁试第一名作廪膳生,1903年他二十五岁时以第十名中举,此时的书法肯定是以帖学面目出现的。因为他于1919年书写的《刘仲贞墓志铭》[20]还是一派唐宋气象,字迹遒丽、用笔雅健温醇,似有李北海、苏东坡笔意。然而,他于1921年所书的自作诗《赠召卿楷书四屏》[21]墨迹,已取法北碑,书风开始大变。到1924年所书《张清和墓志铭》[22]则完全是一派成熟而有自己特色的北碑气象了。由此可见,他是在1919年到1924年这五年中完成帖到碑的转换的。也正是他受命主持西北靖国军事,“独撑革命危局于西北”,追随孙中山“笃守主义,持以无倦”之时,他是中年变法,是北碑书风的实践者。

《刘仲贞墓志铭》

于右任中年以后的书法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他潜心魏碑,写出了独步当代的北碑式楷书和行书;二是他为创立“标准草书”,进行碑帖互溶,写出了极具个性的草书。

《张清和墓志铭》

于右任的楷书和行书,是他对北朝书法直接取法的结果。他所写的《张清和墓志铭》、《胡励生墓志铭》[23]等,都是他“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于右任诗句)体现。他还有一首《寻碑诗》,是他迷恋北碑的写照:

曳杖寻碑去,城南日往还。
水沉千福寺,云掩五台山。
洗涤摩崖上,徘徊造像间。
悉来且乘兴,得失两开颜。[24]

由于于右任有李北海、苏东坡的楷书基础,故《龙门造像》中那些粗糙、棱角分明的痕迹,在他笔下已剔除干净,他的楷书结字紧密、笔致舒展,给人以严肃端庄的正大气象和磅礴奔腾的韵律。于右任的行书直接从楷书演化,这在他书写的许多对联中尤为明显:如他1921年所书的“江楼联雪句,野寺看春耕”联[25]和“飞文何洒落,援笔起风霜”联[26],洒脱雄强、气势夺人,与他同时所作诗文,达到了高度默契,有着同样的气势和意境。也可看到于右任这时已脱尽其秀才、举人式的笔致,而多的是建功立业的雄心。而“气平更事久,心旷得春多”联[27],更是结字宽博、运笔激昂流畅,是他北碑书风的代表作。拿于右任的北碑书风与康有为、梁启超、陶宣睿、曾熙、李瑞清等人相比较,于右任显得雄文大笔,尤其是行书,成为赵之谦之后的又一大家!是执掌北碑书风大旗的人物!

然而,于右任又是勤于探索创造的人,自从他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草书社后,又潜心于“标准草书”的研究,从此又开始了他碑帖兼修之路,走着一条从帖到碑,再从碑到帖进行碑帖兼溶的研书之路。从他的作品看,他于1932年所书的楷书《杨松轩墓袁》[28],他的北碑书风中又渗透入了帖意,写得清劲遒丽,与此前所书的墓志铭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他的草书亦由此前行书的雄强博大而走向遒劲精妙,字形由扁方而变为圆转,开创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风格,而这种风格伴随了他终身。

《杨松轩墓袁》

从《中国书法全集82于右任卷》看,他最早的从北碑书风再转向吸收“二王”帖学书风的作品是1932年所书的墨迹《岳西峰墓志铭》,可谓是他进行溶帖于碑的初探;到了1934年所作草书《斗口村农事试验场遗属碑》已全用草书,已受倡导“标准草书”观念的影响,碑中书法已帖多于碑;再到1938年所书《文天祥正气歌》,已是碑帖交溶的草书了,既与他的草书观念相一致,又有他气势博大的北碑书风溶入其中,这是他倡导《标准草书》后,自己在书法艺术上身体力行探索研究的硕果,从碑到帖的溶合又经历了五个多年头,可见他对书法探求所倾注的深情。于右任是近现代书坛上,碑帖兼溶开草书新风的第一人!

于右任的草书继承了北碑派的雄浑大气,又摄取帖学传统灵动舒卷的逸气,生机勃勃、激昂洒脱,显示出他作为一个书家对形式、技巧的高超把握与驾驭的能力。

1950年所书《标准草书草圣千文》

用笔是书法作品中最具精神内涵和形式表现力的基础因素,于右任即是强调用笔轻松随意和奇妙变幻的艺术效果。读他的书法,就能体会到他是通过笔锋的灵动转换来表现点画细节的意味和情趣,生发出流动、通畅之气。他的点画、结体都率意得体,与当时的碑派书家过分忽视点画表现、与没落的帖派书家单一乏味的用笔比较起来,于右任是匠心独运的,凸显示出他与时人的不同处。于右任在1950年所书《标准草书草圣千文》[29],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这册草书灵动而多生气,追求笔画的揖让、动荡、变化以及出奇制胜的即兴应变。看到他既有真正在写字的传统心态,使字型在合乎“标准法则”中变化,又看到他打破行距字距整齐划一的古典约束,轻松而不失严密,左舒右卷,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意势贯通。正如王澄在《于右任书法评传》中所说:“于右任草书的用笔比历代草书大家的用笔变化了许多,而且是美的;于右任草书的结字比历代草书大家的结字变化了许多,丰富了许多,而且也是美的。他并没有被自己制定的标准所框死,而是在那相对的限制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使得他那超乎常人的笔墨得以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发挥”[30]。其实,在于右任任院长的监察院,尤其是在重庆期间,他麾下正是诗人、书画家的聚集之地。如章士钊、沈尹默、汪东、乔大壮、叶元龙、潘伯鹰、谢稚柳等都在此任职,可见当时的监察院,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世界。高层次文化人的诗书交往,风物流连,一定是相互感染,互相砥砺的。在这些人中,书法都是以“二王”帖学面目出现的,这也有助于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研究。尤其是沈尹默作《三十六用寺韵为右任院长题标准草书》诗:对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和他的书法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高论尝闻静安寺,整齐百体删草字。
美观适用兼有之,用心大与寻常异。
追随执事来巴岷,敢矜一得言訚訚。
文宗三易理当尔,皆字尤宜明便驯……[31]

而且他还在《南吕四块玉曲》中将于右任的诗书称之为“诗太白、草伯英,关中老汉最知名”[32],这是同道对他的推崇,也是对于右任他诗词、书法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他的书法的碑帖溶合开一代新风,又启迪着后人,这是于右任书法艺术的意义所在!



[①]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1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②]于右任《我的青年时期》,《于右任文选》第367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版。
[③]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3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④]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⑤]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⑥]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1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⑦]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38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⑧]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389-390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⑨]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39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⑩]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159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11]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395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12]贾文昭编《中国近代文论类编》第479页。黄山书社1991版。
[13]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16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14]杨中州选注《于右任诗词选》第229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版。
[15]于右任《诗人节诗人大会讲词》。《于右任文选》第468-469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版。
[16]《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1922年2月出版。
[17]《于右任文选》第27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版。
[18] 1962年9月28日在台湾“中国书法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的贺辞。
[19]陈振濂《定义民国书法》。《民国书法》〈第一卷〉首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16版。
[20]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27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1]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30-31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2]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38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3]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40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4]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13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5]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44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6]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45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7]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161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8]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56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29]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82-86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30]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82卷·于右任》第20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版。
[31]沈长庆著《沈尹默家族往事》第20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版。
[32]郦千明《沈尹默年谱》第4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版。



 

嘉 宾 简 介




 

叶鹏飞  | 1956年出生,江苏常州人。现为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常州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   

出版著作有《海镜堂诗草》《水乡余韵》《书林随笔》《叶鹏飞书法文选》《砚游笔记》《阮元·包世臣》《拈花微笑》《南田遗韵》《静远堂论丛》《碑学先声》《鉴藏杂记》《常州画派研究》《书法与诗词十讲》《当代书画家论评》《书法史研究》《砚田观照》《翰墨情怀》《书法创作与传统文化修养》《谢稚柳研究》等二十余种。





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40周年

草书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大家于右任书法作品欣赏
「北京荣宝2022秋拍」以文会友·中国书法专场精品赏析(一)
于右任的书法有何特点?
经典碑帖:于右任草书《诸葛亮出师表》
他创立了“标准草书”,其楷书亦精到,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灵动
于右任 草书《辛亥以来陕西死难诸烈士纪念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