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上真实存在的“仙人”,大唐道士宰相李泌,他有哪些惊人传奇

引言

话说这个人的故事,还真的带点仙气。

他是史上,真实存在的“仙人”。

在我们中国民间神话里,他是天上的代天巡狩

是受玉皇大帝之命令下凡,巡察人间奖善惩恶的神。

你看!

一个人最大的骄傲,大概就是活成了人们心中的神。

他做到了!

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一期,我们就来聊聊,大唐道士宰相李泌的传奇。

01 大唐神童

一切的故事,还得回到,大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

唐明皇李隆基,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佛、道、儒辩经大会。

结果,大唐四海八方,各路群英,齐聚长安。

意外的是,最后竟是一九岁小孩,夺得桂冠。

当李隆基,得知他是中国第一位武状元,员半千之孙员俶。

大喜道:“不愧是名门之后只可惜此神童天下无双也”

可下一秒员俶闻言立即坚定地说道:“非也!这天下,还有一个人聪明在我之上,那人,就是我的表弟李泌。”

那一年,李泌六岁,在员俶的引荐下,开始了他的仙气人生。

那一年,诗仙李白刚结婚,边塞诗人王昌龄刚中了进士。

而那个叫李泌的小孩,跑在这些人杰前面,以神童的身份,扬名天下。

史书上说,那天唐明皇让时任宰相的张说(yuè)考验李泌。

张说出了一个极其刁钻的考题,当时张说正和唐明皇下棋。

张说看了眼,棋局,题上心来。

史书资料

当下他以围棋为题,试李泌之才

便说:“请赋方圆动静。”

其实此题,考的是《易经》,易经作为万经之首,乃大道之源。

天圆地方的说法来自易经的阴阳学说,是一种哲学化的描述。

《易经》中天圆地方,阴阳平衡是一种高级智慧,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才能看透。

那么李泌有没有悟透呢?

李泌样子虽小,年纪不大,却像一个派头十足的大人

他说:“愿闻其详。”

张说瞥了眼棋盘,说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冥思片刻一首观棋诗,呼之欲出。

立马对道: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这一语,这一对,将张说比到夕阳西下,心微微一颤,难掩尴尬脸色。

李泌的诗句句不提棋,却处处是棋。

张说只能说:“贺喜皇上!盛世祥瑞喜事连连 ,今日得神童乃大唐又一幸事也!”

那么,你也许在想,李泌的诗到底高明在哪里呢?

其实,他的用一生都在践行这四句箴言。

回望他的一生,历经大唐由盛转衰,游走于朝野之间,人生三起三落,走过四朝辅佐三代君主,却能善终,靠的不是神力,靠的是他的气质,靠的是正确处理这方圆动静

有人,处理的好,成了神,有人处理不好,败了北。

那么就让我们从这四句箴言,一句,一句走进李泌的传奇世界。

02 方若行义

那年,李泌名震长安。

可小小年纪的他,却将这些虚名,忘于脑后。

有人说他是王佐之才,他淡然一笑。

在长安的日子,他和张九龄成为了忘年交。

说来,张九龄能够和李泌成为忘年之交,正和李泌那句方若行义有关。

方,说俗一点就是有棱角,有个性,有原则,一个太有原则的人,往往和周围的人显得格格不入,现实生活中说话直,不懂转弯,自然容易得罪人。

方若行义说的是一个人方也好、直也罢,都不会让人反感。

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史书上说,那年张九龄当上宰相,大臣严挺之、萧诚是其左膀右臂。

严挺之能力强干,但这人很方,说话太直,常常得罪人,而萧诚这人能力差,但拍马屁功夫一流。

有次张九龄和李泌说起这两人,他有意栽培萧诚,而放弃严挺之。

史书 资料

李泌很方的仗义直言对张九龄说:“你张九龄从一介布衣,到官至宰相,凭的不就是你秉承正直恪守正义才有了如今之地位,难道你也喜欢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能力却平庸之辈吗?”

且看,李泌先肯定了张九龄的方,然后又指出了他,看不惯别人的方。

张九龄听后猛然醒悟,从此称李泌为小友,深得张九龄赏识。

张九龄赏识李泌,源自李泌的方,李泌并未因张九龄位高权重而放弃仗义直言。

相反处处为张九龄着想,他的方,出自于仁义。

所以李泌的方若行义,没有让张九龄不舒服,反而深得张九龄喜欢。

有人看到这,可能会说,任凭怎样的方若行义,总归是直来直去,时间久了,始终还是会给自己树敌的。

尤其在名利场,方本身就是一种稀有物种,还是得不到保护的那种。

可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的。

受了伤,结了痂,才有醒悟。

李泌当然也是如此,年少时李泌,也曾为方若行义付出代价。

02 圆若用智

成年后的李泌,经常在嵩山、华山、终南山一带游学访道。

用一句金庸小说常讲的话,此人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活生生就像仙侠小说的主角一样。

他追求的是羽化登仙,向往的是仙侠人生。

这些可以说都是它的圆,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教是大唐的官方宗教,道家学说是'出世’之说,李泌研习道家,则是淡泊名利的象征。

在李泌身上,淡泊名利从来不是装样子。

道理谁都懂,能悟的人太少,李泌就是悟透的那个。

那年李白,在长安对酒当歌,豪迈的唱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梦想走上人生巅峰的样子。

李白毕生梦想都在追求出将入相,可他的豪情梦想才能却只能寄托于诗。

而那个叫李泌的人呢,恰恰就活成了李白梦想的样子。

李泌所表现的,是对名利场毫无留恋,可偏偏命运却选中了他。

他四处神游山野,却依然让皇帝牵挂。

公元752年,李泌三十岁那年,李隆基唤他入朝讲解老子《道德经》。

此时的李隆基,在物质世界里沉沦,他的精神世界极度的贫乏。

他太需要,李泌给他精神慰藉了。

于是李隆基让李泌留任翰林待诏、供奉东宫。

史书 资料

公元712年,那个叫李隆基的人,荣登宝座,初期励精图治,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

可后来坠入温柔乡,与国色天香的杨贵妃恩爱缠绵,春宵苦短,朝政不思。

终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唐危机,正在暗夜里潜伏。

这时,太子爷李亨,已苦等皇帝宝座十三年。

可长寿的李隆基,依然没有退位的迹象。

李亨在焦急等待中,郁郁寡欢。

而晚年的李隆基,重用历史上著名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

这两人轮番挖坑设套攻击李亨。

无疑,李亨的境遇是凄惨的。

此时李泌的到来,给他昏暗的生活,敲开了生的曙光。

李亨虽比李泌大十一岁,可两人一见如故,激情满满,发展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那时李林甫病危,杨国忠继任宰相,杨国忠对李亨的使坏也愈加的猖狂。

看不过眼的李泌,写了几篇热血激扬的讽刺文章,讽刺杨国忠,杨国忠看后大怒,随后想了法子的将他贬出京,逐出长安。

李泌当然知道这样做得代价,但他坚信他的方,是义。

事实上在别人眼里他的方,也收获了数不尽的佩服目光。

后来史书上写,李泌“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没错,李泌再一次神游山野,修仙去了。

终于公元755年。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大唐的灾星,终于撕开了叛乱的真面目。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唐浩劫,开始了。

这就是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那时李隆基仓皇的逃到了四川。

太子李亨在灵武,实现了当皇帝的梦想。

不过这皇帝,既不合法,又特悲催,山河破碎,弟弟李璘乘机背后捅刀子。

李隆基还在世,李亨就逼李隆基退位,太着急了!

此时,李亨身边缺的就是一个战略军师。

李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李泌,唯有他,才能了他忧愁。

于是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李泌出山。

李亨尊李泌为先生,国家事务恨不得全权交给李泌。

李亨想让李泌做宰相,可李泌推辞不做,李泌说:“皇上待我如宾客老友,那比宰相还尊贵嘛!”

那会李泌整天穿着一身白袍常伴李亨左右。

有人就说,穿黄袍的是圣人,穿白袍者是仙人。

史书 资料

你看,这就是舆论!也是李泌向外界传达的讯号。

他李泌穿白袍,朴素也,白袍平民布衣,这等于在说:我李泌只想修仙,你们的那些朝堂争斗,太俗!我无心参与。

你看,这就是圆若用智!

皇帝找,李泌出现,这是圆,是融入现实。

是保全自身的方法,坚决不做官,看上去是不圆,实则是大智若愚,是李泌进退自如明哲保身的智慧。

也是李泌动若骋材,静若得意的基础,且看李泌后来是怎么做的。

03 动若骋材

李亨找李泌是来解决问题的,李泌怎么做的。

他给了四条妙计!

第一条妙计,缓和李亨和他老爹的关系。

这关系,处理不好,李亨的皇帝之位便不合法。

可如何处理呢?

李隆基对李亨先上车后买票,很不爽,但木已成舟,又能怎样呢?

其实,问题的本质,还是一个舆论的问题。

李亨皇帝已做,李隆基安安静静做个太上皇,多好。

可让李隆基安静的唯一方法,是什么?

李泌说,用赤子之心,感动李隆基。

那么表现的方式是什么,李泌说,最朴素的方式,写信。

史书中,说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

李泌就用这样一封写满愧疚,许下承诺,情真意切的信,真的“感动”了李隆基。(潜台词是老东西,给你台阶下,你别不识抬举..)

第一个问题解决。

第二条妙计,针对的是李亨的后知后觉,李泌的提醒,如当头棒喝,让李亨寒毛直竖,猛然惊醒。

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害长兄储君东宫太子李建成。

四弟齐王李元吉,并杀死两人诸子,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储君,并掌握京师兵权,不久后李渊为时势所迫而退位。随后李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可现如今,他李亨干了什么!

历史重演,逼迫李隆基当太上皇,这可真是孝子贤孙,模仿能力超群!

对于李亨来说,权利的游戏就是这么血腥且疯狂。

可是,他没想到,这说不定也会反噬在自己身上。

而今,李亨首要任务是,平定叛乱,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

而此时李亨见三皇子建宁王李倓智勇双全,便想任命他为大元帅。

其实这并不是李亨慧眼如炬,实际情况是,李亨在灵武的周全,全都靠这三皇子。

李泌在李倓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李世民。

同样是,上阵父子兵。

同样是,小的比大的优秀,悲哀的是,广平王李豫是嫡长子,天然的继承人。

那么未来呢?

悲剧会不会再次重演,毕竟李家有这样的光荣传统!

李世民为了权利杀红眼,谁敢保证,李倓不会这样做?

李亨听后,果断的掐掉了立李倓为大元帅的想法。

他可不想成为他爷爷,他父亲一样的人。

第三条妙计,教李亨如何控制情绪!

让一个人成功的条件,有三样,情绪、语气和行为,所以学会控制他们很重要。

贵为天子,绝非凡人,那必须控制情绪,一言一行,都要慎重!

可李亨,如今当了皇帝,当年欺负他的人,怎能放过?

当年欺负他最狠的就是李林甫。

可,李林甫已经死了。

正因如此,李亨才心劫难了!

怎样解心头之恨,李亨绝了!他要把李林甫挖出来鞭尸,挫骨扬灰。这干的叫什么事?

李泌听后连忙劝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陛下,那李林甫再坏,也只剩一堆枯骨,任凭你怎么处置,能改变什么,眼下形势危急,陛下你这般记仇。那些本想弃暗投明的叛军,还敢投降吗?最关键,你老爹现在是安静了,可见你这样记仇,他也害怕你没放下你和他的恩怨,他还敢回来吗?他要是不回来,你这皇上能安稳吗?李林甫再坏,当年也是你老爹宠溺的旧臣,你打李林甫,不是打他老脸吗?这样搞,舆论对你不利啊。”

且看,李亨听后,史书上是这样写的:仰天拜曰:“朕不及此,是天使先生言之也!”遂抱泌颈泣不已

李亨干嘛呀,他抱着李泌嚎啕大哭,承认自己一时意气用事,险些造成大错。

史书 资料

李泌的第四条妙计,关系到他出山的终极使命!

平定叛乱!助大唐再造辉煌!

为此,李泌提出——平叛策。

此妙计的特点是,化被动为主动,步步为营,基本思路,从大局入手,不计较一城一池暂时得失,不以收复长安,洛阳为主要目标。

抓住主要矛盾!

削弱叛军势力!

怎么搞!李泌的第一步,派郭子仪、李光弼四处打野,迫使安禄山四处救火,耗尽他的士气。

李泌的第二步,釜底抽薪,乘其不备,玩迂回战术,李泌派李倓绕圈子。

迂回塞外,迷惑安禄山,绕过河套远征幽州,端掉安禄山老巢,一劳永逸、不留后患地肃清叛乱然后再水到渠成的光复两京。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是神来之笔,绝了!

后来有个叫忽必烈的人,不知怎的,学去了,他绕道云南打南宋,把南宋打了个措手不及。

不得不说,这和李泌的奇谋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当时,李亨很着急,他觉得李泌这方法太慢了!

他太皮了,太皮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怎么做的,为了收复两京,急于展现天子骄子的过人本色。

于是他向回纥借兵,说是借,实际是花钱雇。

最后结果呢?

两京收复了,但实际上呢?

看史书是怎么讽刺的: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

啥意思,回纥人光明正大的抢啊,李亨也无可奈何。

最讽刺的是,叛军不是被歼灭了,是打跑了。

他们残余的势力,成了大唐斩不断的威胁,

最后,东都洛阳得而复失,一场本可早早结束的,平叛战,打成拉锯战,消耗战。大唐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

心灰意冷的李泌,决定回归山野,修仙悟他的道德经了。

04 静若得意

李亨,也只能放手,可这样的人才,哪里舍得说放就放。

怎么办呢?

不能留你在朝里,那就把你放在山中。

李亨在衡山建观结庐,允准李泌隐居修道,并按三品大员标准定期保障特供物资。

看看,为国悟道修仙第一人,李泌也!

什么是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就是李泌这感觉。

什么是动,说俗点,就是出风头。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可李泌呢?出尽风头,却安然无恙,一个人出尽风头却不遭人嫉妒,反而认为他发挥才能,这是什么境界。

就是这种仙气飘飘的境界,八个字:动静结合,潇洒自如

动若骋材,出风头容易,但有多少人,能做到静若得意呢?

退休老伯,在家闲不住,退休的李泌,却乐在其中。

一个人静,就要学会享受无人问津,但很多人,不是享受,是忍受,忍受都够难了,就别提得意二字了。

史书 资料

05 仙人李泌

公元762年五月,唐玄宗李隆基永远的走了。

这一年的6月,唐肃宗李亨也一命呜呼,你看,这父子俩感情多深厚。

接着!唐代宗李豫即位。

李豫即位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将李泌,这个活神仙,拉回人间。

你李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当官吗。

李豫直接来硬家伙,给李泌又是建豪宅,又是娶老婆。

还专门下旨让李泌吃荤。

你看,李泌不爱名利,名利来了,李泌不求富贵,富贵上门。

道德经里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这就是道家的不争,李泌应该是悟透《道德经》了。

朝堂上的杨国忠,李林甫为争名利富贵,没了性命,他们求,求来了什么?

求来了欲望,争来了,在权利游戏中被无情所灭。

且说,唐代宗李豫当了十七年皇帝

李豫最大的成就就是平定了安史之乱,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李泌的功劳。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因病去世,37岁的唐德宗李适,终于上位。

他上位的第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爆发。

李适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卷着席子跑出了长安!

怎么办,十万火急!

李适想到了李泌,再次出山的李泌已是60多岁花甲老人。

李适让李泌当宰相,李泌一反常态!这一次他答应了!

他要干一件大事,为大唐续命...

李泌意识到,泾原兵变,根本上还是当年平叛策被阉割执行的后遗症。

这后遗症造成了怎样的局面,十二个字:内有藩镇割据,外有敌国寇边

实实在在是内外交困!

那怎么办?

李泌敏锐的发现这其中的关键矛盾,藩镇之乱尚且不足为惧,关键是吐蕃。

大唐最大的敌人。

大唐的西部陇山一带,早已被吐蕃捅得全是窟窿。

这样一来,如果对东部藩镇用兵,若西部防线被打破,大唐就没了!

问题的核心找到了!

那么突破口在哪里?

李泌发现,吐蕃的致命弱点,他是披着游牧外衣的农耕王国,他们可以自给自足。

这一点和回纥、突厥不一样,他们是纯游牧王国,不能自给自足。

纯游牧天然对外界中原王朝,有物质需求。

有需求就可收买,就可笼络。

那么李泌给出的妙计是——平蕃策,核心是,拉盟友。

史书上写,“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

终于,一张面对吐蕃的大网,撒向了雪域高原。

....

公元789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李泌终于去了属于他的仙人世界。

许多年之后,人们谈论他,那个叫李泌的人,子长源,祖上有不少明星大腕。

六世祖李弼,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当年同为西魏八大柱国将军。可是祖上的荣光并没有照到李泌。

到了李泌这代就没落了。

李泌用他的故事,告诉人们,成功,有时候多半还得靠自己。

史书中赞美他的一生所为是这样写的: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看见了吗,史书想要赞美他,却发现没有一个辞藻配得上他,所以,他是仙人吧!

——本文史料来源《新唐书.李泌传》《资治通鉴》,图片素材网络、电影《妖猫传》、欲看本文视频版,请移步我202210月31日,发布的作品(与本文同名)文章发的有些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乱世里的一名道士,却三次助唐朝闯过亡国危机
平定安史之乱 解决吐蕃问题:山人宰相李泌 如何为大唐续命百年
李泌历经四朝,为何皇帝们对他始终信任?李泌: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三百年间最牛的宰相: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虚构的诸葛亮跟他比都不是一个档次,真正拥有上帝视角的战略家
如果唐玄宗不弃城逃亡,安禄山有能力打下长安城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