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紫砂文化遗产保护的践行者——读评徐秀棠《宜兴紫砂传统工艺》

  辛卯新春伊始,徐大师出版了《宜兴紫砂传统工艺》新著。这本著作是对紫砂魂之所系的传统工艺作了精辟论述。著者在后记中说:“我写本书,拖拖拉拉已有两年多了,每次阅稿过目,一直有内容增加着,照这样下去这书就永远无法完稿了,所以只能在此暂告一个段落。”其实这不是拖拉,作者在有限的时间中,思索、追忆、查阅文献、亲躬调查、实地考察……在与时间赛跑……一种自觉的文化责任感在鞭策着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属牛,每每自比老牛,说:“如果不奋蹄,光歇着,栓在桩上的牛也会老去的……”。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造访,他总是在礼堂般的工作室,或伏案看书或系着围裙在抟泥做活。有一段时间里,他的徒弟史小明告诉笔者,徐老师在“信手做壶”,一坐就是半天……连吃饭都会忘掉,要家人几次催促。当然除经常有访客要接待外,他还有一些无法推辞的社会活动如参加会议、讲学等等。他精力旺盛,只觉得时间不够用。由此,他的所谓“拖拉”,在我看来是作者以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严谨态度,达到了力求完美,对历史负责的学术境界,令人感佩!


  这本新作从第一章“紫砂陶(壶)产业形成的两大要素”开篇,从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写了“紫砂泥原料”、“传统全手工制坯”、“陶刻”、“紫砂龙窑生产过程及缸窑、小窑”,最后配以人物素描追忆了他所见到的65位紫砂艺人。其重点章节,笔者以为是第三、四、五章,尤以对1957年之前紫砂全手工制壶的工具、过程、技巧、烧成等作了详述,并配以手绘图展示了原汁原味的紫砂传统生产工艺的全过程。作者认为1957年应为分界线,他甚至可上溯至明清时紫砂生产的原生态状况。如:早期紫砂泥矿开采照明是豆油灯,并非煤油灯;泥矿加工是使用的石磨;而非造缸之泥料加工中使用的牛拉滚埸硌砣、泥粉过筛的竹篾筛子、用脚踩泥的埸景;紫砂龙窑的形制,装窑的窑具及秘技;烧窑的茅柴及工具;作者学徒时学习陶刻的传统进程……这些埸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有些早己退出历史舞台,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有些己为新的科技手段而取代。但他却是紫砂衍变的正宗、正统源头。对研究传统紫砂史是不能被湮灭、遗忘的珍贵史料。简洁明了、手绘图解、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是本书的最大写作特色。


  自2006年宜兴紫砂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7年宜兴紫砂被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紫砂热再一次升温,可渭“陶都风”吹遍大江南北,再震海外,紫砂工艺国际化交流频繁,紫砂市埸空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商业化炒作也愈演愈烈,吹嘘、欺诈、伪冒、造假等鱼龙混杂现象比比皆是,虽非主流却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败坏了紫砂传统工艺的声誉。尤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传统工艺被曲解,甚至以讹传讹。如果行外人说行外话还情由可谅,那么紫砂业内的某些人士不尊重历史,混淆是非就太不应该了。如:有人认为制壶手工和模型无区别;不用模型即为全手工;认为徒手制壶就是传统全手工,完全贬损了传统工艺的概念,误导了消费者,也亵渎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积淀出来的实践知识、智慧技巧,其中包括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富有特色和人文个性的紫砂壶既是匠心和技术的融合,也是巧手与有关工具的融合。徐大师以自己在2002年赴罗马尼亚参加国际陶艺创作中的体会谈到了制作工具的重要性,他带上的制壶工具搭子、矩车就令外国陶艺家惊叹不已。他在接受《中国陶瓷画刊》的访谈中曾谈到紫砂工艺的基本工具就有100多种,而且每个工艺师又是根据自己的要求亲自制作……在这本新著中,徐大师又进一步将历史上传统全手工成型(做壶)的工具细化为“必备工具”、“专用工具”和“特殊工具”,并认为这些工具本身就具有造型艺术价值,特别是“专用工具”更是紫砂传统技艺里最具传承价值的三大传统技艺之一。其他二种绝技是“打身筒”和“复滋泥”,作者认为这三种工艺是其他陶瓷器制作所未采用过的,是紫砂传统制作中独特的精华所在,而“复滋泥”这道工序,在众多的现代紫砂工艺书籍中往往被忽略,少有突出的记述。

  在紫砂壶形制的分类上,作者对传统的以光货、花货、方货、筋囊货的归类提出了质疑,认为从传承角度来研究记述,还是应该从造壶的结构上来分类较为合理。如方壶上加花枝或筋囊壶上加花枝,到底算什么?筋囊货、方货其实也是光货。这是作者的独特见解,是对实践的一种反思,颇具新意,值得进一步探讨。

  应该说这是紫砂典籍中首次如此详尽的将长期实践中心口相授的感性认识,诉诸于文字并升华为文化理论的探究和尝试。也是对紫砂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性记录。正如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呼吁的那样:“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拿这发财,而要留给后人共享,我们必须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它的源头是什么样子的。”读罢徐大师的这本新著,深感徐大师的这种良苦用心。紫砂文化从来不是靠打造出来的,对紫砂传统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精心呵护,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去提升文化的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要靠在不断的承传和创新的实践中去形成理论体系。多年来徐大师不断探索、反复思考,可谓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先河者。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是紫砂传统工艺的守望者,更是一位紫砂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践行者

本书中当然还有遗漏之处,特别是追忆上世纪50年代前后的紫砂人物中,作者还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争取不断补充,并力求尽量准确。再就是个别段落的文字中,或许由于排版、校对问题,还存在需要更正的地方,期望再版时能得到纠正和完善。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业内外人士、紫砂文化爱好者一读的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紫砂文化新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器应遵循哪些原则?
紫砂方壶制作原则和基础,好全的知识点
老一厂紫砂六方壶
紫砂大师周桂珍访谈录
手艺 | 紫砂徐门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