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与矛盾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教育一直在教育中占据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岳母刺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教育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是从近代开始的,迄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程。随着学校教育的迅猛发展,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校教育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淡化了家庭教育。时代的发展让人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主谁次的比较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辅助,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延伸。不过,大家逐步形成了一致的观点,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相当重要,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更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表现了这两种教育既是互补的又是矛盾的。我们先来比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特征。

 

一、 启蒙性和后续性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从孩子出生之时起,他就要接受教育,此时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据研究显示,孩子零到四岁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人一生所必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如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嗅觉能力、触觉能力、味觉能力、运动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大都在这个阶段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障碍,会对终身造成影响。据国外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四岁以前将会形成50%。而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以及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会在这一时期形成相当重要的部分。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学校教育具有后续性,因为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在能力、习惯和品质等方面有了相当的水平,学校只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学前的差异将会一直影响孩子的长期发展。

 

二、 一贯性和阶段性

 

    家庭教育具有一贯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单位,绝大多数的孩子从出生起,至少到自己独立生存为止,一定生活在家庭的稳定环境中,甚至有些人在自己独立之后依然离不开生长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人的教育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学校教育则有阶段性。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只有九年,再加上高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也不过十多年。而且学校环境在不断变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个人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至少要经过四次大的变化。而在每一个阶段内部又会有学校、班级、教师、同学等小的环境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血缘性与业缘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血缘关系,是固定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就使得教育双方有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在情感上心理上都对教育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天生的权威性也是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要素。凭借这种亲和力和权威性,家庭教育可以解决许多学校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是一种业缘关系,是非固定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以及教师的权威,都和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权威不是同样的类型。凭借这种业缘的情感与权威,学校也可以解决许多家庭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 针对性和规模性

 

    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家庭中的受教育者往往人数极少,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被充分重视。教育者更容易了解他们的情况,从而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而因材施教,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变化来随时变化教育方法,来达到最佳效果。中国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使这种针对性的教育可能性达到了最大的限度。当然,独生子女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就是家庭环境不利于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而学校教育的利弊正与家庭教育相反。学校教育目前的模式是班级授课的形式,使学生处于集体之中,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帮助他们接受社会规范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帮助他们形成互助合作的能力,以及人际能力和社会能力。但班级授课也使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受到局限。即使能克服客观的一些复杂问题,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其关注程度也远远低于家庭的关注程度。即使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也会因为集体性的存在而使针对性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五、 灵活性与模式性

 

    有针对性的单独教育和规模性的班级教育,反应在教育方法上,就是灵活性与模式性的差异。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时间、教育步骤都可以灵活把握。而学校教育则在这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学校教育要照顾到整个班级集体的情况,因此一般要有教育的规划和模式。即使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也只能在大的模式范围内灵活运用,而不可能突破模式的限制。

 

六、 实践性与智能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在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和情感、习惯、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上有所关注。但受到教育形式的限制,其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侧重点在实践上,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孩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侧重智能。勿庸置疑,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在课堂,因此即使涉及到生活也只能是模拟或纸上谈兵。但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科性的研究训练以及智能的开发又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

 

七、 无序性与系统性

 

    家庭教育是无序性的教育。多数家长没有教育的计划,系统的教育内容,而是随时随地随事来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之间也没有系统性和序列性。即使有些家长有教育计划,也只能是宽泛的一个总的设想,而不可能是细致的条理的设计。这是由家庭教育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学校教育是系统性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程序、教育步骤、教育方法、包括传授、训练、检测、反馈、评价都是有计划,是系统的。正是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所以许多人一直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主体,认为人的多数知识技能是在学校培养的。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暂且不管,学校教育的这种特点应该是大家都明了的。

 

八、 盲目性与科学性

 

    对多数家长来说,没有学习过系统的教育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所以在教育方面显示出盲目性。不懂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注意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不会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因此多数家长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教育效果。甚至有些家长放弃了教育的责任,把教育责任全部交给学校。不过,随着整个社会对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长在这方面会逐步提高,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而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职业教育者。他们的教育方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因此教育的效果更突出。

 

    通过以上的比较,就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既互补又矛盾的。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如果双方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精诚合作,就会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有可能相互抵消。所谓的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教育效果为零),虽然有些偏激,不过也反应了这种相互抵消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教育目标的差异。

 

    学校教育更注重社会性,目的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家庭教育更注重个体性,注重孩子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这二者其实并不对立,但如果各自强调的过度就会造成矛盾。

 

二、 教育理念的差异。

 

    在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的教育理念更新更快,而家庭的教育理念则相对滞后。从而造成矛盾。

 

三、 教育方法的差异。

 

    在不考虑对错的情况下,每个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但由于缺乏沟通,有可能使本来都正确的教育方法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方法运用不当的情况,那么矛盾就会更大。

 

四、 教育评价的差异。

 

    教育行为的效果需要用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因为目标不同,观念不同,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同一种教育后果,可能会有成功和不成功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也会导致矛盾的产生。

 

五、 教育责任的认同。

 

    既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大教育不同的两个部分,因此就既有共同的教育责任,也有差异性的分工。如果能认定自己的责任并尽到责任,就会形成教育合力。如果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就会加深矛盾。尤其是当受教育者有某些问题时,任何一方把责任推给对方的行为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消除矛盾,达到互补。首先要多沟通。各自为政,不相往来。不能及时了解对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学校有责任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家庭也有义务和学校配合。在沟通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发现各自的问题及时纠正,才是正确的作法。其次是互助,不仅要尽到自己的职责,而且要帮助对方更有效的实现教育目标。合作,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在教育上,教师和家长应该是合作者,共同完成教育下一代的任务。另外,还是注重自身的提高,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目前素质教育如火如荼,但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绝不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能够完成的。家长、社会都要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己任,才会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家长,正是因为多数家长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所以更应该在学习提高上多下功夫。

 

    教育下一代,是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我们应该携手并肩,共同为下一代的未来,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差点教育研究001
关于“高二现象”成因透视及其教育策略
关于实施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的决定
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家长素质与家庭德育功能的发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