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根留住』—— 朱友舟篆隶书法作品展成功举办

来源:金陵美术馆艺术空间平台

2022年1月1日下午,“把根留住——朱友舟篆隶书法作品展”在金陵美术馆艺术空间举办。本次展览作品包括书法,陶刻以及铜刻作品等。书法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作品的欣赏就是一种对美的享受过程。展览过程中由朱友舟教授的学生对作品进行详细介绍并且现场拓片不断吸引观众的注意并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此次展览空前的火爆,当天下午观众人数超过1000人次。更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的多位专家教授及学生到场观摩和学术交流。
(现场摄影来自倪雪霏)

南京大学古文字 专家 魏宜辉

南师大书法系主任常汉平先生

▲南京财经大学仇高驰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周睿教授,书法家陈克年

东南大学王进科教授


把根留住——作品展观后感

王韬霖

近日,把根留住——朱友舟篆隶书法展在金陵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体现了朱老师近期书法创作的新突破、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和对展览形式的新探索。

近年来,朱老师一直致力于简帛墨迹的书法研究创作,从古老的战国墨迹中吸收养分,因为在那个时代,尚未成熟的笔画形态由于没有被规范化,还保留着高度的自由性,字形结构也在字体演变的浪潮中保留着勃勃生机,所以这些文字在书法创作中有着巨大的可挖掘性。但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毕竟异于传统帖学书法的取法路径,不仅需要坚实的笔墨功底作为基础,还需要开阔的胸怀和“不破不立”的勇气才能实现。当然,这样的探索也使得朱老师对主流“二王”书风有一定突破,能在简牍帛书的世界中肆意挥洒、达到一种悠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



以往朱老师的古文字创作集中使用楚系文字,他用多年来在经典书法作品中锤炼、打磨的笔墨技法来表现这有着极强时代、地域特征的楚文字,使其作品不仅笔墨上大胆泼辣、淋漓酣畅,同时风格上又别开生面、自成一种面目。但楚文字毕竟属于上古文字,为战国六国古文书体,文字发展过程中的讹变、减省、增繁等现象使其晦涩难懂,这也提高了楚文字书法作品的欣赏门槛。所以近期兴趣的偏移、创作思路的调整、研究方向的转变使朱老师暂时放下已经熟悉的六国文字创作,将目光投向秦古隶中来。不同于楚系文字的奇诡华美、神秘莫测,秦系文字更加质朴天然、方整雄厚,用秦文字创作的作品也更容易被今天的人们所识别、接受。所以本次的展览主要近期的秦古隶创作为主。不同于当代流行的简帛书风龂龂于模仿简帛的形制、文字的大小、字形,朱老师的秦古隶书法更为凸显手写体自由天真的特质,大胆将其字形展大、夸张、变形,一任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的视觉张力,摒弃了实用文字中拘谨、呆板、程式的一面,却强化了秦隶生拙、雄浑的韵致。


在作品展示的形式上,朱老师也多有考量。展厅中的作品主要以用秦古隶书写的文房对联为主体,笺纸上鲜明的颜色、花纹与生辣的古隶创作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使得尘封多年的简帛墨迹在小巧的书斋联里再次绽放光芒。同时朱老师也不满足于传统书法较为平面化的表现形式,多次进行跨界的尝试,所以展厅中还能看到很多朱老师与陶、铜刻工合作的作品,陶瓶、陶罐上的书法随着优美的器形弧度屈曲摆动,为器物增添了一份书卷气与艺术趣味;铜器上的书法则较为沉稳,铜錾工艺又赋予作品一丝庄重、典雅的气息。这些陶、铜器成了书法作品新的承载物,使其跳出笔、墨和纸张的藩篱而有了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表达,通过刻工的二次创作,这些作品不仅保留着毛笔书写的风貌,同时又增添了一份错彩镂金的制作感,精湛的工艺、刻制的痕迹、器物的光泽使其上的书法作品熠熠生辉。在展厅中,朱老师也别具匠心地采取拓片制作的方式将铜刻、陶刻作品进行再次“转述”,这些书法作品通过笔墨的表达呈现于纸上、又经过铜、陶的刻制附着于器物上,最终通过拓制又回到熟悉的材料——宣纸与水墨上来。虽然这时拓片上的书法已经与原作有了一定距离,但这些工艺的层层推进、不断叠加无疑丰富了书法作品的审美维度,使得它们不再是作者一瞬间生命情感的迸发而是凝聚了书者、刻手、拓工技巧与智慧的结晶。

为了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本次展览由朱老师的研究生们对作品一一进行介绍、讲解、导览。这些学生最为熟悉老师的作品,他们不仅参与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包括内容、纸张的选择、观看书写过程、拓片制作),同时对于老师近期的研究成果、艺术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在观展过程中可以搭建起观众与作品的桥梁。一方面,学生是这些艺术作品的第一受众、在介绍时有着鲜明的艺术立场和价值判断,他们的解说正是对于作品的精彩注解。另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简介类的宣传语和创作感想,学生们自身作为独立的个体又有着差异化的思考,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时常会迸发出新的火花。这就使得观展过程不再是沉闷的、安静的博物馆式阅览模式,观众并不需要伫立在作品面前、绞尽脑汁地思考这些艺术作品的内涵,而是通过聆听作品介绍、与引导者进行交流、参与拓片制作等方式与作品进行深度沟通。

朱友舟教授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展示拓片制作


这样的方式也打破了一般书法展览中人与艺术作品的对立,更加强调欣赏过程中的交互性。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者作为一种“缓冲带”使得有着不同年龄、知识背景、文化修养的观众都可以理解、欣赏这些作品,这拓宽了整个展览的受众群,也使得本次展览富有人文温度和学术氛围。这时,专业知识的普及、观众疑惑的解答、艺术观念的碰撞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成为了展厅的主旋律。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媒介使得在场的所有人获得了相互交流的主题,人们的不同看法、观点在这一场景中得以交汇,这正是“弹幕文化”在展厅中的实体化表达。

此次展览在创作的素材、书(刻)的质料、展览的表现形式上无不透露出作者的新意和探索精神。在展厅的一角,你既能发现书法爱好者们正热烈的交流探讨着,也能看到孩童们在兴致勃勃地参与拓片的制作,这样的展览方式使得每一个观众获得参与感、也获得和艺术作品互动的体验。所以说,作为一位书者,朱老师有着广泛的视野与兴趣,对所有文字材料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敏锐度,一旦发现有潜力的内容便会主动探索、研究,将其转化为书法创作的养分;作为一个创作者,朱老师有着跨学科的精神和打破常规的魄力,敢于突破传统材质的限制,尝试一切有利于艺术表达的材料;作为一名学者,朱老师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学术涵养,从不将书法艺术放置在金字塔顶层,而是致力于拓宽书法作品的受众、热切地拥抱每一位观众。

▲朱友舟教授接受南京广电采访


作品

WORK

每闻佳士辄心许 不辨仙源何处寻

96×17cm×2

新得园林种树法 喜闻子弟读书声

96×17cm×2

眼界高时无物碍 心源开处有波涛

96×17cm×2

翠竹黄花皆佛性 清池皓月照禅心

96×17cm×2

松间鸣瑟惊栖鹤 竹里茶烟起定僧

96×17cm×2

春工遇物初不择 酒圣于吾亦庶几

96×17cm×2

关于艺术家

ARTIST

朱友舟
1973年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书协会员,书法系副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2014-2016年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与书法创作》、《江苏书法史》,并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2019 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战国楚简书风研究》。2020年,主持江苏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一带一路”古诗创作》。



论著
《姜夔 < 续书谱 > 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 
《草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朱友舟卷》,江苏人民出版社; 
《工具、材料与书风》,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荣宝斋出版社; 
《南京艺术学院硬笔书法考级教程》(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主要获奖

2012年《鸡距笔考》获全国第九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

2014年《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16年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近三年研究成果

1关于汉代以前毛笔的几个问题《中国书法》2019,(01)

2“破”与“立”——关于现代书法的一点思考《荣宝斋》2019,(04)

3《良臣》《姑成家父》中晋楚书风融合现象《形象史学》2019,(01)

4上博简《缁衣》南北交融的书风研究——兼论其为齐系文宇特点的抄本《荣宝斋》 2019,(12)

5  曾侯乙简和包山楚简书法比较研究《荣宝斋》 2020,(07)

6  浅析受齐系影响的《唐虞之道》书风特点《书画世界》2020,(07)

7  战国竹书不同抄手、相同文本书法比较研究——以《天子建州》甲、乙本为例《荣宝斋》 2020,(08)

8其曲如弓 其直如弦——论《曹沫之陈》的书风以及在书体演变中意义《荣宝斋》 2020,(09)

9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流媚的草篆研究——论鸟虫篆及草化对楚简的影响  《中国书学》  第四期2020.09.

10古篆端庄 平正颀长——论上博楚简《用曰》古文篆书书风大学书法. 2020,(05)

11楚简文字的简省及其对书风影响  《荣宝斋》2020,(11)

12质朴平实的“写经体”——论郭店楚简《老子》的典型楚简书风

《中国书画》 2020,(12)

13论郭店楚简《老子》的典型楚简书风——质朴平实的“写经体”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01)

14“文字异形”与楚简书法造型丰富多变的特色《荣宝斋》2021,(01)

15上博簡《孔子詩論》之齊系字型特徵及書法探析《书法研究》2021,(01)

16论秃笔对《三德》书风的影响  《中国书学》第七期.2021.06

17入古出新《江苏教育》 2021,(22)

18论曾侯乙墓竹简1—141号简奇雄险峻书风特点(上) 《江苏教育》 2021,(30)

19上博《民之父母》竹简书法研究《荣宝斋》2021,(04)

20论曾侯乙墓竹简1—141号简奇雄险峻书风特点(下) 《江苏教育》 2021,(39)

21清华简《系年》书风研究《中国书法》 2021,(07)

22论清华简《厚父》灵动秀美的书风特征  《荣宝斋》 2021,(07)

23上博简《用曰》与《鄂君启节》铭文比较研究——试论上博简《用曰》近于正体的书风《书画世界》 2021,(07)

24浅论简书《越公其事》书风特征《荣宝斋》 2021,(08)




/

高校教师风采系列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刘  江     祝遂之     王冬龄     陈振濂     韩天雍

沈  浩     沈乐平     陈大中     白  砥     张爱国

戴家妙     方  波     李明桓

河 北 美 术 学 院

陈  龙     吴亚宾     王  笑

湖 北 美 术 学 院

孟庆星     孔令情     刘  超

浙 江 大 学

陈振濂     汪永江     池长庆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黄  惇     朱友舟(本期)

杭 州 师 范 大 学

丁万里     王佑贵

兰 亭 书 法 艺 术 学 院

张  泓     苏晓敏

 广 东 技 术 师 范 大 学

靳继君

上 海 大 学

唐楷之

四 川 美 术 学 院

尚天潇

聊 城 大 学

方建光

四 川 大 学

杨  帆

江 苏 师 范大 学

于  洁

广 州 美 术 学 院

孙嘉鸿

云 南 大 学

盛元靖

四 川 文 化 艺 术 学 院

董  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书风——清代书法:各体俱备难发明,别裁为体再出新
“书法的章法—谈《中国书法章法研究》的再版“
朱圭铭 (1978年生江苏灌南,中书协会员, 暨南大学教授)
江苏崔伟先生简介与书法作品欣赏
学院风骨
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