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爱国 解密《祭侄文稿》系列之1-2

颜真卿的行草书作品《祭侄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古往今来,《祭侄稿》都备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难以数计的书法创作者以此为学习范本,从中汲取自己的艺术养分。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祭侄稿》,我们自本期开始刊登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书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爱国先生撰写的系列讲座———《解密〈祭侄稿〉》。本次讲座将从读、临、创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以使读者学好并写好《祭侄稿》。———编者

解密《祭侄稿》(1)

第一章经典解题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作者为唐代颜真卿(708-784)。此作书于乾元元年(758年),墨迹,麻纸本,行草书,纵28.3厘米、横75.5厘米,总共23行,每行字数不等,共268字(涂改34字);钤有“赵氏子昂”“赵”“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句曲外史”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内府等收藏,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共被害30余口人。唐肃宗乾元元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遇难亲人的尸骨,最终只搜寻到侄子季明的首骨,于是挥泪写下了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整洁清爽,笔速急促、匆忙,书写中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激越之气溢于纸面,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与激愤,感情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中段的激越、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

此帖本是稿本,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法创作,但正因为作者无意于书,所以整幅字写得神采飞扬,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艺术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就在于其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卿最精彩的传世行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

行草书自魏晋时期成熟且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以来,时代正呼唤代表唐代书法、反映行草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的杰作出现。因此,《祭侄稿》的出现彻底振起了唐代的行草书,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对唐代书法只有楷书辉煌的印象。它创造了自晋代“二王”以来中国行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度,发展了“二王”、丰富了“二王”、超越了“二王”。它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此后唐代书法的发展演变,更对后世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解密《祭侄稿》(2)

第二章读帖津要

当代书法教学由于一味强调形式以及过于热衷用美术化的手法来解释或分析书法,导致在对传统经典的临摹学习中,精神情感与艺术形式分离、笔墨技法与格调气韵脱节。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许多人通过临帖只学到了古人的皮毛、表象而无法深入古人的内在,只做简单的模仿,而没有深刻地理解与消化;或者为了所谓的临以致用、所谓的学习效率甚至是速成,对所学碑帖中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放大或夸张的训练,然后就搞出了不伦不类、东拼西凑的“作品”,这不仅令人啼笑皆非,更与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背道而驰。

改变这一弊端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学习古代优秀碑帖时要加强正确有效的读帖。以《祭侄稿》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通读全文,熟悉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只有通读全文,熟悉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才能消除我们和古代碑帖之间的那种陌生感,才能进一步做到对所学碑帖的深入理解。这当中不仅包括作品的文字内容,还有每个字的具体写法,这正是我们通过临帖要向古人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二、阅读感受作品的整体精神气息、力量、情感与神韵

概言之,《祭侄稿》的整体精神就是“沉郁”。这固然是因为颜真卿为悼念亡侄情不自禁而下笔沉厚拙重,但也与他一贯的艺术精神息息相关。颜真卿为人刚正,胸怀磊落,其作书落笔即含刚正之气,其书其艺是其人格力量、人性魅力的自然流露。

《祭侄稿》实现了作者与作品近乎完美的高度统一。这种沉郁的精神境界与力量更饱含着作者的血肉真情,浓郁沉重,扑面而来,令人唏嘘、令人震惊、令人慨叹,令人不能自已,久久回味。可以说,对作者及作品的精神内核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感受与体悟不仅是我们学习古人、理解古人、参详古人的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检验一个人在书学上悟性天分的重要参数。

三、用笔、结构、章法等具体的笔墨技巧

用笔是书法的灵魂,是书法的根本。用笔产生点画,点画组合成字形结构并构成章法,所以笔墨形于外而用笔施于内。学书者取法古人的优秀经典就是要透过笔墨之形去学习并参悟古人的用笔之法、用笔之道。颜真卿《祭侄稿》的用笔,一言以蔽之,就是“中锋”用笔。古人所谓“屋漏痕”
锥画沙”“虫蚀木”者,皆以之喻其质感意象,使人有所体悟也。笔者向来不主张对用笔做刻舟求剑式的解说,因此古人的这种比喻论就非常值得我们体悟与玩味。除此而外,古人还有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锋”用笔——“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祭侄稿》的点画圆厚、劲健、通畅而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中锋”点画的诸种优点及审美特征,是行书用笔的典范。米芾曾经评价颜真卿的另一件行书杰作《争座位帖》有“篆籀气”,正道出了颜氏书法用笔的奥妙。不过笔者以为,这种“篆籀气”在早《争座位帖》六年所书的《祭侄稿》中就有极其充分的体现了。  具体来说,《祭侄稿》的用笔主藏、主含、主圆、主厚、主活、主变、主涩、主力。主藏、主含者,起笔每藏,含而不发,势生其内,力蕴其中,以帖中每一行首字验之可证。主圆、主厚者,用笔圆厚,笔笔中锋,点画厚重,质感结实,帖中无一字不如此。主活、主变者,用笔灵活多变而不死板,其用笔提按幅度、速度等变化之大,随处可见,如第三、四行,第八、九、十行等处。主涩、主力者,行笔之时,笔与纸间摩擦力极大,笔的弹力极大,故点画苍茫劲涩、骨力超迈也,即字间牵丝亦能力抵千钧,绝不轻薄,如“使持”“诸军”“亡侄”“季明”“呼哀”等字处。临习者于此几点可悉心揣摩,对其用笔当有所悟。

《祭侄稿》的结构及章法浑然天成,无刻意安排之痕迹。字多方正,而能自然大小、长短、宽窄、欹正,如“戊戌”“九月”之大小、“军事”“蒲州”之长短、“方期”“山作”之宽窄、“悔祸”“谁为”之欹正等处。其结字之堂皇磊落、大气中正,实较“让头舒足”、窜伏展促之故作姿态者远胜。其章法亦承结字而来,疏密自然,行间随意,如行云流水,贯注无间,不故作错位、不故作歪斜,虽涂改添加多处,而松紧自如,落落大方。通篇跌宕起伏,若明若暗,一气流贯,如若神行。

观鲁公此帖之结构、章法,几臻化境。学书者万不可以时髦的美术理论为法宝,动辄以形式构成及变化的理论按图索骥,徒以图式度作品之神理,而忽略对古人书学精神之解悟、对自身人格力量之锤炼。(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玉律十四条
草书狂人刘洪彪狂草书法作品面面观
散之先生谈草书
书教•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
10.27下 数字里的书法史
天下十大行书 (图文释文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