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访青年书家龚万正:从临帖到入国展,他凭啥只用四年?

龚万正四川万源人,学书师从陈小鹏、高耀文、彭双龙诸先生。
书风以二王帖学为主,取法二王、米芾、怀素、欧阳询、陆柬之等,隶书以《张迁碑辅以《石门颂,以古为师,宗法汉魏、晋唐
先后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兰亭会全国第五届书法跨年展、第二届“华佗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全国书法作品展等全国大小展30余次。

访谈实录
龚万正口述   书童 采访整理

1

记者首先恭喜您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能介绍一下创作心得吗?

龚万正:非常感谢!原本只是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投稿,当接到面试短信的时候,激动了一晚上。

相比以往,本届国展可多书体同时投稿,每种书体限投一件,最初我计划投行,草,楷三件作品,后来由于时间受限,只投了一件行书作品。
投稿前,我先是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往届中书协举办的展览入展作品图片,分析了一下入展作品形式的种类;
创作的内容为《东坡题跋》繁体版本,避免出现简繁混用的现象,选用普通粉笺。


第一次创作,从晚上9点开始,写到凌晨2点,朋友一直陪着我一起写,写完后第二天一看不满意,过了2天又重新写了一遍。
最终定稿作品是晚上下班后,到朋友工作室写的,创作前我先临了一会帖,感觉手感不错,找到一点灵感。
整个作品在书写过程中,没有刻意的去安排章法的布局,也没有刻意的去做块面对比。
完全是按照内容的断句去安排分段,作品中连带部分也不多,以求一种静谧平和之气。
最后我又将作品送到装裱店做了一下手工托底处理,印章只盖了三个,一个引首章、一个姓和一个名,一切从简,临截稿前寄出。
 

2

记者当时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在宝鸡面试,当时有多少人参与,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龚万正:本次入围作品共1093件,面试人数大约800人左右,场面十分壮观。

包括一些兰亭奖获奖作者也参与了本次面试,足以说明本届国展实行了高比率抽查考核。

面试中我先复制临摹了一段原作的内容,用的入围作品相同的纸,创作内容为书协提供的内容——四首古诗繁体和《桃花源记》;
我面试创作内容,选定的是前面三首古诗,一开始创作我用的是朋友送的一张已手工托底的白绢。
创作时由于不适应,感觉不理想,后来我又用和原来投稿作品的纸创作了一张;


现场创作难免和原作有点出入,但整体风格相近,由于我写的是小行草,周边几个面试的作者写的是大字整张,感觉有点心慌,评委老师反馈只要按照要求写就行。
面试中有位面试者在创作时,评委老师一直在她旁边看转悠,问了一堆相关问题,估计是现场创作与入围原作差距太大。
最后原本入围1093件作品,最终入展1074件。
 

3

记者通过您对本次展览的观察,能大体介绍一下各种书体入展的要求和标准吗?

龚万正:面试时,在玻璃墙外远处看到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品,整体给人感觉是回归传统,追求正大气象一路。

隶书以往流行的那种带有一定的书写性,头大脚小,空间夸大并带有一些行书笔意增加书写性的,入展的作品很少;
楷书其实除了国展或者其他商业展分析看,唐楷入展比例不是特别大,反而一些魏碑及小墓志作品很大。
尤其是一些墓志的很多作者加入了一些行书笔意增加书写性,入展率偏高;
草书方面,通过周边朋友入展的情况来看,草书尤其是大草,八尺整张作品,线条扎实,章法视觉冲击力强的入展率偏高;
行书整体来说,宋四家,二王一路偏多,行草书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书风。
从投稿入展比例来看,行草书是入展比例最高的。
 

4

记者您写行书四年多就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您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都有什么诀窍?

龚万正:能在四年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就是喜欢实践吧。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最大的诀窍就是临摹古人经典法帖,接触行书也是由于自己的性格使然。

学习书法要先知道笔法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学习初期需要原大临摹古帖,了解古人用笔原理。
我最初接触行书是以米芾的《蜀素帖入手,起初原大临摹,后逐渐临习他的一些手札;


米芾云,“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虽粗如椽,亦偏。”, “得笔”虽细亦圆,不得笔,即便再粗都是偏的,其实也就是中锋用笔的原理。
在“得笔”之后,我选二王行草书为自己书法艺术的主攻方向,同时兼学一些其他家的法帖,丰富自己主攻方向;
在日常临习法帖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临帖,还需要思考如何把临帖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创作上去才行。
我喜欢边临帖边创作,通过创作去检验自己临帖消化吸收了多少,通过创作发现问题,再回到帖里面去找解决方法。
不断的尝试,反反复复的实践,这样可以加深对帖的理解吧。
 

5

记者书法的临摹和创作不可分割,在平时的训练中,您是怎么分配两者的时间?

龚万正:临摹和创作看似是两回事,但是在平时训练中,我基本上都是两者结合起来实施,时间分配五五分。

我平时临帖的方法分为三种:实临,改临,结合嫁接临。实临:主要忠实原帖,加深对原帖的理解;
改临:我就会有意识的去改变帖的一些东西,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改,尽量做到风格和原帖接近,不至于太野;
结合嫁接临帖:就是颠倒顺序,或者把几个帖结合起来临,把原帖的内容颠倒嫁接临。
如临《圣教序》的时候,我会把相同字的先后顺序颠倒临,这样可以加深对字法的理解。
或者把行书改为草书,草书改为行书,又或者加入其他帖的一些连带。
通过上面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将临和创结合起来,而不需要单独去训练,尝试中就会不知不觉将几种书体结合起来。
就不用单独去学草书字法,实践久了草法的记忆就会不断加深;
有老师曾经说过,把字写好,只是完成一件作品的30%,如何做形式,如何拼接,如何加印等等各方面都要学习。
没有人一下子就是高手,高手也是从低手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每投稿创作一次,就会进步一点。

6

记者通过这次展览,中国书协传递出“回归传统”的信号,您怎么看待未来书法的导向?

龚万正:中书协举办的展览是一个风向标,是对书风一种导向。

通过本次展览以及书协举办的其他展览来看,个人理解未来书风,是对“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创作导向深入探索与践行。
追求正大气象,学习古人,不能光亦步亦趋的临摹上下足功夫。


书法创作要以文化为根基,努力追求艺文兼备;创造性地将经典法书、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学术批评相融通;
敬畏经典,根植传统研习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实践,有继承也要有个人的理解吧;
比如前段时间中书协举办的“乌海论坛”和“源流·时代”论坛,就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的剖析;
通过近几年书协举办的展览不难发现,书协越来越重视作者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在展览中,自作文诗词,是一个加分项。
因此,德艺双修与艺文兼备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每个学书者的追求。
 

7

记者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您对常年临摹却无法入展的书法爱好者都有哪些建议?

龚万正:建议谈不上,只能说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细节决定成败!投稿前,务必仔细阅读征稿启事,务必认真,是否需要释文?是否允许托底、规定尺寸等等。

书法学习,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但是日常学习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临帖阶段。
临帖之外要不断的实践总结,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回到帖里面去找解决方法;
要思考如何把临帖的能力转移到创作上面去,慢慢地临创差距才会缩小,不能临完就忘完,至少所临摹的法帖,上面讲了些什么内容得了解吧。
对于初学者,一定要准临,原大1:1临摹,曹宝麟教授说:想玩书法,就要临帖。刻意摹拟,不能有我,勿乱章法,勿放太大。
临摹碑帖要和墨迹版本结合起来,要通过墨迹版本去还原碑刻的笔法;
常见一些朋友写楷书,总是喜欢一笔一笔写书写,其实不然,可以观看历史上优秀书家遗留下来的真迹。
纵然是楷书,也要做到笔断意连,笔画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要理解清楚;
 

8

记者法的成长很漫长,风格的养成更是难上加难,您未来的书法学习有哪些计划?

龚万正:一种书法风格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没有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基本上谈不上什么风格。

我将斋号起名“拙堂”,是为了追求一种拙朴之美。
书法的审美需要在建立一定的临习传统法帖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时段随着经历不同,审美趣向也有所不同。


阶段小字行草书一类,我比较偏向线条线条灵动潇洒一路书风,大字类,我偏向于线条扎实老辣苍茫一类——
整体一幅作品有浓淡、虚实、墨色变化各种元素,在里面是我认为美的一种形式。
关于未来书法学习的计划,我想自己目前在书法上面只是刚刚入门,后面要走得路还很长。
其实我比较钟情于大草,一直都是写小字居多,时间久了有所拘谨,会适当的增加大字练习,以拓展字势、开拓视野。
另外对篆隶想花一些功夫去钻,篆隶的学习使诸体能够相互营养、补充,同时加大书法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笔者手记

龚万正是我的好朋友,关于他的学书经历我是最清楚的。
他学习行书不到四年,却在短短这几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虽然他总在发朋友圈说“侥幸入展”,但是我知道这都是源于他的刻苦和善学。
我最早看到他的书法时,他还是临摹《九成宫醴泉铭》,当时他的书法虽然深入学习唐楷,路数端正,但是字形还不太准确,整个字也显得比较僵硬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龚万正去了舟山,当地书家少,好和上海比较近,一有时间他就去到上海寻找名师。
这段时间,他的书法学习逐渐转向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对于《蜀素帖》、《苕溪诗帖》用功最深
最开始他每本字帖都会购买两本,我看了奇怪,我们爱字的人都很珍惜字帖,“为什么要买两本?
“一本用来看,一本用来剪。把字帖一条一条剪开,这样临摹更加准确。靠着特别的学习方法,他的书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对米芾的书法有了深入理解后,他的视野便从宋代跳到魏晋,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到二王尺牍,从《十七帖》到《黄庭经》均有涉猎。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始终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那就是不能瞎临,必须掌握方法,必须不断通过写作品巩固所学。
无疑是一条学书的捷径!
同时,我也想到很多书法爱好者,整天埋头于字帖,写了几十年也没有效果,分析原因,
他们或者是但是只会临,创作自然无从下手,或者一味地参加各种的培训班、特训班,突击一件作品,对于想要什么缺乏深入的思考。
因此,龚万正的整个学习经历对于很多学书者很大的启迪,如果没有思考只是对照字帖抄写内容,只会事倍功半。
书法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面对成绩他从来也不骄傲,他知道书法的路还很长。
在艺术的求索中,我们始终都还在路上。

精彩访谈回顾

书法家、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中国六届兰亭奖得主、青年书家欧亮|专访墨池CEO冯错:他凭什么能聚集100万书法爱好者?|草书名家郁民华:“非洲荒漠,他完成书法蝶变!”|魏碑名家亢凡:'原来魏碑可以写得如此雅致!'|青年书家、国展高手杨锋:“这圣教写得真好!”|深圳书协副秘书长林明川:名气多大,临帖都是一生的事|宝安书协副主席郑永兵:心手双畅是书法的最高追求|当代实力青年书家邹挺,“作草如作真”|陈氏太极第二十代传人朱向华|深圳书法名家、宝安书协副主席万迪龙|专访中国石油书协副秘书长张显东:自然是中国书法的方向|专访东北“小楷王”雷明海:小楷写出拙趣才能出彩!|专访兰亭得主欧亮:他发现魏碑学习的四大问题|专访篆书名家陈焕生:有人以艺术为生命,我的艺术就是“玩”|

这是第292篇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四大书协主席,从毛笔和硬笔考虑,你觉得哪个名副其实呢?
徐州书协副主席孟昭俊,苦练楷书50年,书作整体有一种清峻之气!
楷书行书草书三体硬笔书法字帖,太实用了!
行草书法临摹学习,可以选择的字帖有哪些
书法家焦国强
湖北书法百人工程-----陈新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