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扒内幕】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吗?其实不然!

  某行正在新推出XX理财产品,收益率是4.3%,并把宣传板放在很醒目的地方。


  那么,4.3%的收益率比一年期定期存款高得多,真的能做到“低风险,高收益”么?



1
银行用我的钱都干嘛去了?


  首先要知道,银行没有“印钞机”,自已不能钱生钱!为了支付给我们利息它必须把我们的钱投资到更高收益的地方。


  投资到哪里?一般分成两种:


  一种是贷款给有需要的企业(比如国企、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等)获得利息差;


  另外一种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于基金一样,我们把钱交给银行打理,银行通过大资金运作的模式投资到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



  上面就是去年某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情况图,通过图有没有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渠道非常之广?


  但实际上主要投资品类为债券、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三大类资产占比 74.70%),其他的占比并不是很高。


银行用我们的钱投资情况


  1、债券(40.42%):国债、地方政府债、央票、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和信用债(如企业债)等。收益率一般应该不高于4%!


  2、现金及银行存款(17.74%):比如三个月、半年期、一年期银行存款等,现在一年期银行存款也仅1.5%左右。


  3、非标准化债权资产(16.54%):一些实力强悍的企业(比如国企、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银行间市场、交易所买卖它们发行的债券,这些债券就是标准化债权。反之就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银行的钱主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以下几类:


  A、信托贷款:借钱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用银行的钱给他们客户发放贷款;


  B、应收账款收益权:简单说是用我们的钱买下信托公司的投资产品,获得收益;


  C、委托债权投资:公开说法是由于债权投资在中国大陆境内是受限制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委托银行方发起一个债权投资产品,从而达到合法性,这个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较为常见。


  说到了这里很多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在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的三大类资产中债券(40.42%)收益不到4%;现金及银行存款(17.74%)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仅1.5%;非标准化债权资产(16.54%)收益率6.8%左右,这个虽然高但是占的比例不高。


  那么问题来了,银行向我们提供4.2%收益率,而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却是4%都不到。再加上各种人工、机器、办公等费用,银行不是做亏本的买卖吗?


  别着急,我们继续来看。

  银行理财高收益的“套路”


  要知道银行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救世主”。银行能够给我们提供“高收益”,它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呢?套路很简单,无非就是这两点。


  第一点:银信合作或者银证合作,也就是说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或者和证券公司合作。信托公司其实和我们平时常见的基金公司差不多,工作原理是一样的:“有钱人”(最少投资100万)通过契约或者遗嘱的形式把钱交给信托公司打理,最后赚的钱归这位“有钱人”或者他指定的受益人所有。


  大致构思了一下银信合作的“套路”:XX信托公司发行了1亿元,收益率是8%的信托产品,这个1亿元谁来买,普通人肯定不行,但银行行,它有钱,它们买下了1亿元的项目,然后银行把它拆分成N个收益率为4.2%的理财产品卖给投资人,赚取了3.8%的差价。


  所有人都知道,银行在征信方面是很NB的,谁谁是“土豪”,谁谁欠了我多少钱没还,银行了然于心,他们通过这种信息收益和客户资源把你引导去买他的理财产品,赚取了差价是稳当当的买卖。


  也就是说,为这些理财产品买单的,还是那些投资者。细思恐极有没有,本打算薅羊毛,没想到被薅羊毛了。


  第二点:期限错配。期限错配可以说是银行最大的毛病,虽然说监管层三申五令地警告风险,但是在巨大的诱惑力下仍然屡禁不止,银行期限错配模式大致是这样:


  YY银行发行6个月年化收益率为4%的理财产品,筹集到1亿的资金,然后YY银行用这1亿的资金投资到期限为2年,年化收益率为7%的项目,这就是银行的期限错配。


  说到这大家都看到了,期限错配最大的问题什么?我们短期(6个月)的钱是投资到期限长(24个月)的项目。


  要想这个项目顺利就需要最少发行4期(24÷6)短期产品,但是问题来了,当其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发行短期产品不顺利怎么办。是的,很容易造成流动性危机或者资金链断层。


  很多读者感到困惑,银行理财存在上面两大风险,为什么过去我们的收益率还是能得到保障呢?


  这还得从银行的定位跟属性来看,对银行而言信誉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誉就没人敢去那去存钱,没人存钱的银行还能叫银行吗?为了信誉它承诺的事情就必需做到。


  所以,它承诺给客户4%的收益即使达不到,也会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自有资金去弥补,这就是专业人士所说的刚性兑付。


  不过恰恰在这时,打破刚性兑付的声音似乎出现了,银行不再为客户资金兜底,这样一来银行理财还是“无风险产品”吗?


  不过,银行作为一个庞大的金融机构,总能通过各种文字游戏,给刚性兑付换一张皮。

(来源于小白读财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行理财高收益的“套路”就是它!
干货|银行理财投向研究
220715中金|理财产品非标资产全景透视:监管政策、收益贡献与未来展望
资管新规解读:银行资管业务转型方向
你一直在买的固收产品,到底了解吗?
银行人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