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5年期末高三语文作文题:“有用与无用”

2015年期末高三语文作文题:“有用与无用”(海城根据网上材料整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命题意图: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作“有用”或“无用”的价值判断。比如,一张演唱会门票,对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是大大的“有用”,从不听歌的人却丝毫不感兴趣;教辅书在同学们备考时十分“有用”,毕业后可能就“无用”了;“无用”的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可以变成“有用”的肥料、沼气……“有用”和“无用”,到底该如何界定呢?

  对“有用”和“无用”的讨论,可以引申至对“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文学、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的真正内涵,考查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写作立意:

  材料中莫言的话强调了文学的“无用之用”;庄子的话表明人们往往只看到“有用”的事物的用处,却忽视了貌似“无用”的事物的用处;乔布斯的话表明他认为哲人思想的价值远超过科学,强调了哲学的“有用”。

  综合材料,可以写“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两者如何转化”“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有用与无用”等。

  也可以从“对某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出发,写“价值观不同导致对‘有用’与‘无用’认知的区别”。

  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功利主义倾向,可以倡导“无用之用”,但写作时要把握好度。

  单纯地肯定或否定“有用”或“无用”,写“带来快乐的是‘无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就偏离了题意。如果通篇论述文学或精神的重要性,未涉及“有用与无用”,更是离题万里。

评分标准:

  写“无用是有用的基石”“无用之用,实为大用”等,辩证看待“有用”与“无用”,观点明确,认识深刻,可得50分以上。

  能围绕“无用与有用”“文学、科学的有用与无用”行文,文从字顺,可得 4249分。

  文章只写到了“有用”“无用”两者之一,只能得3641分。

  未涉及“有用”或“无用”,套作痕迹明显的,得分不超过36分。

 

例文1

人生不是拿来用的

 

  考生

  天下了一场大雪,小男孩冲出家门,在街道上欢快地堆起了雪人。他完成后还未顾及擦去脸上的汗水就兴奋地请他妈妈出来欣赏他的成果。他妈妈看了一眼,说“你这样做有什么用”便转身回家,只留下小男孩怔怔地看着那一个雪人。

  我想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是拿来用的,小男孩从堆雪人中获得了快乐,那便是最大的价值。《死亡诗社》里说:“法律、医学、科学,这些都很重要、很崇高,但是只有诗歌、艺术、爱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人一生所做的许多事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

  阅读是无用的。许多人寄希望于看一本书来生财,希望通过看一本书变得能言善辩。在我看来,这样的阅读是无用的,甚至说算不上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想的激荡。阅读就好像推开一扇窗去看这个世界,它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

  阅读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支柱,为我们提供力量。杨绛在经历文革的时候,在牛棚、在昏暗的烛光下,她都坚持阅读。边上的人说她这样有什么用,根本不会改变现状。可是我想,杨绛先生在那个黑暗时期,正是通过阅读来寻找一种解脱,给自己以活下去的勇气,让自己的精神不萎靡,热爱生活。看似无用,实则帮助了她渡过难关。我读史铁生,可以感受到他残缺的身躯上有着健全的人格,他对生与死的思考穿越时空,给许多人启迪。

  阅读的价值在于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自己某个时期的心境被他人表述得淋漓尽致。它让我们明白自己内心的历程中原来有人陪伴,自己不再是在黑暗中的踽踽独行者。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疯狂的屠杀,他们除了黑面包,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食粮,在黑暗的地下室通过阅读来获得绿色的希望。还有安妮通过日记来记录自己的遭遇,使后人更加深刻体会战争所带来的灾难。

  阅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并不会在今天阅读一本书,明天就成为一位大文豪。它是抽丝剥茧的,使每个人悄悄成为他自己。

  阅读或许并不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财富、权力、名誉,但我们做事情不能总是带着功利化的思想,人生不是拿来用的。正如高考、高三,它只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阶段,并不能起决定作用,所学的知识或许在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但老师常说高三培养的是我们的习惯,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这就是无用中的大用,这些品质会帮助我们在以后走向更好的人生。

  所以在无用的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读一些无用的书,在已知之外给自己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得分: 53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的命意来立意行文,从现象切入所要议论的话题,用递进式的结构推进议论的深入。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材料的运用,作者把材料作为自己评论的一部分来印证观点,使之与自己的思考合二为一,避免了为用材料而用材料的弊端。全文始终围绕着“阅读无用中的大用”这一话题展开,议论焦点集中,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个性化思考。不足之处在于文章语言表述比较一般,标题的表意和艺术性还可进一步斟酌。

例文2

 

无用处便有花开

 

  考生

  当亚历山大大帝挟着征服的余威走向第欧根尼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气势会被哲人一句“我在思考,请别挡我的阳光”瞬间消解。或许哲人的思考远比不上王者的利剑有用处,可历史却无数次证明,前者才能永恒。  而生于现代的我们,生命裹挟在实用科技的洪流中,更像是一途灰色的逆旅。追求“有用”之余,我们又是否看到,“无用”处更有花开?

  很多人都曾领略过“无用”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的美妙,至今犹记灯下捧书畅读,仿佛整个世界就捧在手中。这一定是“有用”的科技带不来的,因为那些“无用”的存在,直接触及人的心性。在“无用”中徜徉,本身就是修明心智、获得智慧启迪的过程。就如孔子,生逢春秋混战、礼崩乐坏,而他却从“无用”的文学典籍中修炼出宽厚、雅致而坚韧的品格。历史尘氛散去,我们也就看到了“仁”的闪光。

  当少年时的戴高乐将军捧起名人传记与思想著作时,他不会想到从中学到的品质能引领他改变法兰西的命运。“无用”之花潜移默化地开放在心的深处,它并不实用却随着读懂它的那颗心一道出征,最终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决定着一切。唯有领略过“无用”之美的个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吧。

  其实不仅是个人,整个时代也缺不了“无用”的玫瑰。一个孕育着转机与进步的时代,一定是文艺思想繁荣的时代。看见19世纪欧洲君主制的腐化堕落,可也听见了莫扎特的弦音,听见肖邦琴键的怒吼。“无用”的音乐,无声昭示着新的时代。也许人们还沉浸在科技革命的喜悦中浑然不觉,可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却在“无用”中觉醒,随即,1848年的大革命将历史带往新的航程。

  科技等“有用”的存在,可以如同“无用”那样美,那样有力量,有用的核武器甚至可以毁灭世界。但能为时代做证的,只有那些文学艺术与思想著作。我们或许忘记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可是梭罗的《神的一滴》却仍在心中流淌;我们或许数不出乔布斯的创意,可却能记住那位带着我们的童年去追梦的老人,记住宫崎骏用画笔留下的美丽世界的证明。那直达内心深处的震撼,那“无用”处的鲜花,必将在绽放之日,让个人乃至时代为之倾倒。

  岁月的磨洗,会留下时间的玫瑰永远绽放。你是否看见,“无用”处更有花开?

  得分: 52

  点评: 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大气的思考、结构、论据选用表明了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写作功底。全文围绕“无用处便有花开”这一观点,从历史人物与事件入笔,在比较中通过问句入题,然后用文学艺术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作用来谈“无用”的“有用”,其间又通过多种不同层面的比照来强化议论、深化观点。结尾处用了比喻和问句收束全文,升华文章主旨,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整篇文章话题集中,观点明确,层层深入,思路清晰。不足之处在于文中有些概念不一致,如标题为“无用处便有花开”,而文中多处表述是“无用处更有花开”,“便有”“更有”意思不同。此外,对论据的分析还可再强化一些。

例文3

岂能无用

 

   考生

  留下有用的,抛弃无用的。这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但是,有用和无用,我们是如何区分的?

  我们可以说音乐没有产生实质的收益,是无用的;而药品能助人痊愈,是有用的。但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吃了药病情不见好,听了音乐心情舒缓症状减轻,此时我们又可以说音乐是有用的,而药品却是无用的了。那么,“有用”和“无用”到底该如何划分呢?

  其实,存在即合理,世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有些东西被人认为无用,或许是因为其价值内敛,未被人发掘。卞和献宝于楚王,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足,只因楚王认为此玉低劣、无用。后来这块美玉的价值被人所知,制成的和氏璧一度成为镇国之宝。无独有偶,陆子刚的雕玉之法空前绝后,但在其成名之前被同乡人嘲笑,说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很多时候,有用之物只是披上了一层无用的外纱。许多人识不清本质,弃之一旁,但总有人慧眼见天下,发掘了有用的价值。“生活中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发现价值也是如此。

  有用与无用只是相对而言,或许那些你眼中的无用之物换个地方就是无价之宝。达尔文青年时曾被迫就读医学院,但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的达尔文对医学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当时人们都不看好他,认为他颓废无用。但如你我所知,重新研究生物的达尔文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一点我坚信不疑。厨余垃圾加些糖发酵几天就成为清洁剂;家畜粪便倒进沼气池就能生产沼气用于燃烧。所以有些东西被你认为无用,或许只是没有给它找一个对的位置。

  有人认为产生物质效应的是为有用,其余则为无用。这种说法如何能站得住脚?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幸福能产生物质效应么?我们又怎能说幸福是无用的呢?文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美术、音乐,让我们醉心于自然、醉心于艺术、醉心于内心。这些,都是有用的,无价的。更确切地说,这些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人当知有用之用,而只要去发现、去理解,就能知无用之用矣。

  得分: 49

点评: 文章围绕着“有用和无用”展开议论,提出了“貌似无用的东西价值一旦被发现即成了有用的”这一观点,立意扣住了材料的基本思想。“有用”和“无用”是一组对立的关系,因此,说清楚这两者的关系应是写作的重点。作者采用辩证说理的方法阐述,加之多角度选用论据进行论证,将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以及“有用”和“无用”的转化分析得比较清楚,这表明作者具有较强的分析说理能力。生活化的论据,如服药、垃圾再利用等,直观、新颖,富有个性化特点,值得学习。如果在语言表述上再严谨些、标题再艺术化些,那么文章就比较完美了。

 

例文4

要想"有用"应多些"无用"之思

近日,在201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王安忆作了题为“教育的意义”的发言,提出了一个“有用与无用”的问题,她建议同学们“不要尽去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自然要重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讲“现实主义”,不讲“浪漫主义”,人还有精神上的诉求,需要空灵和超脱,因而也要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样,重视“无用之用”。

问题是对今天的青年学子来说,是不是应当“多想些无用的价值”,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复旦一位教师表示,“有用”能让学生踏上社会后,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而社会发展,也非“有用”不能维持。他不忧虑学生无远大理想,倒担心他们过早地向往“无用”境界,忽视基本功。当今时代,未缺“无用”之思,实乏“有用”之才。

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惜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学生读书成才,自然不能忽视学习“有用”的东西,以便“踏上社会后,能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乃至过上富裕的生活。然

而,人不同于动物,不是活着就是一切,不是只关心有助于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的“有用”东西。人是万物之灵,“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需要大量对“吃饱肚子”虽然“无用”,但却富有“意义”能充实灵魂的东西。人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那些能使精神升腾的东西,虽说对“吃饱肚子”无用,但却常常较“有用”的东西高贵。比如猪羊的肉可食,无疑是“有用”的东西,而龙凤是幻想的产物,对人的实际生活是“无用”的,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无用”所以胜于“有用”,在于龙凤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再如,梅有子也有花,梅子是水果,可食,而梅花则无实用,只能供人欣赏。可是,历来人们赞咏的,多是梅花,而非梅子。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名句,在对美的欣赏中,借物抒情,赞美了人应有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梅诗,也就成了“无用之用”。年轻学子的成长。是生存技能的成长,更是良好精神的成长,是需要“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的。

同时,重视“无用”的价值,还在于要破破当前危害特大的急功近利心态。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应当“风光长宜放眼量”。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当下,社会上迷漫着急躁浮躁之风,做什么事恨不得都能“一口吃成胖子”,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技教育界难于造就突出拔尖人才,遂有“钱学森之问”。解读这一“问”,自然会涉及多方面原因,不过,内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有用”,不容“无用”。要培养出突出的“有用”人才,需要宁静致远,潜心研究,“无用而大用”。时下所以缺少“有用之才”,并非“无用”之思太多,相反,而是“无用”之思太少。基于此,我以为,提出“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是有积极意义的。

 

例文5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2000多年前,《庄子》(《南华经》)中有一句名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句话对于描述科技领域中看似无用的基础研究,可谓中肯之至。

诺贝尔奖的3个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高基础科学奖。历年各获奖项目,正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者。

就以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言——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得主之一的日本科学家现年80岁的下村修,当年他对水母很感兴趣,孜孜地进行观察研究。他于1962年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当时有人认为研究水母、荧光蛋白有什么用?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的研究成果不受重视、不受肯定、没有资源??但他矢志不渝。

后来马丁·沙尔菲接下来继续研究,进而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本身就能发光;而钱永健在研究改造绿色荧光蛋白中取得多项成果。如今,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

下村修于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现为退休教授。尽管他已被誉为生物发光研究第一人,然而他却多年没有实验室,在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了近20年博士后,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绿色荧光蛋白后来带来了相当收益,但他没有得到,甘于寂寞??

反观我们自己,似乎重视基础科研不够,却过于重名利,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争“院士”、当官,不甘寂寞??真值得好好反省啊!

 

例文6

有用和无用的困惑

 作者:陈星  

  有些东西看似有用,可等到真的要用它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现它原来是毫无用处的。而有些东西看似无用,往往却会发现有大用处,这个“有用”和“无用”之间的甄别与取舍难倒了很多人。然而,在这个崇尚功利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放弃”永远要比“坚守”更能击中人心,就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类俗语大行其道一样,对于一件可要可不要的事物,人们考虑的往往并非是“我留着它有什么用”,而是“如果我丢掉它,那会给我带来什么方便?”

  抱着这样的心态,乱扔东西就很正常了,很多人都会随便丢弃一些当时看着毫无用处的东西,尤其是在搬家时,面对着一大堆东西,很多人都是头痛欲裂,实在不愿意搬来搬去,最后只好扔掉了事,但也总是到了后来都会发现,原来丢掉的那些都是有用的东西。

  有一次,庄子的朋友惠子遇到了难题,向庄子请教,问道:“魏王送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长大了而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但我却不知道它能用来干什么。用它来盛水,却又不够坚硬,水会渗漏出来;把它锯开来做瓢,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它虽然足够大,但却完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看上去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我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看来你实在是只能使用小东西,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以前的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云游四方的商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商人得到药方,来到了吴国,去游说吴王与越国开战。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时值冬季,天气寒冷,商人依仗能使手不生疮的药方,使吴国军队大大地提高了战斗力,打败了手脚生疮的越国士兵,吴王因此划割了一块土地封赏商人。

  “所以说,同样的一个药方能使手不皲裂,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却发愁没有地方使用,为什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是战国时期名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诡辩之术,也可以称得上是聪明绝顶之人,但也许就是他太聪明了,对“有用”和“无用”看得太执着,所以遇到事情总是斤斤计较,这一点正好与庄子的观点相违背,所以他经常和庄子在这一点上进行辨论。

  有一回,他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但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它。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它虽然生长在道路旁,但木匠对它连看也不看。现如今你的言谈,看上去虽然华美,但大而无用,所以,就和这棵大树的遭遇一样,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它们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跃,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

  “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比如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这样,你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如此这般,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它也不会有什么困苦了。”

  庄子和惠子的主要分歧所在,实际上还是一个看待世界的境界问题,就如同“聪明”和“智慧”的差别一样,聪明人对眼前的得失认识得很清楚,有智慧的人能够明白一个偶然行为的长远影响,因此能克制自己的行为,耐心等待。聪明人执著于细微之处,往往在某一事情上纠缠不清,不如“智慧”的人具有“预见力”,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事情的根本,洞晓事物的关键之所在,从而得出最有利的判断。

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从河里把我捉到了。”

  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算命的人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

  左右侍臣回答:“有。”

  宋元君说:“叫余且来见我。”

  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

  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长五尺。”

  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

  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里正犯疑惑,算命的人又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

  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推断起来也没有一点失误。宋元君大喜。

  然而,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鱼网;它的才智过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的灾祸。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

  能够预知未来的神龟算是聪明绝顶的了,可是却不能预见自己的灭亡,便是太过于执着于算计外在的事物,而忽视了对真正实质的把握,庄子讲这个寓言,便是特别警告惠子,切勿聪明过头,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恃聪明的惠子,一向对庄子的“道”家学说不屑一顾,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庄子说:“你的观点听起来好听,但没有用处。”庄子说:“只有懂得什么是没有用处的人,你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的东西。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那这块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如果旁边的地方都空了,只留下脚站立着的那一小块地,这样的话,这块地也就没有用处了。”庄子说:“如此说来,你认为没有用处的那些地方,实际上也是对你大用处的了,你也同样少不了它们。”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至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使他成为富翁。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世上本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说不定看起来无用的东西,在他人眼里却是最有用的。

  张爱玲很有名的一部小说叫《倾城之恋》,里面的男主角范柳原说白流苏是个善于低头的女人,白流苏幽幽道自己不过是个无用的女人罢了,范却笑着说:“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了。”范的这句精彩对白其实是套用了英美人说的“无用的女人是强者和猛兽”。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对流苏说出来,便是另一种意味了。

  范柳原是英国长大的广东生意人,事业成功,为人精明。他游戏于情感与女人之间,对女人就像是对生意一样知根知底。他风流自持,凭着一点家底和俊朗的外型,早已被名门闺秀所包围。他被白流苏所吸引,希望白流苏跟着他,当他的情人,他会供给她的生活所需,但不会跟他结婚。

  范柳原所给予的,自然不是流苏所想要的生活,白流苏是一个旧式家庭中长大的女性,离婚后住在娘家。眼见韶华将去,等待她的命运,无非就是孤老终死,或嫁作填房,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说自己“无用”,这确实是无可奈何境遇之下的喟叹了。因此,她也只能作为一个情场赌徒,把婚姻作为职业,在男人身上寻找最后的庇护。

向来和女人周旋无往不胜的范柳原这次遇上了劲敌,虽然这两人可以说是处在非常不对等的地位上,但论起情场斗智,则是男人够精明,女人也绝非省油的灯,双方都拿出了百分百的智慧和精力去攻守这场“爱情之战”,范柳原无疑占据了大部分的主动权,而流苏看似不露声色且又被动的态度却是她的一个“致命武器”,所以范柳原才会对她说,无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了。幸好,香港的沦陷帮了白流苏,也可以说是让两颗自私的心走到了一起。这个总是说自己“无用”的女人最终得到了一个好的归宿。

  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止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让人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何不改变一下思维,让“无用”的东西变为“有用”呢?

  美国有一个叫罗伯特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七万多件“失败产品”,然后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了言简意赅的说明。由于这一展览给人以真实深切的警示,开展后观者如潮,给罗伯特带来了滚滚财源。

  展览“无用”的废品竟创造了成功!联想到一句西方的幽默: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好东西。生活中的很多事也是如此。既然放错了地方,就不妨给它换个位置,谁找准了这个“地方”,谁就能让那些“垃圾”大放光彩!

人生就如一场棋局,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后来价值倍增的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呢?

  晚上,庄子和他的学生到他的一位朋友家中作客。主人很是殷勤好客,吩咐家里的仆人说,家里有两只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将那一只不会叫的雁杀了来招待客人。

  庄子的学生听了很疑惑,向庄子问道,老师,山里的巨木因为无用而保存了下来,家里养的雁却因不会叫而丧失性命,命运差别如此之大,那么,我们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繁杂无序的社会呢?

  庄子回答说:还是选择有用和无用之间吧,虽然这之间的分寸太难掌握了,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规律,但却可以避免许多争端,而足以应付人生的许多难题。

  在这个世上,“有用”和“无用”的分寸真的很难把握,如在职场中,太聪明的员工招人嫉妒,而太不聪明的,可能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这样的分寸拿捏就如同陪皇上下棋一样。如果故意让自己输,很可能被冠以“欺君之罪”,若是不让皇上赢,那又有可能是吃不了兜着走。

  据说清末慈禧太后与某太监下象棋,那太监吃了慈禧的马,说道:“奴才杀了老佛爷的一只马。”慈禧怒他说话无礼,立时命人将他拖了出去,乱棒打死。

 

  到底该赢还是该输,这其中的分寸实在是难以把握,也许陪皇上娱乐时,最安全的方法,便是像《鹿鼎记》里的韦小宝总结的那样,在最开始的时候,尚可假意出力厮拚,杀得难解难分,直到最后关头方输。但如何能运用巧妙,存乎一心,就在于各人的领悟了。所以这个世界上,得宠的宠臣这么少。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糊涂”本为贬义词,他巧妙且哲理深邃地把“糊涂”演化成带有非常智慧色彩的褒义词,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其实谁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步步杀机、尔虞我诈的官场上,真要是脑筋不甚开窍的愚笨之人,别说升官发财了,连保命都有问题。所以,郑板桥在写完“难得糊涂”之后,还写了一行小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看来想做糊涂人,就是表面装傻,实际精明就行了。

  真正的聪明人实际上是内心聪明之人,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将聪明表露在外面,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倒不如表面浑浑沌沌,装作无用之人,反而更容易生存。

 

例文7

艺术也许无用之用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偏激乖戾的心灵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欲得之,就必须接受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无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

 

 

 

 

二、与上题相近的题目:

1、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只愿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也常常只想做有用的事。

六百多年前,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用三四年时间完成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他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在当时,人们也都在为名忙、为利忙,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几百年过去了,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而《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却在2011年成了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或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题目解析

读这则材料,首先要界定清楚“有用”“无用”的内涵,其次要理清两者的辩证关系,最后在行文中结合实际谈感想和认识。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听到有用无用之争,无用的不学,有用的就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听到人们对人、事、物有用与无用之争。那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呢?

从人的角度来说,有用,是褒义词,是说一个人有作为,有成就,对人民、社会有贡献;而无用,是贬义词,指一个人才疏学浅,一事无成。按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就有其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样一种人才观。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往往是狭隘的。历史上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这样,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人才。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狭隘。

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正在渐渐改变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没有无用之事,人类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起初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它眼前可能无用,急功近利来看也可能无用。但时至今日,谁也不能没有这样一种判断:文化在其本质上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化对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的终极意义出发来看待它。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会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我们喜欢从功利的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会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能有以上的认识,你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从写作角度来说,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批判实用主义的有害的一面;也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的价值;还可就诗意地生活的层面展开,谈人文精神的价值??但不管怎样,都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

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我们也要借用庄子的话来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个作文题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句话概述了今天存在的一种社会现状:现在的人似乎都只想做有用的事,认识有用的人。这种想法固然没有错,但当我们只强调一切都要“有用”时,内心难免会变得过于功利。

第二段话则通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故事颠覆了我们对“有用无用”的认识,即“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当年的一个无心之举可能在以后就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行为。

基于这种理解,学生的立意一般有两类,一是完全否定做“有用之事”,提出要做“无用之事”;二是既肯定做“有用之事”没有错,更强调一个人不能只有功利的眼光,更应顺应自己的性情,做些自己喜欢的“无用”之事。这两种立意当然都是可以的,可是相较之下自然后者应更符合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事实上人不可能完全不做“有用的事”,而材料的重点也意在强调人不能过于功利,而是需要一点儿超功利的精神的。所以比较理想的立意是看到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但又有高低的区别,做到真正意义上从整体把握材料。

 

3、联想与思考:

从材料提供的范围,我们首先想到现实中关于“人”的争论,即对人的才与非才的判断。按照道理讲,人各有才,是才必有其用,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社会来讲,应该以多元化眼光来看待人才,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样一种人才观;同时也要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但是实际情况是,人们总是用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人是否为才,其人才观是狭隘的。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在历史上是特别突出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也,科举得中是人才,落第则不是人才,为帝王所用的是人才,流落人间者就不是人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愿仕途经济,那就是“无材补天”;写出冠绝中外旷世奇文的蒲松龄,不能拿着《聊斋志异》去评职称。一部封建史,因为人才观的狭隘单一,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当今社会在人才观上已有大大的改进,但依然显得十分的狭隘。

人是如此,物、事亦然。所幸的是我们渐渐改变我们的观点,对于物,我们说,世上无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对于事,我们说,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没有无用之事,明代万户想坐火药飞天,看起来是个荒唐事,却载入了人类科学史册。

 

4、材料的思想启示。

材料的功能大致有二:一是提供写作话题,写作范围;二是提供看问题的角度,也即写作思路。此次作文材料就给我们提供了思想。庄子和惠施的对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在判断有用时,往往从我们自身出发,比较单一而狭隘,相比之下,环绕有用的却是无边的大地——世界。无用之用往往是个看不见的存在,只有在缺席的情况下,才让人意识到它的作用。如果就此进一步思考,有用之用仿佛使用价值,无用之用则是价值。我们习惯从使用价值角度判断一切,由此往往遮蔽价值,我们的价值观是残缺而不完整的。

    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反之亦然。

    我们中国人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看不见的精神世界。所谓无用之用,对中国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神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这些养心的东西,它们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给我们提供人生意义,提供精神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灵魂有所皈依,精神有了归宿。我们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做“安身立命”,有用之用可以安身,无用之用可以立命。我们看到在古代人类的脸部表情是宁静的,步伐是舒缓的,眼睛是澄澈的,因为他们心中或有一个上帝,或者有一个天理。而现代人为物质主义所裹挟,焦虑、浮躁、忧郁、茫然,他们被哲学家称为“空心人”。

   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开始以为金钱可以实现现代化;后来发现金钱买不来现代化,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需要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又发现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我们依然实现不了现代化。

5、写作角度

全文可就为什么人们不知无用之用展开。

全文可围绕“无用之用”展开,谈无用之用的内涵,谈无用之用。

6、写作材料

赛珍珠的《中国之美》中提到的农夫对养花和对天空晚霞的淡漠态度。

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废墟上老妇人手捧玫瑰花的身影,震撼了战胜国苏联士兵的心。

为什么毛泽东说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也曾看到这样一帧经典的影像画面:二次大战中,斯大林在破国灭都的危急关头,在雪花飞扬的红场阅兵式上发表演讲:“……再也没有那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值得自傲,敌人想消灭斯拉夫民族,想消灭我们这个有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的民族……”

斯大林就是这样去号召红军,号召人民上前线的。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决不可能说我们是曹雪芹、李白、杜甫的后代,让我们上前线去杀敌吧?……

“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余秋雨语)

莫斯科众多街道与建筑物是用伟大作家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有普希金广场,所以艺术家与城市一起嵌入生活,并流芳百世!莫斯科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名城。难道不是吗?

   萨拉托夫市中心广场以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名字命名。白俄罗斯斯科里纳大街原名列宁大街,白独立后改用白著名作家和诗人弗兰齐斯克?斯科里纳名字命名;哈佛大学是以学者、大学创办者和建校费用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的;全钢结构重达1万吨,高320米,建于1889年的大铁塔是以法国建筑师埃菲尔的名字命名的。我们众多文学艺术家,他们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在北京,在上海,在那些繁华地段,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位大诗人、大作家的塑像,也很难见到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广场、街道或建筑物。

欧美或德国的一座城市中分别会有十几家乃至几十家音乐厅、歌剧院、美术馆;

美国有总高93米的自由女神雕像;

丹麦有美人鱼雕塑。

不管哪个民族,文化在就不会亡国灭种,文化在就希望在。

文化在其本质上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需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7、优秀作文:

 

      有用与无用

                            王晓曼

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觉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而且这样的舍弃被视为理所当然。

有用,简单说来,就是有使用价值,对人有利、有益。重视使用价值,能使事物发挥其最大的功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

显然,无用,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它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用“难逃被淘汰的厄运。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它急躁、轻浮,它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只好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怀抱,与物质缠绵交织。

但是,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又是如何划分呢?它在时间、空间上又有怎样的定义呢?于今世无用,那于后世呢?于此地无用,那于彼地呢?我们似乎无从知晓,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深究,因为我们都被无形的手推着快速往前走。无怪乎,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只想生活。”谋生有用,生活无用。所以现代人都少了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舍弃无用,其实就是舍弃生活本身。当讲求实用、追求经济效益的温州商人把法国一条古老街道的咖啡馆、快餐店都换成“服装一条街”的时候,法国人不满、抗议,要求“还我咖啡馆”。他们需要“无用”,需要生活,午后休闲的咖啡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法国人对无用的浪漫有着一份中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认真与执着。

有用之用,是生活必需;无用之用,亦不可或缺。有用是一抹粉黛,有浓浓的胭脂香;无用是一杯清茶,有淡淡的人生味。

 

 

无用之美

罗心迪

   今天,谁也不能说庄子的言论没有用处了。你看他如大鹏般怒飞、逍遥,光是他的展翅,光是他的天空,你就不能不惊呼:无用之用,无用之美!

对无用的探索与执着并非无用,那是追求。目光短浅的人把眼睛紧紧锁在有用之物上。可是何谓有用?孜孜不倦地耕作的中国人在遥远的过去便识天文地理,因为它有用,在他们的经验中有用。一群博学之人在西方“傻傻”研究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别人耻笑他们,说这没有一点用处。但是,他们沿着这条无用之路走下去,发现了逻辑,发现了原本看不见的领域中的奥秘。而那些把其余土地全部挖掉只剩脚下的一块有用的土地的人,大地和海洋都抛弃了他们。

人们往往看中的“有用”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当下的需求,于是他们被关在笼子里,享受能填饱肚子的食粮。远方呢?看不见的东西呢?你说它们没有用吗?朝着看似无用的方向奔跑,你就逸出了那个笼子,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有用,广义的有用,不在今天有用,在遥远处。

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前者被大多数人认为有用,后者则被认为是虚的、飘的、矫情的和无用的。我想说,美即使或许没有使用价值,但它有价值,它有它无用之美。

你可以花上一整天说服一个农民拔掉两排水稻,种上花。他会摇头:“那是没有用的。”可是它美啊。对美的追求是一种超越,一种飞升。它使人的眼睛湿润不干涸,使人的心疲惫而依然向上。从遥远的古代,如果人类仅仅着眼于自己的生存之需,创造有用的功利的东西,你难以想象世界现在会是怎样的齐整但无力,严谨但单调。一个人他建造一个崭新的房子,墙角却留着不忍拔掉的蔷薇花。留着它有用吗?你在那个人永远滋润的明眸中找到答案。那是美,是人类摒弃兽性而高贵的地方。

鹏依然飞。它“无用”地展翅,它追求。它接近它的天空,发现美。无用之美,从这一点向无限延伸。

 

无用之用

   唐霖

人们往往注重实用,喜欢簇拥在结了果子的树下,却少有人去欣赏那些开花的树。花开过后结的果子往往更让人心怡,无用也就显得更加有用。

这个时代不缺乏实业家,实用是他们心中的第一准则,大多数人也都憧憬着成为一名成功的实业家。于是他们会抓紧一切时间往前飞奔。当有人停在路旁,便会有人不屑与此类无用之举,认为这只会浪费时间,被人甩远。其实,偶尔停下来,倒倒鞋中的沙砾,前行的步伐会更加有力;偶尔停下来,听听虫吟鸟鸣,人生的种种况味也许就会顿悟……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终点。无用的停顿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无用流于行迹,无用之用栖于内里。表面无用之举,往往始于内心,源于向往。当亚历山大的铁骑踏平整个两河平原,放眼东望只是莽莽无际,寸草不生的中亚,东征不再是政治的需要,只意味着巨大的牺牲。而亚历山大从小充满着对东海的敬畏和向往,东征这众人眼中的无用之举却把一个沾满鲜血的伟大军人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相比之下,嬴政大帝东征的帆影却是那般肖小怯懦。他只为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的虚幻,千古一帝的眼中迫切有用的东西,却把他镂刻得更加愚昧猥琐。

无用有时还是内心的宣泄,品质的喷薄。他们不为艰险,即使因此丧命。东林学士们一封一封上奏阉臣魏忠贤的罪状书,明知这只会落入只手遮天的魏忠贤手中,他们还是敢于于万马齐喑时发出神圣的一吼。在外人眼中这无异于送死,但这无用之举恰是他们内心精忠报国的宣泄。无用之举成了他们神圣的祭坛。即使魏忠贤能打断他们的脊梁,挖出他们的喉骨,却还是阻止不了他们的声音在圣洁的天空盘旋萦绕,经久不息。

无用之用不流于表面而突显内心的向往和品质,无用之用也更加广博,更能使支撑这个社会的灵魂更加澄澈,如春水般安详美好。

 

        无用还是无处用

               黄龙轩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或许此刻你手中的铝罐,明天会是我家的铝窗。很多人都以为某些事物毫无用处,其实只是不知道于何处发挥它们的作用。

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世间万物,它们的作用便不同。电影《新少林寺》中方丈问净能:“一块金子与一块泥土,谁的作用大?”净能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一块金子。”方丈回应:“给你一颗种子呢?”我们往往过于肯定一样事物的性质,却忽视了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便能清楚事物的作用,产生“蝴蝶效应”的神奇效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一定场合与条件下,无用之物能够有处可用。所以,不要轻易放弃星火之光,我们往往不知道前方是否有丛草,为英雄用武提供一席之地。

因而,对于无处用的事物,我们应该善于发掘它的作用条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是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产生的积累效应。我们若忽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便不能运用好无处用的事物的积累效应。另外,在平时生活中注重观察,我们能发现很多由渺小事物产生的作用。比如,奥斯特因为发现磁针在电流旁有微弱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如果不相信电流产生的这种微弱作用,那次偶然就可能只归因于风或振动了。整体的功能,也是许多细小的部分组成的。一颗独立的螺丝毫无作用,但在航天飞船上便决定了成败。了解细小部分的用处很关键,善于发掘,它便将闪光。

我们需要肯定事物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赋予微渺的无用事物以巨大作用。我们可能因为没信心而不相信,从而忽视了事物的价值。事物有他们发挥作用之处,但同时也必须有人相信并作出尝试。万物皆有用处,是客观事实,而人的主观作用,则是客观事实得以发生的前提。给自己一点信心,相信手中那抔泥土。

无用还是无处用,将决定你对世界的眼光。

 

     万物皆为所用

             陈晓莹

  假如拥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气魄,那么哪里还有有用与无用之分呢?有用抑或无用,取决于视野、心境、魄力。

视野如由经纬线编织成大网的人视万物为有用,而那些井底之蛙只能“枪榆枋而止”,将无用之用埋在井底。目光狭窄的人只看到眼前蝇利,便死死抱住,将一切外物拒之千里。对于他们而言,有用无用的区别在于眼前与距离外,又或是当下与将来。视野辽远如陶潜,若那五斗米当真为有用,那折腰便是为了饱腹,那今后纵使肚子饱了,而腰却怕是再挺不起来了。然而他却又看到了远方的南山与菊,垂柳与酒,若这些是无用,那他又何以易安,何以怡颜呢?站在高山之巅,与明月清风相映,则眼中万物皆为不可少的有用;蜷在自己怀抱里,则只触及嶙峋的瘦骨和辘辘的饥肠,此时只有酒肉为有用,岂不悲哉?

心境是自由的空间,可包举宇内、席卷天地,亦可狭如笼屉。人之于世,凭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来装点自己的心境。庄周把大地收纳,将濮水引进,大气铿然;而后又手摘星辰,衣带蝴蝶,翩翩而雅致。庄周的心境是无世俗喧哗的宇宙,于是万物便属于了他,万物皆为他所用,为有用。而与此同时,有些人却将名利大把大把地拖进自己狭窄的房子里,倚叠如山的金块珠砾若是有用的话,那为何最终这一切将他连带房子坠落,石沉大海,化为乌有?心境有多大,“用”即可有多少。

魄力是将有用铺就成路的沙子,一点一滴直至形成厚实的大地。孔圣人,人们都广知他先进非凡的思想,但人们都往往忽略他周游列国时那滚动的木车轮下的热情,那是孔子的魄力。若是他当初易于被国君们挫败,便一切理论皆化作尘埃,皆为无用。走遍中华大地,孔子正是以魄力留下思想的种子,以魄力成就中华璀璨儒家文化。魄力使用为有用。

视野是“用”的尺度,心境是“用”的容器,魄力是“用”的动力。集三者而为一,则万物皆为所用。“万物皆备于我”,将有用无用通通化为所用,如长江水般推动波涛涌涌,激起千层浪。

 

 

            无用之用

                 陈晴

   庄子道: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相较于有用之用的物质性和利益性,无用之用则过于虚弱了。

   人们从切身利益出发,以是否带来实际价值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或无用。笔可以用来写字,自是有用之物,花,似乎只能悦目赏心,算得上是无用之物。中国老农认为养花是有钱人的玩意,是件奢侈事。他们没有看到花的无用之用:花作为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关乎生物圈的稳定性,没有花,生物多样性将严重锐减。花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直接利益,却一点点改变我们的心情,美化我们的生活。

   可以说,无用之用在被人们忽视的角度散发着它们特殊的幽香,这些香气,丝丝缕缕,迷散人呼吸的空气中,真正地与人类相帖相依,也因此容易被忽视。

   无用之用是透明的,看不见的,它们的价值只有在“假设不存在的情况下”方能体现。正如庄子对子所说的,大地对人类有用的部分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由此推之,大地是无用之用的,可若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部挖掉,直挖到黄泉,那么人类岂不成了孤岛,我们又该如何诗意地行走,自由地生活。人类生活的金字塔上,基座是无用之用,越往上有用之用愈加显著,人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中一步一步向上走,也渐渐淡忘了那基座上的无用之用,并对之嗤之以鼻,却没有想过若基座不存在了,人岂不摔得粉身碎骨。

历史证明忽视无用之用就像一天天在积累着病毒,这些病毒终将毁掉人类一切华丽的美梦。长久以来,我们过于重视GDF的增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忘了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围湖造田,砍树造屋,今天我们也尝到了相应的恶果,各种极端天气的爆发一天天加剧人们心里的恐惧。令人欣慰的是,中学课本上终于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我们知道潜在价值在于其直接价值,即有用之用。

若有用之用是璀璨的宝石,无用之用就是蒙尘的珍珠,宝石的闪亮固然炫目,珍珠温润的内蕴才最贴近生活本身。

 

 

 附:多则材料审题

一、整体感知。

(一)多则材料文题的写作,一般指含有两个以上材料文题的写作,立意时应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概括每段文字的中心,然后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确定立意。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二)审题立意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立意成文。

2.多向性原则。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

3.最佳性原则。选准角度,选取最佳角度立意成文。

选取最佳立意,遵循以下原则

1.题目要求限定的角度;

2.能触及材料主旨的角度; 

3.具有新颖性的角度;          

4.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二、多则材料的材料关系及其审题方法

(一)观点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此种审题方法简称求同法。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将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思路点拨。

一、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

1、“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直线的”,“不会转弯”,寓意指,孩子的眼光是单纯的,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往往十分美好,因而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的纯真和善良。(童心的特点)

2、“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硬化”与“柔软”对立,如果说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那么,步入青春阶段的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开始变硬了,他们一点一点的褪去了童真。(童心早泯的现象)

3、“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寓意是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童真,那么意味着道德的沉沦;作为个人是这样,作为国家和社会也是这样。(童心早泯的危害)

二、材料作文中的角度和立意分析

从丰子恺等几位作家的的话语中,可以产生这样的立意——

①童心是美好的,我们要永葆童心;

②今天的社会,是什么让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

③我们如何不让自己的心灵硬化?

④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人的成长会失去许多,但要保持真、柔、善的赤子之心。       ⑤浮躁的社会,功利化的教育,让孩子心灵提前硬化,成年人应该呵护孩子的童心。 

参考拟题:

①谁夺走了我的童真?   ②带上童心踏上青春之路

③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柔软   ④莫让青春的心提前硬化

⑤当下的教育该反思点什么?  ⑥永葆童心,青春飞扬

⑦再见,让我心灵硬化的那些丑陋   ⑧成人眼中的成熟真的是成熟吗?

 

观点相同型立意方法总结:

1.逐则分析材料内涵

2.寻找内容的同、异

3、归纳、合并相同的观点

 

 巩固练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解析:

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

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

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

   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不应只注重实用价值,生命更应关注精神价值。

反对功利化,探寻文学、哲学、艺术等带给我们的精神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观点矛盾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此种审题方法可以称为互补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陶行 知说:“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

也有人说,人生的很多乐趣往往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上,比如插花,比如自助旅游,或者在轻柔的音乐里闭目遐思,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读一本闲书……有位诗人认为最美好的时光是用来“虚度”的,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材料看似“二元对立”,其实不然。富兰克林说的,陶行知说的,都很正确,以此立意就是“我们要珍惜时光,做有意义的事”。当然这样的立意不错,而写起来不容易。因为这样立意的文章太多,不容易出新。“也有人说”与“有位诗人认为”这个角度呢?这个角度好像是主张人生应该“虚度”,是不是观点谬误,不能成立呢?不是。

对这个角度主张的“虚度”要辩证理解。材料中“比如……”展现了悠然、闲适的生活画卷,与我们身边喧嚣都市里忙碌的身影、脚步匆匆的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来所谓的“虚度”并非浪费光阴,也不是在浑浑噩噩地耗费生命,而是一种生活态度,那是看淡名利的超然,是舍弃奢食华衣的追逐,让生活回归质朴、宁静,用精神来守护自己一片内心世界。这个角度可以写,是比较新颖的角度。

 

观点矛盾型总结:

思考是否真的矛盾,是否可以任选一种观点          

    1.注意分析概念内涵外延     

    2.注意分析材料的角度   

    3.注意辩证思考 ,全面归纳         

巩固练习: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三、课下巩固: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是无所畏惧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一个勇者要具备勇敢,更要具备的是有一颗懂得敬畏的心。

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更勇敢而前行。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有用与无用
作文指导:有用与无用
“无用”之好,最闪亮的启明星
2022高三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作文:难得一见个性文,你给多少分?(附讲评资料)
七种审题技巧实例破解高考作文素材运用6
【作文365】凫胫之短与鹤胫之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