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二十(一)小说阅读(72张PPT)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其死的原因。 ③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常见的作用有: 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这种结尾的好处: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分析小说构思的方法。 巧妙的构思方法主要有: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例17】 (江西卷《报复》,原文见例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本出发,在充分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小说主旨谈受到的启示。 答案:情节突转,类似欧·亨利式结尾,文章情节结尾时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七)分析写作技巧 1.题型 (1)小说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的分析。 (2)小说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方法点拨 (1)在解答写作技巧型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①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②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③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此外,还有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2)分析写作技巧,一般要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①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②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③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对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例18】 (2012·深圳二模) 草房子(节选) 曹文轩 【例19】 (深圳二模《草房子》,原文见例18)苏州的园林、孙犁的《荷花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等等,都具有典型的东方古典美,都很“中国”。著名评论家张梦阳认为,曹文轩的作品也具有“东方的古典美”。请以本文为例,从遣词、造句以及语言的节奏等方面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从语言的含蓄/隽永、遣词的凝练/雅致、句式的简洁、节奏的从容舒缓等方面去回答。结合文本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三、小说阅读解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生在面对小说阅读时感到很为难,不能理解小说文本阐释的意蕴,无法准确回答题目,主要是因为: 1.不能判定选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2.不知道如何找到选文的线索。 3.概括不出对人或物的描写、表现的角度,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事物的特点概括不全面。 4.不能准确地对文句进行品析,阐释不清句子的含意。 5.阐释不了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6.看不出选文在细节上的表现手法。 7.难以讲清楚答题的理由。 8.概括小说的主旨有困难。 【例7】 (浙江卷《乌米》,原文略)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3)分析物象作用的方法。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进行多角度思考。 ①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8】 (《雕花烟斗》,原文见例1)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①小说的标题是雕花烟斗。②雕花烟斗贯穿小说所有情节,使得作品结构严谨。③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而悔恨。④花农欣赏烟斗,接受烟斗,临终前叼着烟斗。⑤雕刻得最精美的烟斗应该属于心灵最美的人,画家的悔恨,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美和人性弱点的重新审视。 观点二:凤尾菊是小说的线索。①凤尾菊贯穿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得小说结构谨严。②它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 临终前还叮嘱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③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象征善良、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情感的歌颂。 (三)赏析环境描写 1.题型 (1)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3)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方法点拨 (1)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应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②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③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④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2)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文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3)答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内容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例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谁偷走了我的影子 (美)沙里斯 【例10】 (辽宁卷《洗澡》,原文略)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四)概括小说主题 1.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2.方法点拨 (1)挖掘主题的方法。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2)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 ③揭示……人生道理。 ④对……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情感。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某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例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桃 花 坞 (五)品味语言特色 1.题型 (1)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方法点拨 (1)体会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主要体现了何种语言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意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角度(如包括用词,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句式如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的选用),语言风格角度(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角度(地域特色、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等),描写角度(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去鉴赏。 【例12】 (山东卷,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分。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 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需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这段文字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或北京方言、“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例13】 (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原文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六)赏析小说结构 1.题型 (1)分析小说标题的特色或作用。 (2)分析小说开头﹑结尾的特色或作用。 (3)分析小说中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析小说构思方面的特点。 2.方法点拨 (1)分析小说的标题的方法。 分析小说标题的特色可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语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修辞、表现手法、含意等角度入手;另外还需考虑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例14】 (《谁偷走了我的影子》,原文见例9)本文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疑问设题,产生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我的影子”为情节线索,叙写了“我的影子”从消失、找不到、继续寻找、最后找到的情节发展过程。标题高度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线索。 ③标题以问句的形式,引人思考“我的影子”消失的原因。“影子”象征的是人性和良知,小说以影子的消失、回归揭示了残酷的战争让人泯灭了人性和良知,只有爱心才能使人性和良知回归的深刻主题。 【例15】 (宁夏、海南卷《保护人》,原文略)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2)分析小说的开头的方法。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②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的作用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可从结构上、内容上、情感上(主题上)进行分析。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②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⑥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例16】 (《桃花坞》,原文见例11)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桃花”怎样的心理? ①桃花觉得,自己也变成一朵桃花了,轻盈地飘上了枝头。 ②桃花低下了头,轻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现了“桃花”对桃花极度喜欢和憧憬的心理。②体现“桃花”恋爱时的羞涩和渴望去桃花坞的心理。 (4)分析小说的结尾的方法。 ①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②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常见的作用有: 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指通过环境及他人言行的描写来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2.人物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 典型性,即人物形象可以折射出某种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四、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叙述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叙述方式 顺叙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情节设置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小说的阅读技法 1.了解小说写作的背景,正确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要有正确的审美观,认真品味作品的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3.能够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全面把握作品的特点。 二、小说阅读题型精解 (一)把握故事情节 1.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理清小说的脉络。 (4)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5)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6)某情节设计的合理性探究。 2.方法点拨 (1)分析情节,概括情节,梳理脉络类。 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也可从抓住场面、寻找线索、理清小说结构三方面入手。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雕 花 烟 斗 冯骥才 【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2)情节安排的作用类。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例3】 (宁夏、海南卷《保护人》,原文略)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3)情节安排的评价类。 情节的安排,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4)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类。 解答此类题,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此点是就情节本身而言的),从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从观众能否想到的角度思考(此点可联系时代背景以及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例4】 (辽宁卷《遗璞》,原文略)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 (二)分析作品形象 1.题型 (1)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4)分析某一形象的作用。 (5)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方法点拨 (1)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概括:①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③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④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①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②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例5】 (安徽卷《洗碑》,原文略)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王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好”,下文两次王石匠的劳动场景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 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从容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又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 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2)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方法。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例6】 (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原文略)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十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阅读 考点透视 小说阅读的考查与其他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涉及的考点相同,但侧重点不同。小说阅读设题的特点与小说这一文体本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情节。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时要注意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认清小说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③注意那些与情节发展有关联的“人物”“事物”。④分析某一情节(情节链条中的某一点)的作用。 2.分析环境。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或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及景物,主要是用来表现心情,渲染气氛等;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3.赏析人物。①指出小说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其好处或者其作用;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小说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注意点: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中去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 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分析人物;重视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小说人物性格。 4.评价构思。①说说作品思路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其好处;②能够辨析选择题中命题者对小说构思表述的正误。注意点:分析构思和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方面的联系;分析构思和审美心理方面的联系。 5.鉴赏方法。①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等),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和它们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③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具体作用。 6.品味语言。①体会小说的叙述性语言,即以怎样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这样讲述的好处在哪里;②小说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特色,以人物语言来看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体会这种风格所表现出来的小说艺术上的独特性。 7.领悟主旨。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注意点: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结合作品的构思和艺术手段,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领悟小说的主旨。 8.探究深意。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相近的是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不同的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探究偏重于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所以往往从人物的行为表现入手,去探究其背后的精神世界及其和民族国家的关系;还体现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方面。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阅读者的一种再创造阅读,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来解读文本。个性化阅读讲求对作品意蕴的新发现。“有创意的解读”即鼓励阅读主体对文本解读有独到的见解。重点关注从文本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两个主要问题。 名题导练 【例】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活  着 余 华 一、情节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 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 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 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悲剧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环境 1.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1)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5)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6)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 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具体作用有: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提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三、人物 1.人物的塑造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对比生活中的原型,小说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代表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主观题考前梳理与指导
现代文(小说)阅读的考点分类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规范
小说鉴赏的基本思路
文学作品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