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一种作文题,叫南通二模题

原创 2018-04-05 严爱军

导语

有一种试卷叫做南通卷,有一种模考叫做南通模考,有一种作文叫做南通模考作文。南通试卷,已经成为研究者绕不开的存在。本次分析,也是围绕南通卷的二模作文作浅尝辄止的思考,请拍砖。

立意不能“滑步”

——兼谈六市联考二模审题

六市联考,尘埃落定,作文题,随之浮出水面。对此,有同学问我:老师,这个题目能不能只写“成为自己”。这个疑问,与有些同学对苏州一模的疑问如出一辙。对于苏州一模的作文,也有些同学问:能否只写笑对生活。对此,老师的回答是:绝对不能!!!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我把2017届南通三套作文题、2018届南通一模二模、苏州苏州各两套作文罗列如次,期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主研究,研究命题人出题趋势与考查重点)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2017届南通一模)

有人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还有人说,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2017届南通二模)

小溪是怎样一路流进大海的呢?遇到高山,它机智地绕过;遇到深涧,它一点点地积蓄力量去填平;遇到断崖,它勇敢地纵身一跃,化作壮美的瀑布……就这样,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扑向大海的怀抱。(2017届南通三模)

“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中有学问,比中有情怀,比中有智慧……(2018届南通一模)

有人说,跟在别人后面,做不成自已。也有人说,跟在别人后面,可以少走弯路。(2018届南通二模)

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2018届苏州零模)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也有人说,生活未必理会你的笑或哭。(2018届苏州一模)

而所谓“滑步”立论,就是在原题上走了一步,只看到“有人说的”结论,而没有抓住参照对象与产生背景。无形之中,泛化了命题人的初衷与弱化了思考难度。“能不能成为自己”,是“有人说”的内容,完整表述是“跟在别人后面,不能成为自己”。命题者在此有限定,是需要学生思考“成为自我与跟在他人”之间的关系,“跟在他人后面”是背景,而“能否成为自我”是结论。

质言之,从思维原点上讲,命题人要求考生聚焦的是“关系”而不是某一个“关键词”。如果仔细分析以上各题,你就会发现命题者一直在贯彻这一原则。如南通卷的几套题目均为如此:“成长与价值、困惑”、“改变自我与改变世界”、“困境与智慧、积蓄力量、勇敢”、“比与情怀、智慧”。再如苏州卷:“古人与今人”、“生活本质与人生态度”。并且,这次命题考查的“他人与自我”关系,是人生三大关系之一,梁漱溟曾言,人生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三者关系不能变。童鞋们,如果你研究南通卷2017届的三套卷,你就会发现,一模卷“成长”题涉及的是“个体与自我”、二模卷明显的是“个人与世界”,三模卷是“困境与自我选择”,大致暗合这个三重关系。再分析2018届已经出来的两套题,“比”的关系是“他者与自我”,而这次考查的依然是“他者与自我”的问题。命题人似乎在提醒我们,我们要多角度思考个人与他人关系,而不要单极思考问题。

可见,抓住“关系”是命题人的考查重点,当然,也是考生分析与写作的重点。我们怎么能只重视结论而忽视与之对应的参照物呢?

进一步说,这是设计审题准确的问题。“准、广、深、巧”是审题的四大原则,其中“精准”是审题的第一原则。打个比方,如南通二模卷的这个题目,如“成为自己”这一结论,只命中目标三环,思考“跟在别人后面,能否成为自我”这才是靶心十环。当然,这里的“自己”与“他人”也并非仅仅指“人”这个层面,也应该可以指“物”的层面,如写作风格、城镇布局、城市特征、绘画风格、教学风格、教育方法等等。换言之,在理解时,我们不能将这一话题过分单一化和狭窄化。

所谓“广”,即根据“他人与自我”的方向,在“秘密花园”(个人阅读领域)和“班级阅览室”(班级共读领域)能进行正反两个方向搜寻阅读材料。如“跟在他人后面,可以成为自己”,如《死亡诗社》中的一群学生与基汀先生,《刺猬优雅》中的帕洛玛与勒妮,如《给青年的人二十封信》中的里尔克与卡卜斯,如《人生的智慧》中的歌德与叔本华,甚至还可以分析一些精神或学术师承关系,如“庄子—苏东坡—林语堂”,“王国维—陈寅恪—蒋天枢”,再如高更与梵高,梵高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尼采与叔本华之间,刚开始,尼采跟在叔本华后面,认识到人生的悲观与荒谬,但后来尼采采用乐观的方法,运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来打造属于自我的英雄,成就自我的伟大,当然,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去思考尼采与瓦格纳的问题,这也是“跟从与决裂”的典型。反向的材料有:邯郸学步,《1984》中的温斯顿,被迫跟在老大哥后面,最后丧失的是独立理性与个体生命;如丁玲、萧红与鲁迅,前两者都跟在鲁迅后面“为政治而文学”,但是后来萧红改弦更张,认为“为学应该是为大众的艺术”“而不为某个阶级的艺术”,后来她写出了不朽的《呼兰河传》,而丁玲只是还在革命文学中打转,而没有像萧红在那个时代里显得独特而具个性。

所谓“深”,这是常规思维,要求对“他人影响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要想深度思考,我还是坚持“分”这个观点,我一直认为“分是析之始”。如在分析“跟在他人后面,做不成自己”这个观点,如果用“分”的角度进行思考,首先思考“跟”是“主动地跟”还是“被动地跟”,“自己”可以分为“大我”与“小我”、“原我”、“自我”与“超我”。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可以分析,从自然因素讲,他人与自我之间,自然基因不同,当然自我不能成为他人,再者从社会因素讲,他人与自我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审美取向、主体思想也应不同,在成长的道路上,自我也不能成为他人的附庸。如果从哲理角度分析,应该是矛盾的特殊性或者黑格尔“这一个”理论。究其根本,成为自我,关键在于自身的独立人格与理性精神。当然,这只是分析自我成长的问题。我们还可以放眼于在艺术领域里,如齐白石说“似我者死,不似我者生”,这就要求我们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推陈出新)、艺术创作本质(独特性)、艺术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所谓“巧”,应该运用逆向思维、具象思维(就事论事,如《敦刻尔克的海滩》那篇)、思辨思维等对观点进行巧妙立论,使文章充满写作智慧。如分析“跟在他人后面,不能做成自己”,我们可以反向思考,“跟在他人后面,我们可以做成自己”。其实,对“跟在别人后面可以成为自己”这个观点,我们还可以去寻找其成立的预设理由:别人与自己一致;自己愿意成为自我;跟在他人后面并不意味着一直跟从等等。“成为自我”这是法国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成为自我,固然与跟在他人后面是否有关,其实更重要的是与自我有关。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只要跟在他人后面或不跟在他人后面,就能成为自己。要知道,根据克尔凯廓尔的观点,“成为自我”也分为三个境界: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如果我们对这些有深度思考,也许,我们的观点会更为严谨与深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模考作文‖南通扬州泰州等6大市高考三模作文“小溪是怎样流进大海的”材料解读点评范文欣赏
半命题作文的拟题
作文审题
[转贴] 话题作文审题例说 @ 作文教学
中考命题作文指导
浅谈话题作文的审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