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 诗词鉴赏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  诗词鉴赏
 
   2010年全国卷Ⅰ8分)

   2010年全国卷Ⅱ(8)

   2010年北京卷7分)

   2010年上海秋季卷 (8)

   2010年广东卷7分)

   2010年山东卷8分)

   2010年江苏卷

   2010年湖北卷

   2010年天津卷6分)

   2010年重庆卷 6分)

十一   2010年陕西卷

十二  2010年湖南卷 (7)

十三  2010年福建卷6分)

十四  2010年安徽卷

十五  2010年江西卷(6)

十六  2010年辽宁卷

十七  2010年浙江卷6分)

十八  2010年四川卷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全国卷Ⅰ)

素蝶  刘孝绰

绿蕙huì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

出没花中,参差cēn cī叶际/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释】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提示】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注意采点/几种含意/思想情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提示】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提示】诗歌借素蝶的活动、意愿,表现诗人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时,也有对恶意的攻击、诽谤、陷害的害怕与担忧

                          


【解析】
全国卷有点怪,居然考了刘孝绰的诗歌。看了题目《咏素蝶诗》,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题注对刘孝绰的生平、性格作了简要介绍,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信息。

再看诗歌内容。从字面上说,这首诗歌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语句。作为一首咏物诗,诗歌一至六句都是在写素蝶的活动。素蝶伴随着蜜蜂在绿蕙草间飞舞,为躲避黄雀的袭击,它们又隐藏于青薇里;春日映照下,它们从花间突然竟相飞起,风儿吹来,它们又瞬间一起回到草树里。五六句是一至四句的概括。参差,形容素蝶在树叶间飞来飞去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它们每天或出没于花丛之中,或在飞舞在绿叶之间。出没参差形容素蝶的飞舞准确、生动,两字又情态毕现。七八两句借素蝶的心愿,表达情感芳华即芳花。美丽的花儿,美好的绿树,希望能永远与你们相依相伴在一起。

咏物诗在写作上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譬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画鹰》、《孤餍》,李商隐的《流莺》,王维的《早雁》等,这是解这类题目的一个思考方向、解题方法。一至六句写素蝶的活动,六句诗六个画面。在春天里,它们映着温和的阳光,乘着和煦的春风,随蜂儿在青草、花丛间飞舞,时而纷纷飞起,时而又共同飘荡归去。这些描写给我们的感觉是,素蝶生活的环境是美好的,它们是自由的、快乐的,当然同时它们也要时时提防黄雀的袭击。读到这里,如果联系刘孝绰的生平,他恃才傲骨物,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就不难看出素蝶的生活里面,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他热爱、依恋美好的事物,渴望、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后两句借素蝶之口写自己的志愿,表达对美好的事物、生活的向往、热爱。然而他恃才傲物,生活中、仕途上就不免常常遭到别人的忌恨、攻击。

再来看考试题目的设计。第(1)题从诗歌内容设问,较简单,第(2)题问的是诗歌的主题及主题的表现方法。表现方法简单,关于诗歌的含意,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有点勉强,更可能的答案应该是诗歌借素蝶的活动、意愿,表现诗人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时,也有对恶意的攻击、诽谤、陷害的害怕与担忧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考)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参考答案】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诗歌欣赏题,安徽卷与全国卷都给出了关于诗人或诗歌写作背景的备注,提示或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主题。孟子说知人论世,这是我国古典文学欣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学生结合备注欣赏诗歌、解答题目就很重要,这其实也是给了学生一把解题的钥匙。本诗的就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作了简要介绍,是理解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是一首古体诗。题岁暮不仅点明时间,也喻指诗人生命的衰老与落空。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一叹自己年岁老大,异地漂泊,二叹边乱不断,国事堪忧。一个写出诗人对边患连年的时局无限悲伤、忧愁。三四两句紧承还用兵,进一步把边乱写得更加具体、形象。这句写法上值得注意,一是对仗工整,二是角度的变化,一视觉一听觉,三是两字突出了边患的急迫、恐怖,四是烟尘鼓角代指战火、战争,古诗诗词里大多如此,譬如汉家烟尘在东北九重城阕烟尘五更鼓角动天地戍鼓断人行等。天地日流血既是对以上两句的概括与收缩,又是将诗歌内容、思想引向深入,在这样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可是朝廷谁请缨?这时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在国家危难、生灵涂炭的时刻,又济时敢爱死呢?注意,在这里是怎敢、何敢、岂敢的意思。寂寞壮心惊!多么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现实。此时的杜甫已进入人生的暮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孤苦无依,衣食无着,济时报国的理想根本无实现的可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国家一步步走向沉沦。这句也回应首句,首尾圆合。整首诗沿袭了杜甫诗歌一贯的思想情感,感时嗟老,忧国忧民,极沉郁、极悲壮,让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扼腕,为之长叹。
 
 
解析(1来看试题第一问。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可以从诗人他乡漂泊孤独寂寞,时局动乱危艰、生灵涂炭,朝廷无人请缨、政事萧条,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些方面作答。

解析(2第二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我认为这首诗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几方面作答:一、三四两句运用对偶,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烘托、渲染边乱的深重、紧迫,可以想见百姓的疾苦,国运的危急;二、借代手法的运用。烟尘犯雪岭结合备注可知战争的烟火已烧到雪岭,同样,鼓角动江城的鼓角也代指战争。这是用事物的特点来借代事物本身,其好处就是形象、生动、具体。借代是古诗词欣赏中常用的手法,学生必须掌握。三、请缨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简单的典故学生必须熟记于心。四、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是天地日流血艰难的时事与朝廷无人请缨的强烈对比、与自己壮心寂寞的对比,一是朝廷大臣身居高位却无人请缨与自己心怀壮志、却只能寂寞、孤独形成对比,同时自己的年老、漂泊的境况与与报效国家的一颗壮心其实也是一种对比。


【赏析】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字,一个,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2010年全国卷Ⅱ)

梦中/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摊子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注释
1)梦中作:诗题需要加以注意,虽是“梦中作”,未必是做梦时所作的诗,而更应该是记述梦中所梦的诗。因是记梦,自然诗的内容会更为灵动。

2)夜凉吹笛千山月:

语序:夜凉月千山吹笛。

夜凉:暗示了时间,夜深。夜深而吹笛,则不免孤独寂寞。

诗意在夜深充满凉意、月亮照射着无数山峰的时候吹起了笛子。

3)路暗迷人百种花:

路暗:道路上光线暗淡。既是梦中景象,也是“百种花”造成的结果。

迷人: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

语序:百种花路暗迷人。

诗意许多种开放的花把道路变得阴暗起来,使人分辨不清。

4)棋罢不知人换世:

棋罢:用“王质烂柯”之典。《列仙全传》记载:王质,晋时衢州(今浙江省内)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见二位老者弈棋,便置斧旁观。老人与之食,似枣核,吮其汁便解饥渴。后老人对王质说:“你来已久,可回去了。”王质取斧,柄已尽烂。遂归家,已历数百年。亲人无复存世,后入山得道。

诗意一局棋下完,不知道人间已经变换了世代。

5)酒阑无奈客思家:

酒阑:酒尽。喝酒喝到酣畅。

无奈:无可奈何。

诗意酒已喝完了,但无可奈何我还是在思念着家乡。

6总评正如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四句写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正是“梦中作”的特点。也因此,参考答案第二小问的第二个小点说“拟景写情”,所谓“拟”,有“揣度、猜测”之意,即诗人是揣度梦中之景以抒情。前两句写秋夜夜深独吹笛,写乱花使诗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达的正是“注”中所言的被贬后焦虑、失意之情;第三句写人世间容易变换,第四句直写思念家乡,表达的是诗人对无聊的官场的幻灭和厌倦,从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着返回家乡。

                       

【赏析】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适用于宁夏、海南、陕西、吉林、黑龙江)

雨雪曲

江总

雨雪//榆溪从军//陇西。绕//狐迹,依山//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掣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三、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2010年北京卷)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四海,天地//漫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波澜。白日//(cú)①,浮云//定端。

梧桐//燕雀,枳棘②//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参考答案1)(3分) A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注释】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简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九首。此诗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

  登——————叹,是全诗的脉络。


解题思路从内容上看,李白的这首古风应该属于羁旅诗

诗人登高望远,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前四句应该是诗人登高所见,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此为诗人联想之一,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鵷鸾此为诗人联想之二。

第一题,从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以悲叹为主——叹人生短暂,世事难料;叹贤愚不分,壮志难酬。

第二题,通览全诗,分清哪些是诗人登高所见,哪些是见之后的感叹,然后抓住关键性语句组织答案。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16题。(8) 2010年上海秋季卷)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参考答案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2B

3)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赏析】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曲中欢乐的场景描写,仿佛又将人们带回到尧舜时那风调雨顺,万民富足,世风淳厚的年代。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诚能如此,也就不必学渊明吟唱山气日夕佳的归隐诗句了。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

                                                       

五、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解析】本题属练字题,从本义引申义,具体与抽象的角度入手,没有难度。

参考答案1)阻隔,隔断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以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解析】此题属于给定手法,让学生鉴赏此种手法的题。应加大对此类题的训练力度,这应成为今后出题的一种趋。一方面大减少了学生猜的可能性,要进行理性分析;加一方面学生可以有的放矢,降低了诗歌鉴赏的难度。这样便由纯粹的考查手法题,转换成了手法与内容同时考查的题。

虚实相生手法是诗歌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体理论可参阅《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不管怎样,要明确的是虚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来说,仙府梦境,忆前想后,“代为之思”均属虚写,不能实现的和尚未实现的,都是虚写。

    本诗的上片中的望之不见是写实,思之入梦是写虚;下片中的灯下写信,无人传寄是写实,想雁帮倒忙而时已晚是写虚。均是以虚衬实,突出孤寂之感,思念之情。

此外,此诗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

       在鉴赏下联妙处的时候,不妨开掘其带有一波三折意味的地方。写完信,无人传,想到雁,秋已晚,情感波澜明显。这不妨引导学生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参考答案】(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赏析】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没人传""寻得雁""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指出,"山谷此词,堪称佳作"。它"笔力奇横无匹,中有一片深情,往复不置,故佳"。此说不无道理。细读全词,黄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2010年山东卷)
 
      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2)】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诗意】凤凰折翼——儒家济世理想的破灭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赏析】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解析】(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答案】(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解析】(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答案】(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赏析】
诗人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字与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潇湘月:一作湘江上),以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湖北卷)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备考提示】读诗要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结合小注,理解诗的大意。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所谓反衬,就是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参考答案(2)】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分析鉴赏】两千多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知感动过多少中国人的心灵。在吟咏牛郎织女的佳作中,范成大的这首《鹊桥仙》别具匠心是一首有特殊意义的佳作。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人砖能堪。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特色。

                                                           

九、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20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
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参考答案(1)】暮春    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答案(2)】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参考答案(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0年重庆卷)

菩萨蛮 北固题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2)




【参考答案(1)】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





【参考答案(2)】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2010年陕西卷)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思乡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 2010年湖南卷)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


【解析】南宋陆游,大家都很熟悉,查核点在于“炼字”。 “炼字”的要害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绪,紧扣内部本质意义和写法作答。



【参考答案(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愉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


【解析】本题考核 “作者的思想情绪”,而“作者的思想情绪”主要把握作者其时所处的社会形态大环境和心坎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响应的答题模型板,就能很快搞定。



【参考答案(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2010年福建卷)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释】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评析】试题中多处引用古诗句设题,增加试卷的文学色彩。诗歌鉴赏部分选择了宋代诗人郭祥正的《访隐者》,该诗侧重描写景色和人物形象,打破了往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窠臼;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参考答案(1)】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参考答案(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参考答案(3)】A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2010年安徽卷)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8)】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参考答案(9)】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20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参考答案(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赏析】A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0年辽宁卷)

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家燕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家燕经年梦”较难理解。





【参考答案(8)】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参考答案(9)】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2010年浙江卷)

定林(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赏析】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去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参考答案(1)】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解析】 “隐含”提示要看景的深层含义,应当结合注释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 ,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赏析】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代花,以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写花的香,以美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2010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方案(转)

一、外部感知。外部感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1、读

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释的,包括注释在内。事实上,许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尤其是面对考题上的诗,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殊不知,有些题目也是诗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例如,王维《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

2、识

这里的,指诗人、叙述者和被叙述者(诗词中的主体对象)三者。凡诗文皆有叙述者,相对于文而言,对诗的叙述者的辨识,对理解诗的情感内容更加直接。诗的叙述者有两种形式:一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者以旁观者或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一是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

处于诗的景物人事之外的叙述者,作为局外人,与诗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例如,卢照邻的《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复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这首咏物诗,叙述者和歌咏的主体对象是分离的。叙述者是诗人,主体对象是池荷。诗句是围绕主体对象展开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依附在主体对象允许的范围内的。要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解读主体对象。该诗写荷花的香艳,也写荷花担忧因秋风而过早的飘零。只有解读了荷花的这一形象,才能品味出诗人在诗中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蹉跎岁月的情感。又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与诗中的主体对象思妇也是分离的。诗句都是扣紧思妇写,诗人渴望和平的愿望,是通过思妇的思念丈夫(良人)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现出来的。

置身于景物人事之中的叙述者,叙述者往往和主体对象合二为一。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登高》、陆游《书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等。这些诗词,都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我们读诗,就是与诗人的直接对话。读诗,不应忽略叙述者的立场,这对鉴赏诗不无帮助。

另一个识的含义,指对作者的认识。对作者的认识途径有二:一是调动文学常识记忆库中的知识储备,二是借助现场的材料——诗词后面的注释。了解作者,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他的诗,因为有些诗,作者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他的背景有关。

3、辨

所谓辨,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把握诗人对盛衰的感慨。/柳永《雨霖铃》,当我们获知这是一首离别词之后,我们同样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它的情节:一对恋人长亭惜别,他们缠绵留恋,无奈船夫催发,他们哽咽着离别,女主人公想象着情人的去处和途中的景况,并且设想自己日后生活的寂寞孤凄。明白了词的情节,就能进一步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又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主体对象是病牛。当我们辨清了之后,它的情节就很清楚了:病牛为人耕种,结果,他们收获了很多,而病牛自己却筋疲力尽,无人为他的老病衰弱而伤感;然而,只要众生能够温饱,他甘心情愿让病弱的身躯倒卧在残阳里。了解了情节之后,诗人的为民奉献的情怀也就从诗句中透露出来了。,对我们进一步赏读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4、看

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例如,有一道高考模拟题是阅读两首诗,一首是朱余庆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另一首是张籍的《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考试的第一题是: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在这两诗后试题之前,命题者给出一个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两首诗都用了这种写法,如果没有这个注释,许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诗的内容,更谈不上回答准确了。有了这个注释,就大大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又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独开的不屈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二、象境体悟

象境体悟,这是读懂诗歌无法回避的,也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品读意象和体味意境两个方面。

1、品意象

所谓意象,指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世间物象无数,诗人选此舍彼,或舍此选彼,完全是根据创作时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导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例如,同是咏蝉,虞世南写:垂绥饮清露居高声自远。骆宾王却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位诗人都选取了露水和声响两个客观物象,但因为当时诗人的处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区别。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风雅自许,自负才华;骆宾王无辜遭诬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诗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声远;一是露重”“响沉/又如,同是月,不同诗人笔下的意象也不同。王维说明月松涧照,刘禹锡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柳永却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又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明月旧时月残月月满,都是根据诗人当时的心境选取的不同意象,传达的是诗人的情感志趣。

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等。如果,我们懂得这些意象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有较大的助益。就考试答题来说,帮助更大。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句,考题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杨柳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那么,解题就变得容易了。

意象,承载着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我们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细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义。

2、味意境

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读意境,就能把握诗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杜甫《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八个意象,展现了一幅深远空旷的深秋图景,与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共同营造了沉郁、苍凉、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那种忧时伤世,感怀自身飘零的深广无极的情怀。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读意境要从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汉》的颔联和颈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我们从片云孤月入手,可以从它的无依孤独中把握诗的凄凉意境,悟得诗人孤苦无助的苍凉心境。从落日”“秋风中,可以体验到景物的壮阔境界,从而感受到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情怀。

意境的营造,是心与物的融合。解读意境,就能解读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诗人在这里营造的正是景与情会,心与物融,共同营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凉孤独、愁怨难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渲染衬托、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诸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鉴赏诗歌,懂得它的表现手法,对我们深入解读它不无帮助。例如,《关睢》、《蒹葭》两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起首两句,都是用的起兴手法。《硕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贪婪的统治者比作硕鼠。但是,诗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用赋的手法。赋,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写(由于后面有关手法,都离不开赋,故此此处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兰诗》写木兰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北市买装备就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衬托属于侧面描写。例如《陌上桑》第一节描写罗敷,先从正面描写她的美,接着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动作反应侧面衬托罗敷的美,并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衬托可分两种: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程度不同的相同事物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以六宫粉黛黯然失色衬托杨贵妃的千娇百媚。这里用的正是以美衬美的手法。柳宗元《江雪》,以鸟迹人踪灭绝,衬托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而这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

诗人有时为了能够更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场的情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例如,动静结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王建一院落花无客解,半窗残月有莺啼。远近结合: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沈佺期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诸觉结合:王维《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从听觉上落笔,后两句又从视觉上染色,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又如王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刘方平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刘沧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有的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赵瑕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诗人从远近两个角度选取画面,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秋夜思归难眠这一情景。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诗,景分远近,视有俯仰,听备急哀,动静相衬,多种手法错综。

对比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例如,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诗运用对比:一粒粟万颗子无闲田犹饿死。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一联,句内各自构成对比,第二联,上下句对比。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花。通过梦境,将现实的寂寞落魄与昔日的春风得意奢华形成强烈对比。又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虚实结合,也是诗歌常用手法。例如,王翰《凉州词》,前三句诗极写军中将士纵酒痛饮的豪壮,属实写;最后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属虚写,它将眼前情状与战争的历史情景联系起来,留下一个巨大的空间让人想象,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满,主题更加深刻。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前两句实写内心的愤慨和茫然,后两句运用比喻象征手法,形象地表现前途行路的艰难,属虚写。柳永《雨霖铃》,上阕实写一对恋人别景别情,下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良辰美景纵有千种风情,都是设想别后的情景,属虚写,它把主人公的痴情刻画到极处。

掌握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解读鉴赏诗歌就容易许多。

2、懂修辞

古代诗词中,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形象,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运用贴切新颖的比喻,能够加强诗的表现力,使形象更加生动。例如,杜甫写漂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秋娘写珍惜年华: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益写受降城的优美夜色:回乐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写波浪写飞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李商隐写刻骨相思、坚贞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苏轼写云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写水波冲激: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陆游写羁旅的飘泊沧凉: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写打稻声音: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文天祥写河山沉沦和自身漂泊无依: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写自己忠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拟人手法,是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手法。它往往使所咏事物带上了情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例如,张说写秋风: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李白写春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写家乡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姜夔写池塘树木: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张泌写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杨万里写泉写树: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陈与义咏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还有整首运用拟人手法的,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晚春花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同时将自己的褒贬寓于其中。

诗词中的夸张,可以把所歌咏的对象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诗词中不乏夸张。例如,李白写行舟快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喝酒: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杜甫写洞庭湖的浩瀚: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树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写公孙大娘舞剑效果: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李贺写战争迫在眉睫,形势危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陆游写山河的辽阔雄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煜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陆游说闲愁万斛酒不敌;贺铸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用典,可以用简省的词句表达丰富的内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懂得诗词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较容易解读诗句。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结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借《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意,懂得这个典故,就能领悟诗人反用其意,表达自己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难》用了三个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钓后遇文王,伊挚将要受到商汤征聘时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少年宗悫回答叔父问他志向时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三个典故表现了李白积极用世,对前途满怀希望的心情。

诗用典,词也常用典。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汉冯唐持节云中重新起用魏尚,《晋书?天文志》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苏轼借孙权表现自己的英武豪迈;借对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自己急切盼望重新被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用射天狼,具体表现自己赴身疆场,杀敌立功,为国效命的爱国主义情怀。辛弃疾更是惯用典故,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了与张翰、刘备、恒温三人有关的三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与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霍去病、廉颇五人有关的五个典故。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能够解读这些典故,就能够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对偶、借代、反复、设问、对比等。

3、悟抒情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只是抒情的方式有所不同: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主人公的强烈情感在毫无掩饰的情景下直接表露出来。例如,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坦白、执着、热烈、无所顾忌的情态。又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郑板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些诗句,都是直接抒发情感的。

诗在直抒胸臆之外,更多的是采用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指诗人借助事、物、景、境较含蓄地表达情感。这样,使诗情显得更浓郁,更有感染力。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是借景抒情。许多优秀的诗词,往往景语即情悟,寓情于景。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出征,用杨柳表现依恋之意;写归来,用雨雪表现悲哀之情。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三、四两句借写日暮秋风吹动萧萧枫林来表现屈原的,表达诗人对屈原那深长的同情。李益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王昌龄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元稹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些诗句,都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古诗词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虽有区别,但它的本质都是借景抒情,因此,我们在一般的诗歌鉴赏中,可不作细分。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描写景物,往往离不开情感,常常是因情取景,因情生景。我们在阅读具体的写景诗句的时候,要学会细细体悟诗句中蕴涵的情感,这有助于我们解读整首诗。

四、玩味语言

任何文学形式,都必须借助语言,诗歌尤其如此。它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媒介。阅读诗歌,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去领悟作品中诗人对大自然、现实社会、人生、历史的认同、批判、赞美、追求、放弃等情感的表达。鉴赏古代诗词,重要的一面,就是要会玩味语言。玩味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色调、诗眼、风格。

1、明色调

客观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红绿青蓝紫。它们的组合,呈现出或鲜艳明亮,或清淡朴素,或灰暗无光。诗人往往将那些色彩作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色调,写入诗中。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红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黑黍黄梁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热烈欢愉,或淡泊明净,或黯然悲哀。这些反映在诗词中往往让景物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例如,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泛红衣白露秋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诗的色调,除了运用色彩词之外,还可以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调。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四句诗,描绘了一幅明媚春光图:阳光照耀,江山秀丽,东风和煦,花草飘香,春燕呢喃,衔泥营巢,沙滩和暖,鸳眠不起。整首诗采用了暖色调,抒发了诗人对美丽春色的赞赏之情。又如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险,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诗一、二两句,虽不用色彩词,但诗用这些词,点染了一种冷色调,突出了军中环境的威严与肃杀。

鉴赏诗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调,就能深入把握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感情。

2、觅诗眼

古代诗词,语言力求简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注重一字传神。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字,而境界呈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说的就是诗词中的炼字。所谓炼字,指的就是该字在诗句中的关键地位,即诗眼。解读它,就能解读诗句。

诗词中,炼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着一字,把时光递传,光景悄然变化,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孟浩然云梦泽,波岳阳城,着一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壮阔、雄浑的气势,极其形象地表现出来。杜荀鹤风暖鸟声,日高花影,着一字,就把风和日丽,百鸟鸣春,万紫千红的境界完全托出。僧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一个字,不仅把梅花开在早春里的特征准确地写出来,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愉悦和赞美之情。杜甫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一个字,让原是写景的句子,传达更多的是诗人的感叹:碧草自春,黄鹂空有悦耳之音,但是,先哲已逝,祠堂荒凉冷落,一代伟人,身后却如此寂寞。

炼字的例子,绝不止于这些。例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古诗词,觅取诗眼,常能做到知一字而居要,明一词而豁然开朗。近几年高考命题,就常常出这方面的题目。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选取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出题:你以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004年福建省高考题:选朱淑真《秋夜》(见前味意境),题目:此诗无一字,而无处不含。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6年辽宁省高考题选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第二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上海卷选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最后一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之所以重视诗眼的考核,完全是因为它能达到一字传神的目的,在它身上往往蕴藏着作品的思想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

3、析风格

诗词的风格,指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现,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风格并不完全属于语言的范畴,为了叙述的方便,因此将它列在语言这一部分里。

诗词的风格有多种多样:飘逸、豪放、旷达、雄健、沉郁、顿挫、华丽、典雅、俊朗、清丽、凄婉、缠绵、朴素、自然、简练、蕴藉、含蓄等等。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地、不同心境下,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风格也会不尽相同。例如,杜甫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著称,但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写得爽朗明快;以两个黄鹂鸣翠柳迟日江山丽开头的两首绝句,也都写得极明丽爽朗。苏轼词以豪放旷达传世,但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又写得温婉伤感。李清照词风凄婉伤感,但《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却显得是那样的豪放、雄健。

但是,就一首诗来说,只要是一首和谐的诗,诗的风格一般是统一的。也就是属雄浑豪放的,就不可能是蕴藉含蓄、凄婉缠绵的;属华丽典雅的,也不可能是朴素自然的。

分析一首诗的风格,有多个角度。既可以从题材的选择方面着手:行旅的、边塞的、田园山水的、闺怨送别的等。又可以从主题的表现方面着手:渴望建功立业经时济世,表现怀才不遇,向往田园归隐,关注民生、社会,讽刺腐化堕落,抒发亲情、友情、爱情,赞美人情物理等。还可以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表现手法的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例如,王勃《思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以羁旅为题材,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情感。结构上运用先情后景的手法。选取的意象有:长江万里山山高风黄叶飞,这样就营造了一个空旷、荒凉、寂寞的意境。诗前两句抒情,后两句以景衬情,再选择表现景况的词:,又衬以情感词。诗把游子思归的悲情描写得十分充足。诗充分显示了它沉郁凄婉的风格。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选择的题材是自然山水,主题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诗选香炉紫烟瀑布飞流银河这些意象,营构了一个灵动雄放的意境。再用直下这些动词,加上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和这个表现主观意象的词,把凌空直下的庐山瀑布描写得恍恍惚惚、若真若幻。诗创造了豪放飘逸的风格。

分析诗的风格,要从诗本身出发,特别要注意诗人对意象的选择,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本文从外部感知、象境体悟、技巧品赏、语言玩味四个方面,探讨了鉴赏古代诗词的一些方法。当然,对一首具体的诗词的鉴赏,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经常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那么,对鉴赏古代诗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以上为正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诗词鉴赏题库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
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各地名校模拟卷诗歌鉴赏题汇编
2013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总体整合
2012古代诗歌答题规范化指导及专题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