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多神教:佛教、道教、儒教

      一神教对应的宗教为多神教,多神教顾名思义就是信仰多个神。三大宗教中的佛教为多神教,我国本土的道教也为多神教,虽然儒教不是宗教,但是其已深入人们心中,不是宗教,甚是宗教。

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大放异彩于中土,并由中土传播到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形成佛教地域优势,后佛教与西藏本土的苯教形成喇嘛教,佛教再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下面具体讲述佛教形成的过程。

释迦牟尼佛(佛陀)本名悉达多·乔达摩,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境内,属于印度文化圈的一部分,和其他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地方拥有相同的社会等级、宗教文化。悉达多·乔达摩甫一诞生,就被阿私陀仙人等八个婆罗门用神通观见并预言将成为一代转轮圣王,或者出家成道为最尊贵的悟道者。他的父王为了避免他出家,在王城中驱逐一切可以看见的痛苦、丑陋的事物,而留下欲乐、美好的事物。然而悉达多终究出游见到了老人、病人、死人,察觉到人世无常,又见到修行的沙门庄严相好,便决定放弃王室继承人身份和尊贵生活,出家禅修悟道。在经历辟谷苦行失败之后,认识到靠苦行和仅仅靠禅定都无法解脱,因此入四种三昧定中观十二因缘,又在大败魔军的滋扰后,最终于35岁时在毕钵罗树(后被信徒尊为菩提树)下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号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圆寂后成佛,留下舍利子。

南传佛教(现称为上座部佛教)经由锡兰传播到东南亚一带,主要影响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等地。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经喀什米尔到达新疆,早在1世纪的东汉时佛教就传入中国,后又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北传佛教于8世纪正式传入印度北邻的西藏;至此,北传佛教再细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支。藏传佛教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后来又传入蒙古和中国东北等地区。到16或17世纪,藏传佛教在远东各地已奠定了根基。

北传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得到大肆发展,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以至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广弘佛法,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不仅自己亲受菩萨戒,而且敕臣下和后宫妻妾受佛戒。更有甚者,梁武帝还敕令出家人重受菩萨戒。梁武帝萧衍沉迷于佛法,以至于有“侯景之乱”,囚死于建康台城。

但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其过度膨胀,以至于佛教僧侣在各个人士的捐赠下,成为新一代的大地主,为维持皇权统治,历史上发生了几次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等灭佛运动。

北魏太武帝期间,很多人为躲避苛捐杂税以及兵役徭役而视佛门为避难之所,纷纷投奔佛庙,造成了北魏军队兵源的招募困难,国土扩张步伐的停滞,使拓跋焘对佛教不满之心日渐滋长,最后以长安城发现僧人私藏兵刃,怀疑僧人叛乱,而灭佛。

公元572年,北周天和七年,宇文邕用计诛杀宇文护后大权在握,启动了“灭佛运动”的前奏。翌年年末,宇文邕召集文武百官、僧道共同探讨,提出了“儒为先,道居次,佛为末”的断言,为“灭佛”埋下了伏笔。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宇文邕下令“灭佛断道”,然而倒霉的不仅仅是佛教,连带道教也一并属于被禁之列,一夜之间北周国内经书道书被焚烧,佛像神像被融解或被捣毁,僧人道士被驱逐,塔庙道观被夷为平地。宇文邕的政治理念“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在宗教和统治阶级利益产生抵触,在由其主导的“灭佛运动”过程中,虽然时间周期长,覆盖范围广,却使北周国力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宇文邕只是强迫僧道尼还俗,并未予以残酷极端手段大肆屠杀,其治国手段的灵活变通,不仅让北周军队规模得到扩充,更使国家耕地扩大和经济发展得到恢复;由宇文邕主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灭佛运动”,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性举措。

唐武宗李炎即位后,极其信奉道教,于会昌元年便开始策划“灭佛运动”;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在唐代道教名仕“赵炼师”赵归真的唆使下开始“灭佛运动”,勒令有犯罪记录、破戒和欺诈的僧尼还俗,寺庙财产充公。会昌四年至六年间,唐武宗的“灭佛运动”达到高峰,除东都洛阳留两寺,西都长安留四寺,一州只留一寺外,其余全国寺庙近五千所全部拆毁,强迫僧尼还俗者近三十万人,佛像佛钟等融铸钱币或制成农具,寺庙财产全部充公,寺庙土地回归国有。

公元955年,后周显德二年,柴荣为增加国家劳动力和军队兵源问题,开始对国内的寺庙和僧尼进行大整顿。柴荣并未对出家人大挥屠刀,只是对僧人的出家条件进行规范化,颁布诏令严禁寺庙私自招度僧人,严禁作奸犯科之人遁入空门等等,同时还拆毁没有获得官方承认的寺庙三万余座,勒令还俗僧尼六万多余名。经后周世宗的大力整顿,全国只剩不到三千座寺庙,原本已经衰弱不堪只能勉强维持的佛教更加走向衰败,儒佛道的三教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了,即使不能和平共处,彼此之间的关系也缓和许多。

佛教在大约唐朝期间一部分由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教,另外一部分是由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也从尼泊尔带入佛教,形成藏地佛教。当时藏地为西藏地区的原始本土宗教,极度反对佛教。朗达玛继赞普之位后,兴起灭佛运动,整个过程经历200年之久。后面,佛教与苯教融合形成区别其他地方的佛教,即喇嘛教。喇嘛教又分为:红教(宁玛派)、花教(萨迦派)、白教(噶举派)、格鲁派(黄教)。格鲁派后期成为喇嘛教的主流派系,并且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皆有这派产生。达赖喇嘛首先为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给予,班禅喇嘛由当时控制西藏实权的蒙古首领固始汗封赠封,后经过清朝不断的加持,后期成为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达赖与班禅个人之间互为师徒,关系颇为密切。

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历多次的灭佛和兴盛,以及和本土的道教、儒教等融合,形成了区别于南传佛教,如观音在佛教中为男性,但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为女性。在唐朝时期,由于日本的遣唐使,以及朝鲜半岛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越南的传播,使得佛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佛教中信封多个神:三世佛、西方三圣、过去七佛、燃灯佛、五百罗汉,十六罗汉、八大菩萨,四大菩萨等,佛教忠来世,以今生所作的一切是来生修福,为民众所信仰,同时也方便了统治者统治民众。

道教

道教是华夏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最早源于黄帝(黄帝学派托言),而道教教团的最早形式为于吉开创的太平道、及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教(天师道),崇拜道家老子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祭祀及巫术崇拜活动,至春秋战国时期吸收神仙方术产生了方仙道,后融合道家、阴阳家的“五行”、“阴阳”等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代中后期形成黄老道,经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改革,及元、明时期的宗派融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道教为多神教,崇拜三清,理论主要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注重今生,不注重来世,这为与佛教最大区别。

道教兴起以来,主要是以丹药为名,道士锻炼仙丹,皇帝以仙丹作为长生不老之药。唐朝以来,唐朝以李为国姓,由于太上道君李耳缘故,故唐朝多个皇帝崇信道教。在北宋期间,多个皇帝也迷信道教,常以道教名号为好。

佛教传入后,为与佛教抢占信徒,道教的宗教理论,经过多次变更,形成了道教的规范制度,如“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二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二个宗派之下。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为“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胜境: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灵宝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

三清有四位辅佐的尊神,分别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祇。紫微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星辰运转、四时气候,能呼风唤雨,役使鬼神,为万象之宗师、万星之教主;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九霄雷霆,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两极与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协助玉皇执掌山川岳渎。北极紫微大帝简称北帝,位居天的中央,在古代中国民间极受崇拜。

儒教

话说儒教不是宗教,胜似宗教,何如?盖原因春秋百家争鸣后,如:法家、墨家、儒教等先后出现。孔子的有教无类之学说,使得平民百姓也能够得到教育的权利,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以至于从汉朝开始兴起士人、士族一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生活的时期,礼乐崩坏,提倡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过后,孟子继承儒教的大旗。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参见“人物争议-表字”目录),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以董仲舒的儒教为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登上历史舞台。经过汉代的发展,在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以儒教为代表的士人、士族,如: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汝南袁氏。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直接主导了东汉的历史走向,颍川陈氏和颍川荀氏,在魏晋时代成为朝堂的走向人物,决定了皇权归属。

在隋唐以后,由杨坚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以孔孟之道作为考试的依据,更进一步加大了儒教在国家的文化层面影响力,北宋朱熹的理学成为元、明、清的官方哲学。

儒教的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一代代读书人的核心哲学观,仁义道德成为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

宗教融合

佛教进入中土后,从开始与道教、儒教敌对,后为迎合国人信仰,逐步与道教、儒教融合。

佛教传入以前,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思想中比较发达的是经验论,即面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各自解决的渠道和办法,例如儒家主张通过教育提高道德,便可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社会;法家宣扬以法治国便能达到社会稳定、富国强兵的目的;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以实现公正、和平的社会等等。

有关宇宙万物的产生、人与宇宙的关系等哲学本体论方面的问题则未有触及,只有道家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但未能充分展开,老子的《道德经》也才只有五千言。因此,中国先秦文化中涉及哲学深层的思考是比较薄弱的,而佛教的“缘起说”等则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本体论思想。尽管佛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它却有助于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磨合,到了两晋时期,越来越受到玄学家们的重视,他们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切皆空”、“万法唯识”等思想中汲取营养来阐述玄学。虽然道家的“无”与佛家的“空”并不相同,但双方都愿意借此靠拢。为了适应中国人的文化需求,佛教也主动淡化那些中国人难以接受的说教,而强调双方共同或相通之处,例如佛教就把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说成是佛教宣扬的“菩萨行”。

佛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后,有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其思想专制、削弱人民的反抗意志,同时人民在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中,有时也会利用佛教等宗教作为舆论宣传和组织手段。宋代兴起的理学,实际上是儒、释、道三家合流在更高层次的发展,它以儒家礼教的形式出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实行了更加严厉的束缚和钳制。佛教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并不表现在中国人都热衷于出家为僧。

国人信仰的神仙众多,从佛到道,皆有所求。诸如出门拜土地神,求财拜财神,求子拜观音,信仰对象从道到佛,不一而足。

多神教和一神教对比

多神教和一神教最直接的对比,就是是否信仰一个神为该教主神。多神教以一个为教派的开山祖师,后面的其他祖师也可以成为其信仰的对象。一神教从始至终只有唯一一个神,容易走向极端,如:十字军东征、伊斯兰的圣战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与儒教两回事,儒教兴于北宋
宋代三教合流古钱币
宋代花钱显影三教合流人物形象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是谁?
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吗?
儒 道 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