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顺序
userphoto

2024.05.06 广东

关注

​中国朝代顺口溜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依次为:

中国最长的朝代【周朝】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周朝的存续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间。在周朝之后,政权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是商朝,其后是夏朝、汉朝、宋朝、唐朝、明朝、清朝。


中国最长的朝代


周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朝代,前后将近八百多年,周武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西岐,即现在的宝鸡,到周幽王时,由于昏庸无道,烽火戏诸侯,结果导致国人暴动,被迫迁都洛阳,即后来的历史上叫东周。


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周成王时营建(或曰迁都、相宅)成周(今河南洛阳),并在此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其中东周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周朝开国皇帝是谁?


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年—前1043年)。


姬姓,名发,谥武,日名为珷帝日丁,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


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约前1056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国怎么灭亡的?


东周时期,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


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周朝正式灭亡。


周朝皇帝的列表


西周:


周武王——姬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50年—前1045年


周成王——姬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4年—前1008年


周康王——姬钊,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07年—前982年


周昭王——姬瑕,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81年—前963年


周穆王——姬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62年—前908年


周共王——姬繄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907年—前896年


周懿王——姬囏,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95年—前871年


周孝王——姬辟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0年—前862年


周夷王——姬燮,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61年—约前854年


周厉王——姬胡,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3年—前841年


周宣王——姬静,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8年—前782年


周幽王——姬宫涅,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81年—前771年


周携王——姬余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前760年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1年—前720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20年—前697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97年—前682年


周釐王——姬胡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82年—前677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7年—前675年


王子颓——姬颓,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4年—前673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3年—前652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52年—前619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9年—前613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3年—前607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7年—前586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时间为公元586年—前572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72年—前545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45年—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0年


周敬王——姬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20年—前477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77年—前469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69年—前441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41年—前426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26年—前402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02年—前376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76年—前369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69年—前321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21年—前315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15年—前256年


昭文君——姬杰,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56年—前249年



春秋五霸顺口溜

(一)“出勤去送金”

“出”的谐音为“楚”,对应“楚庄王”

“勤”的谐音为“秦”,对应“秦穆公”

“去”的谐音为“齐”,对应“齐桓王”

“送”的谐音为“宋”,对应“宋襄公”

“金”的谐音为“晋”,对应“晋文公”

(二)“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

战国七雄顺口溜

赵薇喊齐秦演出(喊赵薇齐秦演出)。(赵、魏、韩、齐、秦、燕、楚)。


        长勺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役]

——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四为人物曹刿  鲍叔牙   鲁庄公    齐桓公 )民族为华夏族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军事理论家

曹刿(guì),又名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春秋时鲁国名将,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师攻鲁,他求见庄公,认为庄公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可以一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于此。

中文名:曹刿

主要成就:长勺之战

别名:曹沫(有争议)、曹翙

身份:军事理论家

父亲:曹叔振铎

典故:一鼓作气

朝代:鲁国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鲍叔牙(?-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出生地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辅佐公子小白。墓地在济南东郊王舍人镇东南的鲍山脚下。鲍叔牙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曾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其为政重教化,使齐国由弱变强,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鲍叔牙与管仲的交情为历代史家所称颂,有“管鲍之交”的美誉。两人自小相识,一般人只看得见管仲家贫,鲍叔牙却同时把管仲的才干看进心里。尔后两人分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待小白争得王位,辅相鲍叔牙立即把原在牢里的管仲送到小白身边;自己则退居管仲之下。两人合伙做生意,分红的时候总是管仲分得多。

中文名:鲍叔牙

主要成就:与管仲相齐,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别名:鲍子、鲍叔

本名:鲍叔牙

出生日期: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644年

身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官职:相

别称:鲍叔、鲍子

陵墓位置:济南市历城区济钢新村内

人物关系:鲍敬叔[父亲]、鲍牵[曾孙]


鲁庄公:春秋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鲁庄公(前706年―前662年),姬姓,名同,出生地曲阜,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长勺之战这场战争由于鲁庄公战前实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因而得到人民支持,使鲁国取得长勺之胜。鲁庄公相关故事《曹刿论战》取自《左传·庄公十年》。

中文名:鲁庄公

主要成就:长勺之战[2]、曹沫劫盟、乘丘之战[3]、鄑之战、收复汶阳之田、扶植公子纠、击败宋国、插手齐国公孙无知之乱、击败齐国

别名:鲁庄公

本名:姬同

民族:华夏-前662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662年8月11日[4]

出生地;曲阜

人物关系:鲁君子斑[儿子]、鲁闵公[儿子]、鲁僖公[儿子]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位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出生于临淄(又称营丘),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内乱后,齐桓公继国君位,任管仲为相,齐国逐渐强盛.公元前681年,为平定宋国动乱,齐桓公在北杏与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后来宋国违约,齐桓公“九合诸侯”,讨伐宋国.公元前679年,以“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霸主.他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病死于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在电视剧《重耳传奇》中,该角色由保剑锋饰演.

主要成就:重用管鲍,强军富民;九合诸侯,三平晋乱;平复卫国,驱逐戎狄

民族:华夏族

谥号:桓公

在位时间:前685—前643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643年10月7日

身份:春秋五霸之首、军事家、政治家

代表作品:三归之台

典故:管仲拜相、老马识途、风马牛不相及

主要政策: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寓兵于农、相地而衰征


宋襄公*:春秋时期宋国国君

宋襄公(?-前637年),子姓,名兹甫,  出生于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史记》中记载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与楚国争霸.襄公九年(前642年),宋襄公率宋、曹、卫、邾之师平定齐国内乱,立齐孝公.次年,执滕国国君,又命邾文公杀鄫国国君,用以祭社,欲以此威胁东夷附宋.襄公十二年(前639年),宋襄公和齐、楚盟于鹿上(今安徽阜南南),请求楚国支持宋国为霸主,楚国同意.同年秋,会诸侯于盂(今河南睢县西北),在会上被楚人所执,因诸侯请求才获释.襄公十三年(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坚持“仁义”而战败,被众人唾弃,但他“仁义”的思想却影响了先秦诸子中的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反对战争的思想家.

中文名:宋襄公

主要成就:春秋五霸之一 ,会盟诸侯,率领宋国、卫国、曹国和邾国四国之兵,平复齐国内乱,扶持齐孝公即位

别名:宋襄公

本名:子兹甫

民族:华夏族

谥号:襄公

在位时间: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637年

陵墓位置: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城北

人物关系:宋御说[父亲]、宋王臣[儿子]、宋御[儿子]、宋庄公宋冯[祖父]、宋目夷[哥哥]、宋昭公宋杵臼[孙子]、宋文公宋鲍[孙子]



晋文公*姬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姬重耳(前697年-前628年),即晋文公,姬姓,  出生地在曲沃,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先秦五霸之一,他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姬重耳于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他在位期间重用贤才,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齐两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公元前632年姬重耳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公元前628年,姬重耳逝世.姬重耳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  2010年电视剧《春秋祭》中姬重耳由演员罗嘉良饰演.更多

中文名:姬重耳

主要成就:拔擢贤能、强大晋国;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勤王败楚,帮助晋国开启百年称霸

别名:晋文公、公子重耳

民族:华夏族

谥号:(晋)文公

出生日期:公元前697年(有争议)[3]

逝世日期:公元前628年\公子欢即位/

典故: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

政治:推举贤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狐偃[舅舅]为相、先轸为帅;让赵衰、胥臣、栾枝、冀缺等人辅佐他治理国家;让郤溱、霍伯带领军队;让贾佗、阳子制作礼仪;让魏犨、荀伯抵御北方的戎族。制定官员规章,按法办事,确立名分,培育美德。赏赐随从自己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

宣扬德教,以培养百姓的纯朴德性,拨乱反正,大量起用受晋惠公、晋怀公时代受到迫害的旧族,姬姓中贤良的人担任内务官,异姓中有才能的人担任边远地方的官。王公享用贡赋,大夫收取采邑的租税,分给士族田地,一般平民自食其力,工商之官领受俸禄,差役按其职务领取口粮,家臣的食用取自大夫的加田。

 军事:随着晋国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晋文公不断改革军事:先是将晋国二军扩大编制为三军,以郤谷统帅中军,狐偃统帅上军,栾枝统帅下军。又因游牧民族对晋国侵扰而设立三行。前629年(晋文公八年),晋文公又裁撤三行,增设新二军,即新上军、新下军,为五军。

在军事上晋文公先是诛杀王子带以勤王,执政九年间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经济:减免赋税,布施恩惠,舍弃禁令,分财给寡少的人,救济贫困,资助没有财产的人。减轻关税,修治道路,便利通商,宽免农民的劳役。鼓励发展农业,提倡互相帮助,节省费用来使资财充足。在生产上,号召改进工具,施惠百姓,奖励垦殖;在贸易方面,降低税收,积极争取邻商入晋。

人物评价:

1、《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2、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3、墨子:“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4、《吕氏春秋》:①“齐桓公染於管仲、鲍叔,晋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荆庄王染於孙叔敖、沈尹蒸,吴王阖庐染於伍员、文之仪,越王句践染於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於後世。”

5、司马迁:①“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②“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③“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

6、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秦穆公(前683-前621年),名任好,谥号穆,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曾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等,协助晋文公夺取君位.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命孟明视率军东向袭击郑国,未果,于殽山为晋军所败.后连续对晋国用兵,终因殽函通道和风陵渡均被晋军控制而被阻.秦穆公转而向西戎发展,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秦国至此强大.秦穆公死后以良臣子车氏之子三人殉葬,秦人作“黄鸟”之诗(即《诗经·秦风·黄鸟》)讽之.2019年播出的电视剧《重耳传奇》中,该角色由林永健饰演.

主要成就: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励精图治;相继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称霸西戎等国、春秋五霸

别名:秦穆公、秦缪公

本名:嬴任好

民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公元前683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621年[4]

身份:秦国国君

陵墓位置: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

继任:嬴罃

人物关系:穆姬[王后]、嬴罃[儿子]、嬴弘[儿子]、嬴稻[孙子]、鲁姬子[祖母]、简壁[女儿]、文嬴[女儿]、怀嬴[女儿]、弄玉[女儿]、秦宣公[哥哥]、秦成公[哥哥]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别名熊旅,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23年,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不满20岁的熊旅即位,三年后,他重用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充实国力。公元前597年,楚国在邲之战中大获全胜,声威大振。楚庄王采取联齐制晋的战略,使晋国长期在北方与齐国疲于奔命。公元前591年秋天,楚庄王病逝,谥号庄,葬于纪山。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在1990年版同名戏曲中,楚庄王由演员辛红饰演。

中文名:楚庄王

主要成就:北上争霸、邲之战击败晋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位列春秋五霸 

别名:熊旅、熊吕、熊侣

谥号:庄王(一作楚臧王、荆庄王)

在位时间:公元前613年登基(在位23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591年

地位:春秋五霸之一

政治:①称霸诸侯:楚庄王一生武功巨大。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灭庸服群蛮百蒲;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创历史佳话;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平定楚国战神——若敖氏的叛乱;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伐陈灭陈,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谏言而恢复陈国;从楚庄王十年(前604年)到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六次伐郑,使郑臣服,开霸业之始;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楚庄王亲帅大军围宋九个月,霸业达到顶峰。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可见其武功之盛。

②重用人才:楚庄王在位期间发现和使用了许多人才。被劫持事件中发现和使用庐大夫戢黎;早年沉溺于淫乐、“自静三年”时发现和使用了伍举、苏从等一大批人才,此后提拔和使用虞丘子、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等文武人才。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人才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孙叔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法治,稳固国内;整顿军队,增强军事实力,助楚庄王成为霸主。“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荆(楚)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司马迁也说孙叔敖“忠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为霸。”尽可见,孙叔敖对楚庄王称霸的巨大作用是大家公认的。

③善于纳谏:善于纳谏也是楚庄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内因之一。楚庄王一生有许多人给他众多谏言,他不以身份高低为标准而以是否有道理为标准,采纳其中有道理的谏言,有的已经做错了的就立即改正。楚庄王一生采纳的重要谏言有:“自静三年”,时伍举冒死巧妙进谏,苏从冒死直言进谏,楚庄王采纳他们的谏言而振作奋起,使楚国官场为之一变,楚国大治;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邲之战前夕,楚庄王前任令尹虞丘子、现任令尹孙叔敖等都不想和前来救郑的晋军打仗,武参两次进谏,认为晋三军主帅与副帅在主战与主退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晋军将士无所适从,副帅不听主帅节制,自行其是,晋军必败,楚国是君统军,晋军是臣领兵,君遇到臣后退传出去是笑话,这番说辞终于打动楚庄王,楚庄王采纳武参的主张从而取得邲之战的胜利,立威定霸;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采纳申叔时的复陈建议,灭陈后随即复陈,诸侯闻之皆朝于楚,并得到孔子好评。

经济:①发展农业: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据史籍记载,孙叔敖担任令尹期间,楚国经济、政治、军事均有重大发展。首先,兴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按《淮南子·人间训》说法,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即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期思陂”。孙叔敖任令尹后,继续兴建水利工程,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建成后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楚国南之沮漳水流域,北之汝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

②商业政策:楚庄王曾认为楚国货币价值太低,就“更小以为大”,铸造减重大钱(实际价值低于其名义价值)取代原来的小钱。这种货币贬值政策,损害了商人的利益,过成了流通的混乱,使许多商人停业,民不聊生。楚相孙叔放得知这一情况后,要求楚庄王立即皮止大钱,恢复使用小钱.楚庄王接受了这一建议,使楚国市场又恢复了正常枚序,重析带荣起来。显然,反对国家实行拐害商业活动的货币政策,维护正常的商品货币流通扶序,是孙叔教辅佐绝庄王称霸诸侯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交:①威服陈郑:陈国、郑国地处楚、晋中间地带,故晋楚争霸,必首先争夺陈、郑。楚庄王镇压若敖氏之乱后,任孙叔敖为令尹,政治稳定,国力增强,就全力北上攻陈伐郑,与晋展开了正面交锋。陈是小国,力量不强,故时而亲楚,时而附晋,受到晋、楚两国交互攻伐。楚庄王十年(前604年),楚庄王刚平乱后,即兴兵伐郑,陈惧,转而附楚。晋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郑,伐陈。次年,晋为讨伐陈国亲楚,又继续攻打陈国。楚则攻打郑国,郑被迫与楚和。楚庄王十二年(前602年),郑又转而与晋和,晋成公于是会宋、鲁、卫、郑、曹等国国君于黑壤。在此形势下,次年,陈只得与晋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陈,陈又转而附楚。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夏,楚庄王经伐郑服郑后,即与郑、陈盟于辰陵(陈邑,今河南睢阳西北)。楚庄王为了稳定陈国局面,再一次举兵伐陈。攻入陈后,“杀夏征舒,诸栗门。因县陈”楚庄王后来仍恢复了陈国,迎陈灵公之子午为国君,是为陈成公。楚庄王灭陈后又复陈一事,当时影响很大,受到普遍称赞。

楚庄王在讨陈服陈的同时,也全力与晋争夺郑国。从楚庄王十年(前604年)至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七年间,楚伐郑六次,几乎年年出兵,晋有时救郑,有时因郑与楚和又转而伐郑,争夺极其激烈,郑国忧心忡忡,深受其苦。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春,楚庄王从争霸战略出发,再一次亲率大军攻郑,进抵郑邑栎(今河南禹县),郑国难以支持,惶恐不安,遂从楚。但楚庄王以为郑在晋、楚交兵过程中,时而亲晋,又时而亲楚,故从楚是迫不得已的,“自是楚未得志焉”。楚庄王对陈、郑均采取宽容怀柔态度,先以兵讨之,后以德服之,充分显示了这位霸主的睿智大度。

②逼宋从楚:晋、楚争霸中原,争夺宋国是主要目标,宋之臣服与否,也是称霸的重要标志。昔日楚成王败宋,称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诸”,亦有实霸中原的标帜。故楚庄王平群蛮百濮后,即于楚庄王六年(前608年),与晋争夺宋国,并于北林(今河南新郑)大败晋军。第二年,楚又命郑伐宋,战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县南),宋军又败,宋被迫筑城。其后,楚庄王重点打击陈、郑,对宋暂置一旁,宋则坚定附晋。

楚庄王为了彻底降服宋国,在邲之战后,把矛头指向了宋国。楚庄王十八年(前596年),楚庄王为报复宋救萧之举,亲领军攻宋,但这只是教训性的。第二年,当作好了充分准备后,楚庄王决定派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无假道于宋”。楚庄王的用意在于向宋国挑衅,试探宋人的态度。申舟至宋时,宋人果然制止。楚庄王获此消息后大怒,“投袂而起。履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秋九月,楚庄王亲率大军攻宋,把宋国团团包围。宋国君臣惊恐,派乐婴齐赴晋告急求救。晋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对,认为“天方授楚,未可与争”,待楚衰后再见机行事。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五月,楚军围宋已很久了,粮食将尽。楚庄王见宋已服,就与宋结盟,宋以华元为质,楚释围罢兵而回。楚庄王围宋,前后达九个月之久,晋国始终不敢出兵,足见楚国霸势强盛。楚庄王逼宋从楚,不轻易举兵攻城,后见其穷困难支,又主动撤兵。这种兵临城下,围而不破、逼其诚服之举,也属我国军事史上罕见的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围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国家。如鲁国大臣孟献子建议鲁国遣使去宋向楚庄王“聘而献礼”,“谋其不免也”,鲁宣公赞同,派孟献子去宋拜见楚庄王,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文化:楚庄王大胆融通华夏,“以夏化夷”。楚庄王从个人修身养性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重学习、吸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他曾向詹何请教什么是治国之本。楚庄王时期的朝章典制,仍然承袭中原礼制,“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楚国的官制有的尽管僭号称呼,有违周礼制,但仍沿用了许多中原称呼,说明楚国在不断效仿中原文明。

民族: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遇到饥荒,于是北方的戎、西北的庸、糜以及群蛮、百蹼全部联合起来,一同攻伐楚国。有的大臣主张迁都以避让叛军,蒍贾反对迁都,认为叛军也可以追赶到新都,楚庄王采纳蒍贾的不迁都主张,下决心平叛,并最终平定叛乱,稳固国内局势。楚庄王灭庸服群蛮百濮,具有重要意义。楚国从此进一步巩固了后方,加强了与巴、秦的联系,可以全力北上图霸。

人物评价

1、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2、随武子:“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

3、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①民不罢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②楚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

4、顾栋高:灭庸而楚内乱夷矣,连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灭庸以塞晋之前,结秦以挠晋之后,斯不待陆浑兴师,而早知其有窥觎周鼎之志矣。


                     战国七雄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省大部.其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传至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为田氏取代,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于前221年为秦所灭.


楚国(?-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公元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公元前597年到楚怀王后期,楚国先后经历了称霸中原、破国、崛起、强盛再到衰落的兴衰发展历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燕(yān)国(公元前1044年-前222年),是周朝时期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长子召公,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诸侯列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地位.燕国因燕山而得名,地处周王朝北部边疆地带,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屏障,与北方地区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密切交流.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shì)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公元前316年,燕国爆发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借平乱之名,派大军灭燕.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扶持公子职(燕昭王)归国登基,燕国复国.燕昭王任用乐毅合纵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盛极一时,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落.长平之战后,燕国连败于赵国,沦为弱国.公元前222年,秦灭赵,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jiǎn)发兵攻燕,燕王喜率公室卫军逃辽东.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燕国关卡有居庸关等.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定都于阳翟,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


赵国(前403年 至 前222年),战国七雄之一,国君为嬴姓赵氏,原为赵侯,公元前325年称赵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楚、吴、越三国的君主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到了战国各大强国的国君相继称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在邯郸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公元前208年,赵歇重建赵国,定都信都,数年后为汉将韩信所灭.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是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国姓是姬姓、魏氏,君主有魏文侯、魏武侯等.魏国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共历179年.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430年,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河北 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亦称梁国,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周朝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之一.秦国和赵国拥有同一个祖先造父,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之子恶来的后代.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迁有功,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秦正式建国,由附庸时代进入封国时代.春秋时期,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公元前624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对内* 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改革行政,革除旧弊,奖励耕战,发展农业,并迁都咸阳,加强中央集权,国力日增;对外*与楚和亲,与韩盟约,联合齐、赵攻打魏,势力范围拓至洛水以东,拉开了攻占中原的架势.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将都城由栎阳(今西安阎良区武屯)迁都至咸阳.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公元前316年,秦兼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中国皇帝的由来

据历记,皇帝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秦朝的秦始皇,上古三皇五帝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

      ————【赢姓】

秦国历代帝王:

1 嬴非 秦非子 公元前888年-公元前858年 秦国开国君主,受封秦地,建立秦国

2 未详其名 秦侯 前857年-公元前848年 秦国第二任君主,秦非子之子

3 嬴公伯 秦公伯 前847年-公元前845年 秦国第三任君主,秦侯之子

4 嬴秦仲 秦仲 前844年-公元前822年 秦国第四任君主,攻打西戎

5 嬴其 秦庄公 前821年-公元前778年 秦国第五任君主,击败西戎称霸一方

6 未详其名 秦襄公 前777年-公元前766年 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

7 未详其名 秦文公 前765年-公元前716年 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二任国君,设史官*

8 嬴立 秦宪公 前715年-公元前704年 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三任国君,夺取荡社

9 嬴曼 秦出子 前703年-公元前698年 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四任国君

10 嬴说 秦武公 前697年-公元前678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5任国君

11 嬴嘉 秦德公 前677年-公元前676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6任国君

12 嬴恬 秦宣公 前675年-公元前664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7任国君,修筑密畤

13 嬴载 秦成公 前663年-公元前660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8任国君

14 嬴任好 秦穆公 前659年-公元前621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9任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15 嬴罃 秦康公 前620年-公元前609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10任国君

16 嬴稻 秦共公 前608年-公元前605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11任国君

17 嬴荣 秦桓公 前604年-公元前577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12任国君,攻伐晋国

18 嬴石 秦景公 前576年-公元前537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13任国君

19 嬴籍 秦哀公 前536年-公元前501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14任国君,击败吴军

20 嬴宁 秦惠公 前500年-公元前492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15任国君

21 嬴盘 秦悼公 前491年-公元前477年 春秋时期秦国第16任国君,筑都城雍

22 嬴刺 秦厉共公 前476年-公元前443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17任国君,伐西戎大荔

23 嬴欣 秦躁公 前442年-公元前429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18任国君

24 嬴封 秦怀公 前428年-公元前425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19任国君

25 嬴肃 秦灵公 前424年-公元前415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代君主

26 嬴悼子 秦简公 前414年-公元前400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一代君主,允许百姓带剑

27 嬴仁 秦惠公 前399年-公元前387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二代君主,攻占蜀国南郑

28 嬴昌 秦出公 前386年-公元前385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三代君主

29 嬴师隰 秦献公 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四代君主,废止殉葬制度'

30 嬴渠梁 秦孝公 前361年-公元前338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五位国君,启用商鞅

31 嬴驷 秦惠文王 前337年-公元前311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六位国君,改公称王

32 嬴荡 秦武王 前310年-公元前307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七位国君,设丞相*

33 嬴稷 秦昭襄王 前306年-公元前251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八位国君,长平破赵

34 嬴柱 秦孝文王 前250年 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九位国君,在位仅三天

35 嬴楚 秦庄襄王 前249年-公元前247年 战国时期秦国最后一位国君,灭东周国

秦朝历代皇帝:

1 嬴政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前210年 秦朝开国君主,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主要成就:统一六国;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万里长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2 嬴胡亥 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前207年 秦朝第二位皇帝,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六国旧贵族的复国运动,最终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

3 嬴子婴 秦王子婴 公元前207年-前207年 秦朝最后一任统治者,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后子婴诛杀赵高。最终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东汉(25-220年)

汉朝历代皇帝 —  ——【刘姓】

1 刘邦 高皇帝 前256-前206-前195年 汉朝开国皇帝,亡秦灭楚

2 刘盈 孝惠皇帝 前211-前195-前188年 西汉第二位皇帝,无为而治

3 刘恭 西汉前少帝 前188-前184年 西汉第三位皇帝

4 刘弘 西汉后少帝 前184-前180年 西汉第四位皇帝

5 刘恒 孝文皇帝 前203-前180-前157年 西汉第五位皇帝,文景之治

6 刘启 孝景皇帝 前188-前157-前141年 西汉第六位皇帝,勘定七国之乱

7 刘彻 孝武皇帝 前157-前141-前87年 西汉第七位皇帝,币制改革'

8 刘弗陵 孝昭皇帝 前95年-前87-前74年 西汉第八位皇帝,平定西南

9 刘贺 海昏侯 前92-前74(7-8)-前59年 西汉第九位皇帝

10 刘询 孝宣皇帝 前91-前74-前48年 西汉第十位皇帝,孝宣之治

11 刘奭 孝元皇帝 前75-前48-前33年 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抑制匈奴

12 刘骜 孝成皇帝 前52-前33-前7年 西汉第十二位皇帝

13 刘欣 孝哀皇帝 前25-7-前1年 西汉第十三位皇帝

14 刘衎 孝平皇帝 前9-前1-5年 西汉第十四位皇帝

15 刘玄 淮阳武顺王 23-25年 玄汉皇帝

16 刘秀 光武皇帝 前6-25-57年 东汉开国皇帝,重新统一全国

17 刘庄 孝明皇帝 28-57-75年 东汉第二位皇帝,引入佛教*

18 刘炟 孝章皇帝 58-75-88年 东汉第三位皇帝,发明章草字体

19 刘肇 孝和皇帝 79-88-105年 东汉第四位皇帝,创永元之隆

20 刘隆 孝殇皇帝 105-106(1-8)年 东汉第五位皇帝

21 刘祜 孝安皇帝 94-106-125年 东汉第六位皇帝,平定西域

22 刘懿 东汉前少帝 125(3-10)年 东汉第七位皇帝

23 刘保 孝顺皇帝 115-125-144年 东汉第八位皇帝

24 刘炳 孝冲皇帝 143-144-145年 东汉第九位皇帝

25 刘缵 孝质皇帝 138-145-146年 东汉第十位皇帝

26 刘志 孝桓皇帝 132-146-167年 东汉第十一位皇帝,诛灭梁冀

27 刘宏 孝灵皇帝 156-168-189年 东汉第十二位皇帝,设置鸿都门学*

28 刘辩 东汉后少帝 176-189(4-9)-190年 东汉第十三位皇帝

29 刘协 孝献皇帝 181-189-220-234年 东汉末代皇帝

三国(220-265年)

曹魏历代帝王——  —【曹姓】

1 曹丕 文皇帝 220—226年 曹魏开国皇帝,繁荣建安文学,大破羌胡

2 曹叡 明皇帝 226—239年 曹魏第二位皇帝,击退吴蜀攻伐,平定鲜卑

3 曹芳 - 239—254年 曹魏第三位皇帝,疑为魏武帝曹操曾孙

4 曹髦 - 254—260年 曹魏第四位皇帝,主要作品《祖二疏图》`等

5 曹奂 元皇帝 260—266 曹魏末代皇帝,魏武帝曹操之孙

6 曹腾(追尊) 高皇帝 - 拥立汉桓帝为帝,有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

7 曹嵩(追尊) 太皇帝 - 曹操之父,汉灵帝时朝廷要臣,位列三公之首

8 曹操(追尊) 武皇帝 - 东汉权臣兼曹魏奠基者,实行屯田制★

蜀汉历代帝王——  —【刘姓】

1 刘备 昭烈皇帝 161-223年 蜀汉开国皇帝,夺取益州,建立蜀汉

2 刘禅 孝怀皇帝 223-263年 蜀汉末代皇帝,武侯辅政,国亡投降

孙吴历代帝王——  —【孙姓】

1 孙权 吴大帝 229年—252年 孙吴开国皇帝,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

2 孙亮 - 252年—258年 孙吴第二位皇帝,计除权臣诸葛恪

3 孙休 吴景帝 258年—264年 东吴第三位皇帝,颁布良制★,惠及百姓

4 孙皓 - 264年—280年 东吴末代皇帝,主要作品《遗群臣书》`

5 孙钟(追尊) 孝懿王 - 东汉末年武烈皇帝孙坚的父亲

6 孙坚(追尊) 武烈皇帝 - 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斩杀华雄,大破董卓

7 孙策(追尊) 长沙桓王 - 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平定江东

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

晋朝历代皇帝:【司马姓】

1 司马炎 武皇帝 公元266—290年 晋朝开国皇帝,南伐灭吴,统一中国

2 司马衷 孝惠皇帝 290—306年 西晋第二位皇帝,八王之乱,沦为傀儡

3 司马炽 孝怀皇帝 307—311年 西晋第三位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

4 司马邺 孝愍皇帝 313—316年 西晋末代皇帝,投降汉赵,受辱遇害

5 司马睿 元皇帝 317—323年 东晋开国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6 司马绍 明皇帝 323—325年 东晋第二位皇帝,平定“王敦之乱”

7 司马衍 成皇帝 325—342年 东晋第三位皇帝,平苏峻乱

8 司马岳 康皇帝 342—344年 东晋第四位皇帝,主要作品《陆女帖》`

9 司马聃 穆皇帝 344—361年 东晋第五位皇帝,灭亡成汉,复设益州

10 司马丕 哀皇帝 361—365年 东晋第六位皇帝,主要作品《中书帖》`

11 司马奕 365—371年 东晋第七位皇帝,晋成帝司马衍的次子

12 司马昱 简文皇帝 公元372年 东晋第八位皇帝,主要作品《庆赐帖》`

13 司马曜 孝武皇帝 372—396年 东晋第九位皇帝,主要作品《孝武帝集》`

14 司马德宗 安皇帝 396—419年 东晋第十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

15 司马德文 恭皇帝 418—420年 东晋末代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次子

北朝(386年—581年)

   北魏 :【拓跋姓】后分姓【元】

1拓跋珪 道武皇帝 386-409年 北魏王朝开国皇帝,实行拓跋珪改革,设五经博士

2~嗣 明元皇帝 409-423年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设置六镇,推行汉化改革'

3~焘 太武皇帝 423-452年 北魏帝国第三位皇帝,厉行汉化改革,确立死刑复奏制度★

4~余 敬寿皇帝 452-452年 北魏王朝第四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之子

5~濬 文成皇帝 452-465年 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改革官制★,减轻民负,建云冈石窟

6~弘 献文皇帝 466-471年 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崇文重教★,兴学轻赋*

7~宏 孝文皇帝 471-499年 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分明姓族★,大兴儒学*

8~恪 宣武皇帝 500-515年 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攻取南朝梁的汉中之地、北击柔然

9~诩 孝明皇帝 516-528年 北魏第九位皇帝,宣武帝元恪第二子

10元钊 - 528-528年(45天) 北魏第十一位皇帝,孝文帝元宏曾孙

11元子攸 武怀皇帝 528-530年 北魏第十二位皇帝,主要作品《临终诗》`

12元晔 - 530-531年(117天) 北魏王朝第十三位皇帝,个性轻躁,颇有膂力

13元恭 节闵皇帝 531-532年 北魏第十四任皇帝,主要作品《五言诗·朱门久可患》`

14元朗 顺文皇帝 531年-532年 北魏第十五任皇帝,史称后废帝

15元修 孝武皇帝 532-534年 北魏末代皇帝,孝文帝元宏之孙

   东魏:

1、元善见 孝静皇帝 534-550年 东魏皇帝,清河世子,傀儡皇帝

   北齐:【高姓】

01高洋 文宣皇帝 550-559年 北齐开国皇帝,建立北齐,治宏中原

02高殷 闵悼皇帝 559-560年 北齐王朝第二位皇帝,大赦天下,关注民生

03高演 孝昭皇帝 560-561年 北齐第三位皇帝,大力屯田,依法量刑

04高湛 武成皇帝 561-565年 北齐第四位皇帝,抵御北周和突厥的入侵

05高纬 灵炀皇帝 565-577年 北齐第五位皇帝,设置文林馆*,礼遇文人学士

06高恒 殇皇帝 577-577年 北齐末代皇帝,齐后主高纬之子

    西魏:【元姓】

1、元宝炬 文皇帝 535-551年 西魏开国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

2、元钦 - 551-554年 西魏第二位皇帝,大战东魏

3、元廓 恭皇帝 554-556年 西魏末代皇帝,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四子

   北周:【宇文姓】

01、宇文觉 孝闵皇帝 557-557年 北周开国君主,受西魏禅位,称天王,建立北周

02、宇文毓 明皇帝 557-560年 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主要作品《贻韦居士诗》`等

03、宇文邕 武皇帝 561-578年 北周第三代皇帝,推行府兵制与均田制',灭亡北齐

04、宇文赟 宣皇帝 579-579年 北周第四代皇帝,周武帝宇文邕长子

05、宇文阐 静皇帝 579-581年 北周王朝末代皇帝,周宣帝宇文赟长子,禅位杨坚

南朝(420-589年)

   南朝宋(刘宋):

1、刘裕 武皇帝 420-422年 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北伐中原,灭亡后秦,统一南方

2、刘义符 - 宋少帝423-423年 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刘裕长子

3、刘义隆 文皇帝 424-453年 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元嘉之治,开设儒学馆*

4、刘劭 - 453-453年 南朝宋第四任皇帝,文帝刘义隆长子,弑父篡位

5、刘骏 孝武皇帝 453-464年 刘宋第五位皇帝,引导“大明诗坛”走向繁荣▼

6、刘子业 - 465-465年 南朝宋第六位皇帝,南北朝时期著名暴君

7、刘彧 明皇帝 465-472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平定“义嘉之乱”

8、刘昱 - 472-476年 南朝宋第八位皇帝,追废为苍梧王,史称宋后废帝

9、刘准 顺皇帝 476-479年 刘宋王朝末代皇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

南朝齐(萧齐):

01萧道成 高皇帝 479-482年 南朝齐的开国皇帝,建立南齐,革除弊政

02萧赜 武皇帝 482-493年 南朝齐第二位皇帝,崇尚节俭,努力实施富国政策'

03萧昭业 - 493-494年 南朝齐第三任皇帝,追废为郁林王

04萧昭文 恭王 494-494 南朝齐第四任皇帝,废为海陵郡王

05萧鸾 明皇帝 494-498年 南朝齐的第五任皇帝,辅政篡位,屠戮宗室

06萧宝卷 炀皇帝 499-500年 南朝齐的第六任皇帝,追封为东昏侯

07萧宝融 和皇帝 501-502年 南朝齐的末代皇帝,登基大赦,平定建康

南朝梁(萧梁):

1萧衍 武皇帝 502-549年 南朝梁开国皇帝,建立南梁,革除弊政

2萧正德 549-549年 南梁第二位皇帝,北上投魏,叛乱登基

3萧纲 549-551年 南梁第二位皇帝(简文帝),“宫体诗”的主要代表人物▼

4萧栋 兴文皇帝 551-551年 南梁第三位皇帝,梁武帝萧衍曾孙

5萧绎 孝元皇帝 552-554年 南朝梁第四位皇帝,其绘画对隋唐影响很大▼

6萧渊明 闵皇帝 555-555年 南朝梁第五位皇帝,梁武帝萧衍之侄

7萧方智 敬皇帝 555-557年 南梁末代皇帝,梁元帝萧绎第九子  (梁晋帝)

8萧察 孝宣皇帝 555-562年 西梁开国皇帝,建立西梁,主要作品《愍时赋》`

9萧岿 孝明皇帝 562-585年 西梁第二位皇帝,讨伐陈国,划得三州

10萧琮 孝靖皇帝 586-587年 西梁末代皇帝,主要作品《奉和御制夜观星示百僚诗》`等

南朝陈(南陈):

1陈霸先 武皇帝 557-559年 南陈初代皇帝,夺梁政权,建立陈朝

2陈蒨 文皇帝 559-566年 南陈第二位皇帝,整顿吏治,兴修水利

3陈伯宗 - 566-568年 南陈第三位皇帝,陈文帝陈蒨的嫡长子   (陈废帝)

4陈顼 孝宣皇帝 568-582年 南陈第四位皇帝,一度占有北齐淮、泗之地

5陈叔宝 长城炀公 582-589年 南陈末代皇帝(陈后主),主要作品《玉树后庭花》`

隋朝(581年-618年)

1 杨坚 文皇帝 581-604隋朝开国皇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创三省六部制★

2 杨广 炀皇帝 604-618 隋朝第二位皇帝,征吐谷浑,开科取士,修隋朝大运河

3 杨侑 恭皇帝 617-618(177天) 隋朝第三位皇帝,隋炀帝杨广的孙子

4 杨浩 - 618 隋朝第四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之孙

5 杨侗 恭皇帝 618-619(336天) 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史称皇泰主

唐朝(618-907年)【李姓】

1 李渊 唐高祖 618-626年 唐朝开国皇帝,颁布《武德律》,发行“开元通宝”

2 李世民 唐太宗 627-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改革三省六部,开创贞观之治

3 李治 唐高宗 650-683年 唐朝第三位皇帝,开创永徽之治,唐朝版图达到极盛

4 李显 唐中宗 684年 唐朝第四位皇帝,神龙政变,复辟唐朝

5 李旦 唐睿宗 684-690年 唐朝第五位皇帝,两即帝位,三让天下

6 武曌 武则天 690-705年 武周开国君主,开创殿试、武举,奖励农桑,改革吏治

7 李重茂 唐少帝 710年 唐朝第六位皇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

8 李隆基 唐玄宗 712-756年 唐朝第七位皇帝,发动唐隆政变,开创开元盛世

9 李亨 唐肃宗 756-762年 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10 李豫 唐代宗 762-779年 唐朝第九位皇帝,平定安史之乱,改革税收

11 李适 唐德宗 780-805年 唐朝第十位皇帝,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

12 李诵 唐顺宗 805年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长子

13 李纯 唐宪宗 806-820年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改革弊政,开创元和中兴

14 李恒 唐穆宗 821-824年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宪宗李纯第三子

15 李湛 唐敬宗 824-826年 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穆宗李恒长子

16 李昂 唐文宗 826-840年 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平定沧景之乱

17 李炎 唐武宗 840-846年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平定泽潞镇,会昌中兴

18 李忱 唐宣宗 846-859年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河陇归地,大中之治

19 李漼 唐懿宗 859-873年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唐宣宗李忱长子

20 李儇 唐僖宗 873-888年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平定黄巢之乱

21 李晔 唐昭宗 888-904年 唐朝第二十代皇帝,唐懿宗李漼第七子

22 李柷 唐哀帝 904-907年 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李晔第九子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宋朝历代皇帝——  —【赵姓】

1 赵匡胤 太祖 960-976年 宋朝开国皇帝,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2 赵炅(赵匡义) 太宗 976-997年 宋朝第二位皇帝,灭北汉,基本完成全国统一

3 赵恒 真宗 997-1022年 宋朝第三位皇帝,即位初期出现咸平之治

4 赵祯 仁宗 1022-1063年 宋朝第四位皇帝,仁宗盛治,支持庆历新政

5 赵曙 英宗 1063-1067年 北宋第五位皇帝,命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

6 赵顼 神宗 1067-1085年 北宋第六位皇帝,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7 赵煦 哲宗 1085-1100年 宋朝第七位皇帝,收取青唐,两败西夏

8 赵佶 徽宗 1100-1126年 宋朝第八位皇帝,灭方腊,创立“瘦金体”

9 赵桓 钦宗 1126-1127 北宋最后一位皇帝,靖康之变

10 赵构 高宗 1127-1162 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擅长书法

11 赵昚 孝宗 1162年-1189 南宋第二代皇帝,发动隆兴北伐,开创乾淳之治

12 赵惇 光宗 1189年-1194年 南宋第三代皇帝,宋朝第十二位皇帝

13 赵扩 宁宗 1194-1224年 南宋第四代皇帝,定理学为伪学,颁布《统天历》♞

14 赵昀 理宗 1224-1264年 南宋第五位皇帝,联蒙灭金,端平更化

15 赵禥 度宗 1264年-1274年 南宋第六位皇帝,宋朝第十五位皇帝

16 赵显恭宗 1274年-1276年 南宋第七位皇帝,宋朝第十六位皇帝 

17 赵昰 端宗 1276年-1278年 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

18 赵昺 - 1278年-1279年 南宋末代皇帝,宋朝最后一位君主

元朝皇帝列表(1260-1368年)

元朝历代皇帝——【孛儿只斤姓】

1 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太祖 1206-1227大蒙古国可汗,建立大蒙古国

2 ~·窝阔台 元太宗 1229-1241 蒙古帝国大汗,奠定元朝的基础

3~ ·贵由 元定宗 1246-1248蒙古帝国第三任大汗,西征欧洲

4 ~·蒙哥 元宪宗 1251-1259 大蒙古国可汗,招降吐蕃

5 ~·忽必烈 元世祖 1260-1294 元朝开国皇帝,首创行省制度★

6 ~·铁穆耳 元成宗 1294-1307 元朝第二位皇帝,击败西北叛王

7 ~·海山 元武宗 1307-1311 元朝第三位皇帝,设尚书省

8~ ·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仁宗 1311-1320元朝第四位皇帝,实行科举制度★

9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元英宗 1320-1323元朝第五位皇帝

10 ~·也孙铁木儿 - 1323-1328元朝第六位皇帝,史称泰定帝

11 ~·阿速吉八 - 1328年(27天) 元朝第七位皇帝,史称天顺帝

12 ~·图帖睦尔 元文宗 1329-1332 元朝第八位皇帝

13 ~·和世㻋 元明宗 1329(184天) 元朝第九位皇帝,蒙古帝国大汗

14 ~·懿璘质班 元宁宗 1332(52天) 元朝第十位皇帝,蒙古帝国大汗

15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

明朝(1368-1644)【朱姓】

1 朱元璋 太祖 1368年-1398 明朝开国皇帝,推翻元朝统治,开创洪武之治

2 朱允炆 惠宗 1398年-1402 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新政

3 朱棣 太宗 1402年-1424 明朝第三位皇帝,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

4 朱高炽 仁宗 1424年-1425 明朝第四位皇帝,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5 朱瞻基 宣宗 1425年-1435 明朝第五位皇帝,形成“仁宣之治”的盛世

6 朱祁镇 英宗 1435年-1449 明朝第六位皇帝,废除“殉葬”制度★

7 朱祁钰 代宗 1449年-1457 明朝第七位皇帝,领导北京保卫战,纂修《寰宇通志》♞

8 朱见深 宪宗 1464年-1487 明朝第八位皇帝,为于谦等名臣平反昭雪

9 朱祐樘 孝宗 1487年-1505 明朝第九位皇帝,开创“弘治中兴、修《会典》♞

10 朱厚照 武宗 1505年-1521 明朝第十位皇帝,平宁王及安化王叛乱

11 朱厚熜 世宗 1521年-1566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推行嘉靖新政★,抗击倭寇

12 朱载坖 穆宗 1566年-1572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实现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

13 朱翊钧 神宗 1572年-1620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开创“万历中兴”的局面

14 朱常洛 光宗 1620 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废除矿监和税监

15 朱由校 熹宗 1620年-1627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重用东林党

16 朱由检 思宗 1627年-1644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铲除魏忠贤

清朝(1616-1912年)

1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命(清太祖) 1616-1626年 清朝实际奠基者,统一女真,创立八旗制度

2 ~·皇太极 天聪(清太宗) 1626-1643年 清朝开国之君,建立清朝,两征朝鲜

3 ~·福临 顺治(世祖) 1643年-1661年 清朝第三位皇帝,清军入关的首位皇帝

4~ ·玄烨 康熙(圣祖) 1661年-1722年 清朝第四位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5~ ·胤禛 雍正(世宗) 1722年-1735年 清朝第五位君主,设立军机处*、会考府

6~ ·弘历 乾隆( 高宗)1735-1795年 清朝第六位皇帝,编著《四库全书》♞

7~ ·颙琰 嘉庆(仁宗) 1796-1820年 清王朝第七位皇帝,镇压白莲教起义

8 ~·旻宁 道光(宣宗) 1820-1850年 清朝第八位皇帝,改革盐法★

9 ~·奕詝 咸丰 (文宗)1850-1861年 清朝第九位皇帝,镇压太平天国'

10 ~·载淳 同治(穆宗) 1861-1874年 清朝第十位皇帝,兴办洋务运动'

11 ~·载湉 光绪(德宗) 1874-1908年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主持戊戌变法'

12 ~·溥仪 宣统(清宣'统帝) 1908年-1912年(1917年、1934-1945年复辟) 清朝末代皇帝,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情相悦的事】
新中国第一届国务院各部部长,增知识,长文化!
腰椎正骨针法:
歇后语的寓意内涵解读:46.武大郎卖面包
游钟山风景区景点------美龄宫
万万没想到,五十多岁了才知道,那些站在台上光芒四射,气场炸裂的演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