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问题,是为了给大学治病——《大学有问题》作者访谈
说问题,是为了给大学治病——《大学有问题》作者访谈
 
2004年08月10日17:07 新浪网上海频道

  第一本全面展示中国高等教育尴尬现状的图书

  第一本唤起无数莘莘学子反省自身所处教育生态环境的图书

  第一本满足社会民众高等教育知情权的图书

  第一本真实地讲述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有多远的图书

  


《大学有问题》封面

  《大学有问题》专题链接:book.news.sina.com.cn/nzt/1090580943_universityproblem/index.shtml

  综合东方广播电台新闻台和中国图书商报报道:

  提问:在此之前还没有一本书如此全面地反映国内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请问书中提出的问题是一些突出的个例还是普遍存在于各所高校中?

  在本书出版之前,我把稿子给了好几位不同学校的老师、学生看,他们读完的感觉是,你写的是我们学校吗?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反映在学术、人才培养的某一个方面,也不是某些偶然或者特殊事件。某某学校某个教授被发现抄袭,某校某个学生出现极端的犯罪行为,这些问题看上去是个案,但实际上却有它生长的肥沃土壤。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没有特例,也不追求个案,而是探究大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许学习、生活、工作在每所学校的老师、学生都会发现,这似乎在说自己所在的学校,这些事情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边,这些问题自己也曾提及。也正是如此,我们感到大学的问题,尤其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毕竟,我们给予大学的关注还太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来,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孩子能不能上大学,上完大学,就没有自己的事了。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先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发展之道,再是媒体十分关注教育质量,这还不够。解决大学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提问: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而言,您觉得写作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的经历者,也正是如此,大家都可以做“教育家”,都可以对教育发表评论。但是,这些议论是感性而不全面的,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相当多学生家长根本就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很多关心孩子成长的学生家长,了解大学的一些问题,从而可以监督大学教育质量。我们每个家长可以说是教育消费者,完全有理由知道教育产品的质量,知道教育产品的生产者的从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不能置身于教育之外,教育的状况,或多或少影响我们的生活,尤其对于当前的教师和学生,有必要深刻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教育是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教育的问题影响的不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提问:您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当然遇到过。我曾经采访过杜邦中国公司总裁,他向我描述了杜邦之所以200年长盛不衰的原因,那就是杜邦的“事故导向”原则,他们关注每一个细小的问题,然后认真解决。可我们的大学,往往对问题十分忌讳,偶尔自揭家丑一下,也会被媒体当作新闻。校内的会议往往也开得歌舞升平,到处是欢声笑语,这是假象。我们很多教师、学生有很多话想说,却又害怕说,不敢说,担心得罪人。学校更不愿意把问题曝光,担心问题暴露会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局。很难理解这种思维,但却是现实。于是很多教授不愿意留下自己的真名,也有一些教授根本就不想谈大学的问题。这是我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提问:您是否考虑过写作并出版这样一本书将会带来什么样的震动?

  我与本书的编辑们谈这本书的时候,最多考虑的不是书怎么发行,而是能否通过这本书,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一场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的大讨论,真正为解决大学问题作出我们的努力。也许这本书过于集中于问题,会让一些人认为大学一无是处,但我想任何关心大学健康发展的人,都会知道,问题也正是完善的机会。我很赞同凌志军先生所说的话,让我们不再冷漠。对于大学教育问题,我们冷漠得太久了!本书的出版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我们希望能够在读者的共同参与下,给出解决中国大学问题的药方。

  提问:您想对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和家长提出些什么样的建议?

  一位大学生对老师说,我不来上课,只要我最后能考及格就行了,你何必管我迟到旷课呢?老师告诉他,教育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同样如此,高考不是终极的目的,而是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环。我希望每个考生和家长能够有十分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高考。考入名牌大学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把“上大学”的起点看得太重,最终会使自己难有作为。也许这样的建议是无效的,大家会依然故我地对待高考的成败,但事实上,虽然高考的成败与人生成败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是,最致命的是对待高考成败的态度。态度才是人生成败的关键。

  提问: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考生参加高考,而高等教育的现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有这么多问题的大学?

  在同样的教育体制下,也有不同的教育结果,因为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在大学渐进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埋怨,而要积极改变自己。如果本书能够让学生对今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大学问题有预先的准备,并在大学里有意识参与改变这些问题,我将感到十分“有成就”。大学的问题,是办学环境、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受教育者的态度,对大学问题的走向将极其关键。在我们不得不消费一些带有问题的教育产品时,我们完全有必要为教育产品质量的提高共同努力。

  提问:请问您本人是否经历过大学教育?在个人经验中大学教育给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我现在在职攻读博士,还有一年毕业。大学教育给我的最大遗憾是,在我懂得该做什么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很多时间。也许这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我们很难有一个清晰的成长目标和轨道,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只有靠自己摸索。对于刚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很多的事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十分犹豫和彷徨。

  提问:您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诸如师资、设施、设备等,究竟是短缺还是过剩?考生集体抢高考跑道的现象还将持续多久?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可以说既短缺又过剩。短缺是指相对于培养合格学生的需求来说,师资、设施、设备是严重不够的。过剩,却是一种现实状态,我们的很多实验设备在闲置,使用率极低,因为大家没有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我们的老师有相当部分并没有为学校工作使出全力。我们把本已短缺的资源用到过剩的程度,这就不难得到关于大学科研成果质量、教学质量如何的答案。

  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状况,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相对而言,名牌、重点大学提供的教育资源将会受到更大的关注,考生抢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跑道,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改善大学教育质量是一方面,而转变社会用人观念是另一方面。

  提问:大学问题的出现除了自身的原因,主要还与其他的哪些社会因素有关?

  大学问题从来就不是大学自身的问题,它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因为大学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这种服务包括人才服务、成果服务、思想服务。大学为社会提供人才,那么社会的人才需求自然会对大学发展构成影响;大学为社会提供科研成果,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对大学科研的动向产生冲击;大学是社会的思想库,同样会在关注社会变化中改变着自己。今天大学出现的问题,很大部分是大学与社会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由于社会对大学所提供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导致了大学的过热膨胀;由于长期来社会对大学问题的宽容,导致大学在独立的体系中,并非健康地自我发展;还由于社会唯学历、身份是瞻的用人理念,使大学有意无意忽视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也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才突显出教育已经落后的步伐,当然,这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改革,忽视了要让教育跟上步伐。

  提问:独生子女现象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大学问题中独生子女问题是否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呢?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问题在大学学生管理、培养中,确实很头疼。因为很多不良习惯以及心理问题已经形成。这些学生责任心、合作性、耐挫力十分缺乏,更不能吃苦,大学要教育扭转他们既已形成的问题十分困难。不能吃苦,不愿付出,不愿合作,总希望在前辈铺好的道路上一马平川地前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将难有高质量的科研,将难有有作为的将才帅才,意味着我们整个民族未来的竞争力将打上大大的问号。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搞出了一个吃苦教育,而这种教育,也把“吃苦”形式化,几天吃苦教育中,学生们衣服可能一件也不洗,回到家中,父母会对受苦受难的宝贝疼爱有加。

  提问:素质教育已经倡导许多年了,高校的大多数生源是否能够体现出这么多年来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成果?高校的现状是否有助于为其培养生源的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

  有一所理工科大学,一个班级30位同学,有10位拥有诸如钢琴、小提琴、舞蹈等10级考级证书。这是不是素质教育成果的体现?可是这个充满“素质”学生的班级却没有好好举行过一次象样的班级活动。同学们对此毫无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宣称自己看到钢琴就想吐。我们把“素质”折合成分数的素质教育方针,已经严重扭曲素质教育的本意。高校的自主招生,更变本加厉地告诉中学生,你的艺术素质达到某个层次,将得到加10分、20分直至保送的机会。如此只奔分数主题的素质教育,会变成害人教育。什么时候高校以及中学没有艺术特招生了,没有艺术加分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会真正走上正规。

  提问:国外的高校是否也存在“北大青鸟”、“清华同方”等规模不等的校企?如果校企是国内高校特有的现象,那么对高校而言办校企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校企可能是我国大学的特产,直接由学校出资、出人办企业,是我国大学的一道风景。我国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百分比到现在还没有到法定的4%,可我国的国策是“科教兴国”。将这些教育经费平摊到每个人身上,又将是多“少”的一个数字!将办企业的任务交给学校,是有历史原因的,不仅在大学办,中学、小学也办。但该不该办,大家很清楚。你搞教育,就得全身心做好教育的事。因此,根本就不用谈利弊得失问题。

  提问:您在书中以不小的篇幅论及高校学术管理缺位的问题,这是否是影响高校学术水平提升的根本原因之一?

  目前高校学术管理,大多用的是行政手段。学术管理泛行政化,是已经指出的学术管理弊端。学术有学术的规律,行政有行政的规则,两者怎能扯到一起?行政突出的是政绩,用行政化手段管理学术,学术就成为政绩的牺牲品。反过来,一些伪学者会投行政官员所好,从而将学术引上歧途。提升高校学术水平,唯一的道路,就是排除行政对学术的干扰,否则,学术道德、学术思想提也不用提。

  提问:“教育产业化”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提法,这样的提法符合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吗?

  对于“教育产业化”,有学者还专门著书详细论述。虽然教育部官员在公开场合没有提倡、鼓励教育产业化,但是,过去几年来,教育是沿着这条路走的。教育具有产业的某些属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把办教育等同于办产业,用办产业的思路来办教育,就会违背教育的规律。比如,在书中我曾谈到,某艺术类专业,从前一年的25人招生规模一下子扩展到100人招生规模,从市场角度看,有那么多人愿意来读书,当然是好事。可是,学校考虑过怎样保证这些人的培养质量没有,考虑过这些人未来的出路没有?单纯关注眼前每个学生一年上万元的学费收入而不顾教育规律,这是对人也是对教育的极端不负责任。

  提问:从您的书中不难看出许多大学校长尴尬地扮演着管家的角色,这与人们想象中的大学校长的形象相距甚远,这是否也是大学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

  如今中国大学的校长,有没有著名的教育家?我很关心这个命题。也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与大学校长们通过某种渠道沟通。我觉得我国大学校长陷入了太多的事务事情之中,他们无暇进行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即便他们思考,却在付诸行动过程中受到很多制约。而鉴于很多学校校长所拥有的行政级别,他们思考的方式,也并非完全按照学术或者办学的模式。

  提问:生活中不难听到大学学生抱怨学校“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管太多”,这是否意味着高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脱节?

  学校和学生本就是一对矛盾,以前我们很少思考学校和学生之间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现在却必须认真思考加以定位,是买卖关系?还是行政关系?还是其他?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但又不完全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还是进行管理,很难理清头绪。这个问题会在长时间里被争论。但有一条十分明确,学校应该在法律的体系内,规范自身培养、管理、服务学生的行为。

  提问:去年开始北大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新政策,尤其是教师能上能下的制度,请问这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高校教师的上课质量问题?

  准确地说,北京大学只是推出了改革方案,而尚未真正实施。解决高校教师上课质量问题,大学必须有“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评价权,让学生选择教师、评价教师,让不合格、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远离讲台。但是,大学能否做到这一点,我并不乐观。现在教师资源本就短缺,优质教师资源更是捉襟见肘,让不合格教师下岗,那谁来上岗?大学的问题是系统问题,改革也必须从系统下手,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最终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提问:最近几年持续升温的考研热折射出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总体接轨吗?为什么?

  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究竟有多少泡沫成分,没有数据反应。倒是我们看到很多用人单位动辄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这并不是理性的用人观念。但是,有需求必然会引导高校去满足这种需求,这就是高校大幅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一方面原因。单纯从数量上说,高校培养研究生近年来已经逐渐满足用人单位的具有“研究生身份”人才的需求,但是,从质量上看,“研究生身份”人才并没有达到用人单位所期望的水准,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并非与“身份”匹配。从培养研究生的成本以及目前研究生所从事的工作看,我觉得我们应该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发展,更大程度发展本专科教育,这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可能更有好处。

  提问:注意到您的书中有一个提法:“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否概括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所在?

  这是我们整个教育的问题。人生是一个过程,想简单一点,人生的终点是什么?死亡。这样一想,所有的人生似乎就没有了价值。但是,如果关注人生的精彩过程,就会觉得每个人可以活出自己的滋味。可惜的是,我们并没关注人成长过程的精彩,而太在乎成长的结果,在起点上我们就拼命告诉孩子,你要全力以赴要做第一名,否则你要被淘汰,于是从一开始就拉满了弓,而弓总有崩溃的时候。考试、考试、考试,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于是学生一个个上学不久就讨厌学习,讨厌这个本来精彩的人生。其实,把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用不着数学、语文都是满分呀!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坐标,你尽了力,一切就是美好的。我们的老师、家长不是不知道这样的道理,但是他们却身不由己进入这样的怪圈。我们要打破这样的怪圈,否则我们所有人都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提问:您在书中全方位地论述了大学所存在的问题,作为对大学现状非常了解的您,是不是也能谈些我们的大学希望之所在呢?

  没有对大学的希望,就不可能有这本书的写作。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曝光,不是存心与大学过不去,而是说出大家想说的话,说出大家对大学的无奈。我觉得现在关心大学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这实在是一件好事。套用一句俗语,大学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的冷漠。去年北京大学抛出了改革的方案,有多少人关心呀,一所学校的改革能引起如此关注,这正是大学发展的希望所在。我想,有可以借鉴的国外成功大学的经验,有如此众多关心教育发展的人士,我国大学建立起健康的运行体制,解决本书所描述的问题的时间也就不再遥远。

  购书热线:(021)58396888,倪小姐;13661445389,熊先生;

  联系邮件:bqxiong@sjtu.edu.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要上大学?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界的“常青树”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香港高等教育特色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五大挑战
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