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3期】任俊:积极心理学当前的困扰与未来的走向(1)


2015年11月7日任俊教授将亲临河南焦作讲授“积极心理学和创新应用”课程,现将他在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内容分四期转摘以飨读者,深入了解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动态。


摘 要:积极心理学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争议,其中主要有: 幸福感的概念不够精准、积极和消极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关于美德和积极品质方面的争议。积极心理学未来发展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提高有助于人类生活幸福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条件,把各种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积极教育是最有用武之地的一个领域。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困扰; 争议; 未来方向



积极心理学是在 1998 年美国心理学会( APA) 的年度大会上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2000 1 月的《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塞利格曼( Martin E P Seligman) 和西卡森特米哈伊( Mi-halyi Csikszentmihalyi) 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及其他一些心理学家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章。由于《美国心理学家》是 APA 的会刊,其内容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因此,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

十多年来,积极心理学一直以超出人们想像的速度迅猛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不仅体现在积极心理学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而且体现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范围已经从美国遍及了全世界。不过,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积极心理学也开始面临了一些问题和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它的进一步发展。


一、不够精准的术语———幸福感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它既是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人们追求任何事物都是源于某种幸福感的驱动,也就是追求能让自己感觉良好或感到满足的事物。生活因为有了幸福感而变得丰富活跃,生命因为有了幸福感而变得快乐和有意义。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有什么不幸的遭遇,只要他仍能从生活中发现幸福的根源,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所有的经历和遭遇也都会变成一种财富。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尽管积极心理学对此作过多次的回答,在拥有 2000 多年历史的哲学中也经常出现这一概念,但实际上要准确地定义这一概念是一件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的任务,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当代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幸福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后获得的一种体验,是主体认为自己现有生活状态正是自己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 受,也 ( subjective well being,简称 SWB)

很多积极心理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满意度的认知和评价,并同时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也即幸福是两者的结合。但用这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来具体解释幸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理论难题和实践困扰。


第一,若不涉及任何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过去生活经历等这些因素,单单一个总的主观幸福感分数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假定有两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完全相同,但一个人正在贫困和逆境中挣扎,而另一个人生活富足、一帆风顺,那么很显然,这两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所代表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但是,这种差异在目前的研究中根本无法区分。

而且,对不同的人来说,要维持一个同样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那些处境越消极的人就需要做出越大的适应努力,目前的幸福感分数也反映不出这种幸福努力。因此,一个总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的真正价值,可能还需要用当前环境的消极指数和其适应逆境的历史作为因素来解释。

第二,仅用主观幸福感来测量人们对于幸福的感 观。 ( NussbaumM C) 认为,目前的主观幸福感测量逼得人们要将许多不同类型或领域的经验整合为一个单一的整体。这些经验中的一些可能是令人满意的,而另一些则可能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那些不满意的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平均”的地位,所谓的住在富人边上的穷人也“被平均”成了富人。而且,每个人对其生活中各个领域和各种类型的经验所赋予的权重是不相同的,对幸福感的判断标准也完全不同。

有些人的生活中可能令人满意的事并不多,但可能那仅有的一点幸福就足以使他评估自己是幸福的。而另外一些人,由于有更高的主观标准,或者他最看重的那一部分生活不能让其满意,那么虽然他生活中可能还拥有大量令人满意的事,但他却并不感到幸福。

这种现象在 2012 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做的“你幸福吗”节目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有些看起来生活很窘迫的人却十分肯定地说自己很幸福,而另一些看起来生活惬意的人却说自己不够幸福。所以,如果对幸福感只做主观测量,强调所有的幸福都只是个体自己的一种感觉,那么对幸福的测量可能是有失偏颇的。

而且,自我报告法还存在固有的一些不足: 首先,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常常不准确。人经常混淆自己的感觉或被自己的感觉所蒙蔽,尤其容易受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事件所激发的情绪的影响,把一个特定事件的情绪当作是自己总的情绪状态( 因为情绪具有弥漫性的特点) 其次,一个人的自我报告还容易出现“实验者效应”。也就是个体在报告中会出现迎合社会或他人需要的心理,这无疑更是加重了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可靠程度的怀疑。

除此之外,还有些人可能毫不含糊地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成功的、幸福的。这有可能是那些缺乏抱负和缺乏自我主见的人,也就是说,对生活降低期望和消除欲望、满足于得过且过也同样可以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而这似乎有悖幸福本身的真实意义。

第三,从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来看,幸福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建立在道德价值之上的,我们称之为绿色幸福( Green Happiness) ; 另一类是建立在违背道德价值观之上的,我们称之为黑色幸福( Black Happiness) 而目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却不包含任何道德价值,采用这样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的幸福就存在一个明显的道德缺口。

有些人可能通过某种道德败坏的行为找到了幸福感、满足感甚至是自我实现的感觉,这种黑色幸福感难道也可以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吗? 而且,以这种价值中立的态度来研究幸福感,也有意无意地减弱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们不择手段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影响了人们在创建积极社会组织机构中对文明和美德的重视。

或许,心理学应该找到一个更客观、更全面、更细致的方法来定义和测量幸福。有一些心理学家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塞恩 ( Sen 2009 ) ( Nussbaum2003)等人,他们主张心理学要为幸福开出一张实实在在的客观清单,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客观清单理论( Objective list Theory)

在这个理论中,幸福可以通过若干可操作的维度得到精确测量,这些维度主要有良好活动或操作的能力以及机遇等方面,具体包括如生活、身体健康、想像力水平、情感、思想、人际关系、社会归属感、能力发挥及感官的运用等。然而,这种定义幸福的方法看似提高了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使得人们可以借此明确自己的幸福之路,但这种客观的解释也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幸福可能又变得让人困惑、捉摸不透,因为如果某人认为自己并不幸福,那即使有最好的客观优良指标,人们也不能肯定地说这个人是幸福的!


不仅如此,幸福的客观清单理论本身在操作上也还不够完善,这些客观标准,就它们每一条而言可能是可操作和测量的,但如何使幸福清单上的所有要素成为一个可操作化的整体———即各项指标的排列顺序以及它们在幸福中所占的比例或权重等,这一问题也还没有解决。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对于幸福感的解释,主观幸福感和客观清单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但也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所以,人们似乎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要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角度来解释幸福,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使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从理论上讲,这种观点是没错的,也是最完美的。

那么这种看似完美的方式是否具有可执行性呢? 事实上,除了客观测量幸福本身还不够完善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主观和客观标准之间缺乏可靠的相关性。如果一个人主观报告说自己很幸福,而通过客观指标的测量却显示不幸福,那么,这种令人困惑的结果应该要怎么解释,这样的人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同样,主观报告不幸福而客观指标却显示很幸福的人又算怎样的人? 所以,幸福感这一积极心理学运动中的核心概念,目前仍然是复杂和不够明确的,如何对其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应该引起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视。


精彩待续......


任俊:江苏宜兴人,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

本文摘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五大元素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
不管你现在生活多忙、多乱,这两条心理学策略可以帮你提高幸福感
富裕了,就一定幸福吗
幸福公式:如果幸福可以计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