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在《道德经》和孔子在《周易》多次提到的“圣人”是同一类人吗,还是各有所指?

首先孔子没写过周易,所以孔子也不可能在周易里说什么。

回到问题,两人理解的圣人在我看来有着本质的不同。

老子与孔子对社会的看法并不相同。

老子认为民众应该被愚弄,因为民众大多不智,那样还不如去智。当然,老子也不能否定在被愚弄的民众中总有智者,而智者要做得是独立思考,也就是老死不相往来。

因为你与一群被愚弄的人有什么好谈的呢?如果你还能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你就不是那个智者。

对于这样的社会,当然就如同老子自己说的,应该是小国寡民形态,才是他认为完美的社会。

那么他认为的那个智者就是圣人,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刍狗,祭祀的牲畜。

我觉得老子想表达,百姓对刍狗的态度,那么圣人对待百姓就是百姓对待刍狗的态度。春秋时期,人们如何对待祭祀的牲畜,我是不知道。

孔子来说,他游历诸国,想展开报复,也有投机的成分。但这也恰巧符合儒家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

最后孔子不在追求名利,而是专心做学问,这也是他内心的变化,他更多看到是民间的疾苦。

那么就当时的状况,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很多人以为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是统治阶级手段,其实他只是对人提出了要求,而且是对社会的人提出的要求。

而所谓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在春秋战国比比皆是,上到周朝及诸侯,下到黎民百姓。

如果说孔子提出的解决之道是为社会提出来的,那么老子提出的解决之道,其实老子根本没有解决之道,他的小国寡民是极其落后的思想。

那么孔子认为的圣人,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老子向往独乐乐,孔子则属于众乐乐,每个人追求不同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3章解读
《道德经》问答第3章:为什么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是错文
老子《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道德经》丨大道至简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老子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