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里的重阳节,变成敬老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文化
四十三岁的杜牧写下《九日齐山登高》的时候,仕途不顺,适逢友人来访,诗中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令人感慨万千;知觉年老的杜甫,写下《九日蓝田崔氏庄》的时候,头发已经稀稀疏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明年今日,不知谁还健在,不如在这个重阳节里,好好看看茱萸。
无论是登上高处远望的登高祈福,还是走出家门秋游赏菊,或者老少皆宜的佩插茱萸,还是年年如此的拜神祭祖和饮宴,重阳节向来都是“求寿”的节日。从重阳节变成敬老节,才将向来是文人墨客们悲秋伤岁、自怜自赏的重阳节,变成了敬老爱老的敬老节。
古代诗人的老年生活
接近五十岁的杜甫,辞官的第二年来到成都,盖下一座草屋。第二年,茅屋被大风吹破,诗人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宋朝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苏轼,四十四岁写下“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苏轼自认已到晚年,虽然右臂未被风湿、关节痛等老年疾病困扰,但耳朵却已经不好了。
与今人相比,古人的平均寿命相当低,四十四岁自认晚年的苏轼,五十岁垂垂老矣的杜甫,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却是那么自然。
物质匮乏,医疗落后,在这两首诗中,古人的老年生活可见一斑,本当壮年,却已经形同老骥,古人自然就要抓住一切机会来求寿。
九九重阳,旧时习俗
早在三国时期,古人就认为九九重阳,音同久久,故宜于长久,比如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便在与钟繇的书信中提到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的爱菊诗人陶渊明,非常喜欢重九,“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秋天的菊花开满了院子,饮一杯小酒,真的相当惬意。
唐朝时期,重阳被定为正式节日,内容包含了登高赏菊饮酒,宴饮和求寿。宋朝时期,皇帝与民同乐,令重阳节更加热闹。
古人多短寿,因此历经风霜而不凋的菊花,成了最好的寄托。无论是“还来就菊花”,还是“菊花须插满头归”,四君子之一的菊花,不仅仅是“不畏严寒”的代表,更是在萧瑟季节带来生机的长寿象征。
端午洒雄黄,重九佩茱萸。作为能够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一种植物,茱萸一样被寄托了辟邪的功能,这些习俗与道家“羽化升仙”的传说有很深的关系,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古人,便在九月初九准备好飞升的种种条件,以此来寄托自己长寿的美妙愿望。
历史上的养老机构
但是仅靠菊花和茱萸,自然无法达到长寿的目的。为了让“孤有所寄,老有所养”,古代便诞生了形形色色的养老机构与救济院,其一是地方乡绅募资建造的,其二是寺庙佛堂修建的,其三是朝廷官方建设的。哪怕这些机构资金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仍然开了社会保障的先河。
南朝时期,梁武帝设立“独孤院”,用以收养独幼与孤老;唐朝时期,唐玄宗下令京城乞儿由悲田院收养,让悲田院兼具养老院与孤儿院的功能,所需经费由国家提供。至宋朝,人情味愈发浓厚。苏轼为了证明“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乐观心态,说到“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足以见社会福利愈发充足。
至今,重阳节被法定为敬老节,深挖历史内涵,真正实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但要物养,更要色养。不仅要给老人提供充足的生活物资,还要和颜悦色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传统文化细究起来,磅礴浩渺,令人眼花缭乱,但究其根本,无非“仁、爱、礼、法”,从“悲秋自怜”的重阳节到“仁义爱人”敬老节,传统文化发挥了其最可爱的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阳节演讲稿经典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那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老年节”:茱萸香囊敬老人
我们的节日丨重阳,念一个节日的传统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为何被定为敬老节??因九九与久久谐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