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思维|BIM 项目管理规模化应用的五大障碍及解决方案

—  BIM的价值在于回归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BIM技术在近几年逐渐成为施工行业的信息化新宠,BIM之风迅速席卷行业,用“火遍全国”来形容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并不夸张。随着住建部的号召和BIM技术推广影响的不断加强,国内有关于BIM技术的政策相继发布;与此同时,BIM大赛也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国内BIM技术相关大赛至少有20个,其中10个以上的省市举办了当地的BIM大赛。在此大环境下,各地施工企业热情高涨,项目只要有意愿,公司都会在人力、财力上予以支持,BIM技术呈现整体投入剧增的趋势。


在这样火热的应用环境下,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BIM的本质应该是什么?多数的新技术都会经历两次发明,第一次是技术本身,即回答技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次发明是技术的应用,即回答技术有什么价值。我们认为BIM已经到了第二次发明阶段,需要回答BIM技术能解决哪些业务问题。只有经历第二次发明,新技术才能成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形成规模化应用。

对此,我们对施工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走访与调研,从结果上看,BIM应该回归到为施工企业解决项目管理的问题上。这个观点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普遍共识。这个共识有两个内涵:首先是对BIM技术的内涵的拓展,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问题,比如解决深化设计和碰撞检测等问题,BIM应该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载体及核心手段;其次是对BIM技术的关注重点的改变,由关注技术转换到关注业务。BIM技术很重要,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手段,项目的管理才是目的,不能仅仅关注BIM技术本身,而是需要把重点放在如何通过BIM应用提升项目的技术、进度、成本、质量管理的精细程度上,为项目的管理带来更大的价值,这也将成为未来很长时间BIM技术在建设行业的应用趋势。

—  BIM解决项目管理中现场要素管理和企业信息获取的两个核心问题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务工人的日益职业化,物流等专业分工水平日益提高,装配式等新的技术日益普及,这些因素都对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两个变化,第一是精细化,其次是高质量。


在我看来,施工项目管理包括两个方面:过程管理和要素管理。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物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比如进度计划的编制、对施工现场进度的跟踪等,这类型的管理是完整的PDCA循环,包括对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整个流程的管理。要素管理主要是针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的管理,比如工程项目的某一部位需要使用的混凝土量、各种工种的劳务人员数量及需用的时间、所需的工作面和工艺工法等,这些都属于对施工现场关键要素的管理。要素管理大大增强了项目管理PDCA循环中的计划环节(P),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管理到位才能得到好的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结果。

传统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重视对过程的管理,而对现场要素管理则缺少有效的手段,因此要素管理主要靠现场管理者的非信息化手段进行,与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是隔离的。以物资管理为例,目前施工项目信息化系统可以让施工总包方做出整个工程的物资需用计划,并对物资的采购、入库、领料等过程进行管理。这种偏向流程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不足,缺乏建筑部位的概念,因此施工员难以按照施工进度、部位、分包队伍的多个维度进行拆解,以支持过程领料控制。这些数据的缺失,即PDCA循环中的计划环节(P)不精确,导致施工员和物资人员在执行环节(D)也就难以对物资进行过程管控和精细管控,而只能做过程合规性管理以及事后算账,难以实现物资管理的最佳效果。

 

BIM对于项目管理的第一个价值就在于能够很好的解决现场的要素管理问题,也就能在PDCA循环中帮助管理者解决计划环节(P)的问题,大大增强传统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能力。BIM对于信息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可视化以及三维信息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化载体,对建筑物以及建筑物每个构件所需的人、机、料、法、环等多个要素进行数字化描述,将丰富的信息细化到每一个构件上,能够帮助管理者按照施工项目过程精细管理的要求获取相关信息,为项目的生产要素管理提供依据。

其次,BIM和云技术结合,可以让项目信息在项目和企业之间协同及共享,大幅度提升了企业对项目信息的了解质量。这种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信息及时性和信息颗粒度,BIM现场应用通过移动端采集的项目进度、质量、安全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汇总至企业;BIM细化了信息的颗粒度,从理论上来讲能深化到工程部位甚至是构件级。这种信息质量的提升,让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和把握工程的进度、成本、物资、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不但了解其整体目标,还能及时了解过程进展,做到按照部位和阶段进行管控,明显地提升企业对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深度。

—  BIM规模化应用的五大障碍及管理方式的变革  

目前BIM的应用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即BIM目前是作为一种旁站式的手段,而不能真正融入到项目管理过程中。其表现是企业的领导会把BIM抬得很高,甚至强制项目必须应用BIM技术,但是项目中的管理人员引进BIM技术后没有有效的应用方法,项目施工还是延续原本的传统做法。BIM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的手段,项目部管理人员感觉BIM是一种额外的、只能解决一部分技术问题、难以解决管理问题的手段,这导致了BIM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类现象的背后,存在以下五大障碍:


第一是认知障碍。如前所述,BIM这种手段增强了项目管理PDCA中的计划环节(P),因此BIM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管理手段。企业领导层能够看到BIM对于项目管理的战略价值,而项目操作层对BIM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上。这种认知错位是导致BIM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是组织和流程障碍。BIM存在两个特点:前期高投入,后期高价值;BIM和云的结合,让信息变得更加准确、精细和共享,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作。这两个特点给目前的项目组织和流程带来很大的冲击。首先,BIM前期需要大量的建模,以及将施工组织方案中的进度、施工工况、资源计划等内容进行信息化,以指导后续施工。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准备工作占BIM整体应用工作量50%-80%,甚至更多,比传统项目施工策划阶段工作要求更高,工作量更大。项目上的组织设置,一般都缺少强有力的组织人员及流程保障,难以保障前期的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求,因此后续应用效果就难以保障;其次,BIM要求信息在技术部、机电部、工程部、商务部、物资部等多个部门进行流通和协作,而BIM技术的负责人往往是BIM中心主任或者项目总工,对于推动多个部门的协作往往存在较大的障碍。


第三是人才障碍。BIM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每个项目都具备建筑、结构、机电、装饰等多个专业的建模人员,同时还需要了解计划、物资,甚至是成本的要求,传统的项目技术人员在具体软件操作能力以及增强跨部门协作意识方面都是不足的。规模化和个别项目试点不同,不能依赖外部咨询服务的力量,也不能通过企业BIM中心个别突击队解决,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培训、认证等人才发展机制解决,这种机制是现阶段大部分施工企业还不具备的。


第四是项目管理和激励制度障碍。BIM使得项目的进度、成本、物资、质量、安全等信息在企业和项目之间可以协同与共享,而企业缺少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政策,往往让BIM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造成项目使用障碍。目前已经有多个案例表明,在缺少合理的制度保障前提下,项目经理往往不愿意向企业暴露过多质量、安全、成本等敏感信息,这种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给BIM应用带来了障碍。


第五是软件成熟度障碍。BIM应用软件的成熟度、易用性等方面,也依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内容。总体而言,BIM应用软件往往关注BIM技术本身,关注BIM的三维显示、碰撞检测、施工模拟、物资提量等方面的技术实现,而缺少和项目相关岗位的工作进一步贴合。只有到了BIM应用软件的功能落实到技术员、施工员等项目一线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能够替代他们现有的手工工作,形成日常的工作表单、报告,为各岗位人员提供价值,BIM应用软件才能真正实现落地。

—  施工企业的应对与变革  

国内BIM应用的领先企业,比如湖南建工、巨匠集团、西安建工等企业,为了应对上述障碍,已经形成一些初具成效的变革方法。这些方法包括:

 

第一,制定BIM及信息化发展战略。由企业高层牵头,制定BIM及信息化发展战略,并针对企业中层、项目经理等进行宣贯。

 

第二,重构组织和流程。先锋企业设置BIM中心和成控中心,并且调整了BIM应用的流程。企业的BIM和成控中心在施工策划阶段集中解决BIM前期的建模、施工组织方案设计、成本测算及合约规划等操作密集的信息准备工作,项目部只需要应用这些结果,做项目进度跟踪、质量安全跟踪等现场应用。这种组织、职责和流程的变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能很大程度上让企业掌握项目信息的源头,在BIM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显提升了企业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项目部的BIM应用工作量显著下降,也降低了BIM应用的难度。

第三,设立BIM学院,举办BIM大赛,进行BIM人才系统培养。先锋企业设立BIM学院,通过抽提前期BIM试点项目骨干人才,总结项目应用经验,形成适合本企业的BIM体系课程。同时,分批次地规模化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并通过企业内举办BIM大赛进行练兵,解决BIM规模化推广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这种方案比单纯依赖BIM软件及咨询企业的服务更加适合本企业BIM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成本也更低。

 

第四,制定适合信息透明情况下的项目管理和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明确的成本测算,调整项目奖金比率,加强审计,提升项目经理的配合意愿;鼓励、奖励项目提升应用以及信息质量,避免利用系统录入的信息对项目做出惩罚,比如质量、安全等问题的上传,企业保证不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这种“只奖励不惩罚”的机制可以提升项目操作人员的应用意愿。

第五,与BIM软件企业进行合作,制定更符合本企业应用的BIM应用系统。内容包括BIM与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管控流程匹配、报表的定制等。

 

第六,采取分阶段、分模块应用的策略,降低实施障碍。应用开展初期可以先将BIM在一个业务线进行独立应用,应用成熟后再进行跨部门整合。比如工程部、成控部、物资部、技术质量部等部门可以先进行单独应用,这样做可以降低推广的组织障碍,培养BIM应用的人才并积累应用经验后,再进行多个部门的整体应用。这种策略在多个企业中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广联达BIM建造的发展方向

—  专业化与平台化  

在BIM技术方面,广联达也进行了很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其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套技术平台。广联达通过桌面端图形技术平台、BIMFace应用平台、iGMS数据接口标准,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BIM技术平台。二是建立了一套岗位、项目、企业三个层级的BIM建造解决方案。岗位级方案中,通过BIM 统一数据接口,可以应用业界最常用的建模、进度、预算编制软件;项目级BIM5D平台汇总岗位数据成果,通过云和移动技术,形成对项目进度和成本的协同管理。企业BIM云平台基于项目级的BIM应用,为施工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及集团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数据,从而实现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施工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为了更好地解决BIM规模化应用的障碍,广联达BIM建造发展的方向是平台化和专业化。

平台化意味着BIM平台和专业应用的分离,平台处理基础的模型接口、模型显示、文档和信息存储、任务协作等基础通用的应用,而专业应用解决项目进度、成本、物资、质量、安全等管理应用问题。

 

专业化意味着各个专业应用的关注重心,由BIM技术切换到客户的业务。后续BIM专业应用是从客户业务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其体现是软件由点到线。比如广联达全新的BIM进度专业应用,全面地解决项目年计划、月度计划的编制,以及周任务、现场跟踪、周例会等场景的应用问题,而不仅仅是BIM的计划模拟等单独点的应用。

平台化和专业化,是广联达对BIM规模化应用的思考,对思路大幅度的改变和升级,带来了更多协作的可能性。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需要解决的环节非常多,不可能是单独的一个企业、一套系统能够全部涵盖的。广联达通过平台化的运作,逐步开放多年积累的技术平台,与更多有意愿的伙伴和客户合作,给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带来更完整、更专业的方案,共同解决项目管理的复杂问题。目前已经开放的BIMFace平台,已经形成多个合作应用,后续还会逐步开放项目级BIM5D的平台接口,让更多合作伙伴的应用模块能集成应用,为项目的精细化综合管理赋能。


我们相信BIM在信息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五年将逐步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施工企业和BIM软件厂商同时进行变革与更多的合作,让BIM技术更加落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从而实现让整个工程行业的管理达到工业化的水平。

作者:王鹏翊 | 广联达BIM建造产品总经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im是什么,bim工程师是什么,bim工程师是干什么
三分公司  来一场BIM技术考察交流会!
施工企业BIM如何落地1【精华帖】
为什么国内BIM没有真正落地开展?BIM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中的障碍
BIM新闻丨利用层次分析法解决施工企业BIM应用障碍
浅析BIM技术对施工企业的应用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