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亢兴北捧角

❖ 亢兴北绘画

清光绪末年,古城淮安活跃着一支謎社团体,名曰“商旧謎社”,为首者乃经学大家顾震福,成员多为其同窗与戚友,他们常于社中集会,分曹射覆,相互角逐,声誉远弥。亢兴北是其主要成员之一。

亢兴北,(1880—1927)名榕门,号容园,以字行。家居淮城胯下桥西侧,髫龄曾受教于孙良臣上舍、李佩笙明经,弱冠时入丽正书院,学习成绩优异,所作经义史论为掌教周衡甫太史赏识,刊为课艺。后入淮安中学师范科,毕业后由庠生晋为贡生,被聘为教喻训导,任师范传习所所长。亢兴北兴趣广泛,才华横溢,其工书画、精鉴赏、善度曲、通音韵。入商旧謎社后,一度热衷于制謎。他常以四书五经和文学典故作隐语,构思精巧、雅致、新颖,啟人思智,颇获顾震福赞赏。民国初年,顾震福受聘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携謎社部分成员入京,加入了北平“射虎社”与“隐秀謎社”,亢榕门即在其列。

到了北平,顾震福将謎社成员安顿在西单白庙胡同里的大同公寓,这里原为清代某官宦的深宅巨第,内有多重院落,环境清幽,屋宇整洁。周边又有学校、厂肆、戏园、茶楼,是外阜来京的游客、商人、艺人和文人学子临时寄居的首选寓所。嗜好京剧的亢兴北住在这里,除了参加謎社组织的活动外,经常出没于附近的广和楼 、广德楼、庆和园、吉祥园等戏园。他观剧听戏,并非图乐看热闹,而是为了研究音韵学。1922年3月,亢兴北曾在《顺天时报》发表《论戏曲与韵学关系》一文,称“鄙人研究韵学二十余年,耗了无限脑力,生平所经历之地,往往与文人学子谈及韵学,及瞠目而不知对,并非竟成绝学,特有知音者鄙人不遇耳。庚申(1920)春重游京师,终日徵歌选舞,与梨园子弟相周旋,以为韵学一道失之于文人,或可得之于伶人。”由此,他结识了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谭小培、贯大元、王凤卿等人,但他最欣赏的还是尚小云和马连良。

❖尚小云画像

尚小云字绮霞,出生于河北南宫,后定居北京。他是清代平南王后裔,幼年时入三乐科班,最初学习武生,后跟从孙菊仙学正旦,以演青衣戏为主。他的演唱字正腔圆,高亢洪亮,有穿云裂石之胜;动作节奏鲜明,刚烈中富于柔媚、柔情中蕴涵坚贞;做功端庄优美,勇健挺拔,富于美感;令亢兴北为之着迷。于是他主动为尚小云写剧评,登报纸,署名靉庵,(“靉”由“爱云”二字组词),以示真挚。尚小云为亢榕门的一片热诚所感动,又见他绘画技艺精湛,就聘他为“芳信斋”画师。其时,为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尚小云正在学习绘画,因处于初学阶段,以习花卉为主,而亢兴北最擅长也就是花卉。有人称他笔下的花卉“婀娜媚人”,恰似戏剧舞台上的“小生、花旦”,(见听花《亢兴北君之黄华帖》),就连梅兰芳见到亢兴北的画作,也甚是欣赏,曾索要珍藏。在亢榕门悉心指教下,尚小云的花卉作品秀逸俏丽,清纯明艳,深得亢兴北之神韵。

❖尚小云绘画

亢兴北在传授绘画技艺的同时,也将自己所掌握的音韵学知识,知会尚小云。亢兴北在《论戏曲音韵学之关系》中所阐述的观点,应当与尚小云交流过。如文中所说:“须知度曲以传声为主,传声以切字为本。声不清则音不正,音不正则字不真,此一定之理。欲研究切字,非从韵学入手,不可能切字,则尖团音既易于分清,而字前音、字后音更能明了矣。”,对尚小云练声正音或有启发。亢兴北为尚小云写剧评,也多是从其唱腔音韵方面着墨。如他在《尚小云贯大元底三娘教子》剧评中写道:

小云去三娘,面若桃李,节凛冰霜,一种端娴贞静的形容,真有母仪天下底气概。头端正板二画唱得字字明澈,句句清脆。原板几段,刚柔互用,高下咸宜。摇板如‘你到他年纪小心不小’几句,歌喉高亢,转折自如,而‘你道他’之‘他’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最是悦耳。惜乎其时琴师为大元之母舅陈某,包腔未能尽善,若出赵四,定能随机应变,为之生色也。做派如见倚哥下学甚早,瞥见红日未落的光景,最为细腻。机头割断时之怒不可遏;欲打不忍、欲罢不能时之悲愤难言;倚哥认过、薛保哀告时之愁容顿释,颇得“庄严温正”四字。神理小云,此剧诚绝作也!

这段剧评虽然简洁,但对尚小云在剧中的扮相、唱腔和做工,概括的非常到位,其中以唱腔描述的最为细腻,给人印象最深。由此可知,亢兴北最关注的还是表演者的声腔音韵。

亢榕门为尚小云写剧评时,尚小云的名声已扬,他自1917年出科后,先后搭班同庆社、福庆社、永胜社、中兴社、双庆社、成庆社,经常挂头牌,演大轴戏, 参加艺人“菊选”, 两次分别获得第一童伶和童伶大王称号。亢兴北为他捧场,扬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激励。其时真正需要捧场的,倒是马连良。

❖尚小云剧照

马连良字温如,北京人,回族,比尚小云小一岁,幼年在喜连成科班学艺,先随茹莱卿学武生,后师蔡荣贵、萧长华学老生。出科后曾在福建等地闯荡过一段时间,后因身体不适应南方生活,嗓子出现“倒仓”,又回到北平,一时搭不上合适的班社,最终还是回到喜连成坐科,他坚持每天喊嗓,三年后硬是把嗓子喊了回来。二次出科,已经是1921年底,到了非搭班不可的时候。“搭班”,是艺人从科班学习结业后起步的关键时期,旧时搭班非常不容易,所谓“投班如投胎”,有许多人从科班学戏出来,因搭不上班而改行、以致无法谋生而穷困潦倒。当然,马连良并非走投无路,通过多年来的科班学习和演出实践,他博采贾洪林、谭鑫培、余叔岩等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念白韵味醇厚,唱腔甜润酣畅,做派潇洒飘逸。凭着他扎实的功底和纯熟的演技,也受到一些戏园老板的关注和邀请,临时性的签约演出还是有的。此时,是亢兴北出来为他造势,写剧评、登报纸,以致他声誉鹊起。

1922年3月,马连良应邀赴上海,在亦舞台挂谭派须生头衔,与白牡丹(荀慧生)、杨小楼、杨瑞亭等人合演,为期四个月。亢兴北闻讯,亦跟着去了上海。3月8日,他在上海《新申报》上发表了题为《马连良连登三级》的文章,文曰:

马连良从前在广和楼时,我常为连良叫屈,以为如此人才,何以埋没于此,而许多不如连良者,往往享大名获大利以去,是亦有幸有不幸矣。连良能戏太多,报纸上揄扬文章除我以外,并不多见,虽赞成余说者不乏人,而责我言之太过者亦实繁有徒。但我捧角宗旨历久不变,不随人言为转移,任人笑骂,概以“不辩不变”四字为金科玉律。从前我至好朋友有对我言:连良永久不能越广和楼范围。有说连良眼光太小,不能拿大戏份。余曰:不然,为伶人者,只求技艺日有进步,不愁不飞黄腾达也。连良虽困于广和楼,然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果然近三月来,一日千里。去年十一月到吉祥,每天戏份六、七元;十二月到游艺园,每月戏份三百元;刻下到上海.每月包银八百元。以今日与三月前比较,真可谓平升三级矣。

马连良赴沪前一夕,为临别纪念,应北平经绅商学界之请,在城南游艺园连演《审头》、《开山府》、《连营寨》三出。亢兴北观看以后,写了一篇《评马连良之〈审头〉》,带到上海,交与《上海时报》发表。全文如下:

《审头》一剧,最重白口,陆炳审毕的时候,在扇上书一“刺”字,口中对雪艳说道“须要相机行事”。余谓此剧中角色,皆要符此四字神理,方为探骊得珠。连良去陆炳,以道白论,干脆苍老,斩钉截铁,局度安详,吐属大雅,一种随机应变的神情,尤为精警,当咄咄逼真,真可谓神乎技矣。唱工如一出场时,几句摇板,逸韵悠扬,大方家数。前平板二黄“穆仁兄蓟州把命丧”及以下“泪洒胸膛”、“良心丧”、“说短到长”等句,皆唱得字字嘹亮,清脆有味。未了一段平板“贤弟你休道兄好无才”几句,亦唱得神味幽雅。第三句“狗汤勤”紧接,尤挺拔爽快,不同凡响,允称杰作。余叔岩演此剧,往往将几段平板删去不唱,仅唱末场几句而已,实因嗓子不痛快的关系,连良不然,益见连良认真。丝毫不苟,洵今日不可多得之才也。

亢兴北将剧评文章拿到上海发表,实际上是起一个推介作用。他要让上海的观众了解马连良,熟知马连良,尤其是马连良在表演中的念白与声腔方面的艺术特色。

❖马连良剧照

也许是受到亢兴北文章的影响,在马连良莅沪演出期间,有不少京沪两地的剧评家为马连良捧场,如汪隐俠、计听花、舒舍予、苏少卿,杨尘因、徐凌霄等人,或发新闻、或写观感、或著剧评,一时使上海滩沸沸扬扬,使马连良名声大燥。亢兴北又乘热打铁,在3月27日《上海时报》上又发表了《马连良之〈打严嵩〉》剧评,全文如下:

《打严嵩》一剧,纯以念白做工见胜,连良此剧为有一无二之作,京中无有能演者。余去年已听过几次,觉谭叫天、贾洪林而后,当推此君。其妙处在口齿锋利,活泼机警。颇合当时,刚柔互用底神情。打骂一场,尤手口相应,痛快淋漓,无平板之弊,能令听者眉飞色舞,允称杰作。唱工以头场一段原板西皮最为清圆嘹亮,逸韵悠扬。打骂严嵩时之两段快板,亦精警隽快,有弦外之音。做工如密告开山府藏匿邱、马,一味底甘言奉承,伪作趋炎附势之状,可谓描摹尽致,恰到好处。至赚得严嵩引为心腹之后,处处为嵩画策,实在是处处愚弄严嵩,演得身段灵敏,舌锋快利,能令人一舒胸中郁闷。吾于是剧,叹观止矣。未了临下场时,连良说“可谓大快人心”。我听了此剧,亦觉得是一大快事,连良诚不我欺也。

所谓“诚不我欺”,实际上是说马连良不负众望,在亦舞台使出浑身解数和看家本领,无论是念白、声腔,还是做工都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上海观众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 马连良剧照

舆论生情,剧评造势。亢兴北等人的文章发挥了作用,产生了效应。亦舞台出现了场场爆满,掌声如潮,好声盈耳,演员谢幕再三、观众频频要求加演等景观,真可谓盛况空前。就在马连良在沪演出期间,南京下关新新舞台,武汉汉口大舞台又相继发出签约邀请。马连良在沪演出结束后,亢兴北虽然没有随其到南京、武汉,但始终关注着马连良。11月23日,马连良结束武汉演出,亢兴北在《顺天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马连良临别纪念》的报道,文曰:

马连良在汉演剧,原订合同一月,至夏历九月十五日已满期,嗣以汉地顾曲家特别欢迎。又续二十天至十月初五日为止,届期即行北上。闻连良初次到汉,汉上人士争先恐后。均以一聆连良雅奏为快,故每日人山人海,大有倾动一时之概,名誉之佳。莫与伦比。所演之剧以三国戏为最投汉地之所好,若演全本,尤所欢迎。故此次临别纪念戏演《赤壁鏖兵》 (由《群英会》至关公回营交令止)、《失街亭》代斩谡、《定军山》代斩渊、《黄鹤楼》代水战、《虎牢关》代就捉放宿店等。以上各剧皆系三国戏中之大轴,京伶不常出演。非有实在气力绝不敢露。并闻日来座客较前尤为拥挤,京伶之赴汉演剧者未有如连良之极受欢迎也。转瞬连良返京。又将声价十倍,忆去年今日尚困广和。余常觉其非池中物,余友均非,笑之,孰料一出风尘便不凡,而得名竟如此之速,殊觉余言之未谬也。

由此可见,亢兴北对推介马连良成为名角,一直寄予厚望,成竹在胸。所以他才能做到善始善终、尽心尽力。可以这么说,1922年是马连良的成名年,也是亢新北的捧角年。

马连良临时应邀签约演出,并非是搭班,搭班对艺人谋生、发展更具有稳定性和保障性。班社的接纳等于公众的认可,是艺人走红成角之路上的阶段性的标志。1922年12月,传来了消息,马连良搭班成功,进入了以赫赫有名的玉华社。玉华社的班主是谭小培,其成员有王瑶卿、尚小云、周瑞安、时慧宝、朱素云等,演员阵容强大,堪称一流。而介绍马连良搭班入社的是尚小云。原来,尚小云在和亢兴北闲聊中,了解到马连良的近况,他欣赏马连良的演技,感佩他的刻苦,同情他的遭遇。在马连良最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援手,与亢兴北共同策划,一个在台前热捧,一个在台后斡旋。最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尚小云说服了玉华社的班主和其他成员,接纳马连良搭班。

从1922年12月到1926年12月,马连良历经五年的搭班生活,戏路日广,声誉益隆。其间,他与尚小云合作了《宝莲灯》、《乾坤福寿镜》、《汾河湾》、《御碑亭》、《四郎探母》等大轴戏,后又参加尚小云自己组织的协庆社,颇受小云的提携和关照,这为他于1926年自组马家班(扶风社的前身)打下了良好基础。成名后的马连良对尚小云一直心怀感恩,称尚小云是他的“老饭东”。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马连良于1951年从香港回到北京,一下飞机,就打听尚小云的情况,听说他正在演出,就赶到剧场拜望,两位老艺友见面时热烈拥抱,深情厚谊溢于言表,其间也多多少少也包涵着对亢兴北的怀念。

亢兴北在马连良成立马家班后不到几个月,即1927年夏日,病故于北平大同公寓,享年四十六岁。也就在这一年7月,《顺天时报》举办“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尚小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以高票荣膺“四大名旦”称号。

顾震福在亢榕门殁后不久,为其选编生前所制隐语,题为《容园謎存》,附其小传,收入到《商旧社友謎存》一书中,以存纪念。遗憾的是,却没能将他写的剧评、韵学文章还有绘画作品辑编刊印,保存流传于世,惜哉!

参考文献:

1、《爱如生晚清民国大报库》。

2、高伯瑜等编纂《中华謎书集成》第三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3、李伶伶编《清风吹歌,曲绕行云飞:尚小云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2年10月出版。

4、李世强著《马连良艺事年谱 1901-1951》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戏剧》2022年第1期丨朱恒夫:谫论富连成在上海的演出
戏剧杂谈(07)《卖挂票》中的京剧名家
梨园一叶——京剧科班富连成传奇
话说老海“造魔”
梅兰芳看戏,张君秋怯场,马连良急智救场|梨园往事
【原创】少年张君秋从艺之路(五)长庆社搭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