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国还远未达到体育强国的标准?

为什么中国还远未达到体育强国的标准?

2012年08月13日 01:17      来源:凤凰网体育 作者:王斯浪

凤凰网体育讯 伦敦奥运会正式落下帷幕,中国队总计获得了38枚金牌,创造了海外举办奥运会的最好成绩。中美争霸的主题贯穿整届奥运会,美国后程发力才最终奠定了优势。不过当我们为38枚金牌欢呼雀跃的同时,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些金牌能够证明我们就是体育强国了吗?

关于体育强国的概念,国内体育界人士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有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准还是受到广泛认可的,即:体育强国不仅仅表现在其竞技体育的发达上,还应该包括体育产业的兴旺、体育文化传播的成熟等,最重要的,还有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人民整体体质的显著增强。简而言之,体育运动要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思考一:中国还算不上体育强国

依据一:国民体质下降。

据2010年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来看,中国的国民体质并没有呈上升趋势,反而令人担忧。不可否认,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确实有所提高,这与老年人长年累月坚持锻炼有关。而青年人以及中年人的体质却有所下降,特别是在耐力与爆发力方面下降的更明显。

依据二: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很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量太小,按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各个省的体育人均占有量应达到的标准是1.8平方米,而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却是中国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没有足够的场地,人们便没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对健身的热情就会越来越小,这也是制约中国体育强国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据三: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低

中国在伦敦奥运会上所取得的金牌依旧集中在传统的六大项目:举重、体操、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这其中只有乒乓球和羽毛球相对比较普及,因为它所需要的场地条件不高,其他项目很少有在群众中普及。事实上,中国人有优势的都是没有身体接触的靠技巧获胜的项目,而群众性普及的项目、靠身体力量获胜的项目则依旧非常落后。尤其是田径,它是反映一个国民最基本身体素质的,体育最基本的项目,但我们却和体育强国的标准相差太远。

此外三大球项目也是作为衡量一个体育强国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在三大球的滑坡却非常明显。本次伦敦奥运会我们颗粒无收,归根到底源于三大症结。第一、后备力量不足;第二、职业联赛不职业;第三、基层体育不重视。尤其是足球,以前我们的女足至少还是亚洲前列,可到了今天,我们的女足想要冲出亚洲的难度丝毫不逊色于一直处于谷底的男足。

对于足球而言,中国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足球设施的匮乏。不光是在足球落后地区或者经济落后地区我们的足球场地少之又少,就连在比较发达的北京、大连和沈阳、上海我们的场地也远远不够。亚足联官员曾经感叹道,中国足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设施太缺乏,标准场地(不超过100)比日韩少了太多。

思考二:中国国民体质全面下降

测试数据:素质全面下降

在2000年完成的一次监测中,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均全面下降。其中,反映耐力素质的长跑下降更为明显。13-18岁中学男生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6秒、12.6秒,大学男女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几年后公布的一组最新的国民体质报告显示,较之 2000年,我国青少年的国民体质再次下降,其中,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青少年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

国民体质排名:中国虚高

在2007年公布的一项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荷兰、丹麦和德国排在世界前三,韩国排在第24位,亚 洲第一。日本排在第29位,亚洲第二。中国排在第32位,亚洲第三。看上去还算不错,但是中国国民体质的地域差异性却非常明显,大多数地方青少年体质长期处于下降趋势。

基层体育:中国输在起跑线

日本中小学生的运动量普遍多于中国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中国学生仅为6.3%;每天锻炼3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而中国学生仅为1.3%。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这也解释了美国为什么国民体育远远强过中国的原因。

思考三:中国国民体质已经落后于日本

一份刊登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上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质对比”报告称,近20年来,虽然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却持续下降。中国学生就连在“身材”上的优势也逐渐丧失了:2000年,中国学生身高、体重和日本同龄学生相比,除17岁女高中生高于日本外,其余都低于日本;2005年,仅14岁、17岁两个年龄段的女生身高高于日本学生,其余依然低于日本水平。到了2010年,不论男女,中国各个阶段的青少年的身高已经完全输给日本。

中国青少年缺乏锻炼,日本学生却勤于锻炼。当这两国的孩子在一起运动时,将发生什么状况呢?一项调查报告描述了去年我国一所学校中外学生的体质差异。以一次登山活动为例,以日本学生为主的国际部全体学生都顺利到达山顶,中国学生中却有20多人因体力不支中途返回。除了耐力和精力不如日韩学生,中国学生在耐寒能力上也差距明显。进入冬季,中国学生在室内穿着厚厚的毛衣裤,而多数日本学生只内着一身秋衣裤。在体现协调能力的急停急转的测试上,中国学生时常会摔跤,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奔跑。

思考四:中国体育人口远逊于美国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体育、教育相结合,学生学习与运动在时间上的冲突,因两者在目标上的统一而得到缓解,加上学校各种灵活相关机制及一流的学习与运动设备,学生和运动员可以灵活与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训练。因此,美国的人才培养体制并不是由国家来培养运动人才,但美国大部分运动项目后备力量的规模都极其庞大:大学生运动员就有35万余人,中学生运动员650万余人。不完全统计,美国的体育人口比例高达60%以上。

在美国,体育锻炼成为人们最热衷的休闲方式。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美国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程度较高,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利用率很高。场馆和设施主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捐赠。

中国的官方统计结果,不论是1996年的31.4%,还是2002年的33.9%,还是2008年的37.1%,均显空洞。统计中体育人口最为集中的各大城区晨练者,由于缺乏学校体育教学基础和社会体育宣教引导,其绝大多数不仅不知道体育锻炼与传统保健两类活动有何区别,而且更无从得知自我判定是否体育人口的标准。实际上,我国的体育人口,如果不算在校学生,那就连10%都达不到。

因此一对比便知道中国和美国的体育人口比率相差巨大,且两国的基础体育设施也有很大差距,这也解释了中国人口远多于美国,但是群众体育以及学生体育远逊于美国。

(王斯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生“职业病”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
宋嫣然​|体育如何育人
全国各省份运动能力排行,青少年体质已经连年下跌
【中国教育报】苏州大学王家宏教授:“健康中国”来了,学校体育何为?
【散文随笔】——没有强健的体魄,拿什么赶英超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