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坛与端午

  

  说到天坛的风俗,莫过于历代皇帝每年例行的两次祭天大礼,几百年来,帝王始终不渝地遵循着这一规则,从而形成了皇家风俗。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也没忘沿袭体验一回皇帝祭天的礼俗,这成为天坛的最后一次祭天典礼。

  中国古代皇家设坛祭天与民间传统信仰理念分不开,这种理念在西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认为天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这也是儒学思想所造就的千百年来中国的一种人文传统。汉代董仲舒对此大加推崇,他在《春秋繁露·郊祭》中记述:“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又提到:“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正是这种天大于一切的思想意识,形成了皇家的祭天礼俗,以体现其“尊天之道”。从更深层面上讲,“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也就是说在以皇权为核心的君主制度中,祭天是使人心顺服的需要,是政治安定的需要。

  由于天坛是皇帝祭天场所,民间也将此处视为圣地,因而出现了游天坛的风俗,尤以端午节为盛。

  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因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北方则骑马射柳。《帝京景物略》中说:“无竞渡俗,亦竞游耍。”这就点明北京人在端午节期间虽不赛龙舟,却有外出游玩“耍青”的习俗。在《日下旧闻考》中也有“踏青本清明故事,独燕京以五月五日游天坛松林、高梁桥……结伴携觞者甚众。”可见,端午游天坛习俗由来已久。

  北京的端午正是石榴花开时节,新绿盎然,适宜出游。所以随着每年农历四月末从老北京的大街胡同里传出的“蒲子艾来!”“葫芦花来!”“供佛的哎桑椹来,大樱桃来!”“江米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来!”“哎,买神符!”吆喝声,老北京人的端午节就开始了。农历五月初一,人们便将买来的“神符”“判儿”贴在大门上。“判儿”指的是钟馗,手持宝剑目注空中的蝙蝠,上面印着“驱邪镇宅”四字。门两侧挂着菖蒲和艾叶,因为这两种植物都有杀虫作用,所以用来避毒,下面还要贴上一个张口儿向下的剪纸葫芦。院内各屋门窗户上贴红色剪纸的老虎、五毒等,屋内墙角遍洒雄黄酒,古书上说这样可以“宜夏避恶”。

  因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圣地,人们认为仰仗天神之力可以“避毒”,而且在天坛还可以游乐,一举两得。所以初五一大早,全家出动,携带雄黄酒、玫瑰饼、五毒饼及应时鲜果,围坐在天坛松林之中,观园中美景,品节令美食。《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午后人们再到金鱼池、高梁桥等地“饮醵熙游”,一直到傍晚才归。清初人庞嵦曾作《长安杂兴》诗:“一粒丹砂九节蒲,金鱼池上酒重沽。天坛道士酬佳节,亲送真人五毒图。”说的就是当年老北京过端午节的情景。

  从《帝京岁时纪胜》“帝京午节,极胜游览……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繲。更入坛内神乐所前,摸壁赌墅,陈蔬肴,酴馀酒,喧呼于夕阳之下,竟日忘归。”的记载中,还可看出,在天坛坛墙外跑马也是自明清就有的一项民间风俗活动。1922年5月,环天坛内坛墙一周修筑了长达5000米,路面宽3.3米的跑马道。

  1918年辛亥革命以后,天坛正式辟为公园,向游人开放,北京人在端午节“熙游避灾”的习俗依然盛行,而且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所以天坛的游人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近端午,回忆北京地区已经消失的端午风俗
比起赛龙舟 老北京端午节更爱走马耍青
唐朝人过春节充满文化氛围让人惊叹
北京民俗--端午节
节庆剪纸
【节日】河北人竟然这样过端午,最全的习俗都在这啦!(内附河北各地端午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