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郊怀柔:古村平义分

  

  平义分古槐

  

  ▶平义分古井

  

  ▼平义分一角

  京郊怀柔区桥梓镇,有一个名叫平义分的古村落,这里除了村名耐人寻味之外,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文物古迹颇多。日前笔者游历该村时,经与村里几位老人攀谈,对平义分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魏明俊

  古村来历

  据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李姓村民介绍:这里早在金代就有人烟了。问其村子为啥叫平义分,老人说,因村子位于昌平、顺义两县交界,早年,两县因该村归属问题发生了争执,各抒己见,谁也不肯让步,无奈,只能将官司打到州府。官方为了不伤和气,来了个一分为二的中庸办法,以村中寺庙为界,东属顺义,西归昌平,并取两县名字的尾字之和命名为平义分。

  其实,关于平义分得名之说,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版本。张秋红、王文仲在其《平义分史话》中撰文说:在村庄的东北部,曾有一始建于金代的“罗锅桥”,桥的东侧是唐代御史大夫刘怦的陵园,村名的最初来历则与这座陵园的墓主有关。

  据金史记载,金初年,南苑有旧唐碑,为书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御史大夫刘怦葬。上(金朝皇上)见之曰:苑中不宜有墓。诏赐(刘怦后人)三百贯改葬之。也就是说,刘怦的墓地原本在北京南苑,金代改葬到平义分。

  刘怦之墓为何迁移到平义分?事情是这样的。公元1115年,金朝建都北京。因金朝统治者为游牧民族,守猎不仅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是其传统文化习俗,所以金朝定都北京后,将南苑一带列为皇家禁苑,专门供皇族及达官贵人围猎、休闲。禁苑中有前朝官员的陵墓自然是犯忌讳的一件事,故朝廷赐给刘怦后人银两后,劝其将先祖之墓迁移,从平义分古时曾名“怦移坟”的名字来看,这里,很可能就是刘怦后人移葬刘怦之处。

  《昌平外志》记载:平义分自明代成村至抗日战争时期,属昌平县与顺义县分别管辖,所以村名便有此含义。而平义分又与此前的“怦移坟”字音相近,故有人认为,后者是在综合考虑了地域环境的基础上,从前者演化而来的。总之,平义分作为改葬后的刘怦陵园所在地,是有据可查的。据说那座始建于金代的砖砌拱桥——罗锅桥,便是当年刘怦陵园的前置建筑。

  村中老人说,早先,村中有四大姓氏,吴、乔、王、齐四姓分别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而来。现在的王、乔两大家族人丁依旧兴旺;而吴姓已成单传;齐氏一族最后的传人也在小时候被过继给张家。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后来村里增加了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村民。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现在的平义分居民,一共拥有99个姓氏,其中以乔、王、赵、张为主要家族,其余多为招来的姑爷、娶来的媳妇。如今,在这个姓氏众多的大家庭里,由不同方言、习俗,组成了具有平义分特有的多元姓氏文化。

  古桥遗迹

  现今怀柔地区的行政村,若论境域内古桥有多少、建桥历史有多早,平义分村首当其中,当人不让。早年,平义分共有四座古桥,其中石桥两座,砖桥一座,砖石桥一座。建成时间最早的在金代,最晚的也不低于清代中晚期。

  怀柔新闻界前辈乔玉成在其所著的《平义分的古桥》一文中曾对此有过详细表述。位于村东北部的砖砌拱桥,(俗称“罗锅桥”),建于金代(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初期,桥长约10米,宽约4米,桥面距河床高约8米。桥基高约3米。桥基之上是砖砌的半圆形拱桥,高5米有余。桥面两侧有砖石结构的栏杆,刻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物等精美图案。由此可见,此桥非同一般。

  位于村南河沟之上的南大桥,建于明末,为砖石结构,共三孔。中间一孔呈圆拱形,由青砖、石灰砌筑而成,桥墩为5层花岗岩条石,迎水面呈三角形,利于分水,减缓河水对桥墩的冲击,两侧各有一孔矩形桥洞,桥帮桥顶均为花岗岩条石。桥长12米,宽6米,高约4米,桥面铺设花岗岩条石,两侧护墙由砖和条石砌成,南北桥头设有波纹形石雕,整座桥造型美观、坚固实用,堪称古桥中的精品。

  南大桥历经风雨500年,始终风姿不减,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进行过两次桥面拉平、拓宽,但主体结构始终未变。

  有人说,建设南大桥的石料和砖是平义分人早年耍钱,从顺义寺上村赢来的,也有人说,是京城的大官捐钱买来的石料和砖,但以上两种说法均无实据。比较可靠的说法应是“官方出钱修建或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从南大桥是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来看:明初设置怀柔县,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昌平晋升为州,怀柔为昌平州所辖县。因州县之间文书传递频繁,商旅往来日盛,故需修筑驿道。由此可以推断:这里应是官方修筑的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相关史料记载,昌怀驿道南起昌平,经秦城、桃林、暴泉、平义分、桥梓、石场,最后到达怀柔。清朝时,这条驿道沿用了数年。由于当时的平义分南沟河深水急,雨季山洪暴发后数日不退,搞不好会影响文书传递,故由官方出资修桥应在情理之中。

  除了上述两桥之外,平义分村还有西坟大桥和西坟小桥。这两座桥分别横跨平义分西沟和南沟,桥墩和桥梁均为花岗岩条石,并设三孔矩形桥洞,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清代中晚期特征。其中西坟大桥长约10米,宽约6米,高约3米;西坟小桥长约7米,宽约5米,高约3米。两座桥的两侧护墙均刻有各种纹饰的花岗岩构件。它们和村东北部的“罗锅桥”一样,也是此地陵墓建筑的一部分。因为在平义分村域内,除了刘怦墓之外,还曾有三座官员陵墓,分别称为“二宝顶”、“三宝顶”、“四宝顶”,其规模都很大,且都曾有专门看坟的坟户,但墓主人是谁?其具体身份如何?却因失于文字记载,难以说清。

  古树风韵

  走进平义分村,但见几棵古槐挺拔屹立。据说它们是村中先人所植。其树龄均在700年以上,其中两株干径分别为1.25米和1.22米,为区一级古树名木。据说早年曾有“京北一棵古槐遮两县”的美誉之说(因此地原为昌、怀接壤之地),指的就是村东的这棵大槐树。此树高约15米,3个成年人手拉手都难以合拢。如今它依旧树枝繁茂。像一把大伞一样,矗立在马路东侧。

  而村西那棵古槐,则像是一株巨大的鸳鸯槐。树干长到1米左右时,平分出两个大杈,一直往上伸长,并各自分枝展叶,互相衬托,分外妖娆。这两棵古槐就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目睹着村庄的历史变迁,沧桑的变幻。

  在村庄中间,横跨南北主街处,早年还有一座青砖蓝瓦的庙台,叫高庙。庙台高6米,东西长7米,庙台下是进出村内的通道。庙台东侧有一棵大槐树,西侧有一棵大杨树,杨树比槐树高了不少,但粗细和槐树差不多。两棵古树之间的庙台前是当时最繁华的集市,每逢赶集时,做买卖的、购物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可惜,当年日本鬼子进入这里时,大杨树被伐,用于了盖炮楼。从此,高庙旁边就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大槐树。集市也随着日本鬼子的进村而消失了。

  除了古槐、古杨之外,村里还有棵300多年生的古柿树。据传,这棵柿子树是从十三陵引进的。因平义分的土壤属于耕种型淋溶褐土,土层厚,故所产的柿子是清汤型的。据说,柿子的混汤、清汤是由不同土质而形成的。早年,平义分的清汤盖柿全国有名,其颜色均匀,黄里透红,吃起来不甜不腻,不黏不涩,是柿子中的佳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桥北村的变迁与消失
正市环连桥“古村”
“永宁桥”甪里古桥
老家、老庙、古槐、古桥~门头沟西板桥村小记
罗定素龙格木桥古村:亟待保护的青砖屋
中国美到令人窒息的千年古村,你去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