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血压13
高血压病的诊断依据为测量血压超过正常标准,临床表现症状轻重悬殊很大,一般较常见的有头晕、头痛、目花、耳鸣、心慌、失眠、烦躁、肢麻、脉弦等。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对本病已早有认识,根据其临床症状,主要隶属于肝经病证项下,与眩晕、头痛、厥证、肝阳、肝火、肝风等关系甚为密切。并与心悸、中风有一定联系,是探讨其病理机制及辨证施治规律的依据。

审证求因,高血压病虽然表现以肝经病候为主,但因内脏之间的整体关系,往往与肾、心密切相关,早期多以肝为主,以后常见与肾、心同病,且可涉及到脾,但其间又有主次的不同。由于脏腑阴阳的平衡失调,表现阳亢与阴虚两个方面的病变。阳亢主要为心肝阳亢,但久延可致伤阴,发展为肝肾阴虚; 而肝肾 (心) 阴虚,阴不制阳,又可导致心肝阳亢。两者之间互为联系、演变,故其病理中心以 “阴虚阳亢”为主,表现“下虚上实”之候。少数患者,后期阴伤及阳,可致阴阳两虚。

在脏腑阴阳失调的基础上,不但阳亢与阴虚互为因果,且可导致化火、动风、生痰,三者又可相互转化、兼夹,表现“火动风生”、“风助火势”、“痰因火动”、“痰郁化火”、“风动痰升”等。惟在不同个体及病的不同阶段,又有主次、先后之分。风、火、痰三者均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凡属阳亢而致心肝火盛,阳化内风,蒸液成痰者属实; 久延伤阴,则由实转虚; 因阴虚而致虚风内动,虚火上炎,灼津成痰(或气不化津)者属因虚致实,表现本虚标实 (虚中夹实)之证。

治疗首应辨清阳亢与阴虚,标实与本虚的主次,予以潜阳、滋阴; 阴虚及阳者又当温养。区别病理因素,分清风、火、痰的主次和兼夹,予以熄风、清火、化痰。审察脏腑病机,鉴别肝、肾、心的重点,予以柔肝、滋肾、养心。

医案1: 杨某,女,67岁。1977年6月18日初诊。

高血压病多年,刻诊: 浮肿,尤以目窠肿甚,心悸,心前区隐痛,关节酸楚,口干需饮,按脉濡缓,舌淡。心肾阳虚,气不化水。拟振阳运输水液,益肾治本。

处方: 制附片4.5g,党参12g,茯苓12g,炒白术9g,炙甘草3g,石菖蒲3g,炒谷芽15g,穞豆衣9g,炒冬瓜仁12g,远志3g。5剂。

1977年6月23日诊。

最近纳谷、睡眠均好,浮肿亦减。惟手臂原为左侧运动不利,刻转右侧为重,血压150/100mmHg,按脉节律整齐,苔净。拟作药剂调整。

处方:太子参12g,炒白术9g,茯苓12g,炙甘草3g,泽泻9g,豨莶草9g,木瓜6g,穞豆衣9g,远志4.5g,石菖蒲3g,益母草9g。5剂。

1977年6月30日诊。

肢麻能缓,心悸,搏动过速,但自觉虚里其动应衣得减。苔好,纳可,关节不时酸楚,嗜卧。血压稳定在130/90mmHg。

按脉无结代。胸痹气失舒展,综合现证尚平,既得小效,循法前进。

处方:鸡血藤12g,茯苓12g,泽泻9g,天仙藤9g,杜仲12g,海藻9g,丹参9g,黄芪12g,穞豆衣9g,炒桑枝12g。5剂连投。

1977年7月23日诊。

血压稳定在120/80mmHg,心悸、浮肿渐退,按脉节律均衡,舌苔亦净。惟左足部酸麻,手臂及指亦麻。调畅气血以利循行。

处方: 鸡血藤12g,太子参12g,菊花6g,海藻9g,炒白芍9g,木瓜6g,炒桑枝12g,钩藤12g,天仙藤9g,红花2.4g,丹参9g,茯苓9g。5剂连投。

1977年10月8日诊。

血压110/70mmHg。证情稳定,肢麻较缓,惟大便时感溏濡,而胃纳较好,浮肿尚可,间觉眩晕,舌苔匀净。拟健脾和络。

处方:炒白术9g,怀山药12g,炒苡仁12g,炒扁豆12g,茯苓12g,鸡血藤12g,炒六曲12g,陈皮6g,炒冬瓜仁12g,穞豆衣9g,天仙藤9g,天麻3g。5剂连投。

1978年3月22日诊。

近作各项复查,心电图尚称正常,眼底有交叉压迹。晨起目窠浮肿,剧时目睑垂垂,心悸、肢麻特剧,胃纳正常,食已知味,大便亦好,仅偶见溏濡,舌苔亦净,脉细而缓。

刻值春阳升越之际,应循证调整脾胃,安和神志,稍佐平肝之品。

处方: 太子参12g,茯苓15g,炒白术9g,怀山药12g,鸡血藤12g,当归6g,炒白芍6g,泽泻6g,穞豆衣9g,炒扁豆12g,石菖蒲2.4g,菊花6g,钩藤12g,合欢皮12g。

10剂连投。

心悸、肢麻均较前大减,胃纳正常,大便转实。

【按】患者年高,阳虚明显,水湿不运。初以参附、四君为基础,附子强心,又可借其温阳之力,助血脉之运行,运化水湿。补脾胃,以培后天之本。心疾迁延日久,故续以调畅气血、通脉和络为主,平肝安神佐之。循序渐进,缓急有度。

医案2: 王某,男。1967年9月6日初诊。

据述素体尚健,从去年7月份突见血压升高,经治后或可下降,但不稳定,今测血压140/102mmHg。症见头眩昏晕,当蹲下起立时,即感欲仆之状,目花舌剥,脉象弦细,是上部血盛,贫充失衡。当予清降调协之剂。

处方: 甘杞子6g,炒白蒺藜6g,甘菊花4.5g,决明子9g,桑椹子9g,焦山栀6g,女贞子12g,怀牛膝9g,莲子心1.5g。3剂。

1967年9月10日诊。

药后血压下降,血压120/90mmHg。自觉精神较爽,视苔津濡微黄,脉能转缓,大便正常。原法不变。

处方: 前方加生白芍6g。3剂。

血压保持稳定,食纳如常,苔净脉微弦。

【按】虽曰素体尚健,结合脉证,乃属虚实兼夹,肝肾下虚而内风上旋,故补泻并用。

医案3: 黄某,女,67岁。1966年1月10日初诊。

测血压229/118mmHg。肝阳偏旺,头痛而眩,高年之体又多蕴痰,视苔花剥质红,脉弦滑而急,大便干结,当少思虑、薄饮食为宜。

处方:甘菊花4.5g,石决明12g,牡蛎12g,海蛤12g,冬桑叶6g,夏枯草6g,钩藤12g,朱衣灯心15g。上方服3剂后,血压降至182/90mmHg。

1966年1月15日诊。

处方:原方加白蒺藜6g,枸杞子9g。

1966年1月31日诊。

服前方后血压下降,精神、食欲均见增强,大便每日1次,脉亦缓和,但舌质红、花剥、液欠。前方增育阴柔养之品。

处方: 原方加桑椹子12g,元参6g。

【按】肝阳偏旺,风火上扰,取用菊花、石决明、桑叶、夏枯草、钩藤平肝潜阳,并加入介类潜阳之品;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阳盛易致阴虚,故补虚选用人肝之枸杞、桑椹、元参; 头眩加用蒺藜、灯心安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验方连载——续高血压之处方两首
心脑血管病传承老药方——平肝潜阳汤,降压的一剂良方,建议收藏
原发性高血压的艾灸方法
临证治疗高血压,镇肝熄风效堪夸
中医治疗高血压(医案)
高血压不寐的中医辨治与用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