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里最后一位木匠

中国人就对木头一直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从鲁班造锯开始,我们的生活就和这种重塑性极高的材料息息相关。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人李永革

李永革被称为“故宫最后一位木匠”,常年在故宫隆宗门对过儿的小院子里工作。他所呆的部门叫做“修缮技艺部”,李永革也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守着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一转眼就是四十年。

时光旅人·与古代匠人对话

李永革传承技艺的全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项技艺的创始、传承基础就是紫禁城里9371间宫殿,约23万平方米建筑群。

传统中式木工工具基本上是以各种尺寸的锯齿、刨子和凿子为主。而这些简单的工具在李永革的手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奇力量。

故宫历经百年风尘洗礼,有些地方可以算的上是“危楼”一座,李永革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危楼”重新生机。

在一次采访中他曾提到:“修过多少房?数不清。干过最大的一个工程肯定是太和殿。”太和殿,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作。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修缮难度可想而知,但李永革愣是凭着他那股子拧劲儿,一点一滴地遵循着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手法,从搭木、挖瓦、上漆到最终的彩绘,一样一样地慢慢完成。

揭开尘封已久的瓦砾,穿过时间的阻隔,李永革用手艺中与古代匠人对话。

一眨眼,一辈子

年轻时的李永革在工作中

李永革总喜欢说一句话:“要懂规矩,无论谁来修故宫,都得按故宫的规矩办。”这是这行传下的规矩。

刚到故宫报道的第一天,19岁的李永革还是个常年住在鼓楼胡同里的愣头青,也就是从那天开始,19岁的李永革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第三代木匠。当时挑大梁干活儿的是赵崇茂等故宫第二代工匠。

当时,讲究的是“革命同志式的关怀”,不兴磕头拜师“封建迷信那套”了,李永革就跟着赵师傅干活儿,没磕头、没鞠躬。

当时的老师傅也总会提起自己拜师学艺时的那些事,还时常给李永革开小灶,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徒弟变成了师傅,技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没退休时,李永革一有空就带着人在故宫里转悠。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健康他都看在眼里。

宫墙里那一座挨着一座的大殿,因为挥洒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春,总在朝阳中熠熠生辉。

这样一眨眼的光景,就连李永革没想到这座红色宫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居然读了一辈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宫木匠李永革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八大作(4)木作
“修故宫的人”李永革:干了一辈子总觉得没干够!丨对话时间
故宫600岁生日背后,真正的大国工匠!
中国古建筑丨官式古建营造技艺传承
官式古建营造技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