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为什么家家户户都种枣树?

鲁迅说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树可以说是在北京的“乡土植物”了,老北京都喜欢在院子里栽上几株,春可赏花,夏可乘凉,秋天来了,便可打枣吃果。

北京和枣:三千年的不解之缘

枣树,和西瓜、石榴这种“外来妹”不同,作为土生土长的“崽”,三千年前就已经生长在华夏大地上了。

《诗经·豳风》 中就有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枣,可与主食五谷之一的“稻”并举,枣子在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在重要性可见一斑。

战国时期,今北京属燕国,《史记》中有记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

《战国策》也有相关记载称,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攻秦之时,向燕文侯分析燕国的优势,其中就说到燕地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此所谓天府也。”

在古代,“枣”被视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和“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同等重要,历代都提倡广植枣树

金世宗完颜雍就把种植桑枣列入田制,规定每户必须栽种其土地的十分之三,并且要求除枯补新,不能缺少。对不栽或栽不足数的就会严加处罚。

元代也有“每丁种桑枣廿株,性不宜者,听种榆柳等,其数亦如之”的规定,可见朝廷对“桑枣”的重视。由此,元朝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枣专著《打枣谱》,共记载了73种枣,其中就包括京郊的密云枣

密云的枣 图源@北京黑龙潭风景区

明清时期,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京畿等处,枣树遍植。对破坏枣树或依仗权势强占他人枣树的,朝廷依旧严惩不贷。

据《燕京旧闻录》记载:“乾隆年间有盗伐御道旁枣树为薪者,被缉拿后重杖二十罚银三十两,令其补种百株。”

北京和枣有关的地方

正是由于历代的政策,枣树在北京十分普遍,以枣树为名字的胡同地名也不少,如:枣树大院(东城报房胡同,现已取消)、枣树林(崇外国强胡同,现名天龙西里)、枣树胡同(西城未英胡同北段路东)、枣林大院(西城府右街中段路西)、枣林胡同(宣外永光西街西头路西)、枣林街枣林前街枣林后街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枣林前街”。

枣林前街西段 图源@邱崇禄本人照

  • 最美:唐代古刹“枣花寺”

在如今西城的白纸坊,有唐代古刹崇效寺旧址。据传明代时,寺周围有枣树千株,因此有了“枣林儿”之名。

元至正初,以唐贞观元年所建佛寺赐额崇效。嘉靖辛亥,太监李朗于寺中央建藏经阁,阁东北有台,台后有僧塔三,环植枣树千株。

——《京师坊巷志稿》引《析津日记》

崇效寺大悲殿旧影 图源@邱崇禄本人照

清朝,崇效寺香火不绝,名流竞游,有不少传世诗作。

缭垣途转曲,入寺淖初干。尚有残僧在,同寻断碣看。

白花秋细细,红枣晚攒攒。更上荒台望,遥看五髻盘。

——朱彝尊《晚过崇效寺》

扑枣僧寮隔市尘,纵横墨迹照秋旻。——王觉斯

柳市城闉(yīn)百尺居,枣林街里一囊香。——龚合肥

清康熙年间,王士祯见这里每年春天枣花盛开,香风阵阵,称之为枣花寺。


蔌蔌衣巾落枣花

清代,“枣林儿”逐渐形成街巷,称枣林街。民国以后,分别称为枣林前街后街。解放后枣林前街一带尚有枣林少许。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上的崇效寺、枣林前街、枣林后街

  • 最老:京都古枣第一株

如今,西单石虎胡同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内,有一株植于明代、高龄600岁的古枣树,树高达15米,干周长达3米,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人称“京都古枣第一株”。

民族大世界还未腾退时拍摄

这株古枣,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小石虎胡同31号和33号,从明代的常州会馆、崇祯皇帝“以天下听先生”的宰相周延儒府第,到清代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吴额附府、曹雪芹曾任临时教习的右翼宗学、绵德贝子府;

小石虎胡同31号和33号俯瞰图

宅主人从绵德后人到纪晓岚的老师裘曰修,再到民国议长汤化龙;宅子从“凶宅”到国立蒙藏学校和大师群集的“新月沙龙”;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檐角的鸱吻 图源:@家在北京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正房内的鸟笼 图源:@家在北京

80年代中期到2013年,这里又是许多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来西单必逛的商场——民族大世界

90年代繁华的西单商业街 右侧有民族大世界的标牌

民族大世界 左侧或为那株“京都第一古枣树”图源@京西走马_

如今,民族大世界已经腾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正在修缮中。

正在腾退的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红学大家周汝昌说:“院里的一株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此处右翼宗学是如今曹雪芹在北京唯一没有争议的生活遗迹,因此得到众多红学家的格外看重。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背后不乏这些红学家的奔走和呼吁

虽号称“京都古枣第一株”,但其实这样的枣树在北京城内,还有两株,分别位于演乐胡同92号院花市上堂子胡同14号院

左图:市园林绿化局 右图:@京西走马_

尤其是上堂子胡同14号院(今花市枣苑小区)里的酸枣王,三人合抱都抱不过来,有800多年的树龄,那才应该是真正的“枣树王”。

  • 最神奇:文丞相祠的“指南枣”

除了上述枣树王,北京城里最著名的枣树,要数文丞相祠的“指南枣”。文丞相祠位于府学胡同,院内的古枣树高9米,冠幅达7米多。

文丞相,即文天祥,南宋抗元名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必没有人不知道。

1278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后囚禁于大都兵马司土牢达4年之久,被杀时仅47岁。为纪念文天祥,明洪武九年(1376年),按察副使刘崧在府学之左建起了这座文丞相祠

何谓“指南枣”?在于这株古枣所有的枝干都向南生长,并且与地面形成45度角,完美诠释了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民族精神。

相传,这株枣树是文天祥被囚时亲手栽种的,他在被杀前曾面南而拜,作有“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的诗句。

北京的枣:品类繁多 记忆深刻

北京的枣树品种繁多,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了不下十种枣:

都门枣品极多,大而长圆者为缨络枣,尖如橄榄者为马牙枣,质小而松脆者为山枣,极小而圆者为酸枣。又有赛梨枣、无核枣、合儿枣、甜瓜枣、外来之密云枣、安平枣,博野、枣强等处之枣。其羊枣黑色,俗呼为软枣,即丁香柿也。

不过,最为大家熟知的还是'无枣不郎家园'的郎家园枣、“鲜食枣类之首”长辛店白枣、形似童年玩具“尜尜”的“尜尜枣”。

长辛店白枣

可以说,这些种类的枣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老北京人和那些曾在北京寓居过的人士。

  • 梁实秋:绿叶青枣寄深情

梁实秋的女儿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就曾说到,她曾在内务部街20号(梁老原来在京的居所),折了一枝带着青枣的枣枝(郎家园枣),让妹妹带到了台北,梁老感动得老泪纵横,把枣拿酒泡起来了。

梁实秋

过了一个月,梁老来信告诉她:“文茜,你给我带来的枣儿,我已经给它泡红了,已经能吃了……”

  • 萧乾:跨海枣核故园梦

前有折枣泡酒的梁实秋先生,后也有枣核试种的萧乾先生的朋友。

《枣核》一文中介绍,萧乾先生帮在海外生活的同窗带了几颗生枣核。这位华侨在带萧乾参观后花园时,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一石一树,感慨良深地说:“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北京名枣濒临灭绝

但是,由于环境和历史因素,北京的枣树“命运多舛”,一些名枣甚至几度濒临灭绝。

尤其是被誉为北京“老滋味”的郎家园枣,当初有多兴盛,后来就有多没落。在1985年朝阳区的全面调查中,调查员们跑遍了全区,也只找到了48棵。

郎家园枣

后续推广中,又先后赶上引进冬枣、非典、粮食推广……再加上环境变化和枣树种植经验缺乏,虽说“桃三梨四杏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但在种植初期,挂果率很低。

幸而,通过后续种种抢救措施,一些名枣逐渐恢复种植,有的规模甚至达到了上千亩尜尜枣苏子峪大枣密云金丝小枣红螺脆枣马牙枣大白枣等名枣都已成为京郊各区的绿色名片。

十三陵的马牙枣

秋风初起,青枣挂红,你是否想起儿时一起打枣的伙伴,是否想起春天的枣花香,是否想起冬天甜美酥脆的挂拉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5.10.30 北京 东城 府学胡同(顺天府学与文丞相祠)
北京文天祥祠
10条北京最美街巷,您都逛过哪一条?
精彩绝伦的铅笔画
钟永新·北京访旧录(3)访北京文天祥祠旧址感怀(2014)
在北京看老树--肖复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