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凝结陈寅恪先生一生思想的碑文

陈寅恪先生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在碑铭中,陈寅恪先生提出“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是“真理因得以发扬”的前提。

“俗谛之桎梏”,不仅指客观环境的限制,也包括学者的主观障蔽,即“以心为形役”的作茧自缚。

1930年陈寅恪先生写有《阅报戏作二绝》,其一云:“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虽为戏笔,却给无法“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文人学者画了一幅像。

几十年来,学术界对碑铭中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宝贵却也最漠视。但是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这种思想精神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

胡适先生常常引用宋人杨万里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以此来鼓舞学者要有志气、有信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界自身的进步发展,这一真理必将得以更好地发扬。

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见《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文集之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自由,毋宁死| 《陈寅格的学说》
科学的根基,创新的魂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断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葛兆光·陈寅恪的三重悲剧 最是文人不自由陈寅恪的三重悲剧 最是文人不自由
陈寅恪:论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