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想者|周山:论名头不如孔子,论手艺不如鲁班,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墨子

【编者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诸子”中,对墨子的谈论相对较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山看来,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阶级的伟大导师。墨子倡导的那些平民智慧,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以下是他在崇明区图书馆的演讲


你知道墨子吗?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摇头,有些年轻朋友知道他,可能还是通过几年前一部名叫《墨攻》的电影。在今天,墨子的名头远不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来得响亮。但是在2500年前,墨子主张的平民思想,与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分庭抗礼,成为当时显赫的学问,墨翟本人也因此被平民阶级尊称为“墨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阶级的伟大导师。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谈谈墨子的平民智慧。

【“墨家”是怎样一支队伍?

在250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长时期的持久的战争,周王朝建立初期分封的70几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经过数百年的兼并战争,数量越来越少,大国强国的规模和力量则越来越大,到了战国时期,已仅剩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此时的战争规模,动辄几千辆战车、几十万军队。

与此同时,贵族阶级的奢华生活,造就了一大批从事服装服饰业、饮食业、建筑业等方面的工人技术队伍。战争双方的攻防所需又造就了军械工业、建筑工业等方面的大量工人技术队伍。其中,有两位最负盛名的杰出代表,一位叫公输般,一位叫墨翟,都是鲁国人,都是木匠。在木工技术方面,公输般可能更胜一筹,所以获得了“鲁班”的称号。墨翟虽然在手艺上稍逊一筹,但他曾在儒家学馆里读过书,有思想也有责任感。他创建了“墨家”,这是一支人数众多、充满活力、影响极大的队伍,因为有墨翟思想作为旗帜,有从事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专业团队,所以在学术界也享有盛名,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家的理论著作,流传至今的有53篇,其中大部分是墨翟的讲座、谈话记录,如同孔子的《论语》。记录墨翟思想的这些文章,每篇都有一个标题,内容紧扣主题,系统地展示了墨翟的平民智慧,比《论语》更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另有六篇文章,出自墨家队伍中专门从事科技理论和逻辑理论研究的团队之手,其中被冠名为《墨经》的四篇文章,涉及数学、力学、光学、机械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定义性的表述,与现代科学概念很接近,体现了2500年前的先人在科技方面所掌握的最卓越的先进文化。另两篇名为《大取》、《小取》的文章,展示了古代先人在逻辑思维方面的最高成就。

与现代科学相比,由墨家专业团队撰写的六篇“卓越著作”所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和逻辑思想,显然只能作为学术史的研究对象;但是,墨子倡导的那些平民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为政之本:尚贤】

鉴于战国初期的政治弊端,墨子主张贤人政治。他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为政者的首要任务,便是“众贤”,即招揽贤人。

“众贤”必先识贤。墨子的择贤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三条标准,缺一不可。确定了“贤士”的标准,墨子提出了一个“众贤之术”:“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还要遵循一个原则:不辟贫贱,不辟疏,不辟远。这一原则,可以使那些“虽在农与工肆之人”都有被选择的机会。这一“众贤”原则,反映了墨子这位出身平民的知识分子企图改变社会政治被贵族阶级垄断的一种强烈愿望。

“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的众贤之术,落到实处,就是“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翟说:“爵位不高,则民勿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授予贤者这三件东西,不是为赏赐其“贤”,而是要他把政事办好。高官、厚禄、权力,是冲着“欲其事之成”而来。 “贤士”的爵、禄、权之高下多少,最终还要取决于“功”即办事效果而论定。在这样的用人原则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无论出身贵贱,都有从政的机会;无论职位高低,都有下台的风险。

墨子又进一步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角度,阐述“尚贤”为“政之本”的道理。他说:“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这就从另一方面表明:一个社会的安定或动乱,反映了这个社会由哪一类人在“为政”。

贤人也有高下之分。根据贤人能力的高下、大小,分为“贤者之治国”、“贤者之长官”、“贤者之治邑”等三个层面。贤人能力最强者,所司职责,便是“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其“为政”能力的衡量标准是“国家治而刑法正”。治理一方的行政官员,是贤人能力较强者,所司职责,便是“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果之利,以实官府”,其“为政”能力的衡量标准是“官府实而财不散”,确保政府的正常财政收入。治理一邑的行政官员属于贤人能力较小者,职责是“早出莫(暮)入,耕稼树艺聚菽粟”,其“为政”能力的衡量标准是“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尚贤”还要向实在处发展,走向“尚同”

“尚同”就是崇尚同一。同一什么?同一“义”即思想认识。“同一”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同一,而是上、下级之间的同一,是“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与“上”保持同一的前提,就是“上”必须是一个贤者。离开了“尚贤”这个前提,“尚同”便成了盲从。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还不是“尚同”的全部内容。下级官员乃至天下百姓,在是非问题上要与天子保持一致的同时,还有“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的义务。对上级的过失、过错及时加以进谏规劝,是为了保证上级决策的正确性;查访发现有善人善举及时向上级推荐,是为了提高“尚贤用能”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上级对下级“赏善”时的准确性。这里强调了上下之情的通畅。

从“尚贤”到“尚同”,达到天下大治。这就是墨子主张的“为政”之道。

【消费观念:节用】

工匠出身的背景,决定了墨子的价值观念崇尚实用,消费观念崇尚节用。

《墨子救宋》白描连环画

墨子说,古代的“圣王”建筑宫室,有一定的法规:宫室的地基高度,足以避潮湿;宫室的四边,足以挡风御寒;房室的顶足以御雪霜雨露;宫室内部的墙壁高度,足以区别男女之礼。建造房屋的标准,是便于生活,不是为观赏。他批评“当今之主”即战国初期的那些诸侯们建造宫室,“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蕉刻镂之饰”。用老百姓的“衣食之财”,去营造、装饰豪华宫室以供自己享受,不仅无实用价值,更因为横征暴敛,引起老百姓的不满而致反抗,结果是“国贫而民难治”。

墨子还从衣、食、行等三个方面,针对时弊进行了分析。

衣服的实用性,只有六个字:“适身体,和肌肤。”然而,“当今之主”却 “以为锦绣文采靡晏之衣,铸金以为鉤,珠玉以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竭尽钱财、劳力,全都是无用功;做出来的衣服,不是为了身体,而是为了好看。

饮食的目的,“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而当时的诸侯们却从老百姓那里暴敛钱财,“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的诸侯面前陈列美味佳馔数十道,排列长达丈远,以致冬天因来不及食用而美食冻成了冰,夏天因吃不完而美食腐坏变了质。

制造“舟车”的原则是“全固轻利,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而诸侯们制造舟车,却在“全固轻利”之外,又“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妇女放弃其纺织本业,去修饰文采;男子离开耕稼本业,去刻镂舟车,以致人民饥寒。

“节用”,不是有物不消费,而是“去无用之费”。 “节用”可以使国家乃至天下的财富成倍地增长。国家、天下的财富成倍增长的途径,不是掠夺邻国的资源,扩张自己的领土,而是在自己的国家中,实行“节用”,即去除一切无用之费。

墨子的“节用”思想,还涉及对周礼的另一重镇——丧葬礼仪的批评

  • 一是对“厚葬”的批判。王公大人死后,“棺橔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诸侯死了,不仅把库府掏空,金玉珠玑堆满死者周围,还在坟墓中埋藏车马以及死者生前喜好的各种鼎鼓器皿、戈剑羽旌齿草等物。更有甚者,还要杀活人随从于地下。墨翟“细计厚葬”,得出的结论是:厚葬不是葬送死人,而是埋葬活人的财富

  • 二是对“处丧之法”的批判。按周礼处置丧事之法,悲泣的程度、披麻戴孝的情状、守孝期间的住处、睡处的标准,乃至饮食的多少、衣服的厚薄,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效果,是要活着的亲人达到面目憔悴、神志恍惚、手足无力的程度,以为孝,以示仁。“上士”操丧,要求更高:必须别人搀扶,才能站立起来;必须依赖拐杖,才能行走。墨翟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体力薄弱到这种程度,王公大人必然不能“早朝”,士大夫必然不能治理政务,农夫必然不能早出晚归、耕稼树艺,手工业者必然不能修船造车制作器皿,妇女必然不能早起晚睡纺纱织布。

  • 三是对“久丧”的批判。按周礼,居丧时间有统一规定,如“君死,丧之三年;父母死,丧之三年,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依次还有兄弟、伯父、叔父、姑母、舅父等人,各有数月之期。将这些需要居丧的人数加在一起,人的一生之中,为亲人居丧的时间之久,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墨子明确提出了一套短丧节葬的设想:“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复恶”。下葬之时,坟墓深浅适度,墓地仅三尺之广。“死者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

墨子提倡“节用”,从实用角度而言,可以为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直接的好处;从政治角度而言,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节用”看似简单、平常,实际上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墨子有这种思想,却没有为政一国、为政天下的机会。所以,他的节用思想,只能在墨家影响所及的社会底层,起到一些移风易俗的作用。

战国画像砖

【现实关怀:兼爱】

尚贤、节用,是社会步入安定的必要条件;仅仅这些条件还不足以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于是,墨子又寻找到决定社会治乱的充分条件:“兼爱”。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社会越来越动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起不相爱”。

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故亏父而自利”;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故亏兄而自利”;大臣爱自己,不爱君王,“故亏君而自利”。推而广之,从盗贼乃至于诸侯,一切动乱,皆根源于此:“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因为只爱己而互相侵害,普天之下,自然也就没有一块安定的土地了。

莫子认为,因爱己而利己,因利己而害人,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为此,他开出了治乱的良方:“兼相爱”。

“兼爱”,爱所有人。墨家有一个著名的命题:“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爱人,待周爱人然后为爱人。”即便只骑一匹马,不必骑遍所有的马,就可以说骑马了;若要说“爱人”,必须爱所有的人,才可以说 “爱人”。这个“人”,不仅指父母、兄弟等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包括没有亲缘关系的天下所有人。兼爱,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这一种爱,与孔子倡导的“仁爱”有明显的不同。孔子的“爱人”,是分别亲疏远近的差等之爱,即首先爱父母兄弟,然后一层一层地扩大外延

墨子认为,如果爱父若爱其身,或爱子若爱其身,也就不会有不慈不孝的事情发生;如果爱臣若爱其身,或爱君若爱其身,也就不会有不仁不忠的事情发生。推而广之,“视人之室若其室”,谁还会去偷窃?“视人家若其家”,谁还会去作乱?“视人国若其国”,谁还会去侵略别国?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这种和谐安宁的社会,便是墨子所憧憬的理想社会。

“兼相爱”仅仅停留在爱人的层面上是不够的,“兼相爱”的真正目的是从互爱中获得好处即“利”。离开了“利”谈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就没有什么意义。倡导“兼相爱”,是因为这种爱能给人带来“利”:兼相爱的结果,必然是“交相利”。用现代人的话说,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获得“人人为我”的回报。墨子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兼相爱”必然导致“交相利”的理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爱别人,不是为了图报,但是必然有回报。正如同憎恶人,决不是为了让别人也憎恶自己,但是必然会导致别人也憎恶自己这一结果。

墨子的 “兼相爱”理论,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其中,既有人表示怀疑,也有人表示反对。表示怀疑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固然是好事,但是真正做到天下人都互相爱护,实在太困难了。墨子认为,难与不难,就看统治者是否提倡“兼相爱”。他举例说,攻城野战,为了名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天下百姓都感到为难的事,但是只要君王喜欢,民众还是可以做到的。何况“兼相爱”能互相得利,参加野战只会牺牲自己而并不能得利。所以 “兼相爱”困难的根源,不是“兼相爱”的理论不对,而是君王并不把“兼爱”之事落实在行动上。天下之人因为君王喜悦而能不惜生命去做不利于己的困难之事,“兼相爱”于己于人都有“利”,如果君王们也都赞成,那么,天下之人都能“兼相爱”又有什么困难?

有人认为,当把精力物力投入到对别人的爱时,必然会妨碍自己亲人的利益,妨碍子女对父母尽孝道。墨子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当我做到爱护帮助别人的父母亲后,别人也同样会报答我,帮助爱护我的父母亲。我孝敬别人的父母亲时,别人也会孝敬我的父母亲。他援引《诗经·大雅》中的两句话:“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证明他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与先人观念是完全一致的。

【当代价值:人应该怎样活着】

自从人类有了思维能力,脑子里就有两个问题挥之不去: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第一个问题,无论多么伟大的思想家,都说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第二个问题,人人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每日每时,都按照自己的答案生活着。

尚贤、节用、兼爱,是古代伟大的平民思想家墨子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活着的答案,也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三样东西

崇尚贤能的第一个落实处,是人人都应该努力“为贤”。做贤人,不做小人,更不做恶人。在现实社会里,不可能人人都是贤人;但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宁,一定需要人人都有“为贤”的努力,这是任何一个和谐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怎样活着的要求和期待。崇尚贤能的第二个落实处,是让贤能之士成为社会的管理者。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非墨子当时所处时代可比,但崇尚贤能、唯贤是用却不该被淡忘。2500年前墨子所表达的尚贤智慧,对于当代人应该怎样活着的人生观、对于政府选拔干部的途径、原则,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作为个人须加强“为贤”修养,作为组织须把握“用贤”原则更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是:官无常贵,无能则下。即便官员不腐败,也同样面临淘汰的压力。汉代以后,各州县建“乡贤祠”,首先供奉的是生前有作为的官员,目的也是要求地方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腐败的官员必须清除,能力低下不作为的官员也必须淘汰,这是提升干部队伍的质量和活力的重要保障。

社会发展了,物资丰富了,人应该怎样生活?是 “富贵不能淫”还是“温饱思淫欲”?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开国领袖毛泽东,稿酬储蓄百万元,然而一套中山装穿了20多年,床单、内衣、袜子打满补丁。今天,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一件衣服穿20多年的情况几乎已看不到了,而且也没有必要刻意效仿,但是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弘扬。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奢侈的公款消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铺张的个人消费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比如,在一些地方,婚宴至今仍沿袭着“三层楼”的做法,即每一桌二十几道冷盆热炒加两汤,盆上叠盆,通常一大半菜吃不完,还要连吃二、三天,每天剩下的菜数量惊人。墨子的节用智慧,应成为我们耳畔的长鸣警钟。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应该怎样活着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人奉行一切向钱看的理念。大街上,老人摔倒了究竟扶不扶,竟然成了一道难题。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智慧,正是改善当下社会人际关系的一贴良药,为营造一个“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社会提供文化传承的理论根据,也是我们拍着胸脯壮言“人应该这样活着”的文化自信。

正是上述这些平民伦理价值,成为今天读墨子的充分理由。

当然,作为战国初期手工业工人思想家,墨子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其平民智慧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在等级森严的贵族阶级统治下,农民与手工业者,即便经过努力成为贤人,也只能是极少数人走上仕途,因而不可能替代贵族成为“国之本”。以实用为原则的节用主张,对贵族阶级奢侈的生活方式展开了批判,但是对古代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音乐绘画艺术审美价值的轻视甚至否定,难免会使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黯然失色,庄子就认为,墨子的节用思想有违天下人的爱美之心。理想化的“兼相爱”,付诸实践何其难,所以庄子要发出“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的感叹;而且,将“兼相爱”的实现寄托在君王的觉悟身上,恐怕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种天真的幻想。


【思想者小传】

周山1949年生,上海市崇明区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周易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逻辑史论》《近现代的中国名家研究》《周易文化论》《读易随笔》《周易的故事》《中国学术思潮史》等。最近十几年注重于中国文化重心当代转移的研究,发表有《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重心的转移》《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等论文和演讲。(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题图说明:墨子画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题图:颜宝臻 绘 图片编辑:邵竞

文/周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案:兼爱
兼爱与仁爱的辨析
百家争鸣, 浅析墨家后来销声匿迹的原因
墨子
墨子及墨家思想
达致和谐:墨子的兼爱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