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致忠先生《通鉴纪事本末》简论

《通鉴纪事本末》的纂修缘起

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序》中尝言:“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受诏编集《资治通鉴》,既成,又撮其精要之语,别为《目录》三十卷,并上之。晚病本书太详,《目录》太简,更著《举要历》八十卷,以适厥中,而未成也。”(朱熹《晦庵集》卷七十五)意谓《资治通鉴》修成表进后,连司马光自己也觉得卷帙过于浩博,常人难以卒读,何况皇帝!故又动手编纂《目录》三十卷,一同奏进,以期皇帝可以擇要乙览。待到晚年,又嫌《通鉴》本书太详,而《目录》太简,遂再撰《举要历》八十卷,以期适中,然天年不永,未竟而终。南宋绍兴初,虽有胡安国就司马光《举要历》遗稿加以补充,并被誉为文愈约而事愈备,但仍未能达到事贯时通之效。孝宗乾道中,又有袁枢起而纂修《通鉴纪事本末》,始令《资治通鉴》有了可读门径。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属福建)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厚望。孝宗隆兴元年(1163)试礼部,词赋第一,授温州判官,教授兴化军。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就除太学录,出为教授,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提出修史“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宁宗朝尝知江陵,种木数万株,以固江堤,民德之。累官工部侍郎。后为台臣劾罢,奉祠家居。又有《易传解义》《辨异》《童子问》等行世。

《宋史·袁枢传》谓“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因知此书之作乃因袁枢感到《资治通鉴》卷帙浩博,披览难得其径。

其实袁枢纂修《通鉴纪事本末》,不光是因为《资治通鉴》卷帙浩繁,应当删繁就简,亦因《资治通鉴》乃编年体史书,其固有缺点,只是小修小补,难得成功。所以袁枢率先考虑的,盖是先从体制体裁上下手,大胆创新,否则别无出路。我国史书历有二体:编年、纪传。“以年系事,详一国之治体”,盖本《春秋左氏传》;“以人系事,详一人之事迹”,蓋权舆于司马迁《史记》。两体各有短长。而编年体史书虽可“以年系事,详一国之治体”,但“世远事繁,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者,往往有之。学者寻究其事,欲即始见终,不可骤得,不无遗憾”(明焦竑《焦氏澹園续集》卷一《刻通鉴纪事本末序》)。枢“乃自出新意,因司马光《资治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包括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于史家二体之外,别为一体,实前古之所未有也”(《四库全书总目·通鉴纪事本末》提要)。可见袁枢之所以䏻将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缩写成四十二卷的《通鉴纪事本末》,正是这种敢在史体上大胆创新的结果。宋杨万里尝言:“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乎其明。”(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七十八《袁机仲通鉴本末序》)说的大概就是这层意思。杨序还说:“予每读《通鉴》之书,见事肇于斯,则惜其事之不竟於斯。盖事以年隔,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海之茫,盖编年系曰其体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所以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成,首先是他敢在“编年”与“纪传”二体之外再创一格,名之曰“纪事本末体”。如果没有这一格之创,仍在编年体《资治通鉴》窠臼中打转转,谅永远不会有《通鉴纪事本末》的产生。

《通鉴纪事本末》的第一个刻本

国图所藏宋严陵本《通鉴纪事本末》卷前有抄补宋章大醇所写的序文一篇,文曰:“袁公惠后之意深矣,学者能因《本末》而详之于《通鉴》,因《通鉴》而博极于群书,庶无负袁公类聚之旨。……是书刊于淳熙乙未,修于端平甲午,重修于淳祐丙午”。乙未,乃淳熙二年(1175)。这一年,《通鉴纪事本末》初刻于严陵郡庠。严陵即严州,今浙江桐庐,境内有严陵山,又称富春山,山有两台,相传汉严子陵曾垂钓于此。章序后有“待省进士、州学直学兼钓台书院讲书胡自得掌工”;“承直郎差充严州州学教授章士元董局”任事者衔名,表明此书之刻是由这两个人具体操办的。此为《通鉴纪事本末》第一个刻本。此本框高19.2 厘米,宽15.4 厘米。每半13行,行24至30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国家图书馆藏有全帙,另外还有国图、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市委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博物馆等,还藏有多寡不同的残帙。

《通鉴纪事本末》的天下之善本

重新校刻此书,并被称为天下之善本者,乃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赵氏刊本。

:字德渊,号节斋,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居湖州。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主管官告院、将作监主簿,差知嘉兴府,迁知大宗正,兼权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寻爲都官郎官。端平二年(1235)为两浙转运判官,三年除知庆元府,拜司农少卿,兼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嘉熙初,与宫观,三年(1239)起为浙西提点刑狱。移知平江府。淳祐元年(1241)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拜司农卿兼知临安府,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官,权兵部侍郎。二年,迁户部侍郎。三年,权户部尚书。四年,除户部尚书。五年,除吏部尚书。八年,提领户部财用。依旧兼知临安府。十二年,知绍兴府,为浙东安抚使。宝祐三年(1255)知平江府。景定元年(1260)致仕,卒。特赠少师,谥“忠惠”。《宋史》本传说他“所至急于财利,几于聚敛之臣矣”。如此一位赵宋宗室、终生为官、贪得无厌的封建士大夫,竟䏻自掏腰包,校刻《通鉴纪事本末》,为书林增添了一段佳话,并亲自写了一篇刻书序云:

《通鉴》一书,于治道最切实,诸史之精华,百代之龟鉴,古未有也。神宗皇帝深所爱重,赐‘资治’之嘉名。且命经筵进读,历朝宝之,永以为训。近世建安袁公复作《纪事本末》,区别条流,各从其类,岂求加于《通鉴》之外哉!盖《通鉴》以编年为宗,《本末》以比事为体。编年则虽一事而岁月辽隔,比事则虽累载而脉络贯联,故读《通鉴》者如登高山,泛巨海,未易遽覩其津厓。得《本末》而阅之,则根干枝叶绳绳相生,不待反复它卷而瞭然在目中矣。故《本末》者,《通鉴》户牖也。袁公之为是书,其殆司马文正之疏附先后也欤!

于淳祐壬子退而里居,四年之间熟得繙阅。每见世道开泰,君明臣良,百度修举,四夷宾服,使人忻悦爱慕。至若叔世末造,贤愚倒植,纲颓紐解,外阻内讧,使人感愤叹息。要其指归,治未始不由于任君子,乱未始不由于亲小人;安未始不由于固民心,危未始不由于困民力。忠实事上者未有不昌,姦谀欺君者未有不亡。公廉宏济者,奕世流芳;贪刻暴殄者,子孙贻殃。天道人事,其应靡忒,参稽源委,可以昭劝诫于方来。是书之关于世教亦大矣。严陵本字小且讹,乃易为大书,精加雠校,以私钱重刊之。非特使老眼训子弟,庶与四方朋友共之云。宝祐丁巳秋七月朔,古汴赵德渊谨书。

序中道出了他校刻《通鉴纪事本末》的动因及剞劂此书的来龙去脉。丁巳,乃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故此书版本应定为“宋宝祐五年赵氏刻本”。此本框高25.3厘米,宽20厘米。每半叶11行,行19字,白口,左右双边。其时雕版凡“四千五百八面”(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五《大成门》)。惜版成之时“士学陋,艺苑芜,此版束之高阁者四十馀年”(清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二引证元陈良弼《通鉴纪事本末序》)。“又惧其为势家所夺也,秘不示人”(元陈良弼《通鉴纪事本末序》)。“节斋之孫(赵)明安置之嘉禾学宫”(清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卷一)。一日明安“过嘉兴,谒学宫,见宣城陈良弼。叹曰‘吾有托矣,庶几不負吾祖之用心矣’。出所藏版示之曰‘昔有云间好事者,出中统钞三百定求市,吾不忍售,恐流散不䏻久传也。若置之家禾学宫,偿半值亦无憾矣’。适御史宋一斋、佥宪邓善之临是郡,闻之曰‘有补文治,其速成之’。学宫适助创试闱之費,力不䏻如赵所需,乃出中统钞七十五定偿之。时延祐六年三月事也”(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五)。看来什么事情的成败得失,皆有其因。宝祐五年赵氏为警示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 ,自己出私钱校刻《通鉴纪事本末》,以资借镜。但版片刻好之后却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也是其势使然。到元延祐六年(1319)却有陈良弼者出,整理旧版,刷印其书。表面上曲折跌宕,实际亦有其必然。

陈良弼,字公辅,宣城(今属安徽)人。少辟宪史,有声誉,尝为嘉兴路儒学教授。此人律身教人,皆存古道。一钱斗粟,决不入私室。后调上元簿,坐伉直免。吴师道称其才。他教授嘉兴路之时,盖正遇元朝恢复科举考试铨选制度,正经正史之书重为举子们所必备,遂欲买下赵明安这套书版。但学宫赶上先要资助“试闱之费”,也就是刚刚恢复不久的科举考试的开支,只好再行减半,仅付赵明安七十五定中统钞,就获得了這套版片,遂将此版略加修补便敷墨覆纸印刷了,这就是所谓“宋宝祐五年刻元延祐六年嘉禾学宫重修本”。此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著录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谓“此本无良弼序,尚是延祐以前印本。唐子畏、叶文庄皆有藏印。又有叶德荣一印,文庄之子也。卷端题字云‘唐寅子畏家藏’”。虽未明题是宋时刷印,但实质是想表达这层意思。然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上图经编目核验,最后得出的结论仍著录为“宋宝祐五年刻元明递修本”,绝非宋版宋印。真正著录为“宋宝祐五年刻本”,也就是宋刻宋印者,乃清内阁大库旧藏,后拨交京师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其馀赵刻此书今仍流存于世者,皆为“宋宝祐五年赵氏刻元明递修本”。

此本有元陈良弼重修刷印序,序中称“节斋患严陵本字小且讹,于是精加雠校,刊版而家藏之,凡四千五百面(应是版)。可谓天下之善本也”。这套版片入明归藏于南京国子监,因其有精善之名,所以一再修补重印,直到明万历二年(1574),也就是距宝祐五年(1257)三百一十七年后,始有李栻起而重刻此书,足见宝祐赵本的影响之大。

明代修补此版重印大概进行过两次,一次在明正德十二年(1517),一次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今检此书卷八、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五,有十叶版心镌“正德十二年刊”或“重刊”字样。并记南监刻工“监生史享”、“监生杨采”、“杨东浙”、“何恺”、“监生陈谟”、“刘澜”等人之名;卷四十二的七、八、三十七、四十六的“董继思”、“张凤阳”等人,也都是正德时的南监刻工。证明正德时确曾修补重印过此书。卷七第十六叶上镌“嘉靖癸亥年”,癸亥,乃嘉靖四十二年,也证明到了嘉靖四十二年又曾修补重印过。今天我们研讨的这个传本就带有这些特点,表明它的确是明代修补后的重印本,故此本应定为“宋宝祐五年赵氏刻元明递修本”。

今查此本今仍存宋版书叶2250有奇,这便是此书难䏻可贵之处。此书部帙较大,但迄今首尾俱全,没有缺损,亦是难䏻可贵。此书开本宏朗,字大如钱,最便老眼。

北京保利拍卖最近上拍的宋刻《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全本,虽然经元明递修,但仍然保存有宋版约2251页,超过全书一半,非常难得,行方更指出此套书符合国家一级文物定级标准。

拍品详情

Lot 142|宋刻《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全本

宋宝佑五年(1257)赵刻本

(宋)袁枢撰 10函84册纸本

尺寸:32.5×24 cm

备注: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纪事本末类著录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

拍卖详情

拍卖行:北京保利拍卖

拍卖地点:北京国贸大酒店A厅(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

拍卖日期:2020/10/18|承接7:30pm开拍的上一专场

专场:宋刻《通鉴纪事本末》专场

预展详情

预展日期:2020/10/13 - 17

预展地点:北京国贸大酒店(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

来源:北京保利拍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作者:黄以周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黄以周等辑-卷二十七
文言百练:《通鉴纪事本末》序
通鉴纪事本末.宋袁枢(5卷)
读书笔记丨“策略分析很重要”
古籍《左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