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夜读——冬日读李娟



冬日读李娟

—— 《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读书笔记


  在京城寒冷的冬日里,我读完了李娟的四本书:《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简称《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

  北方的冬天,凛冽得一点都不掩饰。读这几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阿拉泰厚厚的积雪和无边无际的荒野,哪怕读的是春夏牧场。李娟的文字,给我的总是这种凛冽之感。

  李娟的文字,最早读的是《九篇雪》,是在天涯上读的,那时,她还是一个网络文学爱好者吧。后来读了《阿拉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一个人的作品读了这么多,于我也是不多见的。

  李娟的文字,依然是清新而克制。这四本书写的依然是阿拉泰,是她跟随两家哈萨克牧民四季转场的经历,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呈现出阿尔泰最后的荒野主人放牧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这是一系列描摹最后的荒野主人哈萨克民族择水草而居,四季转场的非虚构笔记,从吉尔阿特和塔门尔图到冬库尔,再到吾塞,李娟以质朴而又充满灵性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来自汉族人眼中的游牧民族世界,这也是一部哈萨克民族的时代挽歌。《羊道》系列主要讲述了跟随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和20岁的小伙子斯马胡力、15岁的小姑娘卡西帕一起,《冬牧场》主要讲述了她和50岁的居麻哥哥和嫂子以及他们19岁的女儿加玛一起,历经寒暑,在粗犷苍茫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游牧生活的日子。

  《春牧场》中大自然的分量最足;《前山夏牧场》里的人与动物,众生喧哗;《深山夏牧场》场景更加多元,人事向纵深发展。“羊道”三部曲整体节奏丰盈有致,似有草原的风吹过,每处转折都娉婷自然。《冬牧场》的描写一直给我这样的镜头感:四野茫茫,天地辽阔沉寂,风雪直刮人的脸庞,那个人独自走在风雪、大沙漠、天与地之间,久久地,越走越远,背影越来越小,甚至比缠绵草更小,可是这开阔的天地毕竟只有行走的一个人,所以尽管那人走了很久,身影却依旧看得见。多么孤独的人。天空下最大的静不是空旷的静,不是岁月的静 ,而是人的静啊,是无所适从的静、无孔不入的冷和漫无边际的孤单。就像她形容居麻独自一个人放羊的感受: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李娟在描述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她自己对于游牧生活的思考。大大咧咧的卡西,豪爽又孩子气的斯马胡力,勤劳而幽默的扎克拜妈妈,恬静温柔的加孜玉曼,好酒的居麻,尽责的好狗班班,还有不会说话的牛羊骆驼这些生命的共同点就是淳朴。

  一颗普通的糖果在这里也是闪闪发光的存在,被珍惜被仔细的舔舐回味。一套新衣服带来欢喜能抹去奔波的劳累。一本影集就是所有的消遣和回忆的寄托。一个锅盖在一天中被砸扁还原多次以充当不同的角色。一双新袜子就能带来自信。一场托伊就能成为冗长而单调的生活中最大的期待。衣着不用考虑搭配和时尚,生活在蓝天绿草中,只要尽可能的鲜艳和喜庆就很满足。疲惫的身体更能感受床铺的舒适,饥饿的腹腔更能感受到食物的抚慰。物质只维持着刚好可以生活的标准。正因为如此,才懂得珍惜。

  在这片荒野里,多平淡的事物,多渺小的事物,都显得新鲜而波澜壮阔。她写马儿深陷沼泽:这是世上最古老的牧场,在这里,活着与死亡的事情都会打磨去尖锐突兀的棱角。在这里,无论一个生命是最终获救还是终于死亡,痛苦和寒冷最后都一定会远远离去。浩浩荡荡飞行的雁群,高温中芳香绽放的馕,每天都会发生一次却每次都上演得如同生命中只有一次的母羊群和羊羔们的汇合,哈族人穿得漂漂亮亮的迁徙……每一样,都挟着巨大而感人的力量,把这里的困苦抹去,换上最欢欣雀跃的热情和希望,世世代代……

  最令人感到难能可贵的是其中的人性,如同雨天从云隙投进空地中的一束阳光,连雾气蒙蒙的森林也会俯视它。

  例如走在路上向骑马人问路,那些有马走得稍快的人,会迅速把问路的消息传递给其他人。例如路过牧民毡房,对方若是看见了自己,不管认不认识,都会邀请过去喝茶,因这是古老的习俗。更有“当汽车经过穆斯林墓地时,不管老的少的都会郑重地关闭音乐,等完全经过墓地后才重新打开。关掉又打开,也就几十秒时间,没有一次含糊”。在宽广辽阔的阿勒泰牧场上,景色如画,善良如光,轻而易举地凭借自身的美让身处都市的人向往不已。

  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最为纯正的游牧民族了,他们一年之中的迁徙距离之长,搬迁次数之频繁,令人惊叹。

  牧场生活是艰辛的。荒凉、贫瘠、寂寞、无助,年复一年,这就是牧人的命运。春天,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李娟这样写道:“羊的一生就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我们久居城市无法想象的存在,却在李娟的笔下清晰可见。

  这些渗透在李娟文字中处处可见的对自然景致的描写,常常让我联想起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的《在漫长的旅途中》,同样是高纬度的旷野地区,一个是北美的阿拉斯加,一个是中国的新疆地区。二者间有一种奇妙的共通,或许只有处在荒野地区的人们,才能对这种无边的浩淼深有体会吧。置身于这样的荒野之中,人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有那些“堆积如山的浩荡朝霞,有月晕的混沌夜空,阴沉沉的清晨”能够诉说这其中的无言:“大地是浅色的,无边无际。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属一样沉重、光洁、坚硬。”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奎屯,1999年开始写作。长期居住在新疆阿泰勒地区,与母亲、外婆等亲人一起,以开小卖部、做裁缝等为生,跟随放牧的哈萨克人而流转在广袤的北疆阿尔泰山区。同时,种葵花、养鸡、放鸭子、到森林里捡木耳,过着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生活,自由而宁静。

  但她不属于阿勒泰,她只是阿勒泰的一个漂泊者。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文字也始终纠缠在那样的生活之中、怎么写都意犹未尽,欲罢不能。所以她想记住阿勒泰的一切,所以她选择了羊道作为她记忆的支点。

  在阿勒泰遥远的山坡上平行挂满了上百条弧线,有序前行,丝丝入扣,这就是羊道。羊道,是羊群在牧场上走出的一条条的小路,它们纤细却又绵延不绝,就像牧人们的生活,看似枯燥、狭隘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足够传承几百上千年。羊道,是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生命中必经的道路,是大自然给他们安排的艰辛壮阔的迁徙之路,也正是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之路。

  国家地理杂志有一个项目,叫做EnduringVoice,意在挽留和记录濒临灭绝的语言和至今仍然在使用这些语言的人的生活。从这里我知道了原来世界上除了濒临灭绝的动物,也有这么多濒临灭绝的语言----也知道了,还有人像挽救濒临灭绝动物一样挽留它们。

  游牧生活终将消失,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李娟在这最后的时刻,给我们留下了“荒野主人”最后的游牧生活的记忆。

  寥廓的新疆孕育沉默的人,刘亮程是一个,李娟是另一个,对这两人,我都充满敬意。李娟的沉默通往世界和他人,在那里一切都新奇,一切都盈满;刘亮程的沉默则通往幽闭的心门,在那里一切都相似,一切都荒败。刘亮程,便是那个扛着铁锨四处“闲逛”的农夫,从杨树,到黑狗,到月光,经过他的眼,都有了气息,有了枯荣;而李娟,是那个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的山野姑娘,颠沛流离中,看生老病死。  

  这些年越来越喜欢隽永平淡的行文风格。之前读汪曾祺也是淡淡的,写吃、写玩。有时就是流水账一篇,规规矩矩地把事情写出来,依然妙趣横生。这大约是因为热爱生活的人心中有丘壑、有柴米,故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说,李娟写散文有种小说的写法,他是在评价那本《阿勒泰的角落》时说的,他说这些散文里经常会透露出一种短篇小说大师的风采。

  她肯定不是董桥式的散文,不是那种前世明月梦里打捞的风雅旧物人情,她没有华丽到浓艳的文字风格;她不是贾平凹、王安忆这些小说家,她没有那样强的作家气、文人气;她也不是野夫这样以沉重记忆为材料的冷调叙述;也不是毛尖、池莉这类女作家的城市生活小品;不是豆瓣系作者们的文艺气息旺盛。她谁都不是,她是李娟。

  她的文字干干净净,有风吹过,像牧场荒野的天空一样洁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题阅读|李娟的文字为何不惧时间的冲击
读书札记 | 李娟:阿勒泰的精灵
论李娟的散文写作
《新疆日报》 | 夏梓言:一条古老且悲壮、寂静且漫长的“羊道”
熬(深度好文)
再说“羊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