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小瞧这个河北小县城,它藏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东方美神

河北正定隆兴寺,

距离河北石家庄开车大约20分钟,

是 “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京外第一名刹” 。

正定县历史上曾与北京、

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称正定为“中国古建第一县”,

“我从未在如此小的地方、如此短的时间内,

亲眼目睹这么多历史古迹。”

而在保存着北宋建筑格局的隆兴寺里,

更聚集了一众瑰丽的国宝:

寺内的摩尼殿,被梁思成誉为

“海内外古建筑孤例”;

里面的倒座观音,

被鲁迅称为“东方美神”,

即使他却从未亲自来过这里;

大悲阁里的千手千眼观音,20多米高,

是中国最大的铜铸观音;

还有精美的明代壁画、

罕见的宋代木制转轮藏……

一条携手古建筑研究者丁垚,

一起来到了隆兴寺,

探访这座寺院里无数跨越千年的奇迹。

嘉宾 丁垚 编辑 成卿

丁垚在隆兴寺摩尼殿内

2019年7月末的午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丁垚,带着学生同上海的几位建筑师朋友一起,抵达古城正定,探访研究正定的古建筑、古迹。进入正定城东门不远的隆兴寺,是此行中的第一站。

2009年时,刚留天津大学工作的时候,丁垚与同仁们对隆兴寺做过一个很完整的古建筑测绘。后来这10年间,来隆兴寺的次数零零总总算起来可能接近20次。

正定位于华北中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有着大量古建筑的华北北部,形成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历史文化对照。

在丁垚研究的北方唐代、宋代、辽代这一批超过一千年历史的古老的建筑中,正定的古建筑、古迹占有相当特殊的地位。

从寺院格局到摩尼殿殿内布局,

在1000年的宋朝就已奠定

隆兴寺现在的占地面积超过了82000平方米。今天看到的整个寺院格局,在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就已经奠定了。

从寺院入口的天王殿开始,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算上建筑基座遗址,有10余座殿宇。

天王殿

除去红墙内的庙宇建筑,天王殿前还有三路三孔的石桥。隔着现在城中的主干道,还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双龙琉璃照壁。

大觉六师殿遗址

穿过天王殿往北走,眼前出现一座巨大的砖石台基,因为上面没有建筑物,往往被人们忽略。

这个近代坍塌了的大觉六师殿的遗址上,留下的巨大柱础,推测得出这里曾有一个九开间的大殿。

九间大殿在我国古建筑中是头等大殿。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大雄殿,山西大同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都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六师殿如果得以存留,不仅是隆兴寺里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殿,也应是中国古代佛殿的翘楚。

李乾朗绘制的摩尼殿剖视图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摩尼殿正立面

隆兴寺的众多庙宇中,其中最有名的北宋建筑摩尼殿,是丁垚研究众多华北古建筑的一个重要比照。

顺着甬道向前,繁茂的树荫后渐渐露出摩尼殿的轮廓:飞檐翘角让整个大殿如同一只巨大的黑鸟栖息在林间。颜色古拙,却带着宋代建筑的精致。

摩尼殿的顶视图

这个面阔七间,进深七间的大殿,在四个立面中间都有一座接建出来的小房子“龟头屋',平面上形成了一个特别的十字。

在檐下绕殿一周,走过十二个凸转角和八个凹转角。

殿内佛坛上供奉金装彩塑佛像

摩尼殿空间的格局引起了丁垚格外的关注:不同于极其对称的平面布置,摩尼殿内的主尊佛坛却并不在殿正中央,反而稍稍向后退一些。

如此的排布使得每一个来者从摩尼殿正南面进殿后,要走过约20米的距离,才能到金装彩塑的释迦摩尼佛和他的两位弟子前拜谒。

殿内明代的泥塑五彩悬山塑像

“倒座观音”

而回绕到佛坛背后,一片令人目不暇接的泥塑五彩悬山,带着压倒之势扑面而来。“倒座观音”端坐在这片波澜壮阔的山海之中。

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从日本人山本赞七郎在北京开设的山本照相馆,购得一张“倒座观音”的照片,虽然他本人从未亲眼见过这尊观音像,却视它为东方美神,一直放在书桌上。

面对这尊高达3.5米的观音的秀丽面容,在悲悯、庄严的神态中似乎还能发掘出一丝笑意。

因为殿里佛坛主尊位置的后移,倒座观音与礼佛者在空间距离上反而更加贴近,微微俯视的姿态与礼佛者的仰视形成了更加直接的感情交流。

虽然五彩悬山是明代的作品,丁垚认为如此的空间布局是早在宋代修建摩尼殿时便做好的安排。

摩尼殿斗拱间的高窗

而大殿内纵向空间的设计上也十分讲究。在并不明亮的殿里,斗拱之间的小格高窗渲染出一组奇妙的光环境:

“如果没有高窗,摩尼殿的内部只是一个幽暗的效果,无法简单地用视觉来感受这里到底有多高。

现在透过高窗打了光,层次感就出来了,中间打一层,上面再一层,光线从两个高度的窗棂泄入,把有十米高的空间表达得更到位。”

大悲阁前:西侧转轮藏阁

大悲阁前:东侧正在修复的慈氏阁

摩尼殿后、大悲阁前还有两座必看的建筑:东侧的慈氏阁和与它相对的转轮藏阁。

而大悲阁与这两座北宋二层楼阁式建筑组成的院落空间是丁垚极为珍视的:

“今天来到大悲阁面前,想象里边有宋代的观音,同时向左向右看见两座宋代已经设计建造完成的高阁。

同在这个院落里、于清代修建的戒坛

虽然大悲阁并非是北宋初建的样貌,慈氏阁和转轮藏阁也历经了后世多次的维修,但这样的配置罕见地被保留下来,依然给我们感受到宋代佛教寺院的空间,这是非常难得的经验。”

在这个宋代形制的院落、紧邻牌楼门的北边还有一处戒坛。建筑物在清朝修建,但底部须弥座的纹样,有着明显的唐代风格。

一部中国古建筑史,

就是一部斗拱的历史

在古建筑研究中,梁思成非常强调斗拱,“一部中国古建筑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斗拱的历史”。

站在重檐歇山顶的摩尼殿前,面对着上下两层的斗拱,殿身正中出三开间的龟头屋,丁垚盛赞这是一个“水平向和竖向叠加起来,复杂、立体又丰满的组合”。

下檐从左到右:角科斗拱、柱间斗拱、柱头斗拱

“摩尼殿的斗拱存在着丰富的对比和联系,柱头斗拱相对简单,柱间斗拱更复杂。同时上下檐的斗拱又跟四出的龟头屋之间的斗拱,之间又有联系。

摩尼是佛教用语mani的音译,形容摩尼宝珠,象征无限的慈悲。所以摩尼殿这样的地方就会是无比的吉祥,相当于宝殿。

摩尼殿外部的斗拱,出凌厉的昂的造型,发射状的效果极具感染力,如同宝殿所象征的极大自信力,或者信心的源泉。”

而进入到摩尼殿内观察,内部的斗拱没有了锐利的昂,而用了重复的卷头替代,连续的四重出跳,指向殿内的主尊、佛像、壁画。

“一千年前的这一批高级殿堂建筑里,都能看到这样的体现,建于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已经有了这样的效果。”

而对摩尼殿建造年代进行的长达40多年的讨论,也围绕着摩尼殿的斗拱展开:

1933年两次来到这里的梁思成认为,摩尼殿的斗拱组合符合宋代官修的建筑专书《营造法式》里的内容;

而斗拱上凌厉的昂的形象,比之前发现的辽代独乐寺观音阁的昂,要更古老,再加上摩尼殿的形象与宋画里大量出现的建筑形象相似,因此做出了摩尼殿是北宋时期作品的判定。

柱子之间的斗拱上可以看到斜拱的存在

因为斗拱,也有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摩尼殿柱子之间的斗拱上出45°斜拱,这是辽、金建筑的象征。

讨论一直持续到1978年,摩尼殿进行了落架大修,人们在殿中的斗拱上发现了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的墨书题记,从而证明斜拱并非是北方辽金的特例,摩尼殿这座规模庞大的木构建筑,已近千岁了。

转轮藏阁

转轮藏阁内的转轮藏

有趣的是,虽然摩尼殿是整个寺院里最引人瞩目的庙宇,但隆兴寺最高级的斗拱却出现在了转轮藏阁中的一件小木作作品“转轮藏”——一个建于北宋年间,可以转动、藏佛教经书的八角经柜。

转轮藏本身有上下两檐,檐下的斗拱出五跳八铺作,而摩尼殿里最高级的是四跳七铺作的斗拱。

转轮藏阁的屋檐与斗拱

转轮藏阁内部

为了容纳这座精美的转轮藏,转轮藏阁的柱子、斗拱和梁架都做了整体的调整,至今内部还有一处吊顶祥云。

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里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甚至留下了 “使我们高兴到发狂”的字句。

木牌楼门

从摩尼殿出来,往大悲阁走的途中要穿过一座小小的木牌楼门。一间阔的门上,柱间的两朵斗拱,在每层每跳都有四十五度的斜拱,是“如意斗拱”的形象。

转轮藏阁的斗拱

隆兴寺的建筑群有着一套序列,每一个建筑在群落里又有自己的身份定位。

斗拱的设计、建造与装配早已摆脱了所谓形式与模数的束缚,被灵活运用于不同等级建筑的各个位置,而展开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古建筑小史。

大悲阁与大悲阁内的千手千眼观音

20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

承载着中国人特殊的观音信仰

“梁先生当年他们按照华北的一句民谣,来做他们的古建筑古迹的考察,叫做: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其中正定菩萨就说的这个大悲阁的42臂观世音菩萨。”

33米高的大悲阁给每个人的第一感受就是震撼。住在这座三层楼阁里的,是一尊20余米高的观音,也是中国保存最好、最高大的铜铸观音菩萨像。

观音像周身有42臂,除去主体的两臂,每只手中各有一眼,成为40只手和40只眼,据说每只手眼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也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而观音的信仰对中国人来说有特殊的一种情感,观音是无所不能的。

20世纪初大悲阁主体顶部已完全坍塌,菩萨头冠已失,四十二只手臂仅存胸前的一双。(图片由丁垚提供)

千手千眼观音和大悲阁的再铸、再建,有个有趣的传闻。后周世宗柴荣发起灭佛运动,自己拿斧头亲手劈向曾经矗立在这里的大佛,便很快落得个心病暴毙的下场。

宋太祖赵匡胤有鉴于此,登上皇位后立即动用朝廷的力量,对千手观音进行了重新铸造,并修建了相应的楼阁。

大悲阁里,人站在高大的须弥座侧仰望观音,虽无法看见观音面部的全貌,但42只手臂与木制持物从观音铜身伸出,极具张力。

观音双眼直视前方,视线穿过高窗,投向远处。“观音无所不能”的氛围借着这一千年前极致的工艺,弥漫于整个楼阁之内。

90年代重建完成的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

不过大悲阁建筑本身分别经历了明代的重修,民国的再建,和90年代的拆除重建。

1933年梁思成与营造学社抵达正定时,大悲阁已经顶部坍塌严重,千手观音完全暴露于露天之下。民国时曾对这里进行修复。现在看到的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是90年代复建的结果。

虽然有许多遗憾,但还是留下了一批北宋甚至更古老的构建,今天保存在隆兴寺里。

虽是北宋皇家敕建的寺院,隆兴寺在后来的历朝历代迎来了许多皇帝的多次驾临,和拨款修缮。

从乾隆御碑亭看转轮藏阁

寺院中还有从别处迁来的一座毗卢殿,殿内供奉有明铸铜质毗卢佛像

大悲阁月台下东西两侧,两座巨大的碑亭分别放置着康熙和乾隆亲书的石碑。

康熙碑亭侧后方看似简陋的小碑亭里,刻于隋开皇六年的龙藏寺碑被誉为“楷书第一碑”,这也让人揣测寺院最早的建立是否可以追至隋代。

虽然时代的变迁,隆兴寺不再有僧人主持,但每逢初一、十五,来这儿祈福的人流络绎不绝,寺院里旺盛的香火并没有消减。

而作为一个保存北宋建筑格局非常完整的建筑群,它留下来了巨大的观音造像,极具特点的转轮藏和它的建筑,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摩尼殿,在北方最古老的一座歇山顶天王殿的实例,还有隋朝的碑刻,明朝的壮阔壁画与悬山塑像。

集众多瑰宝于一身的隆兴寺,全世界仅此一例,值得我们景仰和骄傲。

特别鸣谢: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洲行——游览河北正定隆兴寺
正定往事:梁思成与正定古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的正定情缘
中国古建六绝 · 正定隆兴寺
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探古建之古城正定(下)
现存价值最高的宋代木构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