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州杨家寺

杨家寺位于天水市西部,距离城区四十三公里,东接秦岭乡,南邻礼县红河乡,西与礼县固城接壤,北与铁路乡毗邻,境内陆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人杰地灵,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最高海拔2452米,最低海拔1670米,最高气温34.1℃,最低气温-23℃,年无霜期146天,属高寒阴湿地区。西汉水水源峁水河发源于此。峁水河,即《水经注》杨廉川水。源头有两支,北支(北河)源于杨家寺乡芦子滩北芦子沟,自北向南流经史家河、李家河、彭家庄、文家庄、郑宋至杨家寺村与西支汇合。西支(西河)源于杨家寺乡刘家大庄西部山沟,自西向东流经土盆、白杨、跃马、田家庄至杨家寺村汇入峁水河。南流经松树、石图、中川、姜家庄、士子村出境流入礼县红河乡水库。境内主流长15.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92.25平方公里。

西汉水西支为主流,发源于杨家寺乡北部簸箕湾梁南麓白家湾村。由西北流向东南,至牡丹镇篆咀与东支汇合。经牡丹大柳树村,白家村至小天水乡境内的刘家磨村汇入西汉水。主流长26公里,流域面积164.4平方公里。

秦岭主脉出一发端,曰景东梁,在关子镇和秦岭乡西部,主峰海拔2716米,东西走向。以景东梁为发端,迤东南、东、东北引出三支。东南一支为白崖梁,次南为白坚石梁,梁之东侧峁水河上游芦子沟。再南依次为高咀梁、阳洼山、尖山寺,由此出境至礼县固城乡。由阳洼山东出一支为白马驹梁、旋黄咀,折转东南为房背山,是峁水河西支分水岭,山南麓即为杨家寺全村,全长约18公里,平均海拔2292米。位于杨家寺北4.5公里簸箕湾梁,起点于秦岭主脉,主峰海拔2002米,呈西北——东南走向,为峁水河西支发源地。

杨家寺历史悠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自古以来是人居居家最佳环境,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商、周时称西垂、西戎丘、西犬丘、西垂宫。秦汉、三国时杨家寺为西县治地。秦孝王元年(前891年)秦人先祖大骆之子非子居犬丘。三年(前889年),周孝王封大骆另一个儿子成为大骆适嗣,使仍居西犬丘。宣王十四年(前814年)庄公与严允(西戎的一支)战与西垂,大获全胜,周王赐他五臣,十田,并铸簋以祭天(故址在梨树坡庙附近)。秦襄公七年(前770年)春,西戎与申侯伐周,杀周幽王与骊山下,西周亡。五十年(前716年),秦文公死于西垂,死后葬与西山(今礼县东北)。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治狄道,期间又在区境西南原西垂宫旧址置西县,秦州区境藉河流域为上县,西汉水源地峁水河流域(今杨家寺一带)属西县,属陇西郡。新朝王莽改西县为西治,属厌戎郡(即原陇西郡)。

 

      

 

据《秦州区志》记载“周平王八年(前763年)秦文公在西犬丘营造西垂宫,故址在今杨家寺境内。”又载“西垂宫在杨家寺、秦岭及礼县红河三乡交界处。”《括地志》西垂在“秦州上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西县是也”。《史记正义》“西垂就是汉代西县”。民国六年(1917年)在距杨家寺四公里处的梨树坡村发现的秦公簋,除原铭记之外,又在器与盖上各有秦汉间凿刻字各一行,器上刻字为“西之器一斗七升。秦敦(簋)”九字;盖上有“西一斗七升太半升盖”九字刻文中的“西”即陇西郡西县。李学勤《释不其簋》文认为西是具体地名,即古时西垂的地方,也就是秦汉时代陇西郡的西县。

《水经注》记载,“春秋时期,秦庄公、秦文公在今西南九十里处峁水河流域修筑西垂宫,约在庄公元年(前821年)始建至文公元年(前766年)建成,故庄公为“西垂大夫”。西周共和六年(836年),西戎反叛王室,灭西犬丘大骆之族。宣王六年(前822年),命大夫征西戎,仲战败被杀。七年,宣王召秦仲子庄公弟兄五人,率兵7000余人大破西戎于西犬丘。宣王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居其故西犬丘,保卫西部边疆,庄公遂改西犬丘为西戎。庄公长男世父曰:“戎杀我大父文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其孙文公“居西垂宫”(《史记.秦本纪》)。其地在上县西南九十里,即秦汉西县故城。”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汉将周勃、樊哙在北水(今西汉水)之北击败西县县丞。

汉武帝建武八年(32年),隗嚣遣大将杨广率军镇守西城。六月,广死。

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三顾茅庐,在襄阳中村舍和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导演了著名的《隆中对》,论定天下三分的格局。同时提出宛洛、秦川两路进军,逐鹿中原的北伐战略,实现此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西和诸戎”,“诸戎”是借用先秦的“西戎”的习惯称谓。《隆中对》过后不久,诸葛亮在陇西郡西县今杨家寺乡导演了著名的空城计。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属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击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而前锋马谡丧失军事战略要地街亭,于是“亮开拔西县千余家,退还汉中,戮谡以谢众。”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迁民的西县正是历来盛传的施行空城计的西城。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载:“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屯兵阳平关,派魏延等统帅各路兵马东下进攻魏军,自统一万人守城。司马懿则统帅20万大军西上据敌,和魏延错道而过,各不相知。司马懿得以径抵城前,蜀军将士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亮则“意气自若,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伏兵,于是引军去北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侯逻还白,如亮所言’。”不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否真有其事或者说历史学家尚有疑点,然诸葛亮“西城弄险”却天下皆闻,妇孺皆知。三国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相诸葛亮兵出祁山(今礼县祁山堡)伐魏。以西城为中心,与魏军在东起上,西至南安,北至安定的区域内展开决战。魏明帝曹睿西镇长安,命车骑将军张领兵拒亮。诸葛亮大军屯戎丘,使参军马谡守街亭,马谡违亮节度,不听副将王平劝告,被张大败。街亭之败,使蜀军失去了东向关中的最好时机,诸葛亮不得不拔“西县千余家”退还汉中,演出了挥泪斩马谡的历史悲剧。太和五年三月,诸葛亮再次伐魏,魏将司马懿率兵拒蜀,懿使后将军费曜领兵4000守上,自率大军出往西城救祁山。诸葛亮避实就虚,绕道(小天水、平南)进上打败费曜,司马懿在上东敛兵筑垒对峙。七月,蜀军因粮尽退兵,退途中诸葛亮在木门道(牡丹镇木门村)设计埋伏射死张

晋初,公元(265年),在原西县故地杨家寺置始昌县,属秦州天水郡。义熙十四年(418年)至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杨家寺曾为刘宋、西夏、仇池国腹地。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杨家寺设置杨廉县,废始昌县,属汉阳郡。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复改上封为上,废杨廉县。

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西县城,州西南百二十里,即所谓西犬丘也,非子始都此,后庄公复居焉。秦并改天下,改为西县。汉初,周勃、樊哙击破西丞是也,汉亦曰西县,属陇西郡。后建武八年,来歙攻隗嚣,入略阳,嚣引军攻之,既而败奔西城,诏冯异、岑彭等围之,彭壅谷水灌西城,城未没丈余,嚣将王元将蜀兵赴救,高卒至,力战入城,迎嚣归翼是也,永平以后,西县属汉阳郡。蜀汉建兴六年,武侯屯西县,使马谡与魏将张战于街亭。师败,武侯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晋改为始昌县,属天水郡。后魏时,改置杨廉县,后周废。戎丘城,在西城西,《水经注》戎丘城在西城西北,戎溪水泾其南。建武八年,吴汉围西城,隗嚣将王捷别在戎丘,登城呼汉军及退,因自刎以明死守处也。蜀汉建兴六年,武侯使马谡与张战与街亭,亲引大军屯于戎丘,即此”。

又《水经注.漾水》载“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颖川贼起,起车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但(广),廉字相似,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曰杨廉也,置杨廉县焉。又东南流,右会茅(峁)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迳戎丘城南吴汉之围西城,王捷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着,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又东北流,乱流东南,入于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迳始昌峡。《晋书.地道记》“天水始昌县,故城西也。”亦曰青崖峡。”

唐贞观年间,在杨家寺中街建寺庙一座,曰大佛寺,占地二十亩有余,庙宇宏伟,佛音缠绕,香火不绝,民国初年大殿被毁,留四大天王殿,文革期间被毁,实为杨家寺人民遗憾,现为杨家寺中心小学。大佛寺寺后称寺坪台,建真武祠一座,祠门九柏二槐,现存二柏树龄均在千年以上,三人怀抱尚有不足,真武祠后移居青龙观。

五代后杨家寺为天水县管辖,称梵音寺,妙音寺。宋末,为纪念大全公忠勇,故改称为杨家寺。

明万历年间在杨家寺上街修建关帝庙(今杨家寺乡政府),庙前打井一口,九柏怀抱、绿树成荫、古殿古槐,曾有“九柏二槐关抱井,四百八十座娘娘庙”之说。建文昌庙(语录壁附近),菩萨楼(今工商所),文革期间俱都被毁。

明、清时杨家寺全乡称士子里。民国二年(1913年)属天水县第三区第四保,第四保为田西河、宋北河、杨家寺。民国26年(1937年)田西河、宋北河、杨家寺合为一乡称杨家寺乡,属第三区。

19305月,回民马廷贤攻陷天水城,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为反抗马廷贤暴行统治,杨家寺、秦岭、牡丹及礼县红河一带农民组织“扇子会”的武装斗争,占据杨家寺、秦岭、牡丹,进驻红河天台山,以此为据点,坚持武装斗争,并与共产党员柴宗孔领导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双方配合攻打清乡团据点,队伍壮大至2000多人。1930年底,“扇子会”配合川军鲁大昌部攻占天水城,赶走马廷贤。1932年陕军接防天水后,派一团兵力攻打“扇子会”据点天台山,“扇子会”惨败。民国27年(1938年),历时8年的“扇子会”武装斗争经几起几落,最终失败。群众传说“扇子会”神乎其神,说“来无影,去无踪,飞檐走壁,瞬间俱无,夹地竹箩上天哩,坐地簸箕窜沟哩”,说明杨家寺群众当时对“扇子会”打击土匪和马廷贤部行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柴宗孔,中共党员,时任“抗日救国军甘肃省第二路军司令”,在杨家寺活动频繁,带领游击队在杨家寺、秦岭、牡丹一带常打游击,柴宗孔部队纪律严明,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他为“老柴”、“柴指挥”或“柴大善人”。1936年,天水县政府派员去杨家寺征粮,被柴部抓获,处决9人,放1人给县政府以示警告。19368月,柴宗孔部队在杨家寺乡土盆子村与天水县保安团遭遇,柴宗孔腰负重伤,转移至朽木头沟(木溪沟)后,终因伤势过重,无抢救条件而英勇牺牲,时年34岁。同年,红军第六军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经礼县入天水城,10月,部队西经杨家寺,并在杨家寺乡田家庄村休息一宿,清晨走时,为当地百姓留钢筋锅一口,毛毯一条,向固城方向进发。19496月,关子镇镇长李存政组织自卫队在杨家寺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并坚持到8月天水县解放。

民国29年(1940年),杨家寺乡更名为士子镇。19498月后改为士子乡,1958年划入礼县盐官公社。划入后,礼县盐官公社对杨家寺置若旁度,不闻不问,不供给群众供应粮。59年到60年正是大饥荒年代,致使杨家寺村民腹肠饥渴,度日如年。村民无有粮食吃,只能靠吃挖野菜,鲜美棒,榆树皮,麦衣等生活,经不起挨饿的便睡到不起,与世长辞。俱估计,在59年到60年饿死的杨家寺人就有310人之多。礼县政府的行为,激起了杨家寺人民的愤慨,呼吁划归天水县管辖。郑宋人马忠孝拍案而起,直奔北京,面见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热情的接待了马忠孝,问明了情况,随即给礼县政府拨通了电话,马上给杨家寺群众下拨供应粮,杨家寺人民从此摆脱了挨饿的困境,1961年复划归天水县,由天水县牡丹区管辖。如今,马忠孝先生已故,但马忠孝先生告“皇状”的事迹,广为杨家寺人民传颂,感谢马忠孝先生。1967年改为“永红”公社,1971年恢复杨家寺公社名称,1983年改为乡,1985年划入秦城区管辖至今。

全乡总面积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万亩,森林面积1.57 万亩。杨家寺村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430户,3000余人,分九个大队。村中主姓为曹、杨两姓,为讳大渊公后人。随着历史的变迁,朴实勤劳的杨家寺人民生生不息,繁衍相传,讳大渊公的后人俱受大渊公庇佑,曹杨两姓于是奉大渊公为家神,祈佑保护一方百姓,造福一方水土。据老辈人所传,杨家寺杨家分为杨大家、杨三家和杨七家。不知因何缘故,杨大家在清朝某年搬至岷县蒲麻里,在那里扎根落户,繁衍生息。现已无存考证。搬迁时据说带走了《曹杨氏家谱》,公元2006年族人杨志雄、杨恩侃、杨晓军三人不辞辛苦,风餐露宿,带着族人的期盼寻觅到岷县蒲麻里,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接待了三位,从攀谈中得知,蒲麻里杨家与杨家寺杨家同出一脉,俱都是讳大渊公的后人,至于什么缘故搬此,他也无从得知,问及家谱时长者却摇头说自己不知,闻所未闻,又请来一位老者,老者沉思半晌后道:“文革期间曾烧掉过一本像家谱之类的书籍,不知是也不是,我也拿不准”,杨志雄三人闻听此言大失所望,叹息不已,至此族人找寻家谱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今杨家寺杨家为我杨三家和杨七家,杨七家比杨三家底两个辈份,另祀家神,家神为我先祖讳大渊公之孙,曰杨懿廷,系元末人,曾为元顺帝驸马。

讳大渊公祠初建在杨家寺朱家巷,后移至杨家寺村后街甄家台子。民国时期,士子镇镇长杨鸿义公为兴我杨们宗祠,荫我杨们子孙,大兴土木,修建家祠,建虎座门至今完好无损。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破除封建迷信,家庙被充公,由大队占用,称“加工店”,开办夜校,置文化馆,辛喜族人杨登云三叔(人称杨猴子)藏以神像,才得以保存至今。经几代人修葺,终成现在规模,虎座门上书“君来桑梓知有后,我对丹青愧无能”,为族人杨效俭所撰,已故马纵先生所书,笔法苍硬,遒劲有力。据传,我先祖公老像已毁,现存神像为清末民初天水市画家邹师所绘。

“杨家寺的正客”做为天水市民的顺口语,历来贬褒不一。著名学者马汉江先生曾为“正客”正名,全文如下:“为“正客”正名:相传大渊公之后至明代尚保持宋风,故天水伏羲庙落竣后被推举成首家庙主。地远民淳多着麻布衫,赴会间遭市人误会,演成褒贬不一之戏称,姓与人文宗相系实为莫大荣兴事耳。马汉江订正,199310北京。”“杨家寺的正客”传说颇多,我搜集一则,以飨族人。传说古时,秦州城有一大商户,家产万贯,为当地威望门第,说一姻亲,系杨家寺人氏。此女知书达理,温惠娴淑,深得商户喜爱,唯家中父母双亡,无兄无弟。成亲之日,商户大摆宴席,并嘱咐仆人道:“凡是杨家寺客人统统请来,作为娘舅,奉为上宾,均为正客”,消息传出,秦州城人纷纷前来祝贺道喜,并称为杨家寺人,门迎便呼“正客到!”。另外,在天水市西关解放路有一胡同,名曰杨家寺巷。偌大一座天水古城,历经千古,大小街巷不下数百条,以乡镇命名的巷道仅此一例。

杨家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民间艺术文化,其文化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独苑一枝,文人辈出,像国家美术教授张琮、书法家张文学、民间雕塑艺人马纵先生等层出不群,并为家乡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杨家寺逢农历二、五、八逢集,古集在房背山周围,清末民初时,在杨家寺乡史家河村有山货集,1920年海源特大地震,将史家河村夷为平地,现留有十几户人家,山货集无存。唱大戏自古以来不唱《金沙滩》,《白蛇传》全本不唱,可唱单折,因《白蛇传》其中有一段“水淹金山寺”,寺与寺忌之。八十年代初期,天水县剧团在杨家寺唱《白蛇传》全本,四月天气,突然狂风大作,乌云遮月,山川失色,冰雹突降,持续半小时之久,至此《金沙滩》、《白蛇传》便于杨家寺无缘。社火历来是杨家寺传统节目,分为“马社火”和“黑社火”。马社火每年正月初九或十五出演,出演前两天,“探马”要各家各户传唤牲口,待正式出场时,演员穿上戏服,打上脸谱,装上剧目,骑上马骡,人们沐浴焚香,夹道齐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前面为俩灵官(王灵官、赵灵官),刘海,后面为秦腔传统剧目《黄河阵》或《回荆州》等。“黑社火”在正月初四到初六晚上出演,若演出的迟,庄里的孩子们要“躁”,聚上一群,在“社火头”家门口齐喊:“躁,躁,躁天哩,躁地哩,躁地社火头淌屁哩”。社火头不得不赶快出演。社火引子入场八、九人或十几人不等,领头者手持“高鹞子伞”其余手持“掌灯子”,里面装上鱼蜡,点燃,等鼓声响起时,唱念有词:“高高山上一梨树,梨儿黄了子儿黑。梨儿黄了子儿黑,不叫姑姑叫姨哩。”“我家的社火太迟了,亲亲等的多时了。我想给亲亲拜个年,吵吵闹闹就不安然”,唱词由演唱者尽情发挥,然后出演正式曲目,唱起“烟歌”,跑起“灯竿”,渡入“引船”,耍起“狮子”,烟歌韵为小曲子或眉户,保留曲目有《韩湘子出家》《下四川》》《大保媒》《十里亭》《牧牛》等,正月十五晚上“万花灯”,正月十六“凑颜色钱”。解放初期,文艺复兴,举国欢腾,为庆祝全国解放,天水举行大型文艺汇演,由罗志成、罗海云、王根华、杨成林、王贵贤、吕世奎等人组织的杨家寺社火队被邀请参加汇演,演出了杨家寺经典剧目《韩湘子出家》和“灯竿舞”,受到上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并颁发锦旗以示奖励。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送灶节”。白天要打扫房间,一年来的尘土在这一天里要打扫的干干净净,晚上“祭灶”,献上干果、灶糖、灶饼等,吃“搅团”,意思是糊住灶神爷的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张、吕二家的灶神推后一天送,也就是在腊月二十四送。大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服纸”,接“先人”,接来后,摆上献果、糕点、献饭,把“先人”敬奉在“上坡里”坐下,点上三支香,两支蜡,放炮,称之为“敬神”。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彻夜不眠,称之为守“先人”。大年初一要迎“喜神”,每年“喜神”有不同方位。清早起来,等鼓声响起(鼓声为峁水川、长坂坡、或拌嘴等),各家各户给牲口绑上纸花,赶牲口入方位迎“喜神”,有青年者可骑马、驴、骡子在河坝里驰骋。迎完“喜神”在街上有铺面之人要“扬快”,糖果、核桃之类食品随手向人群扔出,人群开始争抢称之为“抢快”。正月初三下午早早吃完饭,送纸,称送“先人”,在坟上火化,以茶酒祭之。

遇到大旱之年,杨家寺历来就有“取雨”的习俗。若逢三月、四月不下雨,五月开始张罗取雨。清街、扫门、洒水、绑“雨调”,请“黑爷”、“方神爷”座以正街,然后上马河湾村取“黑爷”“”(水),取来放在“黑爷”轿底下。等两天天还不下雨,阴阳开始给庄发文,请各庄的“爷”一同前来“取雨”,杨家寺全乡有十七轿“爷”,请来依次入座。又上石鼓山取“”来,“师公”开始“罚爷”,亦歌亦舞,念念有词,手执利斧,往额头上砍之,称之为“罚爷”,十七轿“爷”共罚十七刀,血溜如柱,过不多久,雨则降临。

 

今杨家寺在我先祖公的庇佑下,繁花似锦、车水马龙、山清水秀、层峦叠嶂、家族兴旺、欣欣向荣。凡我曹、杨两家子孙若第一胎为男子,便要给“家神”“带上”,称“保状”,到十二岁“赎身”称抽“保状”,以此保佑我曹杨两家孩子富贵吉祥、平平安安。

我出自杨寺,学在北道,立身秦州,才疏学浅,后学拙笔,文不通,理不顺,然是我对先祖公讳杨大渊和杨家寺略知见解。我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及搜集老辈人传言,学写至此,望请杨家寺父老乡亲及族人正之。

                                                                                        

 

说明:作为一名在外的杨家寺人,永远也忘记不了家乡那片热土。但对家乡的了解却知之甚少,有幸拜读了老榆先生的《杨大渊与杨家寺》这篇佳作,使我对家乡历史变迁的了解更进一步,倍感欣慰!剪取后半简部分加入本人陋博,以寄之。

 

                                       绿野飘香

                                  2009727 Monda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垂有声:这个如今并不出名的西北城市,却是老秦人故事的开始
试论诸葛亮开发秦西垂祁山的历史作用 - 『 三国演义 』 - 玩吧256 WB256 - ...
会宁杨崖集历史考究
历史的尘埃——“六出祁山”辨疑之西县辨
秦公簋:秦人重器出秦源(下)
不其簋与礼县秦公簋上的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