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一定知道杞人忧天,一定不知道历代的杞人这么牛

论起河南历史文化,咱们总说,“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但听起来还是有些抽象,如何才能更生动真切起来呢?

我想,不妨将座标定在豫东平原一个普通的县上,暂以开封市杞县为样板吧,来切身掂量掂量河南这每一寸土地的厚重与沧桑。那么,且让我们顺着历史长河向上游追溯,看看都有哪些身影在伫立回首?我们与他们擦肩而过、心领神会,知晓他们魂魄永恒,早已融入了中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血脉。

撰文 | 蔡相龙

01/

杞人忧天

杞县最知名的IP

说到杞县,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哦,杞人忧天。”对,这确是杞县最知名的IP了。这个成语寓言最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对忧天者不以为然,其实或许折射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

因为杞国人为夏禹直系后裔,夏朝已封杞国,商汤灭夏,封少康之后于杞,继封杞国,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了传嗣夏朝,延续杞国国祚,复封东楼公于杞。可见,无论是在商,还是在周,杞人是以“前朝遗民”的身份立国的。虽然掐指一算,从夏到周,杞国在这里立国一晃就是1000余年。可是,作为春秋战国时一个小国,又是平原沃野四战之地,不知当时的杞人遭受了多少场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列子认为天地崩塌这种大事,并不是这些小人物的学识所能知晓的,所以又何必挂怀?但身处其中的杞人无地可逃,在长年苦难中泡出了居安思危的念头,想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这又有什么错呢?仔细想想,他忧的又何止是天呢?

杞县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裴村店乡有一个鹿台岗遗址,出土了很多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通过发掘考察发现,此处叠加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文化以及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原来那些破碎的陶陶罐罐,都闪烁着华夏族的早期文明之光啊。

既然杞县人杰地灵,不出个圣人是说不过去的。在杞县葛岗镇的空桑村,出生了一个奴隶小孩,长大便是伊尹,成汤三次聘请他,伊尹于是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为了平定天下率商讨伐暴桀,顺手建立个朝代就叫作商朝,被后世封为元圣、千古贤相、中华厨祖等。为啥说他还是中华厨祖呢?因为他是当奴隶时是做饭的,创立了“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特别擅长煲汤,他说治国很简单,“治大国若烹小鲜”嘛。他还说过一句很走心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哦,这就是现在网上常说的“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文言版。

02/

大汉“好舌头”和大汉“硬骨头”

走过了浩浩荡荡的夏商周,来到了热火朝天的楚汉争霸。杞县又出了个牛人叫郦食其,堪称绝世传奇。有一次,刘邦正在帐内洗脚,卫兵报有人求见,刘邦问,“长啥样啊?”卫兵答,“好像是儒生。”刘邦挥手不见,谁知郦食其大怒,瞪圆双目,拔出剑来吼叫,“我不是什么儒生,你就说是高阳酒徒来了!”刘邦相见后,仍不起身,又被郦食其一顿好怼,这才知道遇到了高人,接下来两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郦食其遂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

郦食其一生风云跌宕,为大汉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曾凭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建立灭秦抗楚“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后来,他又奉命出使齐国,不费一兵一卒便使七十余座城池归顺。纵酒使气、疏阔狂放的郦食其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有德有节,在他正说服齐国之时,齐国却遭韩信带汉兵来袭,齐王田广让郦食其劝退汉兵,并以死相挟,郦食其笑道,“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可怜郦食其这一千古名士就此被烹杀,归葬于老家高阳镇。真是天下奇男子,舍己称鬼雄啊。

如果说郦食其是大汉“好舌头”,那么杞县圉镇人董宣,堪为大汉“硬骨头”。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重用董宣为洛阳令,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之事,就是处理湖阳公主家奴行凶杀人案件。

董宣毫不含糊,等到公主外出时,舍命拦截住公主马车,用刀划地,先正声列举公主包庇之过,又呵斥那个奴仆下车,话音未落,就将其当场正法,这股生猛劲,把公主都给吓傻了。

湖阳公主是什么人?那是光武帝的亲姐姐,她立马向弟弟哭诉告状。光武帝也很生气,想仗打董宣,董宣可不吃这一套,并且想反炒鱿鱼,“我是在捍卫大汉的律法,不用您棍打,我宁愿自杀!”说完,就用头猛撞殿上柱子,当即血流满面。光武帝没办法,退而想和稀泥,让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就过去了。

谁知董宣断然拒绝,宦官强按董宣头颅,而董宣两手据地,脖子竟像铁铸一般,不肯屈服。光武帝为之感叹,敕封其为“强项令”。董宣严厉打击豪强,受益的是老百姓,京师人们称他为“卧虎”,百姓歌谣颂扬他:“枹鼓不鸣董少平。”意思是董宣衙前无人再击鼓鸣冤了。好官自在人心,如此“强项令”,硬气!

与董宣同是杞县圉镇人,到了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名人,她就是四大才女之首蔡文姬。这个小闺女可有才料,写了首长诗叫《胡笳十八拍》,一不小心被谱成了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她又写了《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蔡文姬命苦,为匈奴所掳,在胡地十二年,后来被曹操所赎,就有了文姬归汉的典故。曹操见到蔡文姬遗憾道,“恁爹有那么多好书好文章都失传了,可惜可惜。”蔡文姬道,“这有啥?我给你背出来。”这说明,真正厉害咧不是蔡文姬,而是他爹蔡邕。

蔡邕有多厉害?这么说吧,他是东汉当时最有名的儒学大家、辞赋家、音乐家、书法家,弄了个“焦尾琴”随便一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他手写《六经》成为中国第一部官定石刻经书“熹平石经”,来围观的人仅车一天就有千余辆,把路堵了个水泄不通。他最了不起的还是书法,发明出来个飞白体精妙绝伦,他有个徒孙叫钟繇,重重徒孙是卫夫人,他的重重重徒孙有点小名气,叫王羲之。

两汉四百年,英豪总被雨打风吹去。到了曹魏时代,有一个风流才子垂着暗淡的眼神,来到了杞县,他便是曹植。曹植曾被两封雍丘王,在此度过了6年时光,并终葬于此。《北征记》所载“雍丘本杞国,有郦生祠,曹植《禹王赞》云云”,不知曹植长立在功勋卓著的禹王像前沉思了多久,有没有想起自己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青春年华。

03/

文武之道

各领风骚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唐宋元明清,杞县人在文武之道也各有引领风骚的英材。关于唐代杞县的故事,还要从一场悲壮的守城说起。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开元盛世凋落,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麾,州县官员不是不战而逃,就是望风而降,一时间神州大地残破不堪。

而此时一名叫张巡的县令站了出来,他起兵占领了时称雍丘的杞县,他带甲而食、裹伤战斗,不顾敌众我寡誓死守卫这座城池。在羽箭将尽之际,张巡还命士兵扎草人于夜间树立雍丘城头,上演了“草人借箭”之妙计。在经历大小数百战之后,雍丘城中木材已经用尽,水源也近枯竭,但终于遏制住了叛军进攻势头。

后来为了更好抗敌,张巡主动放弃了雍丘,转战宁陵,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睢阳保卫战,最终人尽粮绝,不降而死。一代文宗韩愈记录张巡功绩,“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后世史学家评价道,“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汉霍去病、唐张巡、宋岳飞而已,皆能立功当时,垂名后世。”

北宋时期,杞县出了“三宋”,三位皆是状元。第一位宋准,宋太祖开宝年间参加考试,成为宋代殿试产生的第一位状元。咱们重点说的是宋庠、宋祁(一说为民权双塔人)“兄弟状元”,这里还有一段趣事。北宋天圣二年,20多岁的宋祁与兄长宋庠正是风华正茂,两人皆文采非凡,同举进士,礼部奏报宋祁为第一应当状元,宋庠第三,但皇太后认为弟不可先兄,乃定宋庠第一,宋祁第十。结果就是此科宋祁为实考状元,宋庠为恩赐状元,所以人们称二宋为“双状元”。老大宋庠为人俭约、不好声色,后来当了宰相。老二宋祁则是风流倜傥、潇洒自如,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若拼起文采,杞县城里还有一段佳话不输于二宋。北宋书法公认的四大家为苏黄米蔡,苏为苏轼,米即为米芾,二人还是好友。而米芾曾任雍丘县令,苏轼则跑到杞县找他,二人开怀畅饮,吟诗论书,旁边小吏磨墨抻纸,片刻间满纸烟云,小吏竟然供应不及,可见二人那天写了多少笔墨诗文啊。这要能流传至今,张张可都是国宝级文物。

杞县在明代还出了一个状元叫刘理顺,他曾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试落榜,虽贫病交困,但仍砺志苦学,后来被崇祯皇帝钦点为第一名状元。“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刘理顺用生命践行了这一句话。当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京师后,刘理顺在墙壁上写下“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之句,接着便慨然酌酒自尽了。

此时,刘理顺有一名同乡也身处历史巨变之中,他就是李岩,对,就是豫剧传统剧目《红娘子》中的李岩。据说,当时李岩在老家杞县散粮赈灾济贫被官府所抓,红娘子率众起义,攻破县衙,与李岩成婚,二人便投奔李自成,李岩成为李自成军中的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角色,制定了“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方针口号,帮助李自成打下了天下。后来,谁知李自成却听信谗言,杀害了李岩,也为李自成集团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杞县这个中原县城像一个伤痕累累的志士,历经杞国、雍丘、陈留、杞州等多个历史变革,最终从漫长的古代社会走到了近现代。杞柳依依,人世更迭,始终不变的是这片土地涌动的不屈精神。

04/

河南首批命名的一类革命老区

滔滔黄河日夜怒吼,铮铮铁骨一刻不折。当日寇侵占我中华大好河山时,豫东抗日的火把率先在杞县擎起,革命者在杞县组建了豫东特委,后改为水东地委,并建立了水东独立团,建立了芝圃县、达生县、庆华县、克威县和淮太西等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大队,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这块革命根据地,自1938年开辟,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全国解放,坚持红旗不倒并不断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后人回顾容易,但当时这个斗争的过程,太艰难了。他们究竟有多难?不妨看一段文字,《水东独立团1943年总结报告》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困境,“由于去年春旱,麦收3成,秋季更遭旱灾,虫灾又大秋无收,又兼日伪疯狂掠夺,造成饿尸遍野,纵横百里,不闻鸡鸣犬吠,数百村庄,人烟罕见。”而坚韧的他们从来没有动摇,他们在绝望当中拼出了希望,革命战士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面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一面打击入侵之敌,逐渐汇聚成了民族抗战的强大力量。

苍松翠柏映天青,白云长风忆水东。为创建和巩固发展这个根据地,仅在8年抗日战争中,水东抗日将士就先后有5266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里书写了太多的悲壮惨烈英勇事迹,有我党的优秀干部,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4位地(特)委书记牺牲在了这里,还有很多无名烈士碑,从他们的生卒时间可以得知,17岁、18岁、19岁,他们是那么年轻,但为了民族的大义,他们举起了枪,冲了上去,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为后世的幸福生活长久奠基。

所以,杞县是河南首批命名的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这背后无数英魂得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滋养。在如今的杞县县城中心,雕梁画栋的文庙与抚辰楼相守相望,这里曾是著名爱国人士、河南省原副省长王毅斋创办的大同中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邀请了很多中共地下党员到大同中学执教,使这所学校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豫东的一个红色堡垒,成为培养抗日干部的革命摇篮。此时杞县人王继曾已前往北平参加反帝大同盟,后转赴上海成长为“天生的小说家”师陀。而现代历史小说家姚雪垠则开始从河南大学来到这里教书,新华通讯社原社长穆青也是从这里走向了战场,加入了革命队伍。他们高呼着,奔走着,拿着如椽大笔,凭满腔热血发出了爱国报国的呐喊。

穆青一生秉持的宗旨就是“勿忘人民”,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终生,多年后他回到家乡,与半个杞县人焦裕禄发生了一场隔时空的对话,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此诞生,让焦裕禄这个名字响彻中华大地,焦裕禄精神也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永垂不朽,永不过时。为什么说焦裕禄是半个杞县人呢?因为30岁的焦裕禄曾在杞县谢砦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等工作,在杞县大地上留下了一心为民的坚实足迹。放眼一望,尉氏、杞县、兰考,这相近的几个县,成为了焦裕禄革命生涯的重要锤炼奋战阵地。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天翻地覆,换了人间。如今的杞县有110余万人,他们传承着这片热土上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血脉,他们不再忧虑、不再徘徊,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们正自信自强地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光明道路上。

//////////

蔡相龙

河南开封人,

热爱传统文化,

注重历史文化、格律诗词传承与创新,

撰写传统文化文章、诗词、赋、楹联3000余篇(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海钩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开封杞县郦食其、郦商墓
项羽所封十八诸侯之一
齐国为什么要投降刘邦,韩信又为什么要强行灭掉已经投降的齐国?
《水经.睢水注》考略(一)
古史学家论“高阳” | 开封 韩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