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你究竟一直在往哪个方向学习?

胡涂

胡涂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不仅仅是摄影理念本身,而是思维方式。

——陈荣辉
著名年轻摄影师,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MFA在读

【艺术创作者和观众欣赏一件作品时,后者只需知道这是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而前者还必须知道它是如何构建的,为什么如此构建。】

多年来,我看到身边或不是身边的摄友一直在努力学习:刚入门的在上各种摄影培训班,学了好几年之后的摄影爱好者们还在不断参加各种线上课程和线下名家讲座工作坊,有了一定成绩的摄影师继续参加某某大师班或者报考MFA。每个人都在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但实际上我发现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摄影爱好者并不清楚自己的“前方”在哪里,好多所谓的“前方”是参加各种比赛,获奖,加入组织,获得更大的奖。摄影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喜欢,并用摄影的方式来寻找自我,完善自己的人生。

世界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们没有一个是因为获奖来奠定自己的艺术地位的,恰恰相反,很多重要的奖项是因为艺术家们出色的成就而赋予他们的,而更多的大师们从来没有获得过什么奖项。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老师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在他的《艺术精神》(The Art Spirit)一书中说:“历史证明,艺术评审团所做出的裁决通常都是错误的。”艺术比赛不仅扭曲了我们的初心,甚至扭曲了很多人的灵魂。

了解这一点之后,你会发现多人在摄影的动机上是有偏差的,反映到内心的观照上完全是迷茫的他们既迷失了出发点,也找不到自己的坐标系,更不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更多的人陷入各种比赛的坑里出不来,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地在原地踏步,每一天都是重复自己

不仅仅如此,大部分人的学习完全没有往一个正确的、体系化的方向努力,所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90%浪费在各种试错上:在某一个节点,你会发现以前的某些认识是错误的,到了下一个节点,你又发现某些老师只提供了点状的知识,无法连成一片,再到下一个节点,你才知道摄影的大门只裂开了一条缝,更加广阔的世界并未展开,越来越多的作品无法理解。这种零零杂杂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是导致多数人一直浑浑噩噩不知身处何处的根本原因所在

虽然我在两年前就写过一篇《摄影入门系统性自学手册》,获得了很多人的肯定,但是那个手册提供的框架太大了,也让许多摄友不知所措。更重要的是我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方式。有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当你连相机的光圈应该如何去控制都不清楚时,阅读《世界摄影史》是毫无用处的。同样,当你连器材和摄影美学之间的关系都不清楚时,阅读摄影理论书籍同样毫无用处。甚至,当我们面对一组照片还不清楚如何控制它们的视觉表达时,每天阅读符号学、图像学简直浪费珍贵的光阴。这个世界上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在某一个阶段某些内容未必适合你:假如你对艺术摄影还懵懵懂懂,就贸然地硬着头皮去学当代摄影,就会变成生搬硬套,变成夹生饭

因此,有效的学习必然包括三个部分:知道学习的整个框架,清楚自己在往哪里走;同时知道自己处于哪个阶段,不盲进,明白循序渐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不断以实践来验证自己。

关于学习的整个框架,我经常提的是一个金字塔三层模型:“摄影史→艺术史→艺术哲学”。但是在这个框架内,“观众/创作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他们观看一个作品的出发点也完全不同。观众关心的是“作品在表达什么”,而创作者的身份是双重的,他更关心的是“作品应该如何表达”,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是最有效的。

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他需要比普通观众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画了一个摄影创作者需要了解的知识体系草图:

框架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器材和技术,视觉表达,摄影史/艺术史,艺术哲学,创作实践。这五个方面最终形成你对摄影的认知,同时指导你的创作实践。
  • 器材和技术。这是你学习摄影的基础,也是很多“摄影入门培训班”讲授的内容。其实社会上这样的培训班很难称之为“摄影入门培训班”,而只能称之为“数码相机操作培训班”。这种培训班实际上并不能让摄影爱好者们“入门”,因为真正的摄影入门需要了解的知识不仅仅如何构图如何用光这么简单。器材和技术是为了满足“视觉表达”这个目标服务的,因此你还需要了解器材和视觉表达之间的微妙关系:手机、135相机,中画幅,大画幅,古典工艺,数码,胶片,甚至其它成像方式,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视觉的。另外,作为技术部分的内容,如何进行照片编辑,如何组织一个完整的项目,如何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摄影书和展览),甚至胶片去色罩,色彩后期矫正,如何设计展览方式,等等,都是艺术摄影师需要掌握的知识。

  • 视觉表达。现实中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并不能理解和掌握如何来进行视觉表达(多数摄影爱好者解读照片的方法是错误的),也不清楚器材跟视觉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都比较关注最新的器材和它们的技术参数)。比如很多人以为大画幅就是比135相机底片大,仅此而已。这种理解,就像导弹跟手枪比较,表面上似乎是杀伤力的问题,其实他们并不清楚这是策略性问题。所谓视觉表达本质上是一种影像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实际上很难,需要长期实践才能慢慢控制),不同器材各有优势和短处,它们能够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摄影史/艺术史提供了各种视觉表达的优秀范例。比如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作品提供了一种主观化的表达方式,而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冷面摄影(Deadpan Photography)提供了一种客观化的表达方式。

  • 摄影史/艺术史。理解摄影史/艺术史需要多个层面。比如器材发展的层面最后如何影响摄影史:135小型相机的诞生是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美学诞生的技术基础,柯达彩色胶片的成熟是彩色摄影的技术基础,今天,数码相机、手机、电脑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图像诞生的模式。在美学层面,各种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影响着今天的摄影:比如私摄影改变了摄影的叙事方式,新地形学摄影展(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影响着今天的风景摄影(比如风景成为一种历史的场所),而关于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又影响到今天关于纪实摄影的理解(比如纪实是一种风格,而不是一种真相)。

  • 艺术哲学。自从后现代哲学诞生以来,艺术界首先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艺术史叙事被质疑和解构,艺术自身也产生了身份危机。阿瑟·C·丹托(Arthur C Danto)和贝尔廷(Hans Belting)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触目惊心的疑问:艺术(艺术史)终结了吗?这种提问意味着传统观念中的艺术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的诞生。比如,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摄影作品被誉为后现代艺术代表作品,这不仅仅是摄影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艺术史中的一件大事。

  • 创作实践。摄影界有一句常用的俗语:重要的不是相机前面的那个头,而是相机后面的那个头。显然,上述四大方面的知识将对相机后面的那只头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改变你的创作实践。通常我们说“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因为至少一半的功夫在“诗内”。如果诗内的功夫都不过关,诗外的功夫也不会起作用。创作实践是对认知的一种验证。因此,实践不行,就会变成评论家、理论爱好者或者指手画脚的名嘴。实践是对认知的一种不断试错,认知也会对实践进行反馈。作为一名创作者,所有的努力最后都要落地到实践。

除此以外,作为一名愿意不断学习的创作者,你还必须注意一些学习细节上的问题:

  • 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艺术爱好者,让艺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抛开功利的想法,去亲近艺术,欣赏艺术原作,逛艺术展成为你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

  • 避免接触坏作品,一直沉浸在好作品的氛围中。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去向一位文物鉴赏大师学习如何鉴别真伪。这位大师从不向他解释如何去鉴别真伪,而是要求他每天去观看真的文物,不要去看任何假的文物。过了几年,年轻人问大师,为什么不向他传授如何鉴别真伪的知识。大师说,当你知道什么是真的文物,你就自然知道哪些是假的了。这个故事的启示很重要。很多人分不清作品的高低好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入门阶段一直沉浸在坏作品或者低劣作品的氛围中。

  • 了解其它艺术门类,比如绘画,雕塑、装置、电影(视频)、行为、文学、音乐等等。了解其它艺术会让你更明白媒介之间的差异(同时能获得某种借鉴和启发),也更清楚摄影这种媒介的优势和短处。当然欣赏其它艺术门类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 圈子很要紧。这里的圈子并不是指拉帮结派,占山头,混江湖,而是找到一个共鸣的群体。在《为什么是“艺术摄影”》一文中,我说过摄影界存在两个圈子,一个是传统摄影圈,一个是艺术摄影圈。传统摄影圈占据了99%(当然是大概,表示占据绝对数量)的群体,而艺术摄影圈只占据了1%。这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你往这个方向努力,你将成为绝对少数派,你原来摄影圈中的人会难以理解你,你会受到排挤和攻击。因此珍惜一群有共同爱好的摄友是必要的,你想讨论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群体中展开,而在传统摄影圈,他们对你的作品可能不会有建设性的意见。

最后欢迎报名参加第三期“艺术摄影入门实验课程初级班”。这个初级班首先解决整个知识体系的第一步部分内容:“视觉表达和实践”。具体事项如下:

I. 讲课内容:

1. 摄影分类

2. 秩序与结构

3. 色彩与结构

4. 细节

5. 视点

6. 聚焦

7. 黑白

8. 边框

9. 时间

10. 去语境和语境重建

11. 135美学

12. 中画幅摄影

13. 大画幅美学

14. 主观和客观风格

15. 叙事和非叙事

16. 艺术摄影中的人像

17. 风景的当代转向

18. 物件

19. 亲密关系

20.作业评论

......

注意(1):由于本课程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讲课内容可能会临时变动。另外摄影史/艺术史、照片编辑、项目创作、展览等部分会放到中级班去讲授,希望读中级班(下一步开设)的学员请先基本掌握初级班的内容(初级班的案例也多根据摄影史经典和当代作品展开的)。

注意(2):这个课程是按照“摄影家的艺术”方向设置的,因此比较重视本体方面的知识。如果你希望从“艺术家的摄影”角度进入,这个初级班未必合适。

II. 作业

1. 除了老师讲课之外,还要求学员完成拍摄作业,特别是基础部分的作业(不交作业的学员我可能无法判断你有没有提高)。因此希望没有时间进行外拍的摄友谨慎报名。当然我已经考虑到学员都是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因此会把拍摄作业安排到双休日。

2. 会有专门的作业程序让大家提交,所有学员都可以观看他人的作业和老师点评。

3.本实验课程提炼了整个知识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内容,但因为时间有限,有些内容需要学员慢慢去填充,反复去琢磨。比如去尝试各种器材,分析各种器材带来的不同视觉体验。又比如,除了作业以外,花费更多时间尝试一下主观风格和客观风格的差异,体验一下叙事和非叙事照片的差异,等等。

III. 互评

初步培养学员相互评论(Critique)的习惯,当然在初级阶段,会以老师评论为主导,学员互评为辅。学员无论在学习期间还是课程结束后,都可以询问任何涉及摄影和艺术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超出课程范围,不设边界。

IV. 其它学习

1. 在学习期间或者学习结束后,可能会安排摄影展现场解读。比如带领第一期部分学员参加了2018年度厦门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展览;带领第一、二期的学员参加了2019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摄影展和2019年度丽水摄影节。当然这些活动的费用需要学员自理。

2. 本期学员可能会另外安排国内著名摄影师的交流和对话(本活动待定)。

V. 线下工作坊

如有超过5位学员集体申请线下面授或者工作坊(实拍),则会考虑统一面授。费用另计。

VI. 学习时间

1. 初级班整个课程大约6个月。也有可能会延长(内容调整或者中途因节假日放慢节奏,老师个人因素等)。

2. 会有专门的学员微信群,在整个学习期间,学员可以在微信群内相互讨论,因此你可能一直处于一种学习氛围之中。

3. 所有学习过的学员会安排在一个统一的“头撞影墙学员俱乐部”中,这样你可以永久性跟其他学员和老师进行交流。

VII. 建议

1. 课程期间,建议放弃其他老师的培训课程。因为大量的拍摄讨论会让你没有时间去兼顾两个地方,更重要的是,我的理念可能会跟其它老师的课程产生严重冲突,最后让你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听谁的。你可以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再去听其他老师的课程。

2. 学习期间还建议你放弃一切摄影比赛活动,最主要的是放弃传统摄影的各种活动。如果能够退出各种传统摄影群就更好了。

3.为保护版权,禁止录音以及外传。如有录音请预先跟我联系。

VIII. 报名方式

1. 加微信fox_ho,向邮箱(hulijiang@qq.com)投送一份报名表和简历(拉到帖子最后,可以自己新建文档,把表格复制过去),同时提供一组(数量自定)能代表你当前水准的摄影作品。

2. 报名截止:2020年3月28日

3. 全部费用:2499元。把本帖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需要截图给我看,我会查看你的朋友圈),可获得特惠价2099元(开课后不退,请慎重考虑)本帖发表之前预约的学员只需要1999元

IX. 其它事项

1. 本课程不涉及具体的器材操作,因此要求你懂基本的相机操作和电脑后期处理,在手机上熟练地操控文字、语音、图片也是必须的。

2. 如果你拥有135、中画幅、大画幅全系列器材,这将帮助你更能理解器材和风格美学之间的关系。当然大部分日常练习作业手机和135数码相机均可。

3. 如果你有胶片相机更佳,这样你将拥有更多色彩和视觉方面的体验。

4. 你对数码PS和传统暗房都了解一点会更完美。

5. 本课程不提供教材,但会提供一些电子版的书籍和资料。另外会要求学员自己购买部分书籍(不是向我购买),画册按自己经济条件购买(也不是向我购买)。

6. 虽然这是一个“入门”课程,但是此“入门”非彼“入门”。详细参看《摄影爱好者入门不完全手册:你入门了吗《摄影入门系统性自学手册(0.99版本)》《摄影入门:你会看照片吗。第一第二期的部分内容在《艺术摄影:为什么你需要重新入门》这个帖子中,仅供参考。学员的心得体会可以通过《胡涂/央宗:摄影学习分享会实录》这个帖子来感受一下。

X. QA

Q:这个课程适合哪些摄友?

A:这个课程适合下列摄友:

1)会操作相机和基本的电脑后期操作,但没有系统学过艺术摄影的新人;

2)传统摄影师,对艺术摄影不太了解但非常感兴趣的摄友;

3)未来有志于考高校摄影系的学生;

4)未来希望走艺术道路,希望系统了解摄影的爱好者;

5)其他对艺术摄影感兴趣,渴望走向当代摄影从而突破自己瓶颈的人士。

6)其他一直觉得无法自我突破的摄友。

Q:我渴望了解当代摄影,这个课程适合吗?

A:当代摄影是艺术摄影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当代摄影是艺术摄影今天正在探索的部分,因此,要走进当代摄影,首先要从了解艺术摄影开始,这也是我再三强调“系统性知识”的原因所在,当然这个课程只是系列进阶课程的第一课。实际上,课堂上涉及的案例有大部分属于当代摄影。

Q:这个课程为什么要分初级班和中级班?我不能直接参加中级班吗?

A:据目前我所观察到的现象,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缺乏基础部分的训练,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何为“视觉表达”,都匆匆忙忙去搞项目性“创作”了,并认为题材或者主题才是主要的。这导致大多数人的照片不忍卒看,而且拍摄方式极度雷同,更无法去把握某个题材应该如何去表现,或者选择哪种表达方式更优。这个道理就像一名战士不懂各种现代化武器,拿着一把宝剑就上战场了。这也是传统摄影师所严重缺乏的,所以我一直把初级班作为重点来处理,因为初级班基础没打好,到中级班搞项目创作肯定会失败。如果你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当然可以直接预定中级班。中级班的内容主要是史论,梳理脉络,项目性作品创作(包含照片编辑,展览等知识),同时解决摄影界存在的某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就是说,初级班解决表达的问题,中级班解决观念问题。把这两个班的内容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初步的摄影知识体系。

Q:我是上班族,是否可以参加这个课程?

A:参加这个课程的绝大多数学员都是上班族,学习和拍摄都是业余时间展开的。拍摄时间主要安排到双休日,其它下班时间也可以的。因为这个课程的拍摄不限制场地和地域。

Q:我只想听课,不想拍摄做作业可以吗?

A:听课可以提高你对摄影的认识,但不实际操作就无法提高你的动手能力,换句话说,你的创作能力不会有任何提高。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实践是首要的。

Q: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途有事没时间听课怎么办?会不会拉下?

A:讲课是在专业直播软件里进行的,每一课都可以反复去听,不在直播期间听也没关系。但是作业不能拉下。中途确实因故没时间上课而拉下太多的作业,可以申请下一学期免费重修。

Q:上课是在什么时间?作业如何提交?

A:上课一般在双休日晚上,每周一次,但也会临时调整。作业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提交,会提供专门的作业软件。

Q:什么时候正式开课?

A:4月初,具体时间在微信群通知。

Q:上课在哪里进行?

A:上课在线上的专业直播软件中进行,以图片和语音的形式授课,可以反复播放收看(手机、电脑均可)。其它讨论在微信群进行。如有线下面授需要,你可以联络5位以上同学一起面授,费用另计。

Q:我已经退休了,年纪比较大,是否适合这样的课程?

A:一般情况下,年纪越大,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会相应降低。特别是超过50岁,情况会变得相对严重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这跟本人的状态有关,如果你本来一直对艺术有兴趣,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很强,年龄的问题就根本不存在,前两届有很多同学就证明了这一点。

Q:如何缴费?

A:请先加微信(微信号:fox_ho)联系,通过微信转账或者支付宝转账。

Q:一个学期学不会怎么办?

A:可以留级到下一期回炉。

Q:我将来想留学国外去考摄影MFA,这个课程适合吗?

A:这方面的情况可以预先咨询我的朋友(微信号:xulailuyun),他们是一家专门辅导摄影留学的机构。通常留学报考MFA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而想要打好这种基础,参加我的课程是比较合适(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摄影系本科内容过于庞杂,对艺术摄影的梳理和训练严重不足。有机会我会开设特别班,因为目前我的课程分为2期,时间较长。有这种需求的学生可以跟我联系,我会重新规划新的课程)。整个流程是这样的:“参加我的课程参加留学前专业辅导报考国外MFA”

XI. 关于我

胡涂

  • TOP20·2019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另有作品曾入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王庆松策展的《尺度-大画幅摄影在中国》,丽水摄影节等。

  • 大量摄影文章散见于《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是艺术》(香港)、《丽水摄影》。

  • 微信公众号《头撞影墙》、《为什么是艺术摄影》作者。文章《摄影:你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摄影:他们居然也看不懂》、《看不懂摄影?因为你压根不会看照片》、《摄影入门:你会看照片吗?》等曾引发国内摄影界的大讨论,《中国摄影报》为此开设了专版。

XII. 课程反馈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你创作的图像是否足够打动人心?你拍摄的作品是否就是你想要表达的?照片如何超越文献档案而达到艺术的境界?胡涂老师在艺术摄影这门学科中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理解。他曾经帮助我理解眼前杂乱无序的事物如何通过镜头来框取有序的结构和明暗的色块,并产生精彩的全新图像,还通过摄影史的学习,帮助我探索摄影这种媒介的本体来理解艺术的外延。

童碧燕

2018年获得三影堂奖入选

很幸运,2016年夏天认识了胡涂老师,成为他的第一个学生,由此开启了我的摄影之路。那时候我对摄影的认知一片空白(零基础小白级别)。胡涂老师的新摄影实验课带我走入了一个全新的摄影世界,为我理解摄影打开了一扇窗户,并开启全新的一种观看方式。一年后我开始进入独立创作阶段,《公园》这个项目就是这个阶段完成的。中间也一度迷惑,一度想放弃,但胡涂老师给予我太多帮助、鼓励,分析作品,提出问题,如何改进,等等(当时大画幅4*5相机、镜头都是胡涂老师提供,操作也是胡涂老师教会使用的)。2018年9月,作品《公园》入选英国著名摄影师Anna Fox 和 Karen Knorr的艺术家作品分享会,2019年6月入选《当代摄影中的大画幅:浙江三十人摄影展》,9月入选英国Look摄影双年展,11月入选丽水摄影节。

孟晓华

2019年入选英国LOOK摄影双年展

在传统摄影的领域内希望提升和转型,仅靠自己摸索很难。曾经听过郑知渊老师的分享课程,他开始于黑白胶片街头的抓拍,然后逐步学习贝歇尔夫妇和斯蒂芬肖尔的冷静客观拍摄,进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自己的城市景观拍摄,经历了较长的过程转变和摸索。所以我特别庆幸2018年3月开始在胡涂老师艺术摄影入门实验课程中的系统学习,期间也经历了不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迷茫,以及在未知领域的怯场,到后来渐渐入门,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摄影思考,以及不断学习形成自己的摄影语言,期间自信心也不断增强。相机是探索世界,更是寻觅自己的工具,经过专业的学习后再观察周围、理解事物和内心感受已和原先大不相同,所谓见山见水的过程中,即也是我们的成长过程。

央宗

2018年度艺术摄影入门实验班第一期学员

两年来,我一直在看胡涂老师的文章,因为我喜欢直接摄影,所以一直也在关注胡涂老师在拍什么。说实话,我不喜欢整天谈理论,我跟胡老师学习也是看他拍什么。第二期招生时,几个拍得比我好的摄友问我有没有报名,我说早报啦,他们也全来学习了。半年的课程学习了很多,自己拍摄也有了底气,也更有决心脱离原来的传统摄影圈,用学习到的知识来突破自己。另外我还预报了中级班,打算继续学下去。

葛小明

2019年度艺术摄影入门实验班第二期学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零基础学摄影3】秒懂全画幅与非全画幅
学员感想 | 遇见和记录,都藏着我的一万次心动
提升摄影审美,就是每天看美图吗?
冯建国:用影像凝固瞬间永恒,以初心坚守育人信念
何为观念摄影(1-2)【转载】
你想拍出皇家园林的艺术和内涵吗?那就请看过来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