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村老篾匠吴杨古的“竹编”人生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8-11-02 13:02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吕涵 通讯员 吴渭明 严德卿 文/摄

  老篾匠吴杨古71岁了,因为手艺好,五十多年间,到他这儿订蔑制品的人不少。

  10月25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寺坞自然村,村口第一户,便是吴杨古家。大堂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篾制品,有草纸包篮、水果篮、针线篮、篾筛板、菜罩、竹篾水壶……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提着草纸包篮,盛装糕点,走亲访友。这些是篾筛板,又分为谷筛、粉筛……”讲起这些家常用具,吴杨古如数家珍。“过去,只要有竹子和木头,就能做出一整套日常物件。”

  吴杨古在打磨篾条

  学艺始艰

  吴杨古家兄弟姊妹6个,他排行老二。

  13岁的一天,吴杨古从学堂回来,见家里请来的篾匠郑师傅正在做活,手指翻飞间,一件竹篓逐渐现形,吴杨古被吸引了。

  “你跟我去做篾匠,我管你吃饱饭,如何呀?”听老师傅这样讲,吴杨古直点头。

  “竹刀拿得起,不愁没柴米。竹篮、畚斗、竹席……以前家家户户都得用竹制的器具,学了这一门手艺,一家人生计就不愁了。”吴杨古说,从小穷怕了,一心想学门手艺,将来能混口饭吃。

  第二天,他便跟随郑师傅回家,到九华乡新宅村当学徒,“我急着拜师,学校里的铺盖卷都没来得及收。”

  “徒弟徒弟,三年伙计。”凡是学徒都要在师傅家打三年长工,才能学到真正的手艺。砍柴、烧饭、沏茶、补鞋……吴杨古样样事情都得做,日子比在家里还要苦,同来的伙计因为受不了苦,渐渐离去,最后竟只剩吴杨古一人。

  纵使如此,“教会徒弟 饿死师傅。”那个年代,师傅大多抱着这样的想法,或多或少会留一手。学徒期间,吴杨古只有做小工的份,师傅很少专门教导,大多数时候,还得靠自己眼明心亮。

  吴杨古家的大堂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篾制品

  篾匠手艺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最开始学剖竹子,因为用劲,牙关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晚上连东西都拿不住,还总是被刺。”吴杨古回忆。

  “特别是在冬天,外面冷,毛竹又冷冰冰的。我们干活基本在老房子的天井里,四周通风,如果手指不小心被篾刀戳破一个口子,又来不及用布裹住,冷风一吹,就会裂得更长,痛起来就像刀尖戳在心口上。”吴杨古说。

  学艺三年后,吴杨古作别师傅,回到村里。

  娴于一技

  学艺归来,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篾匠的十八般武艺,吴杨古样样得心应手。但做精细活时还是欠点火候,他经常向附近的几个老师傅请教,“那时候,我还不到20岁,想着再多学一些。”

  篾条“过监门”,以调控其粗细。

  21岁那年,同村18岁的姑娘巫翠云看上他的好手艺,嫁给他。“他脾气好,做活也好。在我们村里,已经小有名气了。”现年68岁的巫翠云笑着回忆,过去,嫁给手艺人,意味着“过上好日子”。

  “我基本都在本地做工,不像有些篾匠做活不行,只能跑到小湖南、上方等远的地方做工。”吴杨古讲,有些东家会拿篾匠做的物件,去村中心展示,为的是跟别人家的赛一赛。

  评判一个篾匠手艺如何?人们总结出一套说法:编的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的篾席光滑细腻、凉爽舒适。

  “一般人做不过我,我都排在第一名,既给东家长脸,自己心里也高兴。”想起往事,吴杨古很得意,二十来岁时,他一个月就能赚五六十元,比在学校里教书的先生挣得还多。

  此后,吴杨古陆续收过七八个徒弟。20岁时,他收了第一个徒弟,“他是从兰溪过来学的,才17岁。说是师徒,更像兄弟。”吴杨古当学徒时,吃了不少苦,他不喜欢摆师傅的谱,便把自己的本事悉数教给徒弟。

  篾匠和其他手艺人一样,每天编多少东西都有标准。“一般一天可以编两只竹篮或一双畚斗或一只米筛,两天可以编一床篾席或一双四角箩。要是身边的徒弟手艺不精,活儿不能及时赶出,做师傅的就要为他补上,我肯定要好好教他,这样做活才麻利。”吴杨古说。

  劈篾是篾匠的基本功,要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条。

  新的梦想

  时光飞逝,小篾匠成了老篾匠。

  随着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里买手工竹制品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吴杨古说,买的人少了,做的人也就少了,跟他同时期的篾匠大多外出打工。只有他,并没有因为这一行的没落而退出过。

  十多年前的一天,衢州人郑丽珍一路打听,找上门来。原来,郑丽珍想做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售卖平台,很需要篾制品,她希望吴杨古能长年供应篾制品,两人一拍即合。

  因这一转机,老行当得以延续。吴杨古每年增收三四万元。

  “我一辈子没种过田,没外出打工,做了一辈子篾匠,除了做篾匠,我不知干啥,我也真的爱这一行。”每天,吴杨古都要精心擦拭篾贴、篾刀、藤钻、平尺这些“老伙计”。

  因为手工竹制品环保、美观、实用,吴杨古编织的竹果盆、竹茶盆、竹篮等5件精品曾获第6届和第9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他的竹编工艺品还曾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礼品,同时批量供应北京人民大会堂。

  吴杨古编的竹制工艺品 通讯员 吴渭明 摄

  今年8月,他被柯城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授予“乡村手工艺达人”称号。

  “像这个竹篮,原本作为农具的时候尺寸是很大的,但是现在他们要求我做成小小的,说是摆在家里把玩。”这些要求,对吴杨古不算难事。眼下,他有一个新梦想,他想编织更多这样的小玩意儿,多出精品。“我想抓紧时间,做几件像样的艺术品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老成都的篾匠
徽州篾匠:即将消逝的老手艺……
编织技艺——篾匠
指尖上的诗意
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篾匠
瑶乡手艺人——篾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