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意拳内功心法
总诀:
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皱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周天法是心意堂珍藏之《六合拳谱》(乾隆十五年之手抄本)的高级内功心法之一,是习练形意拳必须的功法之一。拳经云: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归于一,终离不开呼吸。内功是以意念导引气血循环于人体经络的一种秘术,古来一直是道家的内传之术,一般人极难得到真传。形意拳之内功也采用了部分道家的功法,前辈们对此多不轻易传人。拳经亦云:武芝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得此不可妄传人。
周天法主要是以意念导引内气在任督二脉中循环,便得气血得以通畅,使人益寿延年的一种功法,也是培基固本的基础功法。人之任督二脉同出一源,一行于身前,一行于身后,如同天地之子午。丹书谓,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任督二脉可分可合,分之为二,合而为一,周天法的实质就是把任督二脉合而成其一脉。道家练丹讲进阴符,退阳火。肾之精气通过练功运至乾顶(泥丸宫)还精补脑,为进阴符。心之精气沉至海底(下丹田)玉液还丹,为退阳火。是谓人之真气升降之道。人之身中有二窍,一曰玄关,二曰牝尸。玉皇经云: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绵绵不绝,固蒂根深。任督二脉,一阴一阳,任脉为阴血之母,督脉为阳气之父。任督二脉一通,百脉皆通,任督二脉与奇经八脉如同江河。任督二脉如同长江、大河,奇经八脉如同沼泽、湖泊,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故《六合拳谱》中只讲周天法,而不言其大小周天就是此理,即小周天一通,大周天亦通矣。练此功法时,应清心寡欲,心内空空然,茫茫然,如无物一般,道家广成子云:丹灶河车休砣砣,鹤胎龟息自绵绵。盖人身自有天地,一呼一吸,水升火降,息息自有根蒂,任督二脉随气运转,乃天地自然盘旋。故此功法之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要逐步达到细、长、匀、慢、无声及无息。前辈在此功法练习时专有入静法诀:先定心,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静;清静无为;无为绝象,绝象觉明;神气相通,万气归根,合成一气(此即道家之无极势)。故练功时,必须心神安定,全身放松,不思不想,无我无它,好似木鸡植中庭,又如扁舟泛巨海,使大脑完全宁静下来,只想着真气运行的路线。
紧撮谷道内中提
撮谷道使真气由任脉之源撮抵督脉之中。谷道即肛门(魄门),是练习内功的重要部位之一,练习时,紧撮谷道如忍大便状。内提气,外提肛。吸气时,前后二阴同时上提,要提紧以不泄气为好。此为真气走行督脉之第一关。
尾闾二起皱节骨
尾闾在尾骨之尽头,即长强穴。真气运至尾闾时,翻龟尾使真气上行,提胸肋,使真气上冲夹脊(辘轳关),此为真气走行督脉之第二关。
玉枕难过目视顶
玉枕又称铁壁关,乃颈后高骨,是真气行走督脉之最后一关。真气行至玉枕关时,目上视使其顺利通过到达泥丸。
来到丹田存消息
真气通过玉枕后直上泥丸即上丹田,真气到上丹田,即达到了还精补脑的目的。
往前又是鹊桥路
真气在上丹田稍稍运行,即直下泥丸到印堂,通过鹊桥(舌)与任脉相接,真气过鹊桥时,舌需抵上腭,以接督脉之气,督脉之气化为水(津液)以意送下。
十二时中降下池
真气化作甘露(津液)过十二重楼(喉部十二关节)直达下丹田(华池穴)。华池及藏精之所,主炼精化气,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上窍上通可达脑,主还精补脑,下窍通外肾主以泄身内之浊精。
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
习练周天法主以意念做为导引,这就要求心无杂念,一心只以意念导引真气之走引,使丹田之气逐渐充盈。
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
真气充盈,任督二脉贯通,就会使内气畅通无阻,使人精神饱满,神态威武,仪表光泽,身体健康,就能使人寿命增长。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如果经常练习此法,就能使内气充盈,内劲十足,使身体得以强壮,文可以养生,武可以御敌,从而达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不枯的境界。 

李经梧老师说:“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要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就是说只有会了开合鼓荡才能言懂劲,才能“引进落空合即出”。故练太极拳讲开合,实际上练形意拳和八卦掌都应讲开合,只不过以前老拳师们叫法不一。懂开合是内家拳的基本要求,开合的能量大小是衡量一位武师内功好坏的标准。武功水平的不同又导致对开合不同的理解。我体悟开合、鼓荡作如下释义。
外开合:
拳式无非是一起一落,一去一回,一来一往而已。‘以手为例,一去一回或一往一来手的运行路线是两个半圆弧,或一个圆,即去的半圆弧为开,回的半圆弧为合;弧的一端是起始,另一端是终止,内径日:“物极之谓变”,开到极点即变为合,合到极点即变为开,此是拳式躯体的开合,叫外开合。
内开合:
开合是什么?开合是内劲的运用,开合又是练内劲的方法。所谓内劲,王培生老师说:“丹书云,‘虚无一气’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所谓金者,本质空固之意,丹者元气充满之形,此即拳之内劲,也是拳之奥旨。”
内劲即是金丹,金丹又叫“灵根”,叫“圣胎”,叫“人身太极”。孙禄堂先辈把“金丹”叫“太极一气”。“人身太极”简称太极,是练武“修道”、“神气合”、“神形合”、“天人合一”所生化的产物,是经过正确修炼在人身丹田中生化的高能物质。此物质是能量、信息的统一体。练武功就是锻炼、培养、壮大、圆满这种能量场,这种信息场。过去凡得道之武功家、拳师,无一不是由“太极一气”的开合鼓荡之运用遨游天下,驰骋江湖的,故一直视为不传之秘。所以有“宁传十手不传一口”之说。
故开合是太极的运用,开合又是修练太极的方法。
太极是精气神三宝的凝聚物。炼太极靠精气神三品大药。神为主宰,气为动力,精为基础。气由神生,神注则气聚,气聚则太极成。太极即先天真一之气,藏之为真空,发之为妙有,是人身至宝,是武功之内劲。天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沁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通过打桩、行拳中的种、采、练、养,化后天之精返先天之气,将气聚于丹田。练功日久遍体虚灵,圆活无碍,神形气混融为一,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中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动。
练武功不和丹道结合,练到老也是一场空。所以行拳走架,以气运身,就是一开一合。夫开者,不指躯体的外开合,是内在的神气的开合。
人身太极的切入点和深造点。
第一步:下丹田的开合,也有叫丹田呼吸的,呼为开,吸为合。下丹田即小腹部,由心意的主导,内气的作用,丹气催丹田向四外鼓起,向四外膨胀,向四外扩大为开。注意不是硬鼓小腹。相反向丹田收敛、归纳为合。以皮球为例,给皮球打气,皮球鼓起、膨胀、扩大为开,相反则为合。
开合是由道家“胎息”演变而来。张三丰祖师日:“神人息则为胎,气归脐则为息。”胎息是炼丹要诀。丹靠练养结合,静功心动为练,心静为养。练武以静功为养,动功为练。静养功三丰祖师告诉我们:“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接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动功练拳要明“三害九要”(省略),三丰祖师又告诉我们:“拳未到而意先到,拳已到而意也到。”太极功就是丹道之功,是融动静一体,开发人体精气神潜能的高层次的内功修炼法,静功以养内气,动功以练内气,内气不足则不能催姿势的运行,气势也不能圆满,内里没有东西则是空架子。所以形意拳大师车毅斋说:“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初步炼丹要用武火,要知武火不是着意于口鼻,并不是呼吸猛烈,只是将心力提起,一团真意,存想丹田之气,盈结凝聚。停自然之呼吸,行有为之呼吸。开有心,合有意:“鼓动巽风”即是抽动风箱(呼吸),“扇开橐龠”(丹田),不过借后天之气机,一呼一吸,息息归根(归丹田),激动先天之气机。使先后天二气鼓荡于丹田之内,盘旋于气穴之中,自然阖辟相应。
丹田在脐后肾前,前七分后三分,两肾中间,其中空悬一穴,上通泥丸,下通涌泉,为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气之根。道家日“气穴”,日“玄关”等,医家日“命门”,武家日“丹田”。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言:“俗云:拳中之内劲是鼓小腹,硬如坚石,非也。拳中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坎离相交于丹田,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贯串四梢。”杨澄甫云:“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一气活活泼泼,无时不然,随意所至,意志所向,如《中庸》云:“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中医和气功理论认为,人之生命规律主要是升降,开合,人与大自然通过开合保持平衡。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大自然进行气的交换。人的皮肤、肌肉、血管、五脏、骨骼等都有膜,不练功的人与大自然进行气的交换主要在膜及皮肤浅层。通过练功,把外界混元气摄入体内,提高了人体混元气的密度,加强了膜络的功能,同时感觉器官也敏感起来。随着练功的深入,要求形体和精神紧密结合,使大自然的混元气逐渐从体表向体内深层渗透,增强了体内之气对身体充养的深度与广度。把皮、肉、筋、脉、骨都练通,气渗入肌肉、骨骼、躯体,各部分气充足,功能得以加强,身体日趋健壮,就能祛病延年,开发智慧,激发潜能,功夫逐渐提高。
练功是后天返先天,练后天呼吸气返先天元气,是练功时口鼻之呼吸,要匀、细、深、长。行气沉丹田之法,心息相依。肺的后天之气与肾间先天精气通过降纳结合,化生为人体的真气,而使内部力量迅速聚集加强。肺和身体毛窍呼出浊气,吸入清气,清气又和饮食经消化后产生的“谷气”相结合而输布供养机体、脏腑、器官各部。通过练功中丹田的呼吸开合,带动全身开合的锻炼,吐出脏腑中的浊气,纳入天地清气,不但充实了内气,而且血管会增粗,毛细血管会增多。又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肺朝百脉”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全身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了营养与活力。练功中气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有时会感到毛孔的开合与丹田的呼吸直接联系起来,久之则进入先天胎息。道家和内家拳讲“虚心,实腹”,“气息归根”。虚心:收心入静,一念不生,是性功,是无为之妙;虚心使头脑清明,心神空灵。实腹:采炼守取精气,以神火炼成内丹,是命功,是有为之术。实腹使元气充盈,内气旺盛,精力充沛,这是深根图底的办法。
练到此阶段,人体潜在神奇功能的开发与运用会完善地与拳架融会贯通。拳经言:“及柔软然后及坚刚”即此意也。练到此地步就懂了鼓荡,就有了抗击打能力,就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鼓荡是开合的过程,是鼓起而动荡。人练一辈子拳而不实战推手,到老也没功。只有练拳和推手相结合,只有明师指点,才能明白和体悟内开合,才能明白“争”、“长”和“开”的微妙之别。要明白“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点”。只有在实战推手中,受明师指点,练增大内开合的能量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内开合的基础上练出点鼓荡。会了点鼓荡,才会在接触点变点,会了变点,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练到此阶段,以丹气催姿势完成的拳架确实给人以气势浑厚,运转自如,姿势优美的舒适之感。拳中之意气,身体手足听其指挥,循着次序规矩渐渐练习,则能尽其性,尽其性则能力合于气,气合于意,故能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混元一气,此时先天后天,形上形下合一之体,非求外壮者所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步:丹田气贯串至五梢并向体外放射,体外气场扩大为开;气从体外从五梢回归到丹田,体外气场缩小为合。
丹气由中达梢,五梢足则武功成矣。血为气之海,发为血之梢,发欲冲冠,血梢足矣;肉为气之囊,舌为肉之梢,舌欲催齿,肉梢足矣;气生于骨髓,齿为骨之梢,齿欲断筋,骨梢足矣;气连于筋,指甲为筋之梢,甲欲透骨,筋梢足矣;气又连于神经末梢,皮肤为神经末梢,“一羽不能加”,神经末梢足矣。
神不能独用,神靠精气才生作用,练到此步神能驭气,“心灵能”发挥了作用,就由武艺进入了道艺。这时才能真正明白武禹襄的四字秘诀:“敷,盖,对,吞。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劲也。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这时不但能调动自己的气血,而且能调动彼方的气血,能控制彼的魂魄。心动体外气场的变化对彼有刺激,能把彼方的中定点吸空,这时放人如掷弹丸。
按道家功理,上品金丹是身为铅,心为汞,身心合一就结丹,形神合一便是上品金丹。有人以为静功高级,动功低级,实际练功达于高层次不存在动静之分,举止动作,精神专一,心如止水才是高级境界。故《拳经》言:“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意念指导动作,它符合古气功的练功要求,也符合上乘功法,人的生命活动无非身与心,也即形与神,形神合一,气也就在其中了。张全亮师兄说:“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练意就是练气,就是这个道理。
道家功和内家拳炼的是心意,是“性灵光”之炼养,“心灵能”之孕育。凡物皆有能,皆有光,光和能可相互转换,由能生力,由力生电,由电生光,由光生能。心有心能,性有性光,两者实为整个“生命能”与“生命光”之根源。由“人体光学”之科学证明,人头脑放射光最大最远,且成圆形,故无论中外古今,凡神像头部均有圆形光圈,即所谓神光者,实非虚构或迷信。尽人皆有不少欠缺,修之则得,合者失之。神光大者弥漫天地,而充乎宇宙,故神能无所不在,物质不灭,能量不灭,精神不灭,灵魂不灭,故道家追求长命久视其理即在灵光不灭之道法,则可修成神通之境界,谓“神功”。
有人极力夸大“心灵能”的能量,则走向伪科学;有人又否定“心灵能”的存在,则是愚昧无知,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亵渎。
开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释义:
开的起始:
起始不是身形手势的起始,是意气萌动之初,拳经云:“心为令”,“神为统帅”首先是意动,其次是气动,再次是形动,意气的作用是催姿势。
开的运行;
不要单—做形体动作,身形手势始终依赖心意的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内气在意的指导下由丹田向力点运行,如力点在手则气向指梢运行。把“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名言在练拳中落到实处。内气的运行是无体内体外的,是缠着胳膊螺旋行进的。在骨髓中也是螺旋行进的。形体的运行和内气的运行有时同步有时不同步,即内开合和外开合有时同步有时不同步,内开即内气向指梢运行时手也向外展开,此时是同步;反之则是不同步。
开的终止:
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能量的运行是无限度的。姿势的开出或合入,身形手势都要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有直,动转自然的妙趣。然形到终点时,意并不到终点而是更加用意,意气凝神集中于力点并远放;如陈氏太极拳的懒扎衣式,最后定式整体归圆时,右手沉腕亮掌神意气集中于右手,神意远放时内气气束由劳宫穴通出而追神。又如吴氏太极拳的单鞭式,在左脚迈出成马步的过程中,左手手心向里,手指向上由胸前向左运行,意念从食指到中指再到无名指。在手心向外旋转的过程中,意念又从无名指到中指再到食指,这时完成定式整体归圆时,神意远放,手追神,脚追手。
开的变换:
这一势的终止即下一势的起始,神气开到头即变为合,此时心一静,神一收,体一松,丹田一吸,外放之气回归丹田。开合的变换之处是阴阳相互转换之机,是神意气自现奥妙的发生地。
慢开谓滋,快开谓爆炸。发力原理:心意一点火,丹田气爆炸,气由丹田同时贯到全身及手脚。气贯到脚后,脚借地的反作用力,由脚及腿及腰而形于手: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或到肩、肘等接触点,把人击倒。发完力后,浑身放松,气从四肢回归丹田。当然内气一定要和形体外力合一,丹田为力源,在外腰为力源,脚为力根。拳经言:“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心静则合成一气,一气是太极体。心动则分成阴阳二气,阴阳是太极用。心一静,神一收,体一松,窍一吸,气从五梢回归丹田合成一气,体外气场缩小,这时叫合;心一动,神一放,体一紧,窍一呼,气从丹田贯向五梢分成阴阳二气(丹田往上为清气为阳,丹田往下为浊气为阴),体外气场扩大,这时叫开;开时虽然分成阴阳二气但仍为一气。用吹嘬葱叶比喻,一吹葱叶鼓起,即丹气贯向四肢为鼓,为膨,为伸,为分,为开,为争,为长(zhang),为放,为发,为气场扩大;一嘬葱叶瘪了,即气从四肢回归丹田为松,为回,为蓄,为缩,为合,为卷,为收,为气场缩小。开时胳膊和腿都变粗,合时胳膊和腿都变细。
注意体一紧不是肌肉僵力,是意气膨力,是内中伸劲,内中开劲,内中争劲,内中长劲。内家拳是以大地为母亲,是手摸着地打拳。丹气沉到脚底的感觉我无法形容,能感知从脚底上返的内劲如气柱上升直达双手;开时真气入地与地气交融后向四周扩散,同时由足下化生的气柱似涌泉催促身形手势动转。两胳膊好像骨头往前伸,肌肉往后缩的感觉,十指指肚胀得发麻:心法一变,又好像没有胳膊的感觉。浑身有腾虚之感,心情舒畅,浑身愉快,美不胜收,无法用什么词语来描绘,等你练到此地步自有感受。拳经言:“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筹,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懂了开合,即懂了虚实,即懂了阴阳,——我们说八法归一法,万法归一法,就是归于此。
“太极一气”通于经络,充于肌肤,充于腠理,敛入骨髓;世人只知太极是阴阳而不知太极是“一气”,不知太极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不知阴阳只有在“一气”这个统一体中才能变化;无“一气”之本,阴阳变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流。世之习形意、八卦、太极拳术者,未得混元一气之意,虽能演示其拳式,演示十三势之形,却不知拳术精微之理,不知松中求顺,顺中求逆,逆中求丹之奥,不知一伸一缩,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阴一阳之妙用。
《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悟彻阴阳,则武道虽玄思过半矣。先贤云:固灵根而心静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心动谓之武艺。
心静为“道”之体,心动为“道”之用。动静一源,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故体用兼修。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十三势操练,练体日久,遍体虚灵,圆活无滞,将神气收敛于丹田内,混而为一是太极体,此时后天之精白化,先天之气自然生矣;将神气散布于外,化而为两仪是太极之用,两仪再化而为十三势是太极全体大用也。一法通,百法通,万法归一,归于太极也;一门精,门门精,一气贯通矣。
十三势是八卦和五行。八卦即八法,太极拳为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卦掌为推、托、带、领、搬、拦、截、扣;形意拳为斩、截、裹、胯、挑、顶、云、领。五行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正如前辈孙禄堂所言:“以操手练用功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到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太极之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臭,无在无乎不在,拟之则非,议之则失,不可画图,只可神会。宇宙一太极,天地一太极,人人一太极;故通神入化之功,人人本自具有,练之即得,取之不尽。太极本一气,动而分阴阳,静而合一气。练太极功即练内丹不传之秘,在“取坎添离”,“抽添采取”,用后天而返先天,不依后天而又不舍后天,也就是用有为无为各种方法实现阴阳合,阴阳合就是人身太极。
不识太极,不足以成智者;不用太极,不足以驰骋武林。
北京拳术家马国兴老师《中华拳术明镜录·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内功精义解》书稿中。
盘古开天地
【原文】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摘自《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凤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
——摘自《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
先儒说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摘自《述异记》
【注释】
①、盘古开天地,有关这方面的传说,从古至今数不胜数。但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这一说法是现代人都认可的说法了。我就从这一认可的共同点出发,故只选录了这三段,解释其精义的。
②、首者,古乃与道字通用。首者,道也。此句就是:道生的盘古。盘古者,人格化的物事。反说之,就是物事之人格化的产物。
③、髭者,络腮胡须之谓也。
【译文】
天地混沌如鸡蛋样的时候,盘古就从其中生化了出来。当盘古活到一万八千岁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天辟地,其使清轻者上升以为天,重浊者下沉以为地,而盘古在天地之中,一日九变。盘古之神与天齐高,亦要与地阔厚。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故此这样的维持了一万八千年,故而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及其长大,这就是天与地的距离九万里的原因。
道生化出盘古,盘古做完了开天辟地的事情以后,成就了永垂不朽的化身:其气化成了风云,其声化成了雷声,左眼睛化成了太阳,右眼化成了月亮,其四肢化成了东西南北四方,五脏化成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嵩山、中岳衡山之五岳山也,其血液化成了江河,筋脉化成了地理山川之纹脉,肌肉化为了田土,头发胡须化为了星辰,皮毛化成了草木,牙齿和骨骼化成了金玉之矿藏,精髓化为了珍珠宝石,汗流化成了雨泽。
盘古永垂不朽的化身:泣液化为江河,气化为风,声化为雷声,眼瞳化为电光。盘古的喜悦化为了晴天,而愤怒就化成了阴天。
【内功精义解】
【题名解】
盘古开天地:
盘古在自然界,就是我们的这个地球的天地初成时期的状况景象之描写,即我们这个天地的阴阳剖判之时期。这个时期,以地球年来计算的话,就是多少亿万年的事情了。
再有就是个人的“齐身”之内功修炼,也要将自身的内气、外形,进行自身的天地阴阳之剖判。即自我的开天辟地。所以说,自然界的开天辟地和内功修炼的自身之开天辟地的这种物事,称为:盘古。
《易辞下传·第六章》中说: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成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名虽杂,而不越也。
又《陈谱·太极拳权论》中说:
人秉天地元气以生,万物皆备于我,得圣人教化以立,人人各保其天。
论中即言人人各保其天,就足以说明人人皆有自己的天和地了。这就是乾阳之内气为自己的天,坤阴之外形为自己的地。而能识别自身之天地,能够自我的开天辟地,只有通过内功法的修炼才能得以做到。当然,自我的天地未能开天辟地之前,就是自己的混沌之时期。而自我的开天辟地始于何时,都是由自己何时修炼内功而决定的。这个时期,应当在一个人到七、八岁的年龄时就开始的,这个道理在《哪吒出世》的古代神话故事中再详细解释。所以说,内功的修炼之开始,就是自我的开天辟地的开始。此时自己就是盘古的化身了。当然,开辟自身的天地,亦向盘古一样,也需要历时一段时期的,以我的修炼经验认知,最少也要三年的时间,才能功德圆满。这就是盘古开天地的题名所蕴涵的精义。自己开天辟地的内功修炼方法,就是应在“无极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桩法。
【正文解】
【原文】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阐释:
此正是道生一的天地未分的混沌时期。鸡蛋,只是一种类物比象的形象比喻的说法而已。而能开天辟地的盘古,却是在此混沌的境界中生化出来的。这就是:易有太极。这个说法在古代神化故事中的展现,就成了“盘古”了。
【原文】
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阐释:
古人云:阴阳相薄谓之神。盘古,就是天地阴阳相薄中的产物,故称其功能为神,或称其为王。总之是人格化了的自然中的物事。当盘古活到一万八千年的时候,开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天辟地,其使阳者清轻上升以为天,阴者重浊下沉以为地。天地初开,阴阳剖判,盘古就在初开的天地之中间顶天立地,而一日九变。这一日九变,说明天地剖判并非是一次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情,而是日有多变,时要久待的。
此不正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说法,在神化故事中的展现吗!道生一个世界,有天地两仪,天地合德,万物化生。人在其中亦生化了出来,而又与天地并立,统称为三才,三体,三极。
而内功的修炼,不也是通过:天一生水法的一点天清;地二生火法的二点地灵;水火合德的三点神光遍九重吗!即通过系列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功心法之修炼,而使自己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又具有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①之才能。
【原文】
神于天,圣于地:
阐释:
盘古之神与天齐高,盘古之身形与地同厚阔。盘古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这就充分的展现出了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物事之人格化的魅力来了。但要注意:天的功能为神;地的功能为圣。这是神圣二字在功法中的的基本含义
同时又说明了,一个修炼内功者,自己的神要与自己的内气之天齐高,亦要与自己的外形之地齐厚阔。前贤有此法、此意之论述,以资对照,录之于下:
气贯周身法
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
这段论述中的:“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心者神也,心能普照,就是神于天的意思;气自周全,就是圣于地的精义。
【原文】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阐释:
自然界的开天辟地的时期,肯定是个非常长久的时期,而又是个不断变化着的时期。结果就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同时,也说明一个人修炼内功,开辟自己的天地,阴阳剖判,乾坤、天地定位,而能成就自身的方方面面之修练功果,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古人云:三年学一艺。不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吗!
【原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阐释:
既然道生化出盘古,而盘古就只做了开天辟地的这件事情,就死了。作为盘古死了。但是,其却成就了永垂不朽的化身而存在着。这一点又充分的显示出古代神话故事的感人的魅力所在。这一点恰恰的表明了内外功法的系列性,修身的系统工程这一特点。只有如此的认识,才能不落法执之窘境中,才能日日新,则弊不新成。
【原文】
气成凤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
阐释:
天地初成,并不适合生物的生存。于是在古代神话故事中,以生活条件为基础,充分的发挥了浪漫的想象能力,以人格化的方式真实的描绘了自然界的这一渐进的演化过程。
其气化成了风云,其声化成了雷声,左眼睛化成了太阳,右眼化成了月亮,其四肢化成了东西南北四方,五脏化成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嵩山、中岳衡山之五岳山也,其血液化成了江河,筋脉化成了地理山川之纹脉,肌肉化为了田土,头发胡须化为了星辰,皮毛化成了草木,牙齿和骨骼化成了金玉之矿藏,精髓化为了珍珠宝石,汗流化成了雨泽。
小结
盘古开天地美丽的神化故事,给内功修炼者一个启示。就是修炼的第一件事情,先要开辟自身的天地,即自身的天地、乾坤定位。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而修炼自己欲想修炼的事宜。否则,就不会功成艺就。但是,如何开辟自身的天地,即自身的天地、乾坤定位?这要看后面美丽的古代神话故事之精义,才能明白。
【注释】
①、经纶、赞誉者,在元末明初毕坤撰著《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就有:“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样的说法。

何为七星:头、肩、肘、手、胯、膝、足为七星。二七十四种用法(头分左右,乃为双数)。心意拳法充分利用了人体一切可用的攻击武器,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打击敌人,形成了浑身是法,遍体为拳的全方位攻势,随招而动,应势而发,打法密集,攻势凌厉,锐不可挡。

        一、头打

        谱云:头打起意占中央,浑身齐到人难挡。

        以头击敌,非独心意拳法,各门派武学都基本上有这一技法,只是心意拳法尤为强调而已,头打的成功与否,笑键在于(脚踏中门)的动作实施情况。所谓(中门)即敌方支撑点重心部位,若我方善用敏捷的身手引诱敌方。使敌判断失误而贸然出手,我即穿展腾挪,迅速过步夺部,合身欺进敌方防守内围,迫其根节浮动,勉力友撑,我则乘势猝发头击较果,同时,头部坚硬而且力量巨大,如果一击得中,足以重创敌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头部是人体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组织器官。若轻易使用头技而没有收到预计的效果,使头部暴露于敌方的有效打击范围之内,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施之头打要慎之又慎,在没有极大把握或没有控制敌势之时,宁可失机,决不盲动。

       头打的典型拳势:一头碎碑。

        二、肩打

        谱云: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

                 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

       肩为上肢之根节,发力短猝即强乁劲,它往往借助腰发劲与脊椎的抖决,发出强大的攻击力量,骤然击敌倒地,肩打的诀窍,主要集中在(朿)、(长)二字之上。所谓(朿)即如弹簧一般,凝聚力量蓄势待发。所谓(长),即长身发力,故意击人,,势如江河决口,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当然,单纯的肩打是不现实的,它必须辅以必要的其它手段方可有效实施。如以顾法盖扑敌势,控制其身手步法,同时贴身进敌,突然由朿而长,转肩放劲(一阴一阳),撞击之胸助夹脊,必可致敌凌空跌扑,伤势非轻也。

       肩打的典型拳势:龙形裹横。

        三、肘打

        谱云:肘打去意占中央,其势好似虎扑羊。

                 横争斜顶力要猛,左右摆拔莫张狂。

       拳谚云:宁挨十手,不挨一肘。又云:拳轻掌重肘要命,肘为上肢的中节,力量极大,运用肘部的攻击,具被动作隐蔽,变化迅速,劲力刚猛,极难防御的优点,所以心意拳极端重视肘法有:挑肘、顶肘、砸肘、裹肘、拐肘等等,这些肘法有明有暗,有刚有柔,与心意六合拳的其它技法相互穿插衔接,形成了独有特色的心意六合拳短打风格。

       成功的运用肘打必须首先施用顾法隐蔽我之攻击意图,并调动和控制敌人,使其陷入被动防守的境地。此时我则突然发动猛裂攻势,恶虎扑羊般打乱其阵脚,使敌在怆惶之中,破绽百出,我乘施之肘击,重创敌身。

       肘打的典型拳势有:单虎抱头、小龙形、剑出鞘等等。

        四、手打

        谱云:手打虚实人难防,上下左右变化忙。

                 沾着用劲须吐放,两只手在肋下藏。

       手作为上肢的梢节,在任何拳法中都是运用最频繁,技法最丰富的一个部位,心意六合拳的手法,要求圆顺沉实,力不出尖,即所谓:打人如画圈,这与大极拳走圆的手法基本相似。就是说不管利用到身体的什么部位,上下左右前后两边,都要遵循划圈走圆的原则,或大圈戓小圈,或平圈,或整圈,或半圈,总之都要在圈中变化运动,这样方能使劲力内涵。不露破绽,随时可以发出强大的攻击力量。并且可以带动敌势,引进落空,使我方始终保持主动的攻击状态。

       心意六合拳的手打,虚实展放四字,松而不懈,含而不露谓之虚,沉身发劲谓之实,长身舒背谓之展,劲透意远谓之放。此四字之中,以虚实为变化之源,以展放为制敌之夲,虚实者合乎阴阳,虚者为阴,实者为阳,与敌交手,或虚或实,阴阳交错,奇正相兼,阴手出者阳手防,阳手出者阴手击,更加以展放之劲意,其变化之巧意,劲力之强大,足令敌防不胜防,中则披靡。秘籍上:手打的要诀有四:顺、勇、精、狠其自然,勇猛果断,精灵快,狠不容情也。

       手打的典型拳势有:野马奔槽、单把等等。

        五、胯打

        谱云: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互用法自然。

                 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

      胯为身体的根节,是主宰发劲的主要部位,但作为武器直接攻击敌人,在打法中并不多见,不过,由于胯的官劲迅猛,以其制敌往往一击而竞全功,故历来被拳家所看重。

       胯打的关键在于(阴阳互用),所谓阴阳互用,就是左右胯的交替变化,以左胯打人时,必须发动右胯,以右胯打人时往往以左胯先行,这样便于身体的转斗之中,发出强大的腰胯之劲,由于胯部的特殊部位,决定了它进击的部位仅限干敌方的腹部以下,使用外胯打下,就是脚步跨于敌方中门,猝然沉身发劲,撞击敌方内围的腹、腿等部。外胯与里胯打最常见的方法,另有坐胯,背胯等变势及胯在跌法中的各种运用等,都属于胯打一类。总之,无论哪种胯打都须保持身手步法的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始能生效。

       胯打的典型拳势有、鹞子入林、燕子抄水

        六、膝打

        谱云:膝打几处无人明,好似猛虎出木笼。

                 浑身辗转不停势,左右明拔任意行。

       膝是十分隐蔽而危险的攻击武器。膝运用实战的技法,主要有撞膝、顶膝、分膝等,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膝法,膝往往是在各种手法的隐蔽之中发动攻势的,其攻击征兆小,力量大且速度惊人,十分难以防御,即使临危不乱,及时阻截,仍有可能被其巨大的力量冲击撞出,一是攻击距离短,二是变化不多,所以使用膝打时,必须要有灵活有力的身手,步法为基础,将膝打巧妙地参差于其他的打法之中,方能有效地发挥威力。

       膝打的典型打法有:猴型扑怀。

        七、足打

        谱云: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腿蹬。

                 蓄意须防被敌觉,去势好似刮地风。

       拳谱云:手打三足打七,可见足打是实战搏击最主要的技法,心意六合拳强调足打,但几乎没有高腿和双腿的打法。它的足打几乎都是隐藏于各个招法之中,都是足打技法的体现,心意六合拳的足打要求:去势好似刮地风。即如狂风扫地一般威猛快速,因此它的足法都是擦地而起,在实战运用中腿法与身法步法相承一体,进退如风,并打击部位高不过膝,隐蔽无形,实难防御,拳家所谓:起腿半边空。认为博击中,不可轻易使用腿,因腿攻击时,单腿支撑,重心不稳,容易被敌所乘,伤及自身,而心意六合拳的足打低而暗,快而脆,进攻的一般是敌手的迎面骨,小腿、足背等薄弱环节,速起速落,往往一踢而致敌骨折筋断,故无敌乘之机也,此低腿暗打的另一特色,即是可以封锁阻截敌方攻击,破坏敌重心,减弱攻击力量,或使敌方吃痛而延缓进改速度,为我方从容地运用各种技法,创造有利条件。

       足打的典型拳势有:刮地风。

       以上就是七星十四打的技法,其止十四打如果单操把练就浑身为法,遍体为拳。真是无穷奥妙藏其间也。

1、一寸之法:寸是步也,步要急快,成其寸也。我们知道,寸劲是武术中一种劲法,心意拳当然也有。这里的“一寸之法”并不是单纯地指“寸是步”,而是指心意拳的寸步和寸劲。心意拳的寸步,这种步法快,古谱曰:“远上一丈步为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杀路,近去眼前一寸中。”“寸步快,以寸为先。”这是足上的“一寸之法”。但手也有寸劲,这种劲因为离敌人近,所以发力也快,其杀伤力也更强,这是心意拳手上的“一寸之法”。所以,单纯地将一寸之法说成是“寸是步也”是不全面的。也有的将一寸之法说成是“一存之法”,当然有些牵强附会了。2、二践之法:践是腿也,腰要勇猛,成其践也。我们知道,践和踏是同义词,人们常说“践踏”就是这个意思。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践之法”理解成心意拳在演练进步时脚用力向前、向下踩踏的行为。当然,践是用腿上的劲,腿要健壮才能有劲。心意拳在演练或者动意时的踢,踩仍要用脚。有人单纯地把“践”说成是腿是不全面的。心意拳古拳谱上有“马踏虎践”之说。但真正动意时还是既要“腿要勇猛”,还要速度疾快才行。踩而践之,才能练而有力,击敌必胜。3、三躜之法:躜即身也,身要强半壮,成其躜也。此处所说的“躜”,是指人的身体向上或向前冲即为躜,是指心意拳法在进攻敌人时身体呈螺旋状前进。拳谱上说:“脚起而躜,脚落而翻;不躜不翻,武艺不管。”所以单纯地说“身要强壮”是不行的,身体强壮不等於武艺高强。也有的人将躜字说成钻。因为是用在拳法上,而不是用在工具上,当然应是足旁的躜而不应是金字旁的钻了。4、四就之法:就即束也,上下束为一,成其就也。这里“就”有二种意思:一是“就”有往前的意思;二是“就”有束缩的意思。往前就是进攻,束缩就是准备进攻和防守。拳谱上有“长身而起,束身而落”和“就如蛋”的说法,这就是指心意拳的“就”5、五夹之法:夹剪之夹,即谷道上提,两股夹紧也。这个“夹”有夹剪之形和夹剪之力两种意思。所以拳谱上说:“夹剪之力牮柱之势。”夹剪之形是指身体的上部可以两臂交叉成十字形或者下部两腿交叉成麻花步。而夹剪之力则是指上部的两臂由十字形交扭发力,即两臂由开而合,再由十字形交扭发力,即两臂由开而合,再由合而旋扭而展开。下腿也如此,由两腿交叉成十字的夹剪之形再用力展开,将力发出,这两种都是指夹剪。原来的“谷道上提,两股夹紧”只是指形体要求其中的一部分而已。6、六合之法:六合是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六合是心意拳的灵魂,只有做到这六合才能练出身体强壮而武艺上乘的心意拳强者。7、七齐之法:齐即疾也。内外合一,成其齐也。拳谱曰:“手脚齐到方为真。”心意拳要求在进攻对方时,手和脚要一齐击到,使对方顾上不能顾下,顾下不能顾上,有顾此失彼之态,只有这样才能打败对手而立於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内外合一,上下一致才行。这种齐也要做到七疾才行。古谱曰:“疾上还加疾,打倒还嫌迟。”所以,七齐也应是七疾之法。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身要疾,足要疾,意要疾,进攻要疾,退步要疾。8、八正之法:正即直也,看正却有斜,看斜却有正,是为八正也。此是对心意拳练者的身法和姿势的要求。所谓“看正却有斜”是心意拳的身法,要求演练所站的姿势带有一种螺旋形。如人的正面对著敌人,则自己只有一面可以对敌,难以发挥双手双脚的作用。所以,练心意拳的人身形和姿势都有“看正似斜,看斜却正”的侧面而站的子。但不管自己是怎样的身形姿势,身体的上下一定不要前俯后仰,必须要求尾闾中正。9、九胫之法:胫是足胫相摩而行,即两足横勿使开张也。摩胫而走,内五行心意逢,成其胫也。这种说法解释很多。如很多人都引用此歌:“胫摩胫,意响连声。”按现代科学研究和生理解剖学的观点来看,胫是小腿也。胫骨在小腿的内侧,腓骨在小腿的外侧;胫骨和腓骨在小腿上是并行了的,人的两胫是不可能相摩的,因为上有膝关节,下有脚的踝在节骨都高凸於胫骨,所以,人在行走时首先这两个地方相摩,笔者认为只有“提踵摩胫”或者“膝胫相摩”,而二胫决不可能相摩。古人遣字造句学者能“合裆”,“扣膝”,只有这样才能合乎外六合的标準。人在行走时足(踝)和胫部相摩,那么,裆部就必须要合,敌方想攻我阴部则不能也。10、十警之法:警起四梢也,四梢并发。警起四梢,火机一发物必落,成其警也。所谓警者是高度警觉之意。人在猝然遇到异常而变导致精神上突然紧张的表现,如骤然遇到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闻巨响等都可出现惊骇。而农艺师种惊骇可能使人致病,这是由於一般人的心理素质差。有的人遇惊而内动心神,由神惊而导致气乱,气乱又反过来导致神经失常。所以,掌握十警之法,经常进行三性调养,经常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应不会遇事发生惊骇。此外是要四梢警惕,就像火机(枪炮)一样,一旦发动,对方之物(人)必会应声倒下。这里要求心意拳家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一定的高度警觉感,只有这样才能遇敌攻击而不会被打倒,被击垮。11、起落之法:起是去,落为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如水之浪翻,落如水之浪决,成其起落也。此外是说心意拳的打法。起也打;起的打未能就像水的浪涌一样,就是说我的打未能过去敌人就像被浪抛起一样被击打倒下。总之,心意拳要求动意时要“抖身而起,束身而落”,要“起为横,落如顺”,“起为风,落如箭,打倒它,还嫌慢;起似箭,落如风,追赶日月不放松”。但是,心意拳不管起,落,最好要做到“起无形,落无踪”,这才是心意拳的最高境界。12、进退之法:进是步低,退是步高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成其进退也。此为心意拳的进攻和退却(防护)之法。心意拳家要知当进时抓紧时机进攻,不能攻取时要及时地退回处於防守地位,不能莽撞,不能盲目,要有科学性,要会抓住战机。当进则进,一战而致敌必溃。当处於不利地点,时机时,必须及早退出攻击而处於防地位,不然劳而无功。故古谱曰:“知进者必胜,知退者必不辱”,“知进知退要学艺”,这就是一个心意拳家的高明所在。13、阴阳之法: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天地阴阳交合能下雨,拳上阴阳交合成为一块才能打,皆为阴阳相交之气成为阴阳也。阴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朴素的辨证法观点,古人常用这一观点来看待和处理日常的事物。朴素的辨证法是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对立而又统一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心意拳是一门既古老而又科学的拳种,所以,此拳也是用阴阳的观点来对待和处理的。它认为人的拳是有阴阳的,是和天地的阴阳相通的,这就是心意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只有掌握了拳上的阴阳,才能战胜敌人(关於心意拳的阴阳论述可参看2000年第1,2期《少林与太极》有关《心意拳要论》文章)。14、五行之法:五行是内五行要发,外五行要遂,发而即遂,成其五行也。此处所说五行是指人的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外五行是指心意拳的动作。内五行要发,外五行要顺,是指内五行要和外部动作紧密地配合起来。古谱曰:“明瞭五行多一气。”这也说明心意拳是内外兼修的上乘拳法(关於心意拳的五行论述可参著2000年第1,2期《少林与太极》有关《心意拳要论》文章)15、动静之法: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将发而未露,为之动静也。此处是说心意拳术的高妙就在要能掌握动静,掌握顾打,掌握攻守的规律才能稳操胜券。静为本体者,是以静制动;动为作用,其心意拳的动意在乎一动而无有不动,静而无有不静也。高明的心意拳在家在处於静时,不会暴露一点意思,敌方也别想从任何地方窥测出一点破绽来;若我动意时,又不能让敌方发现我一点动的痕迹来。故,古谱曰:“可以动则动,可以止则止,凡事要皆得其中和美。”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心意拳的动静之法。16、虚实之法:虚是精也,实即灵也。精灵为之玄妙之至,成其虚实也。此外是说心意的虚实也是辨证法。在练法上,心意拳则要求“虚胸实腹”,这符合老子道德经的要求,其用法上,我出手,我则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即一招制敌於死地。所以,心意拳在练法上坚持:“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在用法上,我手与手之间有虚实,足与足之间也有虚实,三节九窍也有虚实。这种虚实是有精灵的不是呆板的,教杀的。学习心意拳的人要进行体悟和研究。以上是心意拳的践躦16法,它是练习心意拳的每个人都要认真研究和体悟的,这也是练习心意拳必须要遵守的法则,不然你是掌握不了心意拳的核心和真諦的。

心意六合拳是“功夫拳”,讲究“拳功一体,体用合一”,它的每一把拳势都是一种功法(俗称“功架”、“弓架”),每一种功法都要求符合于实战的运用。但是,在实际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将每一种功架都练到家,也不可能将有限的训练时间平均地分配到每一个功架上。一般来说,每一个拳种内部,都会有几种纲领性的功法来统贯整个训练体系,从而构成该拳种的核心功法。心意六合拳也不例外,在它的整个训练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几种核心功法,它们是:“踩步摇闪把、鹰捉把、虎扑把、猫洗脸”等四个功架。这四个功架的训练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其中:“踩步摇闪把”练的是“整”;“鹰捉把”练的是 “活”;“虎扑把”练的是“势”;“猫洗脸”练的是“变”。

一、踩步摇闪把

“踩步摇闪把”练习时,下身练的是“踩鸡步”,上身练的是“摇闪把”,通过“裹、践、躜”的身法、步法、手法巧妙调配,将上下左右的“十字开合力”(即起落、束展)与内外呼应的“鼓荡撑决力”融贯一体,锻炼出“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整体的动力构架来。所以,对于心意六合拳来说,所谓“整”,并不仅仅是指练出“整劲”来,而是意味着意识、呼吸、动作、发力以及所有动力单元的呼应、联络与相互作用。这种“整”不是想出来的,必须通过明家指教,掌握正确的方法,下功夫反复锻炼求得的。

我们把“踩步摇闪把”比喻为一部机器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包含若干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行,整个系统的运行就正常,机器的运转也就良好。而如果这个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机器就会出现故障。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其合理的方式运行,从而构成整体的合理动作,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每一个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把拳难练。而所有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都必须将这把拳练习终身。可以这么说,“踩步摇闪把”是心意六合拳“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动作与技术都是这一把拳的延伸。因此,历代拳师将它称为心意六合拳的“母拳”,实在不是过誉之辞。

“踩步摇闪把”是一个复合拳势,包括所谓“三拳六法”的练习:所谓“三拳”,就是“裹践躜”三拳。但是,三拳不是指具体的拳法,而是整体的身法练习,是形成心意六合拳“翻浪之势”的根本法则与窍要。所谓“六法”,就是六种不同的练法,即“定步摇闪、寸步摇闪、过步摇闪、剪步摇闪、调步摇闪、箭步摇闪”等等。在具体的训练中,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进行拆解,每一个劲力都必须反复、细致地操作才能掌握。所以,以前老前辈说:“入门先练三年‘踩鸡步’”,并不为过。因为这句话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就一个“遛鸡腿”跑上三年,实际上这三年是有丰富的训练内容的。

学好了“踩步摇闪把”,便把握了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大法,“理会一本,形散万殊”,就可以悟透心意六合拳的全部内涵。所以古人说心意六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即指此而言。

二、鹰捉把

“鹰捉把”练习时,两臂交相缠绕、上搓下挂、调膀活胯、循环无端,将指力、臂力、膀力、胯力贯穿一体,使身体的各部分劲力圆转回环、灵活敏捷。尤其是两手前臂的交相搓挂,长期练习可以提高手臂的触觉敏感性,增强实战中的“听劲”能力,让对手感觉到你劲活如水,难以捉摸。这把拳所讲的“活”,实际上就是活化身体各个部分的劲力,使通过“踩步摇闪把”求得的整体力充分动转,便于快速地调发到“梢节”上来。同时,通过其训练而得到的“调膀活胯”的整体“变身”发力习惯(俗称“调头劲”),是保证实战中动态整劲爆发的前提。这种“调膀活胯”的发力动作,在实战中活如游龙、惊蛇,重如油锤、巨炮,令敌难以招架。

“鹰捉把”虽然表面上看是手上的动作,实际上用力的是身体,双手臂的交相缠绕真正的力源在身上,手臂上的绞动是由身体上的绞动带动的。这在心意六合拳中称为“摩劲”(俗称“绞身劲”),拳谱谓“摩出摩入,意气响连声”。这种劲意非常重要,其绞动的活化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各部分的筋膜、肌腱、肌肉的弹性与强度,强化其“闭五行”的抗击打能力与发力的弹性和穿透效果,其意义非同凡响。

“鹰捉把”也是一种复合拳势,劲力构成也十分复杂,其中非但有“鹰捉”的顶劲、搓劲与勾挂劲,还包括“熊膀”之劲。在心意六合拳中,“鹰”与“熊”是不可分的,其中,“鹰”象征“阳”,“熊”象征“阴”,“阴阳相济、阴阳互变”是心意六合拳的根本。具体到“鹰捉把”的练法,当然也不能离开“熊膀”的配合,“鹰捉”注重梢节,“熊膀”注重根节,梢节与根节合一,才能表现出整劲。所以,“鹰捉”需依靠“熊膀”“以固其根”,“熊膀”需靠“鹰捉”“以合其用”,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鹰熊合演”。顺便说明一下,现在的形意拳的“十二形”中最后一形就是“鹰熊合演”,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其真义,只是理解为“鹰形”与“熊形”动作的组合,这就大错特错了。

“鹰捉把”在具体的练习中,需要将以上劲力一种一种分析、比较、琢磨、合成才能掌握,所以心意六合拳强调“把把不离鹰捉”,可见其重要作用。

三、虎扑把

“虎扑把”练的是“进身之势、致用之力”,充分体现了心意六合拳“冲、猛、进”的技击特点。这把拳将所有的向前发力攻击动作,概括为两臂的前撑、扑击,也就是说,在练习这一把拳势的同时,就已经练习了所有向前发力动作的劲力,其他动作只需在具体的练习时稍加变化即可。所以,心意六合拳讲究“势势不离虎扑”,就是每一个进攻动作都必须带有“虎扑”的劲意,也就是带有“冲、猛、进”的风格。具体的说:“冲”就是用步法带动身法冲击,带有突然性和闪电般的速度,势不可挡;“猛”就是发力猛烈,抖身而出,力透敌背,不发则已,动辄崩翻;“进”就是近身攻击,沾身纵力,所谓“打人如亲嘴”,即为此意。

“虎扑把”必须先从定步练习开始,先要将“胸背开合”的柔韧弹性练出来。因为“虎扑把”外形上看似乎只是手臂的向前发力动作,但是心意六合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落实的整体力,也就是“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力,首先要用的就是胸背之力。如果胸前与后背的大筋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其强健、柔韧、富有弹性的话,是无论如何打不出整体的弹性与穿透力量来的。所以我们通过“虎扑把”的这一部分训练,首先将胸背之关(所谓“劲过三关”,即“胸背关、腰胯关、颈项关”)练开,其他所有的拳法就同时具备了这种弹性与穿透力量,真是一通百通。在练习这一部分功法时,有一个练习攻击中“炸力不断”,连续爆发的秘传法门,叫做“虎抖毛”,这是门内人都难得一见的秘密功法,练起来很简单,但是功效恢宏,让人一试称绝。

在“虎扑把”的具体练习当中,我们根据其不同的发力方向与步法配合,又可以构成许多不同的练法,这主要是为了适合不同的拳法发力与实战用途而设立的练习方法。从其发力方向上来看,主要有:平直方向的“平扑发力”;由后下向前上的“撑挎发力”;由后上向前下的“排按发力”等三种练法。其中,“平扑发力”练好了,所有直线性攻击动作的劲力就都具备了;“撑挎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下向前上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排按发力”练好了,所有由后上向前下的攻击动作的发力就都具备了。

根据“虎扑把”应用时的不同的步法,我们将其练法分为“一步练法、二步练法、三步练法”等三种。具体的就是“进步虎扑”(进一步)、“过步虎扑”(进两步)与“践步虎扑”(进三步)等等。这三种练法一种比一种猛烈,一种比一种实用。同样的,这三种“虎扑”掌握了,各种进攻动作的步法基础就具备了。无论远近,能打善进,连续爆发,顷刻致敌重伤倒地或凌空飞跌绝非虚言。

四、猫洗脸

“猫洗脸”练的是实战中的“变意”,即瞬间变化的能力。这一把拳在形意拳中叫“虎洗脸”,不过其练法仅得“猫洗脸”之大概形态,视为普通之“顾法”,没有什么深意。在“大成拳”中有“玉猫洗脸”之法,用法殊妙,与心意六合拳的“猫洗脸”的练法、功用基本相似,可见其传承是来自一脉的。

“猫洗脸”也分为“定步”和“活步”两种练法,无论哪种练法,动作时都必须调膀活胯,尾骨内缩,以身体的总重心带动双臂在面前循环包裹、动转不停。练习时必须肩、胯、手、步同动,协调一致,两手上下左右呼应,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或者一右一左),连环不断,交搭互用,劲路含蓄、手法绵密。其要求“上过额头,下顾及膝,前不贴面,后摸对肩”,动作范围大,防顾能力强,内含“掩手”、“龙甩尾”、“龙卷尾”、“蛇出洞”等多种劲力。同时,该动作还带有“抽身变走”的两侧“晃闪”之义,随时都有偏引对手劲力,“横走正撞”对手的劲意。

久练“猫洗脸”,可以是双手的同动呼应能力极大地提高,同时养成了“身动手随、手动身随”的良好习惯,便于在实战动态中整劲不失,也便于在与对手近身搭手时,以我方身体的总重心调动、控制与发放对方,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实战感觉,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所谓“手搭手、不让走”,指的就是这种劲感。

而且,在“猫洗脸”的动作过程中,身体(尤其是腹部)一直保持一种充实的“内转”状态,可以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养成动态中的下意识自我防护习惯,这对于实战技击来说,意义也是同样巨大的。这种训练传统上称为“晃丹田”。

值得说明的是,“猫洗脸”这把拳,与心意六合拳中的任何一动拳法都能够衔接互用,相辅相成,从而使心意六合拳拳法应用的灵活性通过“猫洗脸”得以无限地发挥。所以,练习“猫洗脸”,体会其内含的各种“变意”,以及各种拳法与“猫洗脸”的衔接、变化,是一个心意六合拳练习者“从练到用、从死到活、从单一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必经之路。

从拳谱中可以看到“长筋腾膜”、“撑筋拔骨”、“筋骨崩弹”的字眼,我们知道讲大筋,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具体实施。首先如建大楼,得有钢筋混凝土,是搭建框架的主体,这大筋跟骨架就是塑造人体的主体,也是传武的核心。速度和劲力是拳的灵魂,传武依赖于大筋的开发,大筋能弹,出手才有速度和穿透力甚至连续不断的劲力,我们称之为“颤劲”。

“筋骨崩弹”是线索,顺着这个去练,一切都能够迎刃而解。“长筋腾膜”是一个生理现象,经常撑拔崩弹大筋,大筋的拉伸性会增强同时所在部位的大筋因为不断撑起,使得所在部位大筋明显腾起,也是功力增长的标志之一。都说功夫出在单式上,是因为单式练习简单易学,能更好体会筋骨关节,一遍又一遍拉伸大筋的过程就是“开弓”的过程。

整个身体有如被皮筋所包裹,每一动都能形成牵拉崩弹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打拳的“半自动”化了!此时劲意和劲力才算形成了统一体,出手出脚轻灵而厚重,做到这些,功夫就不难了!

心意拳老三篇之一摇闪(栅,涮,顺,旋)把,以前师傅教时,辨不出味道,然近年越加体悟,越觉其妙!网上时有争议,有推崇备至者,有视为过誉以为不过尔尔者。笔者不才,来凑份热闹,立场很明确:摇闪把理应看做心意要旨,称之为心意母拳,绝不为过。

吾论,看似要先岔开一下,从大枪说起:枪拳之变及其不易之理,在一些从不接触器械的练家,或只将心意拳奉为街斗利器的莽夫眼里,或许根本就没有概念;一些人也只着眼于十大形之类通俗易懂的动物拳名;然而在明眼人看来,拳术是有历史变迁过程的,其纷繁迷乱的身躯,源自最初简单深刻的基本母式,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方兴未艾。河南马派心意拳的四拳八式,和传自戴家的后世形意拳鸡形四把,被研究者视为心意六合拳较为初源的内容,二者内容相近,可以看出实出自一源。有人从以枪化拳的角度,指出(以四拳八式为例):横拳为扎枪,挑领为拦枪,鹰捉、斩手为拿枪,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而摇闪把,虽不知其具体成形时期,是否为早期内容,就笔者的体验,它(以其主技罩面贴臂而论)就是一把明白无误的拦枪劲意,远比挑领更贴切,如果懂了大枪对扎中的拦枪,则应该能完全透彻理解摇闪把的立意,当不会闹出其他戏话来。

还得先捋一下枪拳之变的脉源:

心意六合拳创于明末清初,枪作为当时犀利实用的常见冷兵器,除了姬龙峰这样以神枪闻名一方的好手,在中华大地上其实有大批名家高手,以至于后世许多拳术中,都带有一些大枪的技术遗痕,而心意拳则是最为深刻的一门。大枪之要经,不外乎拦拿扎,明季称为戳革,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到集大成的吴殳《手臂录》,可谓洋洋大观,将枪术之理阐尽说绝,任鼎革风雨横来,成书而留于后世,实为一笔宝贵文化遗产。所以从历史演变进程来看,由明入清之际,迫于时事,以枪化拳,非但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必然。

从拳理来讲,许多基础理论最早都是枪术要旨中而来,要点摘论如下:

三尖照,最初三尖照,即来自于大枪互扎的攻防需要,非但持枪需侧立,扎枪须三尖相照,进退亦须在一直线上。看到这里,就明白了心意拳的身架,直线进退的来源了。什么轻步站,熊出洞,出洞入洞,身成一片(凌汉兴语),刃劲……懂了枪意,这些在外人眼里看来较为奇特的间架,运动轨迹,独特劲意,就都一目了然了。

直力兼横,这几乎是后世整个拳术高度的最初动机,技击从原来简单的(冷兵器)硬碰死磕,上升到了复合力的研究运用,高手能将对方的枪杆自手中拔出,这种革命性的理论、技术的上升,直接导致了拳术时代的灿烂纷呈,懂了枪术一 之妙,则后世的什么螺旋力,缠丝劲,出手如锉,回收如钩,钻,践,裹,翻浪劲……就都明白了。

就枪拳演变之论,远非本文能概之,铺垫够了,就此打住,回到摇闪把。

还得先看一下拦枪,它是一个怎样的技术:侧身持枪,身微蹲,后手握把固于腰间,前手执龙中段,然后双手翻腕(也有前手固定之派),使枪尖由内向外,亦由后略向前,划出一条螺旋前进的弧线,整个枪身前部的运动形成一个锥体,笼罩在我身前方,这个锥体就是一个防御区。本来,以枪身之细小体面,难以用作防守之盾,两枪相扎,何以御之?简单的横向格扫,在那么大一片防区,未必能碰到敌杆,而身已中枪;而拦枪(及拿枪),则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一个动态的防区,它的劲不是断裂的,而是缠连的,这样的话,敌枪在进入我的关内后,就很难逃脱这个活动椎体的拦截,且一旦搭上杆后,我枪由于螺旋前进,将使敌杆不得脱,同时贴杆滑进,挤进,直至将敌杆荡开于防区外,则对手门户洞开,我枪便顺势扎人。 

这是一个概略的描述,其实只要玩过枪的,不必大枪,一般的白蜡杆子,体会过拦拿扎的,都明白我的意思。拦枪与拿枪,只是内外方向相反,都是腰发力,两臂搅劲,其他的提,掳等等都是高低不同的变化,基本攻防式可谓简单深刻而变化无穷。

现在把枪拿掉,以后手为枪把,前手肘为枪之前段,空手来作拦枪动作,走这条由后向前,由内向外,螺旋前进,非横非直,劲力不断的弧线,并且保持三尖相照,枪杆贴身的要领,结果是什么呢?——摇闪把。

这把劲别扭吗?可是枪的拦拿,不正是这样一把劲力吗?懂得了拦枪,这把劲意不就好找了吗?与实际的拦枪动作相比,非但内在的劲意,线路完全吻合,外部姿势也基本相同,唯盘练时,前手回至脸部再划出(用时则直接如拦枪出手而不必回转),但肘意依旧,后手在腰际划小圈助推,腰力催动两臂,侧身攻击,与拦枪几无二致,而所谓的两手合一,还有什么挎篮提劲,翻浪诸说,不正是持枪之式,运枪之劲吗?

在枪术攻防中,熟练掌握了拦拿(革)这一最棘手的防守(其实是兼守带攻)技术,那么便可基本安身立命了。其余便是高低变化,这弧圈紧阔的火候锻打,以及怎样扎人,怎样变化扎人了。于枪来说,最难者,莫过于此了。吴殳本一介儒生,为备中原战事,花了两三年时间与同伴绑上护具,练习对扎,手臂常披淤血,如此看来,《手臂录》,真血汗之著也!前辈留下的结晶,实手臂痛楚之录耳!!呵呵~~~

      那么这把拦枪之劲意沿袭到拳术中来,有何特别意义吗?其实,视频上徐谷鸣先生对此把(于鸡形中)运用的讲解,已基本能概述之了:几乎所有的其他手法,都可以从这鸡步摇闪把中变化而来。

而笔者的进一步理解:这鸡步摇闪把,是攻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防,又带攻,催开对手上肢,同时进身。

现在许多练家把摇闪把练成一个发力的句号,这当然没有错,它当然可以直接用于发力击打。但它的殊胜之处,在于它是开路先锋,是其他技法的上半拍,以河南派以守为熊式,攻为鹰式的理念,它是一个可以百搭的熊式,摇闪开路,进身后随劈随靠随踢随打各种鹰式,当然这个开路者很需功力。

首先,以一般的搏击形式而言,前手在进攻时常用如刺拳,在防守时常用如格挡,然而都没有摇闪把这种,用划弧圈(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不拘于紧阔)的方式,既防守,又进攻,防开对手小臂,此中有撑,顶,螺旋,钢锉,合着腰力,后手的助力,脚的蹬劲,种种劲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辛苦地盘练的原因罢~~),当然令对手难以抵挡了。一来对手的前手没这把劲,而我的这把劲又是专门练出来的,像推土机一样(应该说是象盾构掘进机,那是带螺旋叶具的)拱着他,令他感到难受。井森金先生的视频中说,左右明拨练好了,一搭手就可叫对方飞出去。我观摇闪把,应该具有同样的威力。

许多传统拳术的运用讲解,都有这个十字形的搭手,一搭手,如何如何,然而这个手是怎么搭上的?心意拳给出了一个严谨的过程。当然不要因为讲了完整的拦枪,就视为一定要像滑杆子一样,要很长的劲,劲可长可短,可以软搭手,然后用长劲催开他整个半边身,也可以硬搭手,上来就硬磕他前臂,反正你这把劲力有了,怎么用都可以,正如吴殳论枪尖之圈,可圆可半,可用其中几分,哪怕极小一截,这是运用之妙的存乎一心了。 

刚才说到严谨,摇闪把罩面贴臂之势,如果并没有发作,只是前奏,那后手还藏着呢,所谓出洞入洞紧随身,以做下一步主攻的准备。另外,伴随着上肢的罩面贴臂之势,下肢往往是卷地风同时开进,这几乎是心意的一贯做派了。上下齐进,如果训练有素,反应正确,对手怎么能防住呢?

罩面贴臂之势,应该是在动态中完成,一进身,便是后续的击打。但重要就重要在这个进身,怎么进,当然不止这一种办法,但用鸡步摇闪把,无疑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摇闪把用于直接攻击,需已经近身。然而把它用作进身法,连守带攻,则用法更活泛。由于优秀的大枪基因,完整到位的摇闪把,束展到位的话,它的控制区域是很大的,它也有一个锥形,敌人的很多进攻逃不出摇闪把的范围,利用这把拦枪式的摇闪把,可边防边闯,就像端着刺刀枪冲刺一样。且它可虚可实,比如敌不动,我便以摇闪把招呼他,他一架,正好翻腕鹰捉,回手如钩杆,浑身拥进劈靠他。总之,远则如拦枪拥进,近则直接击打,实则肘臂硬闯,虚则变艺鹰捉。不管真假,摇闪把一出,必不空手而回。

心意拳要重返擂台,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心意拳的威力在近身攻击,那么如何进身就需要单独的专门练习。我以为鸡步摇闪把是很好的进身法之一,直接,严谨,值得为之研习亟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意六合拳谱 古手抄本
心意六合拳之中节功
最强传统技击武术之一 ——【戴氏心意六合拳】
内家拳述真/陈登科 马文星 陈维刚
河南心意六合拳“十六字诀”
(87)从心意六合拳看内家拳真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