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多孩子被养成“上热下寒”体质,要及时调养回来!

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焦,随着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孩子被养成上焦很热、中焦很堵、下焦很寒的体质。

这是因为有些孩子长期脾虚反复积食,把中焦堵住了,导致上焦的热无法顺利下降,一直呆在上焦,惹事生非,各种问题不断。

上焦长期被热气环绕着,孩子的扁桃体、腺样体、鼻腔,就会备受折磨,气血循环不好,容易鼻塞,扁桃体、腺样体容易肿大容易有鼻炎,也容易感冒发烧、咳嗽!

上焦的心火无法顺利下降温煦肾水,长期就会导致下焦太寒。

有些孩子生病时,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从中医角度来看,是透支下焦能量,经常如此,下焦能量就明显不足,容易出现下焦寒的问题,生长发育明显变慢!

很多妈妈问,

孩子没有吃有热气的食物为什么经常上火呢?为什么老是睡觉不踏实?为什么感觉孩子又怕热又不耐寒?为什么稍微进补就容易上火?等问题。

这些与上热下寒体质关系非常大!






很多孩子上火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中焦淤堵,脾胃运化不畅,无法输布津液。


中焦一直堵着,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堵塞的中焦隔开了上焦的火和下焦的水,心火不能下行,温煦不到下半身,下半身像小冰窖一样,是寒的,而火气炎症都上浮在头面。长此以往,妥妥一个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

☹口腔溃疡,口干
☹睡觉睡不好
☹脾气像个小炸药桶

下寒☟:

☹有时便便稀,有时便秘
☹四肢和肚子都凉凉的
☹怕冷,爱出冷汗

但也不用焦虑,有个好法子,专解这样的问题。




想要调理上热下寒,一味清或补都是没用的,关键是要要记住一个原则:上通+下引。二者结合,才能够真正打破频繁上火的循环。

“上通”通哪里呢?通淤堵着的中焦。

打通中焦,从一个大家已经很熟悉的穴位入手。它就是中脘穴。

中脘穴是中焦的要穴,在肚脐上方4寸左右的位置。妈妈可以试着在宝宝躺着的时候摸摸看,有淤堵的孩子,这个地方是不柔软的,能摸到条索状的硬块。


中焦不通的后果,就是上焦的火和下焦的水没办法交融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小火苗漂浮到了头面,溃疡什么的就来了。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脾胃气机通畅起来,疏通这里的淤堵,开出一条“道”来,拉回上浮的小火苗,让心肝多余的火气得以为肾水交融涵养,达到平衡的状态。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中焦通了之后,就要“下引”。引什么?引火归元去该去的地方。

很多孩子上火,上半身是燥热的,下半身却冰凉凉。这时候怎么做?当然是把多余的火气,引到我们人体自身的小泉眼——涌泉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在这个位置给药,把火引来,再借由涌泉的“水”,很自然地把小火苗浇熄。

这两个穴位一起作用,轻轻松松就让身体恢复通畅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有点像花椒的宝藏草草:


就是它👆,吴茱萸。一个专为调理上热下寒而生的草草~

吴茱萸入肝经、脾经,是中医里火归原、引火下行最常用到的天然草药。《本草纲目》记载:“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我们要利用的,就是它引火归元的能力。把吴茱萸足贴贴在脚底的涌泉穴,把多余的火引过来,借涌泉穴的“水”,浇灭掉恼人的小火苗,头面的上火情况自然就能得到缓解了。

但光用足贴,还不够,打通中焦,才能更好地引火下行。所以,我们在足贴之外特别搭配了腹贴。

腹部贴和足贴的配方是不一样的。它是由吴茱萸、法半夏、厚朴、生姜制成的。方子里的法半夏、厚朴,擅长行气消积,调理中焦的阻滞。生姜拿的是小太阳的剧本,很能温暖孩子的脾胃。


简简单单的四味草本药材搭配起来,作用在中脘穴这个脾胃运行的灵魂枢纽,通过皮肤腠理吸收,把淤堵疏通开了。

腹贴通堵,足贴引火下行,这样”双管齐下“,身体里的水火处于平衡的状态口舌的泡泡自然就消了,睡觉也能安稳许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温阳就上火,上热下寒怎么办?
上焦、中焦、下焦有火分别有哪些表现?怎么应对好!
李辛 |《儿童健康讲记》连载,治病要看体质(十三)
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痛怎么办?这几个疏通知识要牢记
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通可以从疏肝、降气、清火、通阳入手(上
上焦热、下焦寒、中焦不通可从疏肝、降气、清火、通阳入手(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