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济学讲堂:正解禀赋效应之“谜”



文:Per Bylund / 译:禅心云起


  

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讲述了一个学科如何误入歧途的故事。在经济学数学化以前,经济学家试图从人类个体的行动中解释市场中的价格和宏观模式。但现代“数理经济学”已经演变成数学的一个子域,与真实经济没有明显关系。假设“完美”条件和一般均衡,经济分析的结论直接来自于前提——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求解数学方程——因此没有什么科学价值。因此,真实经济中似乎不符合“完美”模型的现象,就应被当成缺陷而受到轻视;剩下要解释的是行动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因此,经济学的任务就从解释人类行动的效应,转向追溯人类行动的起因。

 

这种彻底转变暗示着,对于有关市场要知道的一切,我们都已经知道(至少在数学模型预测的有限程度上),而这为分析行为而非行动提供了渊薮。换句话说,为追溯数学上精确的经济模型的终极起因,经济学家将重心转向心理学和用来标识行动人自我感受的构建模块。经济学家从解释经济现象和市场过程的专家转变而成的角色充其量不过是泯灭特色的数学家和二流的心理学家。

 

考虑到这种发展,难怪经济学家对“禀赋效应”这样的现象感到困惑。事实上,我亲耳听过成名经济学家这种心理效应是个谜。在经济学门外汉的字眼里,禀赋效应是:

“一种假说,也即人们一旦取得某件物品(商品或服务)的财产权,那么他们对这件物品就会给予更高评价。换言之,物品在人们拥有它时比尚未拥有它时的价值增加。在一个实验中,人们对已经给予他们的咖啡杯索取较高的价格,而对他们尚未拥有的咖啡杯开出较低的价格。”(维基百科)

从数理经济学的角度,禀赋效应表明了正式经济学无力解释到底是由什么驱动着人的行动。事实上,禀赋效应似乎改变了一位行动人的无差异曲线,从而导致了他对商品和服务的主观评价不取决于物品本身的质量或价格,而取决于依场合和情况而定的特征以及即刻的、情境的心理状态。因此,对市场评价的经济解释与实际评价不一致,这时就需要拓展模型,以囊括主观评价的心理驱动因素。因此,经济学必须接纳行为研究和神经科学。

 

不过从奥派角度来看,从没真正有过什么麻烦。“禀赋效应”不过是由于现代经济学混淆了手段和目的而产生的虚幻问题。经济学家今天对这种“效应”感觉困惑的唯一原因是,他们把精确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目标,而不是将其视为可能手段之一。事实上,禀赋效应在数学分析中确实是不可能的,且在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假设当中被回避,可它在任何一种交换中都是必要的。门格尔和庞巴维克都很清楚这一点,无论他们还是后来的奥派学者都从未轻言放弃——出于充分的理由。

 

让我们从庞巴维克的《资本实证论》(第143-47页)中借鉴一段阐释说明:一个农夫“刚刚收获了五袋谷物”。这几袋谷物要让他生活到到下一次收获之前,因此他计划如何利用它们。庞巴维克写道,

 “第一袋是他到下一次收获前维持生存所绝对必需的。第二袋是在绝对必需之外用来保持强壮和充沛精力的。此外,他不想再用更多谷物来为自己做面包和其他面食了。另一方面,他却喜欢尝些动物的肉食,所以他留下第三袋谷物来饲养家禽。第四袋谷物他预定用来酿造酒类。现在假定他的各种个人需求已由这四袋谷物的分配所充分满足了。对于第五袋他想不出更好的处理办法,除非用它来喂几只逗趣的鹦鹉。”(第150页)

因此,农夫将每袋谷物用于特定的某种用途,以尽可能获得最大满足。这几袋谷物是可替代品,这意味着这个农夫具体用哪一袋去蒸馏白兰地酒或喂鹦鹉都无关紧要。事实上,对于这位农夫来说,各袋谷物可以互换使用,并且失去其中一袋谷物(无论哪一袋)总是意味着(假设农夫的偏好没有改变),鹦鹉要么必须自觅食物,要么必须另寻一位善心的农夫——他的谷物超出个人所需。无论损失了哪一袋谷物,农夫都毫不费劲地重组手中的存粮,以使他的效用最大化。

 

想象一下,如果这位农夫不知何故丢失了两袋谷物,结果只剩三袋谷物。显然,他会用这三袋谷物作为食物,但是没有粮食来酿白兰地酒或喂鹦鹉。如果他增加一袋存粮,他会白兰地酒——(根据上述偏好)鹦鹉总是必须等到农夫手中至少有五袋谷物。

 

让我们假设这位农夫在他的床垫底下藏着几块钱,有机会购买第四袋谷物。经济问题是:第四袋的价格是多少?从农夫的角度来看,显然他可以放弃某些价值,从而得到额外的谷物。要放弃多少呢?他只有在这袋谷物使自己处境改善时才会买下它,也就是说,他不会放弃比自己使用这袋谷物所得价值还要高的价值。事实上,由于他打算用这第四袋来酿酒,所以他愿意(而且,我们已经假设了,他也有能力)支付的,要低于他所赋予这些白兰地酒的价值。如果付出的超过这个价值,那么他处境就会变坏;如果他付出同样的价值,那么实施这一交换对他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他干嘛要这么做呢?让这名农夫实施这一交换的唯一方法,是他放弃的价值要少于他获得的价值。对于卖方来说也是如此——他只有认为这一袋的价值低于得款的价值,才会向农夫出售一袋谷物

 

这意味着买卖双方都从这次交易中获益,这是一个古老的经济真理。但这也意味着,在行动人的主观评价中,价格必然a低于买方购买的商品对于买方的价值,以及b高于卖方出售的商品对于卖方的价值。

 

让我们假设农夫(我们称为甲)购买了第四袋谷物,他为此支付了8块银元。另一名农夫(我们称为乙)前来,希望购买一袋谷物。甲需要什么价格才会将这袋谷物卖给乙?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无差异,因此这第四袋谷物的价格是8块银元。但这不正确——我们已经表明,甲愿为这袋谷物付出8块银元,因为他认为这袋谷物的价值超过8块银元。如果他赋予这些银元的价值,不比这袋谷物的价值要低的话,他就不会选择放弃这些银元。乙付给甲的价格,就必须超过甲心目中用这袋谷物所酿白兰地酒的价值,也许付了10块银元(为简单起见,我们可以说他认为这些白兰地酒价值9块银元)

 

禀赋效应就是8块银元与10块银元之间的价差。而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这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农夫,当只有3袋谷物时,就愿付8块银元再补进一袋谷物,但是当他取得这袋谷物时,少于10个银元他就不肯卖出了

 

但是,禀赋效应没有任何奥秘——也没有任何影响。事实上,对于这第四袋谷物,农夫不会根据自己是否愿意购买它或者考虑卖出它而赋予它不一样的价值——他赋予谷物的价值不变。这个例子从头至尾,第四袋谷物对于农夫的价值都是被酿酒的这个用途所决定的。价值既不等于他获得这袋谷物愿意付出的价格,也不等于他放弃这袋谷物愿意接受的价格。交换不是评价相等的结果——就像无差异曲线分析所假定的那样,而是各方评价不等的结果。卖方必然认为交易所获得的价值超过他所放弃的价值,正如买方必然认为他所获得的价值比他所放弃的价值要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的和预期的交换。

 

禀赋效应引起的困惑,原因仅仅是新古典经济学为了经济分析中的数学手段牺牲了经济真理。在严格的数学分析中,结论直接来自于假设。在经济分析中使用这种框架的人,需要在框架以外的某个地方找到原因和解释,因为数学是重言式tautological的,不能识别原因或提供解释——只有阐释说明才能做到。


对于这个框架所存缺陷的明显解决方法是,用更好更现实的东西来取代它,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译者注:比如心理学领域)寻求解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济学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8个幽默经济学小故事——提升你的赚钱能力!
漫谈:泛在电力物联网背后的国网能源世界观改变
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解这6个理论,让说服能力提高10倍
4个行为经济学知识,帮你更好地设计产品
什么是禀赋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