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投资课堂】投资高手难逃低级错误?行为金融学告诉你为什么


【投资课堂】

这些行为金融陷阱,你中了几招?



传统金融学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即具有无限的知识,风险厌恶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对于理性的投资人来说,他们总能依据效用理论,以及准确计算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来作出最“理性”的决策。然而,当一个“理性人”暴露于真实的经济环境中,情感、行为惯性、思维偏差等等往往成为引导我们作出经济选择的重要因素,于是便有了行为金融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普通人”的认定。

 

行为金融学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 不能收集到关于某件事情的所有信息;2. 倾向于实现短期目标而不是长期目标;3. 知识水平有限;4. 不总是表现出风险厌恶(比如铤而走险,狗急跳墙之类),对于风险的评估和判断往往会根据个人的财富水平。一般来说,行为金融学将“普通人”所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归因为两类错误,即认知错误(Cognitive errors)和情感偏差(Emotional Biases)。

 

 对于认知错误,通俗来说指的就是固执己见,人们在过去产生的信念或认识会对未来行为产生影响或是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受到外在影响。下面这些行为心理认知,你是否也频频中招?


1. 保守性偏差

(Conservative):

人们倾向于维持之前的预期或者判断,即使出现了新的信息证明过去的认识是错误的。生活中,比如说准备搬家到一个新城市,你参照自己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制定了新的支出计划。那么很有可能的是,尽管新的城市的消费水平会更低,但你不会很快将自己的计划相应调整,因为你认为的“合适”的支出就应该是这么大,维持这一计划是理所当然的。


投资中,比如说通过对某只股票基本面分析判定其适合做长期投资,然而公司屡屡在企业并购中受挫,公司的前景实际上是不明了的,然而投资者可能会固执认为这些负面影响不会改变公司长期发展的进程,由此导致没有在合适的时间退出这项投资而产生损失。


2. 确信偏差

(Confirmation):

人们倾向于只关注能够证明自己先前预测是正确的那些信息。辩论之所以能进行下去,正是因为正反双方都会想尽办法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之所以将确信也视为偏差,是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会过分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知识,而不知道自己实际上不能掌握所有信息。


例如公司的投资委员会往往对市场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会提出建议的投资组合权重。而当基金经理提出的投资组合只有尽量接近这一权重的时候才更可能会被通过。(当然前提是两方都经过了严格充分的研究)


3. 代表性偏差

(Reprensentativeness):

人们倾向于简化问题,将新的信息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分类。最典型的就是“地域黑”或者“地图炮”,这种偏见往往是由于人的大脑会将复杂的问题(区分每个人是好是坏)转换为简单的问题(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进而得出这个人是好是坏的结论。


在投资中,人们将“表现好的市场”和“表现好的股票”等同起来,就是代表性偏差的体现。



4. 控制幻觉

(Illusion of control):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有对某件事具有控制和影响的能力,即主观上认为的概率与客观的概率有差别。买彩票的人不愿把刚买的彩票以原价卖出,打牌连赢多局的人不愿在局间与旁边的人换位置,坐飞机的人总觉得这趟飞机出危险的概率与新闻里所说“飞机出事概率最低”相左等等都是产生了控制幻觉。


大多数投资者心里经常出现“因为这个股票是我买的,所以它一定会表现好”同样是这一心理。


5. 事后觉悟

(Hindsight):

人们倾向于在事后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后悔,即事后诸葛亮。人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其实对于做还是不做都会比较权衡,因而如果选择不做,而做所带来的效果更好,自然就产生了后悔。


而绝大多数股评家都喜欢反用这条:他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宣传自己的看法,比如在A平台上说B股票会跌而在C平台上说B股票会涨,股票涨跌无非两个结果,总有一边是对的,因而散户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韭菜。


6.锚定和调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人们对事情的判断会受到另一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的影响。一个心理学实验是这样的,首先向随机选择的被试验者提一个问题:“你的身份证号的最后一位数字是多少?”,然后请被试验者对一个瓷杯子估值。结果发现尾号为7,8,9的被试验者的出价明显高于尾号为1,2,3的被试验者的。显然身份证尾号与瓷杯子的估值是完全不相关的,然而提出这个问题却像抛出“锚”(Anchor)一样,“控制”(Adjustment)了估值的结果。生活中,商家们经常会给我们设置各种各样的锚。


比如卖电视机的店都会选择把那个最大最贵的彩电放在进门最显眼的地方,目的就在于让消费者对它的价格产生一个印象。大多数消费者对这样的价格望而却步,因而转而去考虑那些价格略低一点档次然而品质几乎相差无几的电视机。消费者购买之后还会产生自己“赚”了的错觉,因为用低价买了质量好的产品。


然而事实是也许这个产品根本就是超出了消费者的实际个人需要和消费水平:因为消费者是从最高价格开始往下筛选的,价和质都偏离了真实需要,而商家便会从中获利。需要注意的是锚定这个过程通常只会产生一个相对较短的影响,比如回答过尾号问题或看到电视机之后,长期来说效果则不会明显。



7. 心理计数

(Metal Accounting):

人们对于同等价值的钱或者物品的看法会产生偏差。假设你住在文星的公寓,文星广场的钢笔卖20元,书包卖200元;文萃广场的钢笔卖10元,书包卖190元。同样的10元折扣,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在文萃买笔,在文星买书包。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里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机会成本,更多的是“普通人”对于10元折扣相对于其原价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生活中这其实是非常合理的,比如人们总会把自己的财富分为解决基本生活的,处理应急情况的,以及可用于投资的。对于钱的用途的分类,其实无形中就改变了每一类钱的价值,因为解决基本生活肯定是最重要的,而可用于投资的相对的就弱很多。这样归类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在投资中会有更高的风险偏好,因为“反正我已经有足够的财富去生活了,投资不如冒点险,亏了就亏了”。而事实是,投资过程很可能会影响人的判断,因为一旦投资很成功,人在所难免地希望加大投资,那么原本的处理应急情况的钱就会受到影响。万一此时不幸生个病出个车祸什么的,处理应急的钱不够,那么最后还是会影响到基本的需要。


总而言之,心理计数往往会影响到的是个人投资者对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承担意愿的评估。


8. 框架依赖

(Framing):

人们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问法会产生不同的回答。一个通俗的例子是,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实际上两者在逻辑上是完全一样,都是打仗,战败,再打仗。但屡战屡败给人一种军队战斗力不足的感觉,而屡败屡战给人一种军队顽强的感觉。其实无非是因为这是一支战斗力不足的顽强军队而已。与心理计数一样,框架依赖更多适用于对个人投资者对风险评估中。


比如这样两个问题,“您愿意承担中等水平的投资风险吗?“和”您不愿意承担中等水平的投资风险吗?“前者似乎更能够给投资者一种“被看得起”的感觉,投资者也许就会愿意投入更多的钱并承担更大的风险,哪怕违背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


更多金融行为心理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9个思维误区(上)
心理学与金融
心态决定命运?分析一下那些引发投资亏钱的心理效应
超越恐惧和贪婪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学习笔记及总结和应用
行为金融学--冷静投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