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想做教育OMO? 请三思

疫情期间,OMO成为教育行业热词。线下场景的停工,让线上教学能力受到重视。

于是,OMO模式这个从2018年逐渐在教育培训行业萌芽的话题,再次进入了从业者和投资人的视野。笔者希望通过梳理行业历史和OMO实践的近距离观察总结,分享对OMO的理解,OMO的价值和难点有哪些。想做OMO的从业者,可以看完再做决定。

教育OMO的由来,新零售与在线教育

2017年9月,李开复先生在“寻找中国创客”的创投活动上最早提出了OMO的概念。彼时,移动互联网增长出现拐点,红利逐渐消失,而逐渐成熟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应用于线下传统业务的改造升级,使得线上和线下产品服务场景开始打通。

站在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视角,新的商业机会很有可能诞生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之中。而在之后的2018年,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公司的迅速崛起从某种意义上点燃了大家对于OMO的兴趣和信念,OMO也开始在教育培训行业里萌芽。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并不久,很多人将2014年视为在线教育元年。在之后的日子里,新的课程培训形式(如家教O2O、在线一对一、双师模式等)、内容形态(数字轻课、电子绘本等)、学习工具(词典、拍搜等)、技术解决方案(打卡工具、双师解决方案、线上课堂等)先后涌现出来,满足或是激发了很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不过新晋者们从某个需求点切入,单点突破,虽然验证了用户需求和技术方案,估值也屡创新高,却鲜有能独立画圆的模式。主流的线下培训市场格局分散,还处在跑马圈地阶段,广袤的市场等待开垦。而涌现出的新模式和线下面授培训多是“加”的关系,并没有让行业中的传统主流玩家们感到切实的危机感。只有少数线下巨头有资本和视野布局新兴业务看牌。

教育OMO加速

线下教培整治与在线业务的火热

进入2018年,有两件事加速了OMO的进程。

一个是2018年初开始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教学点租赁装修和教师招聘门槛提高,大幅延缓了线下机构的扩张速度。培训内容及招生的相关限制规定让一些机构赖以高速增长的引擎熄了火,被束缚住了拳脚。这直接激发了线下机构开始思变,而互联网似乎是一剂良方。

几乎与此同时的另一条赛道上,K12在线双师大班玩家们正一路狂奔,暑期低价课大战硝烟四起,备受瞩目。和之前的其他模式相比,高性价比的产品形态有着广大的客户基础。名师加辅导老师的双师模式相对容易供给和标准化,加上广告投放配合低价课的转化路径,可以快速起规模,毛利模型较好且用户生命周期较长,未来盈利的可能性也较大。

因此,头部机构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估值水涨船高,融到的军火弹药迅速被投入到下一轮的战斗中。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不仅抢夺了一部分生源,由于挤占了营销渠道还分流了一部分用户心智,线下机构切实地察觉到了在线机构向线下的渗透和截胡。先不谈什么线上线下结合,有一件事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发展在线业务才有可能抬高估值,才能抵御来自线上的侵袭。

除此之外,在线大班的飞速发展还将两个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一个是集中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一切尽在总部的掌握之中,管理效率更高,管理难度也相对降低。这和线下机构在各个城市设立分校安营扎寨不同,前者是统一管理的空军,而后者更像是分散的地面部队。在线大班产品因为更高的人效模式,能够给予老师更高的薪酬,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玩法,也吸引了除教师岗位之外的优秀人才。

因此,笔者看到近两年来,头部教培机构都相继制定了OMO战略,尽管大家的痛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做法路径也各异,但这无疑是未来的趋势。

教育OMO的特征与价值

疫情的突然爆发,让线下赛道按下了长久的暂停键,而那些具备在线能力的机构在应对黑天鹅时相对地要更从容,甚至获得了预期之外的增长。对于更多的机构而言,临时转在线或许只是迫不得已,但也在短期塑造了基础的在线能力,给未来发展OMO提供了想象空间。

一些公司的OMO战略已经开始落地,但截至目前,笔者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范本。不得不承认,我们还在OMO非常早期的阶段。笔者无法具体勾勒出的OMO蓝图,不过回顾完教育OMO的由来,可以顺着这条轨迹来总结其特征和价值。

线上和线下业务模式结合不是OMO的目标和结果,OMO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业务重塑,通过技术方式对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旨在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这并不一定是多么高深莫测的形式,例如电子课本、模拟实验、电影动画、互动游戏等课堂内容对于知识的展示演绎比传统面授课堂中的简易课件和讲义更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周中老师通过线上课堂为学生开小灶班补课、录制讲解视频,解决周末面授课堂后遗留的个性化问题;某些学科或者内容,或是偏单向输出的,如大语文,或是偏高频交互的,如编程,安排一定比例的在线形式教学,效果或许更好;应用双师解决方案,将一线城市的优秀师资资源向下沉区域输出,这是传统面授课堂很难实现的,等等;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相信更多的形式会涌现出来。

OMO模式打开了供给的想象空间,可能带来新的业务增长机会。例如,在线课堂打开了线下教学点3-5公里的物理半径的覆盖半径,将品牌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新的供给模式下,可能克服传统面授形态下的痛点,如师资招聘和留用的问题,拓展出新的产品线,或者释放产能;线上统一化的增长方式和管理,有可能改变原有地面运营的路径,勾勒出新的增长曲线。

OMO模式下,通过应用技术杠杆,长期看能提升产品服务的人效和运营效率,进而提升利润率。例如,双师解决方案将优秀师资资源放大,主讲人效大幅提升;老师可以应用教研平台在线备课,利用现成的模板和内容制作课件,大幅提高备课效率;教学管理部门应用在线备课和教学平台,线上随机抽查老师的备课和讲课情况,提升老师教学的标准化水平;应用智能批改工具,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老师从繁杂的课后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和学员建立亲密度,甚至进一步扩大服务比,等等。

OMO模式下,数据成为了宝贵的资产。因为业务链路被数字化,业务情况尽收眼底,例如客户来源于哪些招生渠道,转化效率如何,平均成单周期是多久,画像是怎样的,老师的平均带生量是多少,人均工作负荷有多少小时,又是如何影响客户满意度和留存的等等。同时释放出更多精耕细作的空间,管理效率得以提升,并且为未来的智能商业决策提供了基础。学生学习数据也被数字化,学习黒匣被打开,可以用于研发更有效果的教学产品。

另外,在线下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OMO模式或许能防范和降低风险,正如本次疫情中我们看到的那样。

站在这个角度看,笔者看到了OMO模式的美好。但正如笔者在上文中讨论的那样,OMO不是一张标准的蓝图,它有可能呈现出许许多多的价值,因为历史轨迹和前进目标的不同,因为团队属性和业务性质的差异,每条赛道的每个公司都可能演变出独特的OMO形态。不过,不确定性中唯一确定的是,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并不是每个公司都适合立即出发,踏上通往OMO的征程。在下一篇中,笔者将结合业内实践的观察,展开讨论,OMO路途中的艰辛困苦,敬请期待。(文/江湖小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走出北京,高思教育如何抵达大半个中国
教育O2O玩家的辛酸四年:赛道的尽头不是新生是挑战
粉笔科技创新OMO一体化模式 差异化突围职教市场
​新东方二次赴港上市,老牌教培巨头拉开新历程
关于教育OMO模式争议背后的几点思考 | 芥末堆
新东方、好未来财报:烧钱不够,OMO来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