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言“三教”

  引言:毫无疑问,“三教”(儒释道)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影响是自其诞生之日就一直存在的,深深的浸入我们的各种文化、制度,也一直在影响我们的性格、价值取向,时至今日,不论是在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还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贩夫走卒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三教”对他们的影响,而今天,研究或者说重读“三教”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

                        一、“三教”说法的起源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具有罕见的包容性,这也是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的相互渗入乃至部分“同化”也从侧面表现了那种包容性。

据史料考证,“三教”一词虽始于南北朝时期,但在隋唐之前的文化史上并未深入研究过,在宋时才十分流行。隋朝的王通最早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可一”的观点,王通比较开放地接受了三家并存的现象。宋代的陆九渊对三教有过研究,他曾有评论:大抵学术有说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氏有老氏之说,释氏有释氏之说,天下学术众矣,而大门则此三家也。论三家之异同、得失、是非,而相讥于得与不得,说与实,与夫浅深、粗精、偏全、纯驳之间,而不知其为三家之所均有者,则亦非其至者矣。这里,他并不认为其他两教尤其是释教是 异端妄说,在当时的氛围下,这是一种十分宽容且有新意的态度,而且由于他本人的影响以及他和朱熹等人的交流,使得“三教”之说逐渐流行。

                     二、三教 各自的大致形成

儒释道各自的诞生、成长成熟各不相同,他们的影响自然也各有侧重。

在诸子百家、九流十派的时代背景下,儒墨道法都是显学,也就是影响力最为突出的四大家。儒家的创始人就是那位被太史公颂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大圣人孔子,道家的创始人可追溯到传说中的老子,关于这两尊大人物生活的年代先后及存在的关系,在近代国学史和历史学上引起过激烈的争辩。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提出,老子年长于孔子,且后者曾问礼于老子,但胡适先生的功力似乎不够深厚,这个观点引起了包括梁启超、钱穆等人的质疑,他们认为孔子先于老子,由于双方人马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又都不能很严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所以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很好的解决,不过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开放、最活跃的轴心时期各自开创了影响中华文化的不朽学说!

儒家自汉武帝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后,一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可以说,中原国家虽几遭外族入侵甚至中断,但中华文明并未断绝的原因与此直接相关,自此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了“治国安邦、经营天下”的不二之选,孔圣人的徒子徒孙也越来越多,作为千年道统,儒家的地位是独一无二、无法撼动的。孔孟之道、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得到唐宋明等朝代的精英人物不断洗礼,早已成为很多读书人的“基因”。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行要求,以和为贵、中庸为要的处世观念,弘毅致远、自强不息的君子之风,也在很多历史人物身上得到极佳的体现。

与儒家强烈的入世激情相比,道家则体现出世的追求。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开篇就给人玄之又玄的感觉,道家的追求很简单又很复杂,全都在一个字里:道。在老庄的各种论说里,我们可以发现道家的主张还是有迹可循的,追求天人合一,讲究顺其自然,老子的道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概念,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强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的来说,老庄思想是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尽管看着有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但那只是一种感觉。

可能有不少人会认为老庄之道表现出一种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实则不然。无为而治并非不为,顺其自然绝不是任其自然,它更深刻地指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我们只有认清两者的关系后,才能解脱自我。

与前面两家相比,释家思想是最晚开始形成的,而且,它是一种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土文化的抵制和改造。

大约在西汉时期,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然盛行一时,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佛教的推崇。印度佛教本身就是一种宗教信仰,它宣扬众生平等、六道轮回,提出要普度众生早登极乐世界。虽说它受到老庄之道的影响,但由于时代等原因,它最基本的内核依然得到发扬。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想要扎根生长,不断发展壮大实属不易,除了对人民要有吸引力外,还必须获得统治者的宽容。这就要求它能够明白百姓的心声、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三、三家思想的影响略观

  无疑,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三家思想的痕迹。

  一般而言,人从青年到壮年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占主导作用,这一阶段,个体需要一种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精神面貌,很多的杰出人物,他们都目标明确,有着积极乐观的的入世精神。“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不可轻年少”、“致君尧舜禹,再使古风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明证。从壮年到老年这一阶段时期,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经不起太多的冲击,更期待一种安稳、平和的生活,这时,道家的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不再过度注重世俗的名势,开始回归生命的本真,心态也更加豁达。从老年向垂暮过度时,释家思想开始占主导地位,对生死看的更清楚,即便不相信有轮回转世之说,生活也会更加返璞归真。

  总而言之,在中国人身上,三教的影响相互存在,欲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必先了解三教之文化及其异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化】中化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包容性
儒释道生死观之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
中国古代哲学记叙(续一)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