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六计》----第9计 隔岸观火(敌战计)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引申: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此计是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隔岸观火最紧张,范睢中计欠思量。
六城换得平安夜,白起阴阳走一场。
隔岸观火计。穿越版,来哦,互相伤害呀。
此首七绝的长处在于一气贯之首尾,正所谓诗以气胜。火出律,固定名词,不妨。次句浓缩事态,捕捉范睢中计这一重大事端来展衍铺墨,就事议思;白起围邯郸,秦国国内本无“火”,然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文武两帅失和。赵国方得以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三、四句是为临去秋波,人情味极浓,非至情至性者难写出此语。
要说苏代是真的很牛,用尽洪荒之力来迷惑对方,陈独秀都没他秀!想应侯范睢愧为一代名相,却无肚量,容不下人才,白起死的的确有点冤。岂不知白起之死对秦也是最大的损失。赵国献出的六城,计策阴险刻毒,葬送了一员猛将的性命,可见古今心魔难收,可以这样说吧: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白起的悲伤。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隔岸观火
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韩,孙膑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说魏军强大,又将在魏国境内作战,胜负难定。不如先隔岸观火,待魏韩两军队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救韩。
田忌派禽滑到韩国把齐国出兵的消息告诉韩王。禽滑在韩都城外被魏兵所擒,庞涓要他向韩国军队喊话,说齐国不肯救韩,禽滑一口答应。当禽滑来到韩都城下时,却告诉韩军孙膑亲领齐国大军不日就到。庞涓一怒之下,当场杀死禽滑。
韩国得知孙膑将到,举国上下一片振奋,拼命抗敌,魏韩两国的军队一时相持不下。
第九计:隔岸观火
【原文】
阳乖序乱①,阴以待逆②。暴戾恣睢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④。
【注释】
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我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③暴戾恣睢: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④顺以动豫, 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译文
故意向敌人的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敌人在这一方面固守的时机,悄悄地迂回到另一方向进行偷袭。这就是《易·益》卦中所说的趁虚而入,出奇制胜。
【按语】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古人按语说: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则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或说曹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澡日:“彼素畏尚等,吾急之, 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解析】
按语提到《孙子· 火攻篇》,认为孙子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这是很正确的。在《火攻篇》后段,孙子强调,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非利不动,非得(指取胜)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指怨愤、恼怒)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所以说一定要慎用兵,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当然,隔岸观火之计,不等于站在旁边看热闹,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出击”,以取胜得利为目的。
【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既,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第九计 隔岸观火 :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本计为《三十六计》:第二套 敌战计
【原文】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1)。暴戾恣睢(2),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3)。
【按语】
乖气浮张,逼则受击(4),退而远之,则乱自起。昔袁尚、袁熙奔辽东(5),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6),恃远不服,及曹操破乌丸(7),或说操逐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8)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9),其势然也。”或曰:此兵书火攻之道也。按兵书《火攻篇》前段言火攻之法,后段言慎动之理,与隔岸观火之意,亦相吻合。
译文
故意向敌人的某一方向进行佯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利用敌人在这一方面固守的时机,悄悄地迂回到另一方向进行偷袭。这就是《易·益》卦中所说的趁虚而入,出奇制胜。
【注释】
(1)阳乖序乱,阴以待逆:阳、阴,指敌我双方两种势力;乖,分崩离析;逆,混乱、暴乱。全句意为:敌方众叛亲离,混乱一团,我方应静观以待其发生大的变乱。
(2)暴戾恣睢:穷凶极恶。
(3)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周易豫》中“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意思是说:阴阳相应,天地之间也能任你纵横,何况建诸侯国、出兵打仗呢?这里指采取顺应的态度,不要逼迫敌人,让其内部互相残杀,待其实力削弱之后我方再乘机取利。
(4)乖气浮张,逼则受击:当敌人内部出现内讧的情势时,如果去逼迫它,反而会遭到它的还击。乖气,即敌方分崩离析的情势、氛围。
(5)袁尚、袁熙:三国时袁绍的儿子。袁绍死后,他的一个儿子袁谭在南皮城被曹操杀害,袁尚、袁熙被魏将焦触、张南攻打,逃奔到辽西的乌丸(即乌桓);乌丸被打败,又逃到公孙康那里,后被公孙康用计抓获,斩首。
(6)公孙康:三国时公孙度的儿子。辽东襄平人,因斩袁氏兄弟有功,被曹操拜为左将军。
(7)乌丸:即乌桓,东胡族,居乌桓山。汉末曹操灭乌丸,其遗族后迁那河(今嫩江)之北,自称“乌丸国”。
(8)柳城:在今辽宁锦县西北面。
(9)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并力,联合起来对外;相图,相互图谋,相互倾轧。全句意为:逼得太急,敌人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慢慢耐心等待,敌人以为没有外敌,就会内部相互倾轧。
【翻译】
当敌人内部产生争斗、秩序混乱时,我方应静观待其发生变乱。待敌人穷凶极恶,自相仇杀,必定会自取灭亡。顺应时势而行动,就像豫卦所说的那样,要达到令人喜悦的目的,必须顺应时势行动,不宜操之过急。
【按语译文】
敌人自相倾轧的势头出现时,应静观其变,不要急于去逼迫它,逼迫它你就会受到反击。如果退避得远远的,敌人反而会自己出现内乱。当初袁尚、袁熙两兄弟被曹操打败后,逃到辽东去时,还有几千骑兵。开始,辽东太守公孙康凭着自己离曹操很远,不肯服从曹操。后来曹操攻破乌桓,有人劝说曹操立刻乘胜去征讨公孙康,擒捉袁氏兄弟。曹操说:“我会让公孙康乖乖地把袁氏两兄弟的头送来,不用劳烦我们动兵!”九月,曹操带兵从柳城回来,公孙康果然砍了二袁的头送来了。诸将问曹操,这是怎么回事。曹操说:“公孙康向来害怕袁氏二兄弟,我如果急于去攻打公孙康,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我;我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这是必然的情势发展。”有人说:“这是《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原理。”兵书《火攻篇》前段讲火攻的方法,后段讲用兵要十分谨慎,这和“隔岸观火”计,意思是相吻合的。
【计名解析】
隔岸观火:隔,隔开,隔离;观,看。从河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在军事上指不靠直接交战,而在敌人内部自相倾轧时,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促使其矛盾更加激化,在其两败俱伤时,从中取利。
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观”并不是消极的,有时要善于主动点火,有时候要想方设法让火烧得更大,然后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计名源出】
此计源于《孙子军争篇》中的“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计名原意为:隔着河观看人家起火,等待机会牟利。即指己方立于一旁观他者之意。在《孙子兵法》中还提到:名君名将常以慎重的态度以达成战争的目的。他们若无有利的情况或必胜之优势绝不起来作战行动,若非万不得已时绝不采取军事行动。
而且即使我方兵力有必胜的优势,亦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采取攻击行动,因为就算我方真的胜利,亦免不了要付出相当大的死伤代价,此种胜算不是最佳的作战方式。
尤其是当对方内部产生纷扰时,我方更应该袖手旁观,以待对方自灭,才是明智之举。在敌方内纷争起时,己方若即攻击,虽有战胜的可能,但亦可能造成反效果,因此算不得是好战略。总之,仔细观察敌情,正确地判断,才是成功的“隔岸观火”的策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实例解读】
苏代巧计纵火救赵国
一个国家或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祸,而它的整体力量又并没有在灾祸中受到多大损伤,这时候如果又有外部的势力想要趁火打劫反而会得不偿失。因为这股外部势力反而会使其内部的矛盾势力团结一气,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隔岸观火的重要性。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攻下赵国十七座城池,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之急。赵王与群臣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苏代带上厚礼前去咸阳拜见应侯范雎。他对范雎说,武安君原本就名声在外,再经长平一战更是威风凛凛,他要是攻下邯郸那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他假意为范雎担心,说你现在的地位虽然在他之上,将来只怕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范雎果然中计,连忙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便乘势说:“赵国现在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什么时候想攻占都可以,你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然后找机会解除武安君的兵权,那时你就能高枕无忧了。”
范雎闻言果然面奏秦王,提议答应赵国割地求和的要求暂时休兵。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非常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过了两年,秦王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又去攻打赵国。可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可白起心中有气,又知道廉颇不比赵括,不好对付,就以秦赵结盟,此时攻打赵国会失信于诸侯百般推诿,最后干脆称病就是不答应领兵。秦王怒不可遏,决定削去白起的官职,将他赶出咸阳。但范雎却不放心,他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将来只怕会回来报复秦国。”秦王一听,立即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让他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竟落到了如此下场。
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清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能从内部烧垮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时才能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就这样苏代不但解了赵国之危,还除掉了敌人的一员猛将。
隔岸观火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运用,“观”不是小计的,有时候要善于主动点火,有时候还要想办法让火烧得更大,然后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了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由此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两极转化,才能取得成功。
美国隔岸观火成霸主
美国的崛起可以说是海内外迄今为止对隔岸观火之计运用得最成功的实例解读了,美国的整个崛起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隔岸观火的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和以德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在欧洲大陆展开了胶着的大厮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隔着大西洋“观火”,大发战争横财。美国一直宣称保持中立,既不偏向协约国,也不偏向同盟国,私下里却抓住时机跟这两大集团做生意,将美国的钢铁、化工原料以及其他的战争物资趁机兜售给欧洲各国。几年之间,美国便完成了从战争开始前的负债国家到战争结束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的转变,黄金储备更是占到当时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二分之一,可以说是一战爆富。1917年,眼看大势已定,战争很快就要结束,美国隔岸观火也看够了,美国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参战,果然随着美国的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迅速垮台,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便结束了。经过这次大战,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战前比其强大的国家,无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全都受创惨重,难以与之匹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又故伎重施,西边隔着太平洋,东边隔着大西洋,继续隔岸观火兼发战争横财,直到欧亚两个战场的战争都进入收尾阶段,他们才利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机会,借机正式参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更是彻底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强国。
美国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与两次大战远隔重洋,避免了战争带来的最大损失,这就是“隔岸”。而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战争的变化,寻找最恰当的出手时机,这就是观火,美国运用隔岸观火一计,就这样一步步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东汉末年,袁绍于官渡之战兵败身亡,其子袁尚袁熙兄弟一败再败,仓皇逃往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一时没了主意:“没想到,袁绍会败在曹操手上,那袁氏兄弟就更不是曹操的对手了,唉,他们这一来啊,咱们辽东也要大乱喽。”不然,曹操那奸雄也就有吞并天下之志,辽东也在所难免,如今,袁氏兄弟来投,正好兵和一处,共同抗曹,言之不是好事?“主公,袁氏父子早有吞并辽东之心,如今,带兵来投,主公,不可不防。““袁氏兄弟兴败,自顾不暇,不必多虑。当今,辽东之大敌,仍是曹贼主公。”“我意已决,传令下去,袁氏兄弟入驿馆休息,所带军马尽数安排酒饭,不得怠慢。”“遵命”
“报,报袁氏兄弟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已经接纳,准备兵合一处,与我军厮杀。”“公孙康竟敢收留丞相的仇人,可恶,丞相,干脆发兵辽东,立即扫灭那些狂妄之徒。”“非也,非也”“丞相若无进击辽东之意,不防立即撤兵许都,我军出征日久,军中兵力气虚,需防敌军偷袭。”
“是啊,刘表孙权之辈都素怀不测之心,丞相,不得不妨啊。”“哎,不急,不急”“丞相,士兵在此不进不退,必是有所等待。”“主君,稍安勿躁”“待人,公孙康送来袁氏兄弟的首级,我军便回师许都。”
“公孙康,会杀袁氏兄弟?唉,他们不是刚刚联合吗?”“主君若是不信,请拭目以待。”曹操率大军不进不退,三天之后,终于等来了辽东使者。辽东太守公孙康命下官向丞相致意,特送来袁氏兄弟首级,请丞相过目。
“恩,太守还是深明大义,特黄帝辞昭,封公孙康襄平侯领左将军印。”“多谢丞相,下官告退”“哈哈,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啊。””丞相料事如神,还望指点我等。“”公孙康畏惧袁氏,总在防备被其吞并,袁氏兄弟此番投奔,势必引起公孙康的猜疑,倘若我军前去攻杀,他们势必将猜疑暂放一时,合兵与我交战,哼,我今天既不前去,又不退后,只是在此观望,公孙康不能与袁氏合兵一处,必定加深彼此之间的猜忌,而自相残杀。“
”我等隔岸观火,坐享其成,岂不妙哉?“
”丞相妙计,我等心悦诚服。““哈哈哈哈哈。。。。。”
隔岸观火之计,又名坐山观虎斗,当敌内部分裂激化之时,静待其变,而不急于进攻,此为敌战计之三也。
36计【敌战计】第九计【隔岸观火】
【古经】: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解释】: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敌人穷凶极恶,相互残杀,势必自行灭亡。我方应该静观其内部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变动,以达到顺势治敌的目的。
【点评】:此计有一先决条件,一是有“火”观,二是有“岸”隔。一般来说,在自己不宜出战,无力出战时,应该采取“观”的态度。
《观》可以分为“袖手旁观”、“静而暗观”、“退而远观”、“顺而动观”。
《隔岸观火》有以下几种含义:
1. 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火”烧的正旺时,不要草率的取'栗’,以防引火烧身。应该“隔岸”观察火势,这样可以保证己方的安全。等到时机成熟。再采取行动,一定可以获胜。
2. 坐山观虎斗。在通常情况下,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缓解:外部矛盾缓解会使内部矛盾加剧。在两虎相争的时候,可以坐山观虎,静观其变,知道两败俱伤再出手。
3. 坐收渔利。“观火”不是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鹬蚌相争时,要抓住双方不能自拔的时机。收取自己的利益,一旦时机延误,“利”就可能被其他人所收获、。
【真实案例】:
《苏代巧论鹬蚌斗》
战国末年,七国为了争当霸主而大的不可开交。其中秦国的实力最强,野心勃勃的想吞并其他国家,从而一统天下。
燕赵俩国虽然比较小,但是彼此的征战却不断,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一年,赵惠王又准备攻打燕国,苏秦的弟弟苏代知道后,决定觐见赵惠王,阻止这场战争。见到赵惠王之后,苏代并没有引经据典大讲道理。而是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只河蚌爬到岸上晒太阳。这时一个俯冲过来一只鹬鸟,用长长的尖嘴去啄河蚌露在外面的肉。河蚌受到攻击,突然加紧了坚硬的外壳,把鹬鸟的长嘴夹住了。鹬鸟做了一番挣扎无果后,恨恨的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待多久,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不干死你、晒死你才怪!’河蚌也不服输:'我就加着你的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不干死你,饿死你才怪!’鹬蚌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让,这个时走过来一个渔夫,伸手把鹬蚌抓住,放进鱼篓,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赵惠王听的津津有味,苏代趁机转入正题:“燕赵两国实力相当,已经相争了数年了。赵国几年都没有打败燕国,一定会长期对峙下去。而强大的秦国看到燕、赵大战,疲惫不堪之时,一定会像那个渔翁一样,趁机牟利。攻打燕国之事,请大王三思!”赵惠王觉得苏代的话十分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苏代正事看出了秦国想“隔岸观火”的心思,才避免了一场大战。
隔岸观火的故事
三国的时候曹操和袁绍大战,最后曹操取得胜利,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兵败一直逃跑到辽东。
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当时有人劝曹操去追杀袁尚和袁熙,不过曹操却说不用追杀,而且过些时日公孙康必然会送袁绍两个儿子的头颅给我。
原来开始的时候曹操追袁尚和袁熙到辽东,公孙康还不服曹操想要抵抗,但是等来等去曹操并没有进军。袁熙、袁尚和公孙康也没有表面上那么和睦,与所以公孙康因为曹操势大,担心被一起灭亡,所以就先自己把袁绍儿子杀了送给曹操。
应用总结:
当敌人暴露出混乱的迹象时,不要过分逼迫,否则会遭到敌人的联合还击,这时应该避开敌人,让敌人觉得你不会进攻,这时候敌人就会继续内乱、自相残杀。
这与《孙子兵法·火攻篇》后段的观点是相符的,用兵要谨慎,要有利可图,隔岸观火也是一种策略,让敌人先自相残杀,比自己直接去攻打效果要更好。就算敌人没有自己混乱到灭亡的程度,那么也会被削弱许多,再攻打的时候也更加容易。
在现代我们的生活、职场中也一样,有时候你说得多、做得多,不代表就正确,什么都不做,也许最后反而会产生更有利于自己的局面。
#三十六计#“隔岸观火”教会我们做事要讲究时机、不要莽,更不要忙,凡事都顺势而为,效果更好。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一、计名:
“隔岸观火”从历史故事中概括而出。三国时,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被曹操打败了,带领几千名骑兵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原来一直仗着自己所处的地方远,而不肯服从曹操,等到曹操击败了乌丸的东胡族以后,有人建议曹操立即乘胜远征公孙康,顺便抓住袁氏兄弟。曹操说:“我正要公孙康杀掉袁尚、袁熙,并把他们的头送来呢,用不着劳师动众地去远征了”。九月,曹操率大军从柳城回来,公孙康立即杀了袁尚、袁熙并把其脑袋送来了。诸将很是惊讶,向曹操请教,曹操说:“公孙康素来害怕袁氏兄弟吞并他,如果我急于用兵,他们定然合理抗拒;如果放松一下,他们就会自相火并,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与“隔岸观火”的意思是相当吻合的。
二、解语:
敌方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这时我方一定要静静等待敌人发生暴乱,等敌方反目成仇,穷凶极恶,势必自取灭亡。这就是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时机而行动,就会得到愉快的结果。
三、易解:
1、“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这是雷地豫卦的彖辞,豫卦的卦画是(000 100)。“隔岸观火”就是用豫卦的彖辞来占的。
2、“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知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意思是说:豫,就是愉快,譬如阳刚与阴爻相应而志向畅通,又能顺应时机而动,所以愉快。豫卦顺应时机行动,正如同天地;天地尚且如此,更何况建立公侯基业、出师征战这些事呢?天地顺应时机行动,所以日月的运行不会出错误,四季的循环不会有偏差;圣人顺应时机行动,所以赏罚公正而人民服从。豫卦所显示的时间意义太伟大了!
3、豫卦五阴一阳,为群阴随阳之象。九四阳爻,有五个阴爻追随响应,因而愉快得志。
上卦震为动,下卦坤是顺,人人都愉快地顺从追随,所以有利于建立公侯基业和出师征战。彖辞极力强调了时间的意义,只有顺应时机,“建侯行师”才能够成功,也才能够因成功而愉快。反言之,如果不能顺应时机,“建侯行师”就会失败,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败的痛苦。可见,豫卦既有愉快之意也必然有痛苦之意。是成功的愉快还是失败的痛苦,全在于是否适应时机。此计的解语,在众多的彖辞中只点出了一句“顺以动”,可想而知适应时机对于此计是多么的重要。
4、群阴随阳只不过是卦形的含义之一;更常见的含义倒是群阴争阳,尤其是在战争中,僧多粥少,为抢得那么点粥,众僧之间首先得拼个你死我活。
内卦坤为我,外卦震为敌,震之性格为动,敌人动态剧烈,所为者何?无非是二女争夫之故。坤之性格为顺为静,暗示我方要耐住性子,顺应时势,安静等待。彖辞说“顺以动”,就是告诫我方,时机未到,切勿轻举妄动,因为九四阳爻在外卦,属于敌之地盘猎物;此时我方若不循卦理,燥急易动,敌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必然团结一致,共同对我。若我方安静不动,敌之六五、上六两阴爻相斥,必然内哄,互相厮杀,我方只需坐山观虎斗,静观事态的自然演变,这是不设计的计,没有行动的行动,此时任何有形的计谋和直接的行动,都会招来反效果。等到敌人两败俱伤,我方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坐享九四阳爻。
四、按语:
敌人内部的倾轧气氛已经暴露出来,还要逼迫他,就会使敌人抛开内乱而齐心还击。如果远远地避开,他便会自行发生暴乱。
三十六计故事之九——隔岸观火
东汉末年,袁绍于官渡之战兵败身亡,其子袁尚袁熙兄弟一败再败,仓皇逃往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一时没了主意:“没想到,袁绍会败在曹操手上,那袁氏兄弟就更不是曹操的对手了,唉,他们这一来啊,咱们辽东也要大乱喽。”不然,曹操那奸雄也就有吞并天下之志,辽东也在所难免,如今,袁氏兄弟来投,正好兵和一处,共同抗曹,言之不是好事?“主公,袁氏父子早有吞并辽东之心,如今,带兵来投,主公,不可不防。““袁氏兄弟兴败,自顾不暇,不必多虑.当今,辽东之大敌,仍是曹贼主公。”“我意已决,传令下去,袁氏兄弟入驿馆休息,所带军马尽数安排酒饭,不得怠慢。”“遵命”
“报,报袁氏兄弟逃往辽东,太守公孙康已经接纳,准备兵合一处,与我军厮杀。”“公孙康竟敢收留丞相的仇人,可恶,丞相,干脆发兵辽东,立即扫灭那些狂妄之徒。”“非也,非也”“丞相若无进击辽东之意,不防立即撤兵许都,我军出征日久,军中兵力气虚,需防敌军偷袭。”
“是啊,刘表孙权之辈都素怀不测之心,丞相,不得不妨 啊。”“哎,不急,不急”“丞相,士兵在此不进不退,必是有所等待。”“主君,稍安勿躁”“待人,公孙康送来袁氏兄弟的首级,我军便回师许都。”
“公孙康,会杀袁氏兄弟?唉,他们不是刚刚联合吗?”“主君若是不信,请拭目以待。”曹操率大军不进不退,三天之后,终于等来了辽东使者。辽东太守公孙康命下官向丞相致意,特送来袁氏兄弟首级,请丞相过目。
“恩,太守还是深明大义,特黄帝辞昭,封公孙康襄平侯领左将军印。”“多谢丞相,下官告退”“哈哈,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啊。””丞相料事如神,还望指点我等。“”公孙康畏惧袁氏,总在防备被其吞并,袁氏兄弟此番投奔,势必引起公孙康的猜疑,倘若我军前去攻杀,他们势必将猜疑暂放一时,合兵与我交战,哼,我今天既不前去,又不退后,只是在此观望,公孙康 不能与袁氏合兵一处,必定加深彼此之间的猜忌,而自相残杀。“
”我等隔岸观火,坐享其成,岂不妙哉?“
”丞相妙计,我等心悦诚服。““哈哈哈哈哈.....”
隔岸观火之计,又名坐山观虎斗,当敌内部分裂激化之时,静待其变,而不急于进攻,此为敌战计之三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九计 隔岸观火
新中易解《三十六计》之九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原文释义与示例【二】
经典三十六计全文2
《资治通鉴》:曹操对外与对内的手段,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华文化—谋略篇 . 三十六计《第九计 隔岸观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