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六计》----第3计 借刀杀人(胜战计)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引申: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借刀宰客三分险,子贡心猿意马曹。
鲁相田常无敌手,差夫败晋有牢骚。


借刀计。防火防盗防人精儿。

      诗写子贡借刀杀吴王夫差一案例。咏史诗无非就是借史事说理。此绝采用的是四句平行的描写句,表面上自说自话,实际是脉散意不散。子贡这三刀祭出是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越国一刀,促使吴王出兵后顾之忧,借吴国一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一“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要不怎么就说子贡这小子是个人精儿呢,这三刀借的着实为惊天动地,漂亮!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 : 

       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原典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浅解

       所谓借刀杀人,是指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自己不动手,而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击敌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再进一步,则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使其自相残杀,以达到致敌于死地的目的。

 

按语

      古人按语说: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解析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探源】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 “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成语: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亦作“ 借剑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害人。《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虽恨 秋桐 ,且喜借他先可发脱 二姐 ,用'借刀杀人’之法。”《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坐山看虎鬭’,'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 邹韬奋 《经历》一五:“我老等着那个自恃有靠山的职员'借刀杀人’,来打破我的饭碗。”

 
1. 成语解析

词目】借刀杀人

读音】jiè dāo shā rén

【解释】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出处】明朝·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引证解释】

       亦作“ 借剑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的手去害人。《红楼梦》第六九回:“ 凤姐 虽恨 秋桐 ,且喜借他先可发脱 二姐 ,用'借刀杀人’之法。”《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坐山看虎鬭’,'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 邹韬奋 《经历》一五:“我老等着那个自恃有靠山的职员'借刀杀人’,来打破我的饭碗。”

示例】

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之法。 ◎清朝·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近义词】以夷制夷、暗箭伤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2.  用计案例

2.1 张居正阴谋夺权

       张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为了要夺权,也不惜使用其移尸嫁祸阴谋。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太监冯保,居中用事。大学士张居正明白要夺权专政,非借冯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结好冯保,称兄道弟。

       这时,独握朝政大权的是内阁大学士高拱,高拱和张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宫,突有一无须男子,作宦官状,疾趋而来,左右见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显有行刺企图。神宗即命冯保审问,此人供说名叫王大臣,来自南方的戚继光的营里。冯保闻言大惊,立即停审,亲往见张居正,问如何处置。张居正说:“高拱此人,屡想把你逐出宫外,此番可打蛇随棍上,乘机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无忧。何况戚继光正握南北军权,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冯保闻言大喜,回来即叫亲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对疑犯王大臣说:“下次审问的时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行刺的,便可赦你无罪,还会升你官做锦衣卫,赏赐千金。如不这般说,必会把你打死。”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诱下,自然勉强答应照办了。

       到第二次审问的时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内幕复杂,都列席旁听。冯保这位无须主审官便问疑犯:“大胆王大臣,你来行刺,究竟受谁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时在狱中已吃尽拷打之苦,此时便愤然回答:“是你教我说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听之人大哗起来,冯保闻言大惊,即宣布退庭,不敢复问。

       第二天再审,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哑毒,不能说话,冯保不待细审,即朱笔一批,押犯人往午门斩首。

       在此情况之下,高拱也不安于位了,让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权,便落在张居正手里。

 

2.2 宋太祖借画除劲敌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稳固了中央政权,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可巧开宝四年(971),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使者用钱财贿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张林的画像。使者拿着画像回来复命,宋太祖命人把画像挂在自己的侧室。

       一天,李从善来见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领到侧室。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道:“这是我国武将林仁肇的画像,怎么会挂在这里?”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说:“你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告诉你也没什么。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书让他来京城,他已经答应投降,先送来画像以表诚心归顺。”侍臣又指着附近一座华美富丽的房子说:“听说皇上准备把这所房子赐给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还要封他为节度使呢!”

       李从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怀疑林仁肇心怀二心,在一次设宴招待林仁肇时,让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药。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宋太祖听到林仁肇的死讯后,立即发兵攻打南唐,很快就灭了南唐。


2.3 晁错成了替罪羊

       汉景帝即位后,决心像其父文帝那样,把天下治理好。汉景帝听说晁错很有才能,就提升他当御史大夫。忠心耿耿的晁错看到分封的那些藩王势力越来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的约束,担心这样下去汉朝的天下会弄成四分五裂的局面。于是,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藩。汉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势力,但又怕他们借机造反,不敢妄动,就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各王眼见自己的封地要被削减,都怨恨晁错,于是吴王、赵王、胶西王、楚王等联合起来,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起兵造反了。

       汉景帝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一边拜窦婴为大将,出兵应付叛军。

       窦婴与晁错原来就不和,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意见,他一直把晁错视为眼中钉。窦婴把个人的私怨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要,决定借汉景帝之手除掉晁错。窦婴派去的人对汉景帝说:“七王发兵是冲着晁错来的。高祖分封同姓为王,已成规矩,晁错非得要削藩,这不是存心与刘氏作对吗?只要皇上斩了晁错,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还给他们土地,他们一定会退兵。”昏庸的汉景帝竟然听从了这个建议,把晁错真的给杀了。

       汉景帝原以为化干戈为玉帛了,可是七王并未罢兵,而且攻势较以前更甚。这时,大将军周亚夫派使者告诉汉景帝说:“吴王成心要造反,已经几十年了,这次是借晁错削藩为名发兵,想不到皇上听信谗言把晁错杀了。今后恐怕没有谁再向朝廷出主意了。”汉景帝这才恍然大悟,但后悔已晚。后来,七王之乱被平定下去,汉朝的中央集权加强了,只可惜晁错已被灭门三族。


2.4 刘备一言杀吕布

       吕布以勇武闻名于世,但最后还是被曹操生擒。吕布此时有意投降曹操,他对曹操说:“明公您所担忧的人没有比我吕布更强的了。我现在归顺您,则天下就是明公的。由明公您率领步兵,由我来带领骑兵,则平定诸侯不过易如吹灰而已。”曹操被说动了心,欲想招降吕布,但又对吕布的诚意有些怀疑。正在这时,旁边的刘备说了一句话:“曹公啊,您难道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于是下令绞死了吕布。

       丁建阳即丁原,吕布最初是他的部下。后来吕布在董卓的唆使下杀死了丁建阳。董卓入京后,挟持天子,自称太师,因而被称作董太师。后来董卓因王允等人巧施连环计也死在吕布手里。经刘备这么一说,曹操下决心杀了吕布。

       那么,刘备为何要置吕布于死地呢?原来,刘备虽然暂时依从曹操,却怀有自立之心。吕布之所言,正是刘备所担忧的。如果曹吕联合,必然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重阻力。试想,当年在虎牢关,吕布一人在天下诸侯面前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尚且进退自如,那么他若投降了曹操,又有谁是其对手呢?这就是刘备要杀吕布的原因所在。

       以一言相劝,借曹操之手杀了吕布,刘备的智谋可见一斑。


2.5 子贡“借刀”救鲁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2.6 刘秀借刀除心患

       刘秀与刘玄决裂后,率兵向长安进军。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重地,刘玄派李轶去镇守,以阻挡刘秀大军的西进。

       刘秀手下一名叫冯异的将军写信劝李轶归顺刘秀。李轶看完信后,内心十分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脱离刘玄,但是他又不敢轻易投靠刘秀。因为他曾参与杀害刘秀之兄的活动,担心刘秀不容他。于是,李轶在给冯异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今天你我都在镇守军事要地,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我们能同心同德,那我还有什么顾虑呢?请将我的意思转达给萧王(指刘秀),我愿为他尽微薄之力。”冯异看到这封意思委婉的信后,明白李轶是叫自己保证他归顺后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禄。于是,冯异一方面给李轶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阳周围各县,看李轶是否援救,以试探他有无诚意。李轶果然不与冯异交战。冯异见李轶言行一致,就把此事的前后经过向刘秀作了报告,并递上李轶的信,劝刘秀接受李轶的归顺。

       刘秀深知李轶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招降后仍是心头之患。但是,若拒之门外,对战局又十分不利。刘秀经反复考虑,终于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刘秀在给冯异的回信中,避而不谈是否接受李轶的归顺,只是提醒说:“李轶这个人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看出他的心思。大家还是各自坚守阵地为好,防止李轶耍花招。”然后,刘秀故意将李轶归降的事泄露出去。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李轶心怀二意,就派人将他刺杀了。洛阳驻军失去主将,军心动摇,许多人投奔到了刘秀这一边。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直到这时,大家才明白了刘秀的用意:借刘玄之手杀掉李轶,既除了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害降将的坏名声。


2.7 苏秦死后报仇

       战国时期,著名的游说家苏秦,“合纵”六国的计谋成功后,回到燕国。燕易王的母亲文夫人年轻守寡,偏偏看上了足智多谋的苏秦,二人不久私通。苏秦担心若被燕王发觉而将被处死,设法摆脱文夫人,他向燕王提出到齐国行使反间计,而匆匆来到齐国。

       齐宣王、齐闵王都很器重苏秦,却引来了齐国一些大臣的嫉恨。一次,闵王舍弃苏秦的计谋,听从了孟尝君的谏言,免受了其他四国伐秦失利的结局,孟尝君因此受到了闵王奖赏。那些嫉恨苏秦的人以为闵王不再重用他了,派刺客在朝廷上杀死苏秦,闵王下令捉拿凶手,而凶手早已逃遁。

       苏秦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你把我的头颅号令于市,就说'苏秦是为燕国而反间于齐国,他是死有余辜,谁杀他的,可以领赏金千两’,这样就可以捉住凶手。”。闵王按苏秦的去做了,其凶手果然前来领赏,被抓住,后又审问出杀人的主谋,闵王把他们全杀了,以报谢苏秦。

       苏秦才高权重,其死后还能“借”闵王之刀,除掉凶手及其主谋们,最终为自己报了杀身之仇,实在不易。

 

2.8 德国伪证消除心腹之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有一位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的将军,名叫托哈杰斯基。1936年,斯大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肃”运动,托哈杰斯基也被列为“整肃”对象。德国军方得知这个消息,如获至宝:如果象托哈杰斯基这样的将军被除掉,对德国是非常有益的。

       于是,德国元首希特勒秘密下令:由德国情报部门暗中捏造托哈杰斯基背叛苏联的证据,以此陷害于他。德情报人员着手假造托哈杰斯基与其伙伴,同德国将军们私下交往密切,捏造了许多来往信件;以及托哈杰斯基一伙出卖给德军大量的军事情报、所获报酬、德国情报部门给托哈杰斯基的信件影印本等,所有假证据显得天衣无缝。不久,苏联以三百万卢布购买了此情报,并据此迅即逮捕了托哈杰斯基等相关将军八人。由于有大量、确凿的“证据”在手,他们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他们很快被处死。

       德国为了自身的战略,无端捏造伪证,“借 ”苏联自己人的手,除掉了心腹之患,其计谋可谓周密、彻底。这也是外国人运用“借刀杀人”最成功的事例之一。


【故事】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陆。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一、计名:

借刀杀人,从历史故事中概括而出。诸葛亮联吴抗魏,大破曹操于赤壁,还有蜀国大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想迁都,以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如果得志,孙权是不愿意的,可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自然会得到解救”。曹操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结果关羽被孙权所擒,曹操借孙权之手除掉了关羽。

 

二、解语:

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军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盟军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此计可从“损”卦推算而出。

 

三、易解:

1、损卦的卦辞为:“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gui)可用享”。意思是说:损卦象征减损。心存诚信,至为吉祥,没有祸害,可以长久持续,利于前进。减损之道用什么来体现?两竹盘的祭品,就足以用来祭祀。

2、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意思是说:山下有深泽,减损泽中的土,以增益山高,所以象征减损;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惩戒自己的忿怒,扼杀自己的贪欲。

3、象辞解释卦辞说,减损是减损下方,增益上方,方向是由下往上进行的,因为损卦来自地天泰卦,泰卦上卦是三个阴爻,下卦是三个阳爻,即(111 000);损卦则上卦是二阴一阳,下卦是二阳一阴,即(110 001);泰卦把下卦的一个阳爻与上卦的一个阴爻对换,就成了损卦。

4、从卦形上看,此卦六个爻全部阴阳相应。易道忌满,全部阴阳相应等于不相应,否则,阴阳全部成双配对,皆大欢喜,还有什么损失可言?所以此卦在论及人际关系时,应当舍弃“应”而用“比”,既然用“比”作了占断的卦眼,九二与六五两个居中之爻的特殊地位,就可以置之不论了。

5、上卦中,六五与上九相比,与六四不相比。六四孤单无依,向往上九,遂与六五形成二女争夫之象。这二女之间的情爱憎恨,可以用来象征敌人内部相互猜忌极深,甚至必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内卦六三爻与六四又不相比,表明我方的敌人是六四而非六五。六四既然是我方与六五的共同敌人,若是我方举兵去攻六四,六五便会袖手旁观。然而,由我方去消灭六四劳师动众,还要防备六五渔翁得利,与损卦“二簋可用享”之意,可就天差地别了。要使自己的损失仅限于“二簋”,只有唆使六五去消灭六四。可是六五与六四毕竟在一个经卦之中,表明二者唇齿相依,六五必有许多顾忌,而且六五也会担心唇亡齿寒,所以能否打消六五的顾忌,就是此计成功的关键。

6、按照卦辞,首先要做到诚信,要让六五觉得我方是怀着善意的,因为自己的目的是利用六五,不可能有真的诚意。其次,正如卦象所示,泽自损以增山高,即贬抑自己,抬高对方,要使六五相信,我方与六四之间,六四更为强大;六五若能消灭六四,去掉了一个劲旅,再消灭我方就会容易得多,不必担心我方会从中渔利;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须向六五奉献礼物以表诚心。

7、内卦中的初九与九二不相比。由于损卦的含义是内卦受损失,所以二阳的争执不和,必因损失而起 ,因为所奉献的礼物肯定是十分昂贵的,只不过相对于收益来说那损失还算是小的,此时要克制贪欲,否则会因小失大。九二虽与初九相斥,却与六三相比,表明以小损换大利的意见最终会占上风。

8、由于山的确高而泽的确低,所以我方的游说之词,表面上看十分合情合理,再加上昂贵的礼物,以打消六五的顾忌,借刀杀人之计也就完成了。

 

四、按语:

敌对的象征已经显露,而另一股势力也正在扩展,还将起到重大作用,应当立刻借用这股势力去消灭敌人。如西周末年,郑桓公想乘郐人不备袭击郐国。发兵之前,他先探听好郐国有哪些豪杰勇士和优秀的大臣、哲人,列了一张名单,注明要把郐国的哪些良田分送给他们,准备封他们什么官爵;又在城外广场上筑起祭坛,把这张名单埋在下面,杀鸡宰猪,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仪式,仿佛定什么庄严的盟约似的。郐国国君知道后,以为名单上的人要叛变,就把他优秀的文武大臣都给杀了。结果郑桓公乘虚而入,一举占领了郐国。



三十六计故事之三——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就是自己不出面,借着别人的手去害人,意思是说迷惑敌人,使他们中间产生矛盾而自相残杀,然后消灭敌人。


      太阳落山了,茫茫的黑夜很快就笼罩了整个大地,鸟雀回窝了,黑沉沉的大地很快就沉浸在寂静之中,忽然,黑夜中闪现出一簇簇跳跃的火光,寂静中响起一阵阵的马蹄声,只见郑国都城的城门里走出一对对高举火把紧握刀枪的郑国士兵,郑武公骑着一匹高头战马走在队伍中间,他,紧闭嘴唇,看着前方,神情显得那么庄重肃穆,那样深不可测。


      队伍走到城外的一个空地,停住了,这儿高高的耸立着一座祭坛,士兵们在祭坛周围排列好了以后,郑武公跳下战马,迈着大步,走上了祭坛,这个时候,一个大臣高声喊着:“礼仪开始!”


      于是。,郑武公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木盒子,交给一个士兵,士兵双手轻轻地捧着,慢慢的走下祭坛,把它埋在祭坛的下面,大臣又喊:“开始盟誓。”


      几个士兵端着几个盘子,盘子里放着宰杀完毕的鸡、猪,放在桌子上,然后,郑武公举起双手,向黑沉沉的夜空一字一句的说了起来。


      郑武公是在祭祀天地祖宗,保佑郑国风调雨顺吗?不是,是在祭祀四方神灵保佑郑国五谷丰登吗?也不是,那么,他到底在干什么呢?原来啊,郑武公是在为攻打刽国做准备工作。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为了壮大发展自己的势力,并消灭刽国,他想,要是凭着我现在的力量,可以打败刽国,但是,也得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刽国国王手下有一批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不好对付,要想轻而易举的消灭刽国,得先把这些人除掉,可是,怎么下手呢?对,想办法挑拨他们和刽国国王的关系,借着刽国国王的手除掉他们。


      郑武公想来想去,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他先派人探听了刽国有哪些文臣武将有本事,列出名单,然后郑武公派人到处散布郑国只要消灭了刽国以后,把刽国的土地全都分给这些人,还要封他们官爵,郑武公还担心郑国国王不相信,就在今天举行了这个隆重的仪式,那个木盒里装的就是刽国那些文臣武将的名单,郑武公站在祭坛上,面对夜空一本正经的说:“我打败刽国以后,一定要把所有的土地全部分给那些对我有功劳的人,我对着苍天起誓,决不负约。”


      说完,他看了看刽国的方向,嘴里流露出一丝冷笑,这件事,当天晚上就被几个刽国的探子知道了,第二天一早,探子就来到了王宫,报给了刽国国王,刽国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啊?什么?难道我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都要背叛我吗?你们看明白听清楚了吗?”


      “报告大王,我们看的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


      刽国国王本来对手下的一些文臣武将就不太信任,这下可把他气疯了,“好啊,这些忘恩负义的家伙,你们要被骗我,我就先杀了你们。”就这样,刽国国王一怒之下把那些有本事的文臣武将全都处死了。


      郑武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的差点没蹦起来,“好,消灭刽国的时机来到了,来人呐,传我的命令,集合兵马,攻打刽国。”郑武公率领着军队浩浩荡荡开到刽国,向刽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这时候,刽国国王才明白上了郑国的当,可是,已经晚了,他手下剩下的文臣武将不是没有任何本事,就是胆小如鼠,哪有心思抵抗。士兵们没了指挥,一个个也是心惊胆战,哪有心思作战呢。


      就这样,郑武公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刽国,刽国国王乖乖地当了他的俘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计 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连载】第03计:借刀杀人
七王之乱你不知道的那点事
汉景帝的3个错误贯穿七国之乱,一个赛一个荒谬,竟然收到反效果
【景帝】四、吴王的串联
晁错是怎么死的 晁错为什么会被汉景帝干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