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颐和园,赏皇家园林--排云殿佛香阁
昆明湖北沿并不是大直趟,在中段是向南突出的,也就是长廊上寄澜亭到秋水亭之间这一段。长廊的中段核心是万寿山前山建筑群,从昆明湖边一直向上堆砌到万寿山顶。这个位置是园中风水最好的地方,虽然不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却是靠山面水。

以瓮山为基形成的万寿山并不险峻,也不凌云,常人腿力即可登顶。因此,乾隆帝当年就在这里修建了清漪园第一批皇家建筑,也是园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起头的地方,也就是最南端,是一座木牌楼。清晨,游客还未熙熙攘攘,观此牌楼如下。

这是一座四柱七楼木牌楼,下面有一尺高台基,白石抱柱。上面是黄色琉璃瓦斗拱抬梁单檐庑殿顶,柱间两层横枋之间有镂空木刻套环华板。枋柱之间是非常华丽的彩绘贴金木刻雀替,这个雀替叫做龙门雀替,而且是经典的清式龙门雀替。上前看看仔细。

贴金边框,里面是彩绘木刻缠枝莲;雀替下面有云墩,云墩下面有梓框,雀替两边还有像翅膀一样的三幅云。这是龙门雀替的三个标识:云墩、梓框和三幅云。这座牌楼是颐和园内最高规格的牌楼,其它牌楼都没有这样全规格的雀替。比它规格再高的是颐和园外面的那座“涵虚”牌楼,贴金用得更多,而且雀替上是每侧两片三幅云。云墩和梓框有力学作用,支撑柱子上的枋桁华板等构件。三幅云纯属装饰,连调整平衡的作用都没有。

中间门楼,也就是明间的装饰是七楼中最高级的,横枋上是贴金双龙戏珠和玺彩绘,还有官式旋子彩绘,套环华板上是贴金云龙云凤。镂空木刻额枋上是双面额匾,这一面上是“雲輝玉宇”。这座牌楼既然在最南面,它的正面就应该是朝南的那面,看看那面的匾,是“星拱瑶樞”。

星拱:众星环绕。瑶枢:北斗第一星,即为天之中枢。星拱瑶枢就是说这里是世界的中心,你们都要围着我转。唐人有诗曰:万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归东。

玉宇是仙宫,云辉玉宇就是彩云之上的神仙宫殿。宋人奉承皇上时说“维皇上天佑圣明,景命宣。五云辉,三台润,七纬光悬”。五云就是五色祥瑞之云;三台是尚书、御史和谒者;七纬是《经》之外的七部《纬书》。

你别看这云中宫殿很高大上,它却也不是人人向往的。宋代有一人叫苏轼,特有名,他就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你看,高人会觉得住在云辉玉宇的琼楼中一定会很冷。所以这牌楼上的“星拱瑶枢”和“云辉玉宇”要一分为二地看,屌丝和高人的理解肯定不一样。

看一眼牌楼屋顶的侧面。

虽然“云辉玉宇”匾是牌楼北面的枕匾,“星拱瑶枢”才是正面的额匾,但我们还是习惯把这座牌楼叫做“云辉玉宇牌楼”。云辉玉宇牌楼前面是排云殿码头,乾隆清漪园时期,皇上太后如果乘船从西直门外来园,就从这里登岸。

牌楼后面是排云门广场,这个门前广场上有一些摆设,那是十二座太湖石。广场两侧各六座分成前后两排,每排三座。前排在云辉玉宇牌楼两侧,后排在排云门两侧。

这些石头里,紧邻牌楼的是一侧一根长长的石头,这个不是千疮百孔的太湖石,而是山里的石笋,不是洞里的。

十二座太湖石表示鼠兔鸡蛇等十二个属相,代表全国人民。从皇上来看,是说全国人民在此列队肃立;现在我们说是全国人民每人有一座太湖石。看一座立在汉白玉露陈座上的太湖石。

清漪园时期,这里是有三座牌楼的,现在云辉玉宇牌楼这里原本是一座四柱九楼牌楼,东西相对还有两座四柱七楼牌楼。另外,门前一边还有一根旗杆。四柱九楼的牌楼可以参见雍和宫门前辇道南端的那座“寰海尊亲”牌楼。

看完了云辉玉宇牌楼和牌楼下的广场,就可以抬眼观看广场北侧的排云门。

山上的佛香阁就像是排云门正脊上的脊刹,给排云门凭空增添了一份大庙的气象。

图片中上面两个角是云辉玉宇牌楼的雀替。

在弘历出生之前,这里是瓮山脚下的一座古寺,古到什么年代已不可考,但已知叫做圆静寺。古籍有记载:山下有寺曰:“圆静”,寺后石壁百尺,步磴而上,皛庵在焉。“皛”是三个白,念小,明亮的意思。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清漪园工程启动,现在排云门内这个地方开建的是一座汉式佛寺,叫做大报恩延寿寺。这是老乾给亲娘六十大寿盖的一座寺,然后雇僧人在里面每日念经给娘延寿。所以我前面说的那些门前布局有严重的寺庙味道,大刹高庙大门前一定要有三座牌楼和一对经幡柱,排云门正脊上被佛香阁影射出来的脊刹也有了意义。因为是皇家寺庙,建筑上都采用了琉璃瓦,连门外的牌楼上都是琉璃瓦。

这座寺在太后六十大寿时并没有全面完工,还差佛香阁,就是最早的延寿寺琉璃塔。老乾还亲拽御诗一首,题目叫做《礼大报恩延寿寺》:祇园辛未建,延寿祝慈宁。忍草三春绿,禅枝万古青。空空即色色,物物自形形。将复涂丹雘,九旬庆大龄。你看,老乾是要盖此寺给娘延寿九十的。崇庆皇太后最终在乾隆四十二年薨于圆明园,享年八十六,虚岁。虽然太后没享九十生年,但已经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太后了。清漪园里这座规格最高的皇家佛寺,并没有帮着老乾给娘延寿逾九十,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一座寺。

为什么这座大报恩延寿寺没显灵?这可能和另一座佛殿有关。大报恩延寿寺落成后,乾隆三十五年时,老乾为给老娘祝贺八十大寿,在现在的北海公园盖了一座佛堂,叫做小西天。那是一座佛坛,是中国最大的方殿建筑,老乾题字“极乐世界”,供奉的是西方三圣。西方佛是阿弥陀佛,净土宗称作无量寿佛,也称接引佛,接引善者上西天享无量寿。既然老乾给娘修下了西天路,当然佛祖会考察几年后就接走其娘,据说老太太走得很安详。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杀人放火烧寺庙。清漪园遭焚毁,大报恩延寿寺也被火焚。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在大报恩延寿寺废墟上盖起了现在排云殿这一片建筑,不仅改了名称,功用也彻底改变了。慈禧太后本计划六十大寿在颐和园受百官朝贺,结果寿典前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惨败,颐和园寿典无奈取消。后来,慈禧还是把排云殿做成了自己贺寿受拜场地,也算是最终得逞。

排云门下面是二尺半高青砖台基,比长廊稍高,门前三路出阶垂带踏跺。王府大门式的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明间和次间开门,稍间槛墙槛窗封闭,三抹双交四椀隔扇窗,规格并不是很高。门扇设在后檐柱,每间二扇实榻木门,九行九列八十一颗鎏金门钉。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戗脊上前面有仙人骑鸡,跟着五只脊兽。正脊上是清式鸱吻,注意看,鸱吻上有鎏金吻索大金链。

看看排云门的屋顶山花和上面的贴金绶带装饰。

排云门前檐廊两侧连接长廊,所以,排云殿仍然算是长廊上的建筑。长廊并不紧贴院墙。

你注意看那个宫墙,上面抹灰刷红了,下面还可以看见墙砖。这是光绪年间重建时的墙砖,看上去非常接近故宫城砖,尺寸小一些。皇宫的城砖叫做“临清贡砖”,明初即有,不知道这段墙砖是不是临清贡砖?

和后寝、长廊中的苏式彩绘不同,排云门檐下梁枋上都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绘。

可以看见门殿内的天花,这个叫做贴金团龙平棋天花,皇家专用。看看排云门前檐廊柱枋之间的雀替。

贴金缠枝莲木刻浮雕。这个雀替虽然有云墩,但是没有梓框和三幅云,它就是普通的雀替。这个雀替上尖锐的前端叫做“鹰嘴”,是清代皇家建筑的特点。

排云门既然规格这么高,那它前面就要有狮子。清漪园时期,这里是一对石狮。光绪重建时,在圆明园大宫门废墟捡到一对乾隆年间铜狮,刷新之后摆在了排云门两边,男左女右,原来的石狮挪到了后山。上前看看铜狮。

头上有四十五个螺卷,项下绶带上挂着铜铃,五指尖锐的指尖。这是北方铜狮风格,而且是宫廷狮,威严庄重,和民间狮不同。常有游客举着手机朝着铜狮顶礼膜拜。

看看排云门匾联。

明间廊柱间檐下额匾是满汉双语“排雲門”斗匾,清代原装。“排云”出自东晋郭璞的一首《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清道光年间一位散人唱和郭璞神仙诗说“缥缈神仙境,层云片片堆。遥排依玉宇,偶出见银台”。其中的“遥排依玉宇”启发了慈禧,便给“云辉玉宇”牌楼后的这仙境宫殿起名“排云”。意思是说这院子里的金碧辉煌重重大殿就是一排一排的祥云,如同飘渺仙境,云端上坐着的慈禧就是神仙。你别说,这清朝皇上还真是认真学习汉族历史文化,他们看的诗词不是仅限唐诗宋词,唐代之前的两晋时期都看。这个郭璞是信奉道教的,所以这排云二字肯定不能用在乾隆时期的延寿寺,这是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建时给安上去的。

檐柱间挂“萬象光昭”横匾。语出郭璞之后一百年的东晋谢灵运一首应招诗中“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光昭就是光照;万象不仅是世上万物,而是宇宙内外之万事万物。

排云门的明间前廊柱和前檐柱挂了两副楹联。前廊柱上楹联“迎辇花红星云争烂漫,当阶草碧风雨协和甘”,很直白。辇:就是古代的汽车,这里是说皇上的汽车叫御辇,手工劳斯莱斯;碧:油绿油绿的。为了迎接皇上驾到,红花绿草争奇斗艳,风调雨顺日头高照,反正就是皇上要挑好天儿来。

前檐柱上是“复旦引星辰珠联璧合,顺时调律吕玉节金和”。复旦:太阳和月亮,不是双黄蛋,《尚书大传》中有“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珠联璧合:《汉书·律历志上》有“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五星就是金木水火土星。顺时:顺应时宜。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就是不同音高的音;律吕:有规则的音,也就是音乐。玉节金和:形容声音如金玉鸣响般铿锵有节奏,唐代张说有“玉节四夏,金锵五钟”。这副楹联就是说皇上一来,太阳和月亮就都出来了,领着五大行星排好队接驾,还有好听的音乐顺着时针转来转去。这看上去皇上来的时候一定是太阳快下去或者刚出来的时候,还要月亮没灭,还要五大行星连成一排,这个时辰很难拿,不太科学。音乐倒是好办,把皇家爱乐乐团宣来就行。

从晚清老照片上看,前檐柱的这副楹联是挂在排云殿的;到了民国老照片上,这副楹联已经挂在排云门这里了。颐和园里有很多慈禧题字,匾、联都有,尤其是排云殿院内。匾上最常见的落款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联上最常见的是下面这两枚。

上面一枚“海涵春育”阳刻圆章,下面一枚“知乐仁寿”阴刻方印。海涵就是大海涵千流,春育就是春天育万物;知乐仁寿就是知者乐、仁者寿。这是慈禧用于书画的两枚闲章,类似于老乾的“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印。

清皇每位都有这么一对“宸翰”和“惟X惟X”印,比如嘉庆帝的“嘉庆宸翰”和“惟几惟康”;慈禧老公咸丰帝的是“咸丰宸翰”和“惟清”。“宸”是王宅,代表皇上,“翰”是毛笔,代表手迹、文章。宸翰就是“皇帝手迹”,所以每位皇帝都要有这枚印,而慈禧不能有。乾隆的“惟精惟一”取自《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嘉庆的“惟几惟康”取自《尚书》“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咸丰的“惟清”取自《尚书》“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清朝帝后们努力学习汉文化,以儒家经典武装自己的头脑和手笔,所以满族自始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孙国父喊了一句“驱逐鞑虏”后醒悟,再不喊此口号,并在《临时约法》中宣告中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排云门的位置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大门,当年那座寺门是山门还是王府大门?其实这里当年是天王殿,兼做大门,那就是门殿。当初的建筑形式和现在基本一样,只不过是封闭的大殿,明间佛龛上供大肚弥勒佛,大清官方把它称作“布袋佛”,木胎贴金像。佛龛后面是韦陀,两边稍间是四大天王。

站在排云门后檐廊下,仰望山上的佛香阁。

大报恩延寿寺院内像长廊上的其它院落一样,也有一圈围廊,或者叫抄手游廊。

进了排云门,面前是佛寺内照例要有的放生池,池上有一座石桥,池周围和桥两边都有汉白玉禅杖扶手栏杆。

放生池两边原是左钟右鼓两座楼,钟鼓楼北还各有一座碑亭。光绪重建时,将钟鼓楼和碑亭改成了一进院东西配殿。看看东配殿。

东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面有檐廊。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戗脊上有五只脊兽,前面有仙人骑鸡。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彩绘。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槛墙槛窗,工字棂花支窗。院墙下的围廊连接东西配殿的侧廊,然后从配殿北侧开始向上爬,去往后面的上一层平台。看看东配殿北侧的爬山廊。

明间檐下挂满汉双语“玉華殿”斗匾。玉华:美玉之华。《楚辞》中有“杖玉华与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门上挂“珠緯聯輝”门匾。珠纬是金木水火土五星,珠纬联辉就是群星会聚。语出明初魏观的《大本堂》“六王炳炳前星后,珠纬联辉上玉墀”,原意是夸赞元璋兄殿前良臣勇将站了一操场。廊柱挂楹联“九陌春生调玉律,千门瑞绕发琼枝”。唐代温庭筠有诗曰“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九陌是说唐长安城的九条大道,千门是说唐长安城的众多宫殿,千门九陌指代皇城。玉律指管乐器,这里是指高级音乐。琼枝是神话传说的玉树。

遇有典礼,比如慈禧过生日,她从乐寿堂顺着长廊走过来,进了排云门就在这座东配殿稍息。慈禧说如果光绪帝想要在颐和园办生日会,也可以在这里稍息。不过,光绪没在颐和园办过万寿节典礼,他可以在宫里太和殿办,才不会来郊外离宫。

西配殿和东配殿的建筑形式一样。

檐下额匾是满汉双语“雲錦殿”斗匾。云锦是带云纹的锦缎,也可指朝霞或彩云。李白庐山诗中有“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门上挂“祥映昌基”门匾,祥瑞之光照亮昌盛的基业。语出《宋书》祭祀志中“故以祥映昌基,系发篆素”,说太祖文皇帝为求基业昌盛,要盘好头发恭敬地在素帛上篆写祭文,然后去南郊祭天。

廊柱挂楹联“凤曲登歌调令序,龙文集舞汜祥风”。出自唐代褚遂良之父褚亮《雩祀乐章·舒和》诗中“凤曲登歌调令序,龙雩(念龙鱼)集舞泛祥风”,描写的是祈雨祭祀典礼上的舞乐。我觉着慈禧把原诗中的“雩”改成“文”,抹去了祈雨痕迹题在这里很好,她是看中了诗里凤歌龙舞之祥瑞辞藻。

典礼时,慈禧在东边的玉华殿歇息,二品以上官员则在西边这座云锦殿歇息。为什么慈禧去东配殿,而大臣们则是来西配殿?因为中国文化讲究左为上手,右为下手。从皇上坐北朝南看,就是东上西下,就是说东边乃上手。

一进院之后,地势顺山升高一级,差不多有一丈。对着放生池上的小石桥有一座爬梯,三路垂带踏跺。

拾阶而上的这道门肯定要叫做“二道门”,文言文叫做“二宫门”。

二宫门台阶下两边原来各有一座花岗岩经幢塔,光绪年间和排云门前的石狮一起挪到后山四大部洲须弥灵境殿废墟去了,现在还在那里。

二宫门也是王府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鸱吻上也有鎏金吻索。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彩绘。明间和次间都开门,实榻门扇在后檐柱,门扇上有九行九列鎏金门钉。

门前有东西贯通的白石扶手栏杆。门殿向两边穿山连接半封闭游廊,这是院内的一圈围廊。

前檐廊两侧山墙内挂着彩画。

这是虞姬舞侍楚霸王。对面也有一幅。

这是一代天骄射大雕。

二宫门两边有照例的左右旁门,开在半封闭围廊上。看看左旁门,就是廊上的随墙门。

看看游廊。游廊不是皇家宫殿风格,而是像长廊那样的皇家园林风格,绿柱绿枋,苏式彩绘。

现在二宫门这个位置在清漪园时期并无此宫门,当然也就没有游廊。按照寺庙布局,这里是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平台,开放的。二宫门这个位置原是一座四冲天柱牌楼,可以参考现在石舫旁荇桥东西两端的牌楼。这样的四柱冲天牌楼还用在孔庙门前,属于孔庙标准配置,叫做棂星门。棂星就是天上的灵星,天田星,相当于天门。所以棂星门即为天门,设在孔庙前意为祭孔就是祭天。北京孔庙的棂星门例外,它的棂星门不在孔庙前,而是在孔庙前的国子监街两头。

二宫门挂一块“萬壽無疆”门匾,大家都知道这是慈禧手书,也都知道语出《诗经·小雅》。明间檐柱上的楹联是“宝祚无疆万年绵茀禄,天颜有喜四海庆蕃厘”。祚:皇位;绵:连绵不断;茀禄:福禄,《诗经·大雅》中有“茀禄尔康矣”。蕃厘:也做蕃釐,洪福,蕃乃多也,釐乃福也。《汉书·礼乐志》中有“惟泰元尊,媪神蕃釐。” 这副楹联一看就是寿宴上的帖子。

清漪园时期,大雄宝殿前面还算空间大一点。现在一进二宫门就要上台阶,显得非常局促。

站在二宫门看排云殿。

排云殿下面是五尺高白石须弥座台基,殿前是宽大的月台,有一圈汉白玉禅杖栏杆,月台正面和两边都有汉白玉扶手踏跺上下。上去看看。

最初这里的大雄宝殿近似于一座方殿,殿前月台上还有一座立着乾隆帝《大报恩延寿寺记》的碑亭,要说也是很紧凑的。现在的月台上没有了碑亭,宽敞了不少,两边摆着二对铜鼎炉、一对铜龙和一对铜凤。

侧面看看月台。

排云殿下面有一个一尺高基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槛墙槛窗,还是工字形棂花支窗。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戗脊上有七只脊兽,前面是仙人骑鸡。正脊大鸱吻有鎏金吻索大金链。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彩绘。这座排云殿虽然没有前朝的仁寿殿规模大,可却是园内等级最高的大殿了。

檐下额匾是满汉双语“排雲殿”斗匾,慈禧手书,明间挂“大圓寳鏡”门匾。明间廊柱挂楹联“嵩岳大云垂九如献颂,瀛洲甘雨润五色呈祥”。九如:《诗经·小雅》中有“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本意为颂君,后引为祝寿。瀛洲:指传说中的东海仙山。这个祝寿联写得可不是一般的大,五岳山中的云彩都是祝寿的颂章,连东海的神仙都发来五色甘雨。明间檐柱挂楹联“叠石起琼峦如山之寿,引泉通玉液有泽皆春”,祝寿联,很直白。

殿内金砖墁地,明间设紫檀地坪,地坪上摆放紫檀宝座,两边有紫檀方几。背后五扇紫檀框彩绘嵌螺钿背屏和一对掌扇。两边摆放的还有珐琅仙鹤、甪端、香亭和盖鼎。东西次间隔成暖阁,靠北设木榻。东西稍间是过道,大臣们排队进来给慈禧祝寿,磕头喊口号毕便分左右退出,王公宗族走左手,其他大臣走右手。

清漪园时期的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鎏金铜像,两侧是阿难和迦叶尊者立像。两边山墙下供十八罗汉铜像。背后万佛山上是彩绘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这种观音像也叫救八难观音,现在北京西黄寺正殿里有这样的一尊八臂十一面观音像。

排云殿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它东西两边同一须弥座台基上的两座小殿,类似于正房两边的耳房,但是这不能叫“耳殿”,而是叫做“靠山殿”。看看东靠山殿。

东靠山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有一圈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上面也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戗脊上有五只脊兽。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彩绘。靠山殿后山墙和排云殿后山墙基本对齐,因为进深只有二间,前脸就比排云殿缩进一间,因此就叫做靠山殿。靠山殿和排云殿在后间还有封闭檐廊相连,祝寿的王公大臣们从排云殿稍间过道退出,走这个连廊进入东西靠山殿,然后从靠山殿出来,走二宫门的左右旁门下去。听上去这祝寿过程还是挺井然有序的哈?

东靠山殿挂有“鳯藻騰文”门匾。凤藻原意为开花的水藻,宋代夏竦(念吓耸)去宫里吃御宴,餐毕赞那崇政殿“金扉玉宇丽皇居,凤藻鸾踪辉乐石”,崇政殿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文人们用“凤藻”比喻华丽的言辞,这类文字就像水藻一样没有根,非常浮浅。宋代杜范吃御宴毕也有诗句,“鹿苹初洽君恩重,凤藻俄颁帝语温”,你听听,是不是很肉麻,也很浮浅?明间廊柱挂楹联“露气渐移高阁漏,日华初照御阶松”。漏:泄露;浓雾散去,靓屋露了出来;日华:阳光透过雾气的散射或衍射现象;殿前松柏洒满五彩日光。

排云殿东侧既然有一座靠山殿,那西侧也当有。看看西靠山殿。

排云殿月台上一边有一座靠山殿,你注意看他们仨的屋顶,都是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你再看他们仨的正脊,鸱吻上都有鎏金吻索。正殿带有靠山殿的这种布局非常罕见,民间只有带耳房的正房,故宫的东西六宫里只有后院的正房是带耳房的。养心殿后院正房是皇上的寝殿,东耳房是皇后侍寝时的卧室,西耳房是妃嫔侍寝时的卧室。清朝所有妃嫔中,只有令皇贵妃魏佳氏住过养心殿东耳房,并且最后是在那里过世。明代皇宫里,乾清宫和坤宁宫是有排云殿这样的东西靠山殿的,也是有封闭连廊和正殿相连。满清接手明皇宫后,顺治年间把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四座靠山殿改成了独立的小院,连廊也都拆除了。明代时,后宫的这些靠山殿都是皇上和皇后的便殿,清代改成小院后还是这样。

现存中国古建中,颐和园排云殿加靠山殿是这个规模和规格建筑仅有的一处。明代皇宫后宫的四座靠山殿屋顶正脊上都没有鎏金吻索,规格也没有排云殿高,都是单檐歇山顶。所以说,排云殿是颐和园里规格最高的建筑,晚清营造,比宫里都规格高。慈禧在宫里进不了前三殿;因为不是中宫皇后,也不能在后三宫贺寿。她就在颐和园这里穷奢极侈,意欲超过史上所有皇太后。排云殿之奢侈确实超过史上所有太后,但慈禧的政绩可比不上史上那些曾专权的太后,不仅不如先秦宣太后、汉代吕后和唐代武则天,甚至比不上契丹辽国的萧太后。

排云殿台基上有东西靠山殿,台基下也有东西配殿。排云殿月台侧面的扶手踏跺正对着配殿明间大门。

东配殿在清漪园时期是大雄宝殿的东配殿,叫做妙觉殿,供菩萨像,可能是文殊菩萨。颐和园时期改造成为现在的芳辉殿。

东配殿下面是二尺高白石基座,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三面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戗脊上五只脊兽。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彩绘。

明间檐下的额匾是满汉双语“芳輝殿”斗匾。芳辉就是带香味的日月光,唐代欧阳詹《玩月》诗中就有“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芳辉引申意指祥瑞之光。明间檐柱挂“齊榮敷芬”门匾。荣:草木茂盛,富贵。敷:铺展。齐荣敷芬就是花草全盛,到处芬芳。

明间廊柱挂楹联“西山晓日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紫闱”。取意自唐代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中“西山落月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禁闱”。岑参做官时,早朝在大明宫丹凤门外和众同僚等候入宫,文人们互相诗词唱和打发时间。天杖:天子的仪仗,借指皇上。北阙指丹凤门,坐北朝南,有故宫午门那样的双阙。紫闱、禁闱也是意指皇宫。芳辉殿楹联下联中禁闱换成了紫闱,意思没变,还是指皇宫。上联落月换成了晓日,看上去都是清晨之天上光源。落月是往下走,因此可以“临天杖”;晓日是往上升的,他只能“升天杖”,不会临。所以,慈禧当年应该把上联中的“临”也改一下,比如“蹿”。

看看东配殿北侧的廊道。

你如果走过去,就会发现这廊道有两条,一条是后面的院墙围廊,由此向上攀登到更高一层平台;另一条是前面的连廊,连接到排云殿东靠山殿檐廊。

西配殿和东配殿建筑形制一样,在清漪园时期是大雄宝殿的西配殿,叫做真如殿,可能供的是普贤菩萨像。颐和园时期改造成为现在的紫霄殿。

顺着靠山殿檐廊走到后院。

沿着排云殿后檐廊下,摆着一排四对露陈座。据他们有人数下来,排云殿院内一共有五十二座露陈座,都是“萬”字编号,为慈禧寿典置办的。这些露陈座上当年摆放的是青铜器,现在都是空的。来走近看一座。

排云殿院里有一座露陈座上还有清代遗留的原装青铜器残余部分,在月台西侧。

这座露陈座上有一个铜架,因为是焊死在石座上的,所以搬不走。他们只是把架子上挂着的铜器收走了,那是什么器?他们说是一口铜钟。大臣献一口铜钟给慈禧祝寿,大概是代表古代乐器,“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念商商,水大而急),忧心且伤”。也可以象征韶乐,“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看看排云殿后院的廊道。

原来这里的廊道是嵌套的,外面一圈是院墙围廊,从排云殿东西配殿北侧开始向上爬;里面一圈是排云殿围廊,连接排云殿东西配殿、排云殿和后院。

排云殿后院背靠一道绝壁,就是前面说的“寺后石壁百尺,步磴而上”。清漪园时期,此处造了两截八字大爬梯,由此顺右侧上行,需要攀登八十八级台阶到达上层的德晖殿。下行也是顺右手,八十八次降级回来。

两侧院墙下的游廊也向上攀登到德晖殿,就是所谓的爬山廊。

据说过去的太后是要爬到上面佛香阁去烧香的,六十多岁老太太要是从正面爬梯上去还真是力气活。我估计她们一定是要走两侧爬山廊的,爬山廊虽然也是上到那么高,但坡度会小很多,走起来轻松一些。过去的太后走爬山廊去了,现在的百姓怎么办?百姓老太太还是要走爬梯,看看这位白发媪,像是清华北大的退休教授。

昂首舒眉向上望。

上一层的德晖殿和再上层的佛香阁,杏帘在望。向上攀登一百级,俯视金殿六坡瓦。

此处德晖殿即是排云殿院子的北端。

这里在清漪园时期是多宝殿,殿内供的是一尊旃檀佛像。旃檀佛像是世上第一座佛像,旃檀木雕刻,身上带有水波纹。这尊佛像从西天传入东土,宋代传到汴梁,元代传到北京,清代是在北海附近的弘仁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弘仁寺被毁,这尊旃檀佛像也不见了。清代皇家造办处仿造了几尊旃檀佛像,现在故宫慈宁宫里展出的有一尊。多宝殿里的这一尊估计也是当年仿制的。旃檀佛殿一般都不大,仅供一尊佛像。当年的多宝殿只有三间,现在的德晖殿扩大为面阔五间,前面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脊鸱吻带鎏金吻索。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彩绘。

德晖殿是排云殿院区最后一座殿,院墙下的围廊爬山后就抄手到这里,这就是北廊。排云殿中路从排云门开始,一直到德晖殿为止,所有的大殿和门殿正脊鸱吻上都有鎏金吻索。大报恩延寿寺时,这些殿、门都是黄色琉璃瓦绿剪边,现在是全部黄色琉璃瓦,连配殿都是。这个排云殿院内建筑规格是顶级高贵,直追皇宫内前三殿。再次说明慈禧是在恶补她的待遇,不能在宫中享受的正国级待遇都要在这里补齐,反正这会儿已经没有慈安皇太后挡在她前面了。

德晖殿檐下挂满汉双语“德暉殿”斗匾。德晖:德辉,仁德的光辉。西汉贾谊《吊屈原赋》中有“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明间门上挂“敷光榮慶”门匾,语出南朝刘宋时殷淡的一首赞颂诗。刘宋文帝即位后,追封其母武帝妃胡道安为章太后,并命殷淡作祭词,中有“翊载徽文,敷光崇庆”。敷光就是光照;荣是繁荣昌盛,庆是福泽。敷光荣庆就是恩情普施、享福万年的意思。

明间廊柱挂楹联“苑起宜春曈昽朝日丽,宫开仁寿挹注醴泉甘”。宜春苑:北宋皇家御花园,在汴梁城东,不是唐代宫女训练营宜春院。北宋王安石有《宜春苑》诗“宜春旧台沼,日暮一登临。解带行苍藓,移身坐绿阴。树疏啼鸟远,水静落花深。无复增修事,君王惜费金”。曈昽(念铜龙):破晓之时。朝日:初升之日,旭日。明代徐熥有“曈昽晓日升金阙,缥缈红云拥玉京”之句赞帝京。挹注(念易住):从锅里盛出来倒进碗里。醴泉(念礼全):甘水,不是泔水。

明间檐柱挂楹联“备天保九如春华秋实,启建章万户霞蔚云蒸”。备是具备,不是刘备。天保九如还是排云殿楹联上的那个九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其中用“天保定尔”排比列出九个“如”山川日月南山松柏,然后说“君曰:卜尔,万寿无疆”。上联就是祝皇帝太后万寿无疆的艳句。启:开启、开创。“建章万户”,《史记·封禅书》中有“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建章宫在长安城外,后泛指皇宫。霞蔚云蒸:彩云升腾相聚。宋人楼钥在王羲之的兰亭与友相别时,曾吟道“龙盘凤翥无奇画,霞蔚云蒸有旧山”。这下联是说京城内外满天彩霞。

檐廊两边山墙上也挂着画。

这是二宫门“一代天骄射大雕”的连环画,叫做“一代天骄没射到大雕”。

再看这一幅。

这是白素贞盗仙草。

走进德晖殿看看。

殿内金砖墁地,明间穿堂,次间和稍间有隔扇分隔。上面是海墁天花。东稍间经过重修,里面展览一座鸱吻,这是排云殿大修时换下来的清代正脊鸱吻。

殿内夹纱隔扇上的字画都是当年慈禧做寿时,大臣们献上的贺礼。来看一眼明间后门迎风板上的横轴秋菊图。

秋菊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登高赏菊即为延寿之意。秋菊图是祝寿常用的贺礼,这幅画上的落款是“臣黄际明”,当年造办处如意馆的画师。

德晖殿后平台两侧有古槐伸展枝杈。

东边山石上有一座方殿。

方殿坐在一尺高台基上,面阔有三间,明间开四扇四抹“工”字棂花隔扇门。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和官式旋子彩绘。台基四周有汉白玉扶手栏杆。上面是斗拱抬梁重檐四角攒尖顶,鎏金承露盘上的覆钵脊刹。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坡面,垂脊上有五只脊兽,前面有仙人骑鸡。

檐下挂“敷華”斗匾。敷华:遍地开花。汉诗中有“敷华就实,既阜既昌”。敷华殿在清漪园时期是佛香阁的东配殿,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按原样重建,仍做佛香阁东配殿。据说内有佛龛供菩萨,没有进去过,不知虚实。从外面看,这座敷华殿多年前曾有重油,近年已有脱漆处。

在德晖殿后平台上走到西边,可以看见西边山石上也有一座方殿。

此殿和东边的敷华殿建筑形制一模一样,檐下挂“擷芳(念斜方)”斗匾。撷芳就是采花,东边是开花,西边是采花,一因一果,对仗工整还不用重字。这是佛香阁的西配殿,也是光绪年间按原样重建,多年前有重油,保持得很好,没有大片脱漆。

回到德晖殿穿堂后门,向上观望,官帽乎?楼角也。

再运一口气,拎起双脚向上攀登。由此顺右侧上行,需要攀登一百一十五级台阶到达上层平台。下行也是顺右手,一百一十五次降级回来。

上去之后,你应该站在前面的琉璃墙前向下观看整个排云殿院区,从云辉玉宇牌楼到德晖殿,尽收尊眼。

转过身就是佛香阁院门。佛香阁自成一院,三间门殿,内接一圈半封闭抄手游廊。

佛香阁院门檐下挂“導養正性”额匾,语出唐代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中“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导养:摄生养性;正性:秉持自然本性。

抬头仰瞻佛香阁。

这是一座八角三层佛楼,和东西配殿一起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佛香阁下面有五尺高汉白玉须弥座,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四面扶手踏跺出阶。看看它的须弥座。

这个须弥座和排云殿的须弥座是一样的,但是保存得更完好。排云殿须弥座上的石刻已经所剩无几,走到此处才能看到排云殿景区原装须弥座的模样。上下出涩有莲瓣装饰,中间束腰上也是石刻图案装饰。这个束腰上并没有蜀柱分割的段落,拐角的地方也没有金刚力士支撑,这是清式佛寺建筑须弥座。你看它束腰上的图案,虽然没有蜀柱,但也是分段的,每段的中心是一片缠枝莲,两边是绶带,再两边一朵莲花。不像园中其它地方的素面汉白玉扶手栏杆,这个扶手栏杆上都有石刻图案,华板、净瓶、望柱上都是缠枝莲图案,云纹望柱头。

佛香阁八角三层重檐,一层有一圈檐廊,二层和三层都有平座檐廊。斗拱抬梁,一层廊柱下是坐凳楣子,上面是梁枋雀替。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基座虽然是四面出阶,一层可是只有南北开门。抬头往上看,只能大概齐看见一层结构,要想看清上面各层,就需要走到外面山上。

可以看见每层檐下有斗拱,每层平座下也有斗拱,最上面重檐之间还有一个暗层。这座佛香阁实际上是六层,三明三暗。一层是南北开门,上面两层却是四面开门,这是佛楼佛塔的规矩。一层廊柱间有坐凳楣子,上面两层是扶手栏杆。门窗虽没有金锁,倒也不缺贴金装饰。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屋檐,垂脊上五只脊兽,塔刹是黄绿琉璃八角须弥座上的鎏金双层覆钵。

正面一层挂门匾“雲外天香”。廊柱挂楹联“鉴映群形润生万物,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此联也是出自唐代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说那股清泉可以照群物如镜,又可润万物生长。青琐是皇上宫殿,紫房是太后宫殿,萦带就是环绕。

二层门匾“氣象昭回”,取意自唐代骆宾王的《帝京篇》中“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气象:景象;昭:光也;回:转也。气象昭回就是景色万千、光辉灿烂、光怪陆离、目不暇接等等,反正是站在那里看什么都漂亮。这块匾和排云门的“万象光昭”匾多少有些雷同。

三层门匾“式揚風教”。古人总结《诗经》时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就是说诗歌有教化社会的作用,后来就指风俗教化。式扬就是发扬。此匾字面理解就是发扬艺术的教化作用,引申之意各人自己揣摩。有人以此匾题在佛楼,就引申为发扬佛法的教化作用,倒也是一种解释,没什么不可以。

顶层伪楼檐下挂“佛香閣”九龙贴金斗匾,这算是本佛楼的额匾。传说佛祖当年住在祇园时,有一老年大款盖一座旃檀堂,想请佛祖来。这大款在堂内烧了一炉好香,向着祇园遥拜。香烟袅袅,飘往祇园,环绕在佛祖头顶,形成一顶“香云盖”,佛祖即循香赴那座旃檀堂。礼佛所焚之香是各种植物香料混合而成,不能用龙涎香和麝香这类动物香料,因为佛戒杀生。

大家都知道,老乾在乾隆十五年开始建大报恩延寿寺,同时在这里盖的是延寿琉璃塔,九级浮图。据说是模仿杭州六和塔,六和塔虽有八面,却是砖心木塔,外观和琉璃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六和塔外观十三层,清漪园延寿塔规划是九层。六和塔外观非常粗壮;从现在能看见的各种规划图和模拟图看,延寿塔都是瘦高的。无论如何,到乾隆二十年,延寿塔盖到了五层,也就是说工程量过半。老乾来检查形象进度的时候说:塔影渐高出岭上,林光增密锁岩阿。乾隆二十三年,延寿塔建到了八层,还差一层就可以封顶。这一天,不知道是地震还是雷击,塔身崩塌。老乾觉得不妙,遍查古籍,见有“京城西北隅不宜建高塔”乩文记载,便下令停工。

延寿塔工程预算四十六万五千两银,拆除工程计算剩余完好木石砖瓦价值九万三千两,实际拆除物料五万八千两,人工未计。老乾决定在延寿塔基改建八方佛楼“佛香阁”,至乾隆二十五年完工。调整后的造价是九万三千两剩余物料再追加十五万两,共计二十四万三千两。如果加上拆除的物料,就是三十万两,还是少于原延寿塔预算。因此,老乾觉得还是划算,验收时便说:宝塔初修未克终,佛楼改建落成工。诗题志过人皆见,慈寿原同山样崇。意思说塔改楼终落成,老娘终归寿比山高。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毁颐和园,佛香阁连同东西配殿全部灭失。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下面的大报恩延寿寺改成了排云殿,佛香阁连同东西配殿倒是按原制重建,我们现在看见的是光绪重建的清漪园佛香阁。佛香阁前些年有一次重修,重修之前还可以进去登楼,重修后不许进了。我记得过去进去时,见佛龛还在,各层的神台和背屏都在,只是没有了佛像。在佛香阁三层平座檐廊观看昆明湖风景,那是最好的。现在这个活动改在佛香阁围廊的南门了,刚才我在那里向下考察了排云殿全景,还有很多游客是在那里欣赏昆明湖全景。

她们站在门下观湖上风光,其实如果向后退几步,就可以看见另一幅画面。站在我的位置,以门框做画框,赏那湖上风光,就好似一幅海上仙山风景画,这叫框景。

既然游客不被允许走进佛香阁,园方便每日派人打开一层全部门窗,放游客走到檐廊下,倚门临窗向内张望。据记载,大报恩延寿寺时,一层这里神台上是一尊木雕千手观音像。千手观音是汉传密宗六观音之一,前面说的当年排云殿佛龛背后万佛山上的八臂十一面观音也是密宗六观音之一。如果清漪园时期佛香阁内供的是观音菩萨,那东西配殿内应该供的是文殊和普贤菩萨,这就是三大士菩萨。

光绪重建颐和园后,这里是一尊泥塑接引佛,两边站着阿难和迦叶。汉传佛教净土宗把西方阿弥陀佛称作接引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难和迦叶都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协侍佛祖,佛灭后带领众徒继续弘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几尊泥像被毁。1988年,在后海北沿鸦儿胡同现在广化寺后殿发现一尊千手观音鎏金铜像。这广化寺在明初叫做万寿弥陀寺,因为后殿的这尊千手观音像,民间称做“大悲寺”,铜像铸于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1989年,此千手观音铜像被请到颐和园佛香阁,供在一层神台。观看一下。原来这座观音像是四层十面,二十四手,还真是明代式样。

楼内金砖墁地,上面是贴金团龙平棋天花。楼外有一圈八根廊柱,其内是八根檐柱,门窗装在这一圈檐柱之间。檐柱内是一圈八根通天柱,和前面说的一层廊柱檐柱不同,这八根通天柱是直通最顶层的,是佛香阁的核心。杭州六和塔的这个核心通天承重结构是砖石的,所以叫做砖心木塔。通天柱中心是汉白玉须弥座神台,相当宽大,装饰石刻是缠枝莲、如意和莲花,也没有金刚力士。神台上的栏杆、前面的供桌和五供等都是近年新添。后面的背屏是原来的,彩绘是重画的。佛龛后面两侧有楼梯,现在不让进,上不去。据记载,二层过去供旃檀佛像,三层供释迦牟尼佛铜像。

冬至时节,去故宫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被光照是一项北京全民活动。颐和园里冬至时节的重大活动是去龙王岛观赏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这一年的冬至前二天,我赶在中午十二点之前爬上佛香阁,想去看看佛香阁的千手观音像会不会有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光效。我到的时候还是稍微晚了一点,看看这幅。

这也是阳光经过地上金砖反射后照到佛像上的效果,光线已经过了中点,时间刻度是11:49:14。再看随后拍的一张。

光线已经远离中点,而且从最高点下降,时间刻度是11:52:27。我估计正面被照亮的正点时间刻度应该是11:48:50,比十二点早,说明佛香阁不是对着正南,而是南偏东。如果大家想观赏佛香阁内千手观音像被阳光照亮的效果,就像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那样,建议在冬至前后五天内,上午十一点四十分之前站到佛香阁正门前,架好相机开拍。

和殿内的值班女官聊了一下,她说春秋两季上午九、十点之间,阳光从东南窗进来,可以直射千手观音铜像,侧光效果也非常漂亮。遵其嘱,我拍了下面这张。

这是10月19日,时间刻度是09:26:55。确实非常漂亮。

站在佛香阁院子里,可以看见东西配殿的屋顶,这是东配殿“敷华殿”屋顶。

一共要攀登二百级台阶,所以游客爬上佛香阁还真是一项体力活。观赏一圈之后,发现已经腿肚子朝前。通常他们就会找一个背人的地方坐下歇会儿。

这是佛香阁北面檐廊下,对面就是围廊北门。这座北门的形制和南门完全一样,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镜面板门装在前檐柱,次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戗脊上有三只脊兽。门殿两边山墙开随墙门连接围廊,这也叫穿山游廊。看看门殿屋顶脊端的装饰。

佛香阁院区建筑在光绪年间重建时,全都保留了清漪园时期原状,还都是黄色琉璃瓦绿剪边屋顶,连东西配殿和围廊都是。你注意看佛香阁南北门殿屋顶,正脊鸱吻上并没有鎏金吻索,当然它那是绿色琉璃做,配不上鎏金吻索。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初的大报恩延寿寺屋顶正脊鸱吻也都是没有鎏金吻索的。大报恩延寿寺的所有屋顶都是黄色琉璃瓦绿剪边,正脊鸱吻也都是绿色琉璃做。

这座门就是佛香阁院子的北端,但它还不是万寿山前山建筑的终极处。北门外叠石假山之上是一面琉璃牌楼,琉璃牌楼的后面就是万寿山顶的琉璃大殿。这二处建筑是乾隆时期原作,因为是砖石建筑而没有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烧毁,但还是有破坏。从佛香阁北门出去要攀岩才能到达彼岸,虽不难于上青天,却也是慈大娘不胜之路。在佛香阁拜过观音后,可以从围廊东北角一座小门出去,那里有一条石板小路通达万寿山之巅。

站在佛香阁一层北檐廊向山上牌楼张望。

这座牌楼的建筑形式和香山昭庙前的琉璃牌楼一样,也是仿木四柱七楼庑殿顶。两边次间额石上的图案不是双龙戏珠,而是“双龙捧寿”。琉璃牌楼明间和次间三座楼顶正脊上都各有一个覆钵塔脊刹:下面是一个琉璃基座,然后是彩色琉璃覆钵,上面是承露盘,然后是九层相轮,相轮之上是华盖,最上面是黄色琉璃宝珠。三个脊刹结构都一样,只是覆钵颜色不一样。这样的琉璃牌楼在植物园卧佛寺门外还有一座。北海公园里也有好几座。

朝南的额石写着“衆香界”,朝北的额石上是“祇(念奇)樹林”。众香一词取自佛经:积香如来之净土为众香国,其楼、阁、苑囿皆香,香气流通十方无量世界。祇树林:祇园精舍,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后所住之处,并在这里宣法二十五年。

众香界牌楼之后,便是万寿山前山建筑轴线最顶端,也是山巅之处。这里有一座琉璃大殿。

这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双层琉璃大殿,仿木斗拱腰檐,仿木斗拱黄色琉璃瓦带聚锦单檐歇山顶,就是屋顶坡面有锦铺,各色琉璃瓦组成的图案。腰檐之上是伪楼,就是为了增高殿内空间。正面开五座石拱券门,门券上布满莲花蕃草浮雕。大殿外墙下面是汉白玉仿须弥座,仿的是佛香阁基座。

外墙上布满小佛龛,每座佛龛里都有一尊小佛像,共有一千一百一十座无量寿佛。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时候,这些佛像被毁了不少,很多佛头被那些盗贼挖走。1982年以后,颐和园对这些佛像做了很多修补。佛头修补后还偶有脱落,那就再补上呗。有人把这一千多座小佛像叫擦擦佛。擦擦佛是倒模批量制作的小佛像牌子,以泥像为多,便于携带。清朝皇家制作的擦擦佛是在故宫内慈宁宫花园的吉云楼,乾隆年间制作了十二套,每套三百六十佛,现存一套完整的,其余各套都不全了。那是用同一套佛模制作的,都是上好黄泥的。这座琉璃大殿的一千多座无量寿佛像不能叫做擦擦佛。

琉璃大殿正脊上的三座脊刹和传统青狮白象不同,而是和前面琉璃牌楼的一样,不过尺寸大了一些,上面的宝珠换成了宝瓶。

殿前额石“智慧海”,殿后额石“吉祥雲”。智慧海:《无量寿经》里有一句“如来智慧海,深府无崖底”,是说如来佛智慧如海,佛法无边。吉祥云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十种光明云之一,大吉祥光明云,是能让人永离灾祸的吉祥云。

前面的琉璃牌楼和后面的琉璃大殿构成一组建筑,四块额石上是“众香界、祇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念出了释迦牟尼的佛国、讲经的精舍、具有的智慧和法力之云。因为正好是四句,有人把它称作“佛家偈语(念记语)”。这四处题字不是慈禧所题,而是乾隆原作。这里就是原状的清漪园建筑群了,完成于乾隆十六年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诞之前,距今二百七十年。

进去殿内看看,这是一座无梁殿,砖石发券起拱,无木。内墙上有琉璃砖装饰图案,非常华丽。近年修葺前还可以看见屋顶的拱券,现在屋顶装了六字箴言平棋天花。中间是一座大佛龛。我记得过去这里没有佛像,现在供了一尊泥胎贴金无量寿佛坐像。这座佛殿俗称“无梁殿”,其实应叫“无量殿”,因为这里供的是这尊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就是西方阿弥陀佛,也叫无量佛。佛经来自梵语,阿弥陀佛是音译,无量佛是意译。无量佛有几个含义,一个是“无量光”,佛的光明普照十方,十方是东南西北天地生死和过去未来。无量佛的另一个含义是“无量寿”,佛的寿命无量无边,是永恒的。无量佛还有一层含义,他会分身无量。琉璃大殿外墙上的无数佛像代表的就是无量佛分身无量。这尊佛像右手持无畏印,是说佛来救众生脱苦难,令众生心安无畏;左手持禅定印,表示内心安定。

无量佛左右两边的后山墙上各有一座佛龛,其实这是后门的门券,里面供有菩萨坐像;左右侧山墙下则是供有菩萨立像。既然本殿主佛是阿弥陀佛,他的左手协侍应是观音菩萨,右手协侍大势至菩萨,这就是净土宗的西方三圣。东墙下应该是文殊菩萨,西墙下应该是普贤菩萨。现在这座殿里这几位菩萨像都是铜鎏金,非常高级,乾隆年间原作。但是手中法器多有损坏,看不太清楚了。颐和园官方在每座佛像前摆了一个牌子,说明这是哪位佛。无量佛像左手观音菩萨位置的菩萨像前牌子上写的是“普贤菩萨”,我没有看懂为什么这位是普贤菩萨。

既然没有看懂这一尊菩萨像,其它几尊也别深究了。无论如何,这是恢复了乾隆年间本殿面貌,非常难得。疫情期间,大殿不开放了,希望疫情好转后还能放游客进去参观,让大家有机会观赏万寿山顶这座光彩夺目大殿内的清代佛像。琉璃牌楼、琉璃大殿,连同殿内的佛像,全都是乾隆建清漪园时原装。

看完万寿山前这些建筑,顺佛香阁前大爬梯原路返回。出了排云门,日已西下,云辉玉宇牌楼洒满金光,真是云辉玉宇、金碧辉煌呀!

意得志满,踏着夕阳归去。


当年的大报恩延寿寺实际上是一座喇嘛寺。满人在关外的时候建了一些喇嘛寺,里面念经的都是藏蒙喇嘛,没有满族喇嘛。入关以后,逐渐有满族人进寺念经。清代京城新建的佛寺差不多都是喇嘛寺,光是有记载的大寺就有三十多座。原来的汉寺重修、恢复也有,朝廷并不禁止。大报恩延寿寺虽是汉式建筑,但也是老乾建了派喇嘛进去念经的,这些喇嘛都是满人。

清代喇嘛寺住持是分等的,最高的是札萨克达喇嘛,坐在高等佛寺里;低等寺里住的是达喇嘛。大报恩延寿寺里住的是达喇嘛,等级不高。这位达喇嘛是理藩院派来的,主要就是负责管理,估计没有什么讲经的功力。喇嘛也是理藩院在其它寺里培训完了调过来的,念的是乾隆帝让章嘉国师组织翻译的满文经。不知道这些喇嘛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是被理藩院收走派往别处,还是遁入江湖。反正本寺达喇嘛不是佛界名人,没见记载了。

排云殿有院子里的殿堂,还有德晖殿以上的佛香阁和智慧海,这都算是中路建筑。从云辉玉宇牌楼到万寿山顶的琉璃大殿,中路这条轴线并不是笔直的,恐怕是受山势影响。除了中路建筑之外,它还有一些附属建筑,上下排列在东西两侧。德晖殿后东侧有一条礓磋步道,下去之后有一座小门。

出了这座小门,那里是一座当年大报恩延寿寺附属设施,就是转轮藏。过去可以进去参观,里面的转经筒虽然垮了,但是骨架还在,殿内满目疮痍,一片破败景象。前些年修缮了一下,之后封闭不让进去了。他们说上次修缮只是重修了外观,内部瓤子没修复,所以仅能远观。现在只能站在佛香阁大爬梯折返处平台上,从转轮藏西侧打量它。

从德辉殿后过去,可以直接走到转轮藏前面的八字爬梯下平台。从前我去转轮藏是走佛香阁外面叠石假山上下去,钻过一系列山洞可以走到转轮藏最上层后面,在院子里面走一圈再从这座八字爬梯出来。

转轮藏也是顺着山势搭建上去的,八字爬梯下算是第一座平台,周边有墙管着。上去之后又是一圈围墙,围墙中间是一座二冲天柱一楼木牌楼,也叫冲天牌楼。其实这是一座仪门,算是转轮藏的正面大门。你别看这就是一座仪门,可是装饰得却是非常华丽。柱子上有贴金团龙彩绘,还是绿色琉璃瓦硬山顶,垂脊上居然还有仙人骑鸡和一只脊兽,非常夸张。

过了这座仪门,再上一座爬梯,才是转轮藏院子。院子中间是一座石碑,转轮藏在佛香阁左右非常显眼,就是因为这座石碑。白色的石碑在万寿山衬托下是最吸引注意力的,在昆明湖上可以直视。

这座碑是清漪园的标志之一,因此规格非常高。它下面有一丈高青砖台基,前后出阶。台基上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出阶踏跺也有这样的扶手栏杆。石碑坐在台基中间,下面碑座是六尺高汉白玉须弥座,束腰上都是神仙浮雕,不是菩萨金刚。碑身是一整块白色花岗岩,碑帽上布满云龙浮雕。白石碑顶是四角攒尖顶,出涩和坡面上都是缠枝莲浮雕,上面是莲座上的覆钵塔刹。最奇妙的是在四条垂脊上各有一条行龙骑脊石雕,让你立即想起故宫里的雨花阁屋顶。雨花阁是一座坛城殿,建筑年代和清漪园基本同期,稍早一、二年。

石碑正面是老乾手书金漆“萬壽山昆明湖”,碑帽上是“御制”玺印。背面是御撰《万寿山昆明湖记》,落款是“乾隆十有六年岁次辛未长至月”,就是公元1751年12月。按照老乾此记中所说,他是在这儿兴修水利,造福京城万民。顺便“建延寿寺于山之阳”,那是因为“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故尔”。其实他当年是要盖庙,顺便挖了湖。他这么反着说,并不是因为担心朝中起哄,而是害怕后世遭人唾弃。不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保留下来的唯一。若没有老乾初建此园,大家现在就没有皇家园林可逛,只能去苏、扬那些官宦小院里盘桓。而我也就没有这么好的帖子可写了,呜呼。所以,这么看来,老乾给自己在这里立一块功德碑还是得其所的哈?而且他还让人从他的万寿山昆明湖御诗中挑了几首自认好听的,刻在石碑两侧。

这座碑类似于寺庙里立在大雄宝殿前的记事碑,也就是清漪园的功德碑,意义非凡。乾隆二十六年,清漪园基本完工;二十九年全部落成。老乾又专门做了一枚青白玉“万寿山清漪园”御玺,以志纪念。玉玺四面刻着老乾御书《万寿山清漪园记》,其中提到“《万寿山昆明湖记》作于辛未,记治水之由,与山之更名,及湖之始成也。万寿山清漪园,成于辛巳,而今始作记者,以建置题额,间或缓待,而亦有所难于措辞也。...以与我初言有所背,则不能不愧于心。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老乾扩建圆明园后曾说以后不再劳民伤财建园,清漪园有违前言,因此“难于措辞”。从此只好早餐后进园,午餐后回家。表示不在园中过夜,指望大家“或亦有以谅予矣”。

其实老乾没少逛清漪园,否则哪里有那五、七、八首昆明湖万寿山小诗?上面说的“万寿山清漪园”这枚印被英法联军掳走,现在大英博物馆。我去那里两次都没见到这枚印,他们藏得很深,不敢让中国游客看见。但是它在《钦定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载,这是清代北京百科大全,初刻出自朱彝尊的四十二卷《日下旧闻》。朱彝尊相当牛,学富五车,名贯海内。他不参加科举考试,当然就没有功名。康熙年间以布衣身份入翰林院参编《明史》,被康熙帝叫去参加博学鸿词科会试,并登榜。这是全国推荐有学之士参加的会试,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各举行过一次。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后面就是转轮藏的三座建筑环绕。正殿是转轮藏,二层楼阁式,二明二暗共四层。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一层四周有檐廊,二层出平座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红柱绿枋,贴金双龙和玺彩绘。廊柱之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楣子,二层是扶手栏杆。三层屋顶都是斗拱抬梁,绿色琉璃瓦。正殿屋顶非常奇特,叫做三券勾连搭四角攒尖顶,脊刹是彩色琉璃做“福”、“禄”、“寿”三仙立像。转轮藏是藏经楼的一种形式,佛寺建筑也。藏经楼顶上站着中华神祇(念神奇),很神奇。

正殿屋顶还有奇妙处,檐下斗拱之外有一圈垂花悬柱,柱间有楣子,上面还有一层套环。这个不是遮椽板,应该是撩檐枋下的装饰,专门挡在斗拱之外,可以叫“斗拱遮板”。二层平座下也有这样的装饰件挡住一层斗拱。南方多雨地区大屋檐下,都有一块遮椽板,把椽头挡在里面,那是为了避雨,防止椽子很快从端头腐烂。

你别看正殿层数挺多,其实都是伪楼。如果你有机会进去参观,就会发现里面是一通到顶的,为的是内部空间足够大。里面的八角转经轮非常大,只剩框架了。上面的佛龛和经屉都没了,好像还有像磨盘上的推杆,还能转?我N多年前曾进去过,记忆里就是这样。北京东城禄米仓那里的智化寺中有一座明代转轮藏,虽然没有颐和园的这座大,但是保存得相当完好,非常精美。河北正定隆兴寺有一座转轮藏,规模大概相当于颐和园的这座。那是宋代的,也就剩框架了。

转轮藏的东西配殿是两座二层八角阁,和正殿的装饰一样,两座八角阁和正殿之间在二层有连廊相通。

咸丰十年,转轮藏侥幸逃过外寇之火,幸存下来。但是内部文物却没能逃过劫难,好东西都被盗走。现在看见的是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大修后的建筑,光绪二十八年又修过一次。说是大修,其实没能恢复到清漪园时期水平,大概就是抹灰刷油表面光。新中国重油过几次,上世纪末才下架真正大修了一次。这次大修的时候,把正殿上的彩色琉璃福禄寿换下来,原件存库房了,换了三个仿品上去。像德晖殿里展览的排云殿正脊鸱吻一样,这一套福禄寿原件也曾在展览上出现过。

德晖殿后西侧也有一条礓磋步道,下去之后也有一座小门。

出了这座小门,那里是另一座当年大报恩延寿寺附属设施,就是五方阁。

新冠疫情之前,这座五方阁还可以参观,现在关板儿封闭了。

五方阁没能逃过咸丰十年的那场劫难,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重修颐和园时,按原样重建了五方阁。五方阁前面也有像转轮藏那样的八字爬梯,但是爬梯前比转轮藏稍宽敞,是一个小广场,从德晖殿后礓磋步道下来就是这个小广场。你别看这个广场很小,它也是很正规的,南面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影壁,上面原有彩绘,现已被岁月那把杀猪刀刮尽。影壁对面是一座四柱三楼白石牌坊,石牌坊的横枋立柱上都是老乾原创诗词节选,与佛无关,却又稍露禅锋。

从八字爬梯上去就是五方阁院子。这个院子地面和转轮藏持平,面积也差不多,这是成心的,后面再说。正南爬梯之上是一座面阔五间山门殿,院子有一圈封闭围廊,四角是四座角楼,重檐四角攒尖顶。山门殿挂“浮嵐暖翠”门匾,语出欧阳修庐山赋中“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之句。浮岚是山中飘浮的雾气,暖翠当然就是青翠的山色。别怪欧阳修把青翠说成暖色,他不是画家,对冷暖色调没有概念。

五方阁面阔五间的正殿在院北的峭壁上,要从围廊爬山上去。峭壁之下东西围廊上有面阔三间的配殿。这些门殿、角楼、正殿、配殿都是斗拱抬梁黄绿杂色琉璃瓦屋顶,门殿、正殿和配殿是单檐歇山顶,所有的屋顶戗脊或垂脊上都有仙人骑鸡领着三只脊兽。角楼上是黄色琉璃承露盘上的覆钵脊刹,和绿色屋顶形成色调对比,很显眼。

五方阁院子中央是六尺高白石须弥座台基上的核心建筑宝云阁,类似于东侧的“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台基上有一圈汉白玉禅杖扶手栏杆,四面出汉白玉扶手踏跺。宝云阁是一座全铜铸造的仿木方殿,面阔三间,仿斗拱抬梁重檐歇山顶,戗脊上没有脊兽,但是下面挂着风铎,就是铜铃。清式覆钵藏塔脊刹,非常逼真。九层相轮、华盖、仰月宝珠全都有,连前面的壶门都有,壶门里还有佛像。这座方殿非常精致,可以和故宫乾清宫月台两边的江山社稷小金殿媲美,那是顺治朝作品。这座铸铜方殿就是著名的“颐和园铜亭”,五方阁中唯一劫后余生者。此铜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铸铜建筑,重二百吨,恐怕也是世界之最。圣彼得大教堂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重六十吨。

正殿挂“五方閣”门匾。中国古代称东西南北中为五方,汉传佛教密宗供五方佛,也称五智如来。颐和园的这座五方阁含义和古代方位或五智如来都没关系,它是取意自藏传密宗的“曼陀罗”概念。曼陀罗在梵语中是坛城的意思,曼陀罗花就是茶花,佛教吉祥花。说佛祖手持曼陀罗讲经时,拈动那曼陀罗,天上便降下曼陀罗花瓣雨,代表吉祥如意。

五方阁院子相当于一座坛城,中间铜亭是须弥山,周围的门殿、东西配殿和正殿按方位象征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有人说五方是“五方色”,就是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和中黄五个颜色,五方色概念出自《论语》,被佛家借去用了。《论语》中有“恶紫之夺朱也”,南北朝时皇侃在《论语义疏》中注曰“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朱是正色,紫是间色,就是一正一邪的意思。孔子说的“紫夺朱”就是邪压正。

铜亭挂一块铸铜“大光明藏”门匾,乾隆手迹。《大光明藏》是记述佛家各传灯祖师悟法机缘的著作,就是佛家名师成道故事集,南宋宝昙法师编纂。门柱上挂一副铸铜楹联:慧日扬辉千界晓,慈云垂润万方春。慧日就是我佛如来,千界是佛语大千世界;慈云是如来慈心,万方是俗语大千世界。

你要是走到这座铜亭下,一定不要忘了仔细观赏它正面挂的额匾,那是一块铸铜九龙斗匾,上面是满汉藏蒙文“寳雲閣”。清顺治十三年之前,皇家建筑额匾多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并列,其后都改成满汉双语了。到乾隆朝还用满汉藏蒙文的额匾已经极为罕见,特别是这样的九龙斗匾更是凤毛麟角。我在库伦三大寺曾经见过满汉藏蒙四文斗匾,那是清早期的,而且是木制,很有可能是新近重制的。宝云阁这块匾可是乾隆年间原装的,非常难得。我还见过一处乾隆年间原装的满汉藏蒙四文匾,那是香山昭庙前琉璃牌楼的额匾,额枋石。

五方阁在清漪园时供哪些佛像?我估计正殿应该是供密宗五方佛,就是中央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东配殿供文殊菩萨,西配殿供普贤菩萨,或者这两位菩萨的化身。宝云阁是坛城的中心,应该是有一尊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

排云殿两侧半山腰上有转轮藏和五方阁两座建筑,都是过去大报恩延寿寺的附属建筑。在两侧山下也有两片建筑。东侧是现在的介寿堂,我不记得它曾经开放参观。坐北朝南,它外面是带有漏窗的一带粉墙。

正门是一座垂花门。

门前近年新搭了一座紫藤花架。

这座垂花门看上去是一殿一券,那就是院内有一圈抄手游廊呗。

介寿堂在清漪园时期是一座藏经楼,叫做慈福楼。从当年老画上看,外墙是刷红的,正门是一座三间壶门壶窗灰瓦单檐歇山顶山门。这样的壶门壶窗山门现在并不多见,城里的清代寺庙多是拱券门窗。壶门壶窗可以参见京西戒台寺的明王殿,那是戒台寺中戒坛院的山门。介寿堂过去院内中间是带有前檐廊的二层楼,叫做慈福楼,绿色琉璃瓦单檐悬山顶。楼后有三间后殿。进门的门殿至慈福楼是有月台甬道的。慈福楼内有很多藏经柜,存放了差不多一千册各种经卷。慈福楼内存放的经卷应该是在大报恩延寿寺内常念的,山上转轮藏内存放的经卷可能是用于山上各殿念经。

咸丰十年劫后,慈福楼全毁。光绪年间重建时,因为延寿寺已改变用途,山下已无喇嘛念经,慈福楼废墟上建起了改作他用的介寿堂。“介寿”出自《诗经》,其中的《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收了稻谷就酿酒,至来年春天方熟,是为春酒。介:助也。老头眉毛长,长寿便称眉寿。

介寿堂改成了二进四合院,前院有带耳房的五间正房介寿堂,东西厢房各五间。后院也是带耳房的五间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后院各房前有檐廊,院内抄手游廊连接前后院各房前檐廊。介寿堂院子西还有非常狭窄的小跨院,有东西向的几间房。光绪建了介寿堂,因为它的二进四合院布局,非常适合住宿。民国时期,鬼子六奕訢(念异心)的孙子溥心畲(普心赊)曾在介寿堂住过些年,新中国刚成立就暗度到海峡以东去了。其后,政府征用了介寿堂。现在,常见有工人和公人出入那座垂花门,但没见建筑材料进出。

排云殿西侧五方阁之下也有一片建筑,清漪园时期这里是罗汉堂。从当年老画上看,外墙和正门是和慈福楼一样的红墙、山门,山门也是壶门壶窗灰瓦单檐歇山顶。院子里先有一座八角放生池,过了池子上的小石桥就是五百罗汉堂。这是一座“田”字形方殿,相当大,面阔七间,四面明间开门,也是壶门。次间、稍间和尽间都是落地的隔扇窗,是那种叫做“落地明造二抹隔扇窗”。上面是斗拱抬梁重檐盝顶,绿色琉璃瓦黄剪边。“田”字中间的十字是单檐顶,十字交叉处上面是一座重檐十字歇山顶四角亭做脊刹。这样的罗汉堂很经典,可以参见香山碧云寺罗汉堂,它那个是灰瓦,而且四面出厦。罗汉堂采用这种平面布局是为了采光更好,田字的每一笔画都前后有窗,阳光可以自由出入。国内各地的五百罗汉堂差不多都是这种布局,只是多数都是单檐盝顶。

他们说清漪园罗汉堂內有五百尊罗汉像,不知道房梁上有没有济公?传说罗汉评职称时济公来晚了,已无他的座位,他只好坐到梁上。据说这五百座罗汉像是“香面彩绘”,所谓的香面彩绘就是用香灰塑成像,然后涂上颜色。当然不能用纯香灰,肯定还要加入其它粘合剂等等,否则难以塑形固化。香面彩绘这种工艺现在已经没有了,新庙立新神都是用现代工艺了。

五百罗汉指的是佛祖涅槃前的弟子们,有五百之众。这个“五百”就是形容,没人真数过。这些弟子们称作比丘,他们“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每日听如来讲法,然后出去化缘找饭辙。佛祖涅槃后,迦叶和阿难二位大徒弟召集五百比丘,大家把佛祖语录汇集成经。佛经有不同的版本,那就是不同的弟子记述的佛祖语录不同。佛家故事里并没有五百罗汉的记载,汉传大乘佛教却有五百位有名有姓的罗汉坐在堂内享受香火和供果。所以这五百罗汉是佛家故事的中文版。

按照正路从佛地传入中国的罗汉一共有十六位,唐代末期时,中国佛界又给增加了二位。这二位到底是谁?说法不一。藏传增加的是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达摩多罗即法增居士,贺兰山人;布袋和尚是唐末奉化人,传说为弥勒佛化身。寺庙天王殿中常有佛以布袋和尚形象受供,就是那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布袋和尚很常见,达摩多罗可不常见。北京西黄寺的天王殿里却是他们俩一前一后,弥勒佛身后站的不是韦陀,而是达摩多罗,极为罕见。达摩多罗的形象是右手拿禅杖,左手拿掸子,背着小筐,头顶华盖,身边有老虎警卫。北京黄寺天王殿的达摩多罗像与此稍有出入。达摩多罗不是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印度人,来中国传教,最后在中国圆寂,是汉传佛教禅宗初世祖。

清漪园的这座五百罗汉堂也是毁于咸丰十年那场劫难。光绪年间重建时,和介寿堂一样改变了用途,也成了一座二进四合院,叫做清华轩。不能去看介寿堂,我就看看这座清华轩吧,它们的布局、构造是一样的。

清华轩外也是有漏窗的一带粉墙,正门也是一殿一券垂花门。

看看它的垂花门楼,清代原装,虽是风华不再,却也风韵犹存。

这座垂花门内的门殿也有一座屏门,也接院内一圈抄手游廊。

门内即是那座八角池,池上是那座白石桥。

这是清漪园罗汉堂既有的放生池, 池周围和桥两边有汉白玉禅杖扶手栏杆。现在的介寿堂內应无此物,因为那里过去是藏经楼。

过了池上的白石桥,正对着的就是正房。正房下面是二尺高灰砖台基,只比贯穿全院的抄手游廊高一块砖。正房面阔五间,明间开穿堂门,次间和稍间槛墙玻璃窗,四周有檐廊。正房每边有二间耳房,游廊绕过耳房去后院。正房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现在的这座正房已经油漆斑驳,看上去几近地主家旧宅。但是你仔细看,它还是红柱绿枋,苏式彩绘,这都是皇家风范。这座院子一旦大修重油,必定风华绝代。

上前一步,看看明间挂的匾联。

檐下挂“清華軒”额匾。

“清华”一词出自东晋谢混《游西池》诗中“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之句。昃(念仄)乃日西下,湛乃水清且静,清华是清秀美丽。谢混是指挥淝水之战的东晋丞相谢安之孙,颇有才。他说的西池是当年健康城(现在的南京)皇宫西的皇家园林。廊柱挂楹联“梅花古春柏叶长寿,云霞异彩山水清音”,四字骈文(念偏文)风光祝寿片。都是慈禧所题,匾上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很常见,联上的“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很少见。

前院建筑围绕八角池布置,非常紧凑。正房左手是五间东厢房。

东厢房居然和正房一模一样,都是面阔五间,明间开门,前有檐廊。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因为没有耳房,东厢房前檐廊和抄手游廊的连接更顺畅,也更顺眼。东厢房下面的基座和正房一样高,这是民房习惯,宫房正殿台基是要高于配殿和围廊的。

东厢房明间廊柱挂一副楹联“环抱同欣兰幽竹静,觞咏所会日永风和”,也是四字骈文。“觞咏”意为举觞饮酒提笔赋诗,文人的勾当。曹休曾孙曹摅(念曹叔)曾有“对宾颂有客,举觞咏露斯”诗句,后人便将酗酒做醉诗叫做“觞咏”。白居易自称“醉吟先生”,他在自传中说“于时开成三年,先生之齿六十有七,须尽白,发半秃,齿双缺,而觞咏之兴犹未衰”。东厢房这副楹联是慈禧手书,又是竹兰,又是觞咏,看上去很有情调。其实此院中并无幽竹静兰,要说这慈禧比乾隆还是情怀不够,人家乾隆在玉澜堂咏竹就会种二畦竹。

东西厢房卖东西,那块“福壽颐和”横匾是店铺的招牌。现在关张了,准备迎接清华轩大修。

八角池之西便是西厢房,建筑形式和东厢房完全一致,相对而憩,互为镜像。

明间廊柱也挂了一副楹联,“玉韫珠怀山川辉媚,琼滋芝秀花草精神”,还是四字骈文。上联取意自南宋朱熹“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晖”,韫:蕴藏;怀:怀藏。这是朱熹被罢官后斋居蛰伏时的怀才不遇心有不甘诗。琼滋芝秀:琼芝,玉芝,仙饭,凡人食之益寿。下联隐含祝寿之意。东西厢房楹联芝兰竞秀,慈禧是套用李清照的“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意境,想象着排云殿芝兰相辉映、簪笏聚盈庭的祝寿场景。笏就是命官们,簪就是命妇们。她还不禁又回想起当初在咸丰帝前举案齐眉捧觞灌君酒的那份婀娜娇羞状,妇人之酸。

这清华轩的楹联风格统一,都是四字骈文;内容一致,都是华丽浮夸。它们是模仿南北朝时期风行的骈俪文,就是艳丽词藻堆砌,并无多少实际含义。唐代韩愈、柳宗元率宋代欧阳修、三苏用散文将骈俪文粪土之,渐绝。按说这慈大娘并无创作骈文的脑力,我看她那脑筋无论怎么急转弯都写不出这些楹联,估计是有什么文字高手代其拟稿。

从正房两边的耳房绕过去,后面还有一进院。前院的抄手游廊一直抄到后院,后院也是五间正房,东西各有二间耳房;东西厢房比前院小,只有三间。因为没有水池,后院肯定要比前院显得宽敞一些。

前院东西厢房南端,游廊上都有一座小随墙门,此门出去是东西小跨院。

后院有东跨院,跨院中还有一处乾隆年间遗物,就是“准格尔碑”。据说这块碑是在一座碑亭里,那碑亭肯定不是原物了。准格尔碑是一座卧碑,卧碑很少见,皇家建筑里只有两座。一座在故宫南薰殿,是乾隆帝所立,叫做“南薰殿藏图记”卧碣,藏的是历代帝王及皇后画像。还有一座就是这座准格尔碑。北京现存的卧碑都是清代的,老乾不是首创,第一座卧碑是顺治所立,在皇城东南角的普胜寺。老乾重修普胜寺时,在那里又立了一座卧碑。普胜寺后来改作欧美同学会,两座碑被挪走,现在动物园后面的五塔寺。看看那两座碑,清华轩的准格尔碑类似这样的卧碑。

上面是顺治建寺碑,下面是乾隆重修碑。

清华轩准格尔碑上文字是乾隆著名的弘批《西师》诗。这首诗除在这里的碑上;还有一处是在故宫內宁寿宫颐和轩东墙上。康熙朝既有准格尔部葛尔丹叛乱,朝廷平又反;雍正再平再反。乾隆二十二年最终将其彻底平定,解决了西北问题,凡七十多年。平乱后,老乾还纳一回部和卓氏女子为容妃,就是传说的香妃。容妃的兄长在乾隆平叛期间做了朝廷的内应,获功得奖进京做了辅国公。

光绪重建颐和园时,把大报恩延寿寺改成了排云殿,把延寿寺配套的罗汉堂改成了排云殿配套的清华轩。遇有重大活动时,清华轩和介寿堂一样,都可以做招待所供远方的客人留宿。慈禧没在清华轩种竹兰,却种了几棵丁香。春季赏花时,北京市民都来看。

你看这丁香花开很欢乐吧?可它要是被婉约派阿愁看见的话,他一定会生出一阙断肠文。听听这个:自从回步百花桥。便独处清宵。凤衾鸳枕,何事等闲抛。纵有馀香,也似郎恩爱,向日夜潜消。恐伊不信芳容改,将憔悴、写霜绡。更凭锦字,字字说情憀。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

和清漪园时期慈福楼、罗汉堂不同,颐和园的清华轩和介寿堂建筑形式和布局完全一致,在排云殿东西两侧是对称的。和清漪园时期的另一个不同是这两处建筑高度降低了,介寿堂内的原慈福楼是二层楼,清华轩内的原罗汉堂四角亭脊刹也是相当于二层楼,这两座建筑都高于树梢。光绪重建后,两处高楼没有了,两处建筑都淹没在树梢下了。

光绪重建时,还在介寿堂东墙外坐西朝东盖了九间值房,叫做东九间房,现在是快餐店。

对称地,在清华轩西墙外坐东朝西也盖了九间库房,叫做西九间房。西九间房曾做过商店,后来是贵寿无极小院茶馆迁来。

这两座九间房建筑也是一模一样,东西对称。三间一组,明间开门出阶,次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它的皇家风格也是表现在红柱绿枋和苏式彩绘。

清漪园时期,这一片都是佛寺建筑。中路下层是念经的殿堂,上层是高高的佛楼。东路是藏经的宝库,上层是转轮藏,下层是藏经楼。西路上层五方阁是佛坛,下层是五百罗汉堂。光绪年间重建时做了大改动,中路下层的寺庙殿堂改成了宫殿,东西两路的下层都改成了寝院。

到此,万寿山前山的中心建筑就都看了;那座长廊连接的所有建筑也都看了。前山这一片建筑非常有气势,而且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顶级水平,非江南众园可比,也非诸山名刹能望。即使圆明园和香山都没有这样的气势,圆明园没有这样的山,香山没有这样的水。

看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之景,一定要远距离从正面观赏一下。

有山有水,而且那山在水阴,即可在山上坐北朝南置景。前山这片建筑的体量充满万寿山,冲破起伏的山顶轮廓线。特别是佛香阁,连同高台,顶天立地。那座高台也不空荡,有八字爬梯的琉璃扶手墙,在立面上勾出菱形图案填充。还有德晖殿两边爬山廊的线条配合。中路建筑从排云殿层叠向上,下面最宽,越往上越窄,最后是佛香阁的攒尖顶。这是一个三角形,给人一种结构稳定的感觉。

从佛香阁平台往下,两侧对称地向下展开。相同水平面上的转轮藏和五方阁建筑群坐在佛香阁平台两侧,“敷华”、“撷芳”两座配殿又把转轮藏、五方阁和佛香阁斜线连在一起,这是中路三角形之外的另一个大三角。如果慈福楼和罗汉堂还在的话,它们是露出树梢的,也就是说东路转轮藏下有慈福楼,视觉上是稳定地坐在水边岸上的。西路五方阁也是通过罗汉堂坐在水边岸上的。这样一来,中路直上直下,东西两边斜线向下,这是置景建筑形成的万寿山中山,气势磅礴。现在的介寿堂和清华轩根本不出现在上面这张万寿山正视图中,东西两路下面就显得没有根基,失去了几何稳定感,破坏了清漪园的视觉效果。

除了自然之山和人造之山在几何形状上的对比,前山建筑的红墙金瓦暖色调和背景万寿山以及昆明湖水的冷色调又形成强烈色彩对比,更突出了前山建筑的气势磅礴。

因此,如果要彻底欣赏颐和园前山景色之美,既要走进殿堂馆舍亭台画廊,还要站在远处览其大势,就是发动腿脚去“近以察形,远以观势”。虽然现在的颐和园比过去的清漪园略有欠缺,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气势最大的园林建筑。

看完前朝后寝和山前宫殿,就可以放松心情去各处小路上蹒跚逶迤,深浅高低都不会蹉跎了你的时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六:排云殿佛香阁(上)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中国十大名园之北京颐和园(六)宫廷区景点
皇家园林——颐和园(上)
北京深度(40)颐和园九:山称万寿排云起
颐和园游记(中)
游颐和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