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颐和园,赏皇家园林--昆明湖西堤与六座桥

                    

清代皇上从康熙开始就喜下江南,乾隆追随其祖至杭州,看上了西湖景色,就仿西湖景观意境建了清漪园。在清漪园建造期间,老乾去了三次江南。每一次去杭州都随身带了宫廷画师董邦达的《西湖十景图》,然后按图索骥逐处打卡,这幅图画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图画名称是十景图,其实图中所绘不止十景,足有五十多景。老乾本就喜欢山水画,走入西湖山水便爱之愈甚。

杭州西湖有著名的三条堤,白公堤上有“断桥残雪”;杨公堤有“曲院风荷”和六座桥;苏公堤有康熙帝点过赞的“苏堤春晓”和“花港观鱼”,而且也有六座桥。北宋哲宗赵煦的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喜获龙图阁大学士荣誉称号,相当于清代的文源阁大学士,但没有实职。这一年,苏轼又出任杭州知府。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做官,上一次是宋神宗赵顼(念赵须)的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苏轼当了知府,却赶上杭州遭了灾。他便组织民众疏浚西湖,用挖出来的湖泥堆成了西湖堤坝。百姓为纪念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举,便称此堤“苏公堤”,简称苏堤。老乾最爱苏大哥诗词,便说高低要在清漪园里仿制一条苏堤,意思是说好诗人一定要修堤坝。

这乾隆帝众多后妃中有一位姓苏的汉族女子,雍正年间即入宝亲王弘历府上做了格格。宝亲王登基乾隆帝之后,封苏女为嫔,第二年即册封为纯妃。其后一直晋位至皇贵妃,是乾隆朝唯一生前册封为皇贵妃的汉族女子。纯贵妃死后乾隆给她册谥纯惠皇贵妃,葬入裕陵妃园寝。下葬之前,乾隆还让人把这座妃园寝升格,添建帝后陵才有的东西配殿、方城明楼和宝城。这个规格是超越祖制的,是清陵中仅有的二座逾制妃园寝。另一座逾制的妃陵是康熙帝景陵的双妃园寝,也是乾隆下令逾制的,因为里面葬的是抚养幼年弘历的两位太妃。

裕陵妃园寝中,纯妃葬于前排正中最高位,前面就是享殿。老乾还给此妃园寝立“纯惠皇贵妃园寝”碑,也很出格。老乾不仅喜欢纯贵妃,还带着继皇后那拉氏来给纯贵妃上坟。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这那拉氏皇后被撤职查办,次年去世后葬入裕陵妃园寝中纯贵妃的地宫,仅余的荣耀是棺椁在纯贵妃左手。老乾自己说纯贵妃苏氏“秉性温恭,持躬端慎。既庆成夫嘉礼,弥协顺乎慈宁,爰考彝章,宜加宠锡”。但我估计有很大原因是纯妃姓苏,爱吃肘子,有东坡血统。老乾下江南时一定私自调查过苏氏家底,但未见此苏氏之父记于苏家宗祠。可这老乾是真喜欢苏大哥,便爱屋及乌地把这苏氏女纳入房中宠之。好在这苏氏女颇争气,受宠至入地。这是插播一段老乾因爱苏诗而娶苏女的故事,无论真假,它是那么个意思。

苏轼所建的堤自北向南穿过西湖水面,老乾在清漪园也建了这么一条堤,也是自北向南穿过瓮山泊水面。苏堤是基本上笔直的,很爽快;清漪园这条堤是基本上弯曲的,很婀娜。苏堤是苏公所修,所以叫苏公堤;清漪园这条堤虽是老乾所修,但不叫乾堤。因为它在昆明湖西侧,便名西堤。苏堤上有六座单孔石拱桥,老乾在西堤也借此意建了六座桥,但西堤六桥并不是统一式样的单拱桥,而是各有特色。总之,这西堤是出于苏堤而胜于苏堤。

从北向南走苏堤,堤北是岳王庙,很重要的一处建筑。颐和园西堤最北端旁边也有很重要的一处建筑。

这道水闸很重要,它外面连接元代郭守敬为引水灌大运河而修建的白浮堰水道。昆明湖涨水过限时,打开此闸门,即可泄洪于白浮堰。闸外那条元代白浮堰现在是京密引水渠的一部分,附近有下面这座青龙桥。

因为此闸近青龙桥,它就也称作青龙闸。老乾把这座水闸叫做“昆明湖之尾闾”,闾(念驴)是说古代里坊制时城市的里巷门。

北京颐和园西堤六桥

过了青龙闸登上西堤,脚前即是西堤上的第一座桥,号称是最北端的界湖桥。

此桥是内外湖的分界,所以叫做界湖桥。

这桥现在看上去就是一座挺普通的大石桥,中间一个大桥洞,两边两个小桥洞。它属于是石板桥,也叫梁式桥,三个桥洞都是在桥柱上架梁而成。此桥是在很犄角旮旯的地方,颇偏僻,在昆明湖上或者前朝后寝那边不得见。站在此桥上也看不见昆明湖宽阔的水面,只能看见后湖入口的半壁桥。上桥看看。

桥的中间很宽敞,两边有白石扶手栏杆,带莲花座望柱头,说明桥上最早是应该有一座桥亭的。肯定是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因为地处一隅,很不起眼,光绪年间没有得到重建。

你别看这座桥不起眼,午后斜阳西照时再来看,还是相当有情调的。

桥上亭子若是还在,这座桥就更漂亮了。当年的桥亭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先放在这里,待我把西堤六桥都看完再说。

西堤六桥



西堤六桥位置图

乾隆帝初建西堤时,这座桥周边颇有柳枝,便就称它作柳桥,当时的界湖桥是另一座桥。老乾曾给这座柳桥题有小诗一首:“著个轻舠弄拍浮,漾沿直到柳桥头。漫漫晴落谢家雪,却似山阴访戴游”。诗中所说“谢家雪”是谢家咏雪的典故,谢家是那个东晋铁血丞相谢安家。谢安乘雪聚儿女咏诗,儿子说雪是空中撒盐,女儿说是风吹柳絮。谢家咏雪咏的是寒冬之雪,老乾所咏应为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天未至寒,尚可弄轻舠。“访戴游”说的是东晋王羲之儿子王子猷(念王子由)雪舟访戴安道的典故,戴安道是东晋隐士画家戴逵。子猷雪后乘舟访戴安道,至门不进即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老乾引此典故仅是说雪后驱舟。

为了再现弘诗意境,颐和园管理处常年在此桥头停放轻舠(念青刀)一条,你若是趁雪来此桥下,应能体会到老乾拽诗所感。所以,我在此系列游记最前面曾说过,若要赏颐和园美景锥心入骨,你一定要读一读老乾的这些解说词。毕竟人家颐和园管理处是按照这些解说词布景的,比如玉澜堂院内的竹子和院外的莲藕。

过了界湖桥,沿着西堤向南。眼前就是昆明湖上能看见的西堤之桥,这是豳风桥(念斌风桥)。

豳风桥有点类似界湖桥,也有一大二小三座桥洞。但它们是有区别的,豳风桥中间的大桥洞是桥柱上搭梁,可两个小洞却是在桥身上的券拱桥洞。这是一座亭桥,这种形式的桥在南方水乡常见,杭州西湖苏堤旁曲院风荷的玉带桥就是一座亭桥,叫做“玉带晴虹”。豳风桥上的亭子有点像西湖玉带桥,但更有皇家风范。这座桥亭是三间敞轩,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盝顶,盝顶中间有一座砖砌的承露台,像座烟囱。敞轩檐柱之间下面有坐凳楣子,两边是白石栏板,没有禅杖扶手,须弥座望柱头。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上桥看看敞轩内部彻上明造屋顶。

这座桥亭前些年曾下架维修,外部的彩绘都刷新了,内部仍保留原状,你可以看见内外这些苏式彩绘的新旧对比。

豳风一词出自《诗经》,诗经中有一集叫“豳风”,里面一共七首诗,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豳风》中的第一首是《七月》,其第一句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桥西不远是颐和园里的“耕织图景区”,一处田园风情园林。老乾原本题此桥“桑苎(念桑祝)”,应该是配合耕织图的意思。桥边当年种了一些桑树,现在还有很多活的。老乾泛舟桑苎桥边时,曾兴起吟道:种齐夏稻闲眠牸,缫得新丝罢绩蚕。桑苎桥边鸣桂棹,溪村何异过江南。光绪年间重建此桥,慈禧改此桥名“豳风”,还是对应耕织图之意。

过了豳风桥,昆明湖岸边停着一条楼船。

这是一条吧船,上船登楼。即使船上没有红泥小火炉,你也一定要体验一把“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情调。

不过,切勿饮酒过量,那样的话,你就会“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呷一口酽茶,再望一眼万寿山,别忘了俯视路过的轻舟男女。

若是有机会,你一定要雪后来此对景细品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遗憾的是,当你看见我这篇小文的时候,已是:楼船随水逝,空余铁槛门。槛门念监门,就是栅栏门。

游客只能环顾水照空,岸莎垂柳暗。

豳风桥边东望,是阔水靓楼;西观,却是外湖上的败荷枯絮。

日西斜时,观此亭桥,美不胜收。

继续南行便是玉带桥。

驾轻舟从水上观。

这座玉带桥和杭州西湖的玉带桥完全不同,这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那桥拱又高又薄,轻巧挺拔。你别看这种石拱桥的拱券又高又薄,其实它的结构是非常稳定的。圆明园南门进去有一座鉴碧亭,亭子不远有一座残破的单拱石桥。虽然残破,可是拱券依然不倒。

站到玉带桥拱券下仰头观之。

我特喜欢这座玉带桥,它恰似白练空中舞,又如弯月水上努。不仅我喜欢他,北京卷烟厂的老设计师也喜欢它,过去他们厂里出的一种香烟就叫“玉带桥”牌,抽过这个牌子香烟的现在都是已经退休的北京老头。而且,我估计老乾也喜欢这座桥,因为他乘船走水路去玉泉山的时候要走此桥洞。老乾在此桥下还曾感慨“自怜水碧山青里,放眼舒眉会几多”。这纯粹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清时有人微醺走西堤,至此便大呼小叫“酒酣真想策金鳌。欲上仙桥。且上河桥。何当更上玉楼高”。要继续看西堤上其余三座桥的话,你就必须翻过这座玉带桥,无论你有多恐高,都要鼓足干劲去攀登。好在桥两边有带云鹤望柱头的白石扶手栏杆,你可以搀扶着栏杆上去。

爬到桥顶,坐地上喘一会儿。

你会发现桥顶的栏板又是实心的,原来桥两边都被老乾写上了“玉帶橋”。玉带本义是指官人的腰带,很华丽的服饰。但是人家苏轼也能把这么华丽的东东唱出凄婉调: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朝东的正面桥拱上还刻着老乾的一副楹联: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螺黛是古人的眉笔,这里是指西山,远山含黛。朝西的背面也有一副楹联: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瀛洲是神话中的仙岛,此处意指昆明西湖中的藻鉴堂岛。蓬岛就是蓬莱仙岛,此处意指昆明湖上的南湖岛。老乾登上玉带桥时,曾赋一小诗:往来画舫每从河,今日初从桥上过。写影一围真玉带,几曾印老赚东坡。最后一句中“印老赚东坡”提到一个典故。

这说的是苏东坡和镇江金山寺佛印大和尚的一个故事。苏东坡和佛印有很多故事,最脍炙人口的是说苏东坡来金山寺访佛印,进门大喊“秃驴何在”?结果被佛印徒弟怼了一句“东坡吃草”。人都说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友,两人亲密无间。说苏东坡二出杭州去修苏堤时路过金山寺,他便又去访佛印,直接登堂入其室。二人一言不合就为一座相争,佛印说“此处无座”,苏东坡就说“坐你四大”。东坡所说四大即可指佛印四肢,也可指佛家四大。佛印见东坡如此蛮横,便说“我出一题,你若能答便传坐;答不出来就输给我裤腰带”。苏东坡答曰“就依你”。佛印问道“佛说四大皆空,我问你往哪里坐”?苏东坡自觉无理,只好解下裤腰带输给佛印,就是那条玉带。佛印也脱下身上袈裟送他回礼。

东坡曾有一诗记此事件,其中就有我上面提到的那句凄婉调。这条东坡腰带现在还收藏在金山寺。

站在桥顶向西望,那是老乾乘船去玉泉山的水道。

往东看津边空渡:天堑茫茫连沃焦,烟波荡荡浩空津。云光开岸秋风滚,水色澹碧不是春。

由北向南过了玉带桥,即向左行,再回望一眼。

前行,又见桥。

水上观此桥。

此为镜桥,单孔石板桥。上面的桥亭是一座八角亭,抬梁灰瓦八角重檐攒尖顶,垂脊上有三只脊兽,脊刹是砖砌八角承露台上的一座覆钵。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桥两边是镂空石刻白石栏板,素面望柱头。走进桥亭看看上面。

这座桥亭从外面看几乎和长廊上的四座八角亭一样,但它内部的枋梁结构并不相同,说明中国古代建筑搭建屋顶的方法有多种。

前面豳风桥內枋梁彩绘已经败坏,这镜桥內枋梁上的苏式彩绘还有相当好遗存。看看这幅。

这是腾云驾雾的福禄寿三星。中间崇高者是禄星,前面说过,他就是文昌帝君,来自南北朝时的蜀人张育。

禄星右手怀婴者为福星。商周时期,古人拜木星为福星,也称岁星。唐代时,湖南道州多有矮人,被称侏儒,常被进贡供唐皇取乐。直到阳城上任道州刺史,上书废除进贡矮人习俗。地方民众建庙供奉阳城,以阳城为福星。宋代道教成型,天地水三官学说深入人心,天官赐福、地官恕罪、水官消灾。自此道教天官成为福星,其像常怀婴、持玉或举联。

禄星左手是寿星,大家都认识。古代拜南极老人星为寿星,老人星非常亮,是天上第二亮恒星,第一亮是天狼星。南极老人星在南方星空中常见,中国北方并不常见。因为物以稀为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咸阳建祠祀之,说是寿星出则天下太平。据说东汉明帝刘庄有一次办祭祀寿星,礼毕,请国内七十龄以上老翁吃席,每人送手杖一杆。这是史上第一次皇帝办寿者宴,比康熙帝的千叟宴早了一千六百多年。寿星的形象是有一个硕大的额头,手捧仙桃或柱一根桃木手杖。

有人说镜桥之名来自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其中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一句。这是李白登上安徽宣城北望楼观景怀古,两水说的是北望楼之陵阳山下的宛溪河和水阳江。双桥说的是宛溪河上的凤凰桥和水阳江上的济川桥,都是石拱桥。明镜说的是这两座桥的半圆形桥洞和水中影子合成的圆形。谢朓(念谢挑)是南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人称谢宣城,是“永明体”山水情景五言诗创始人。宣城在江宁正南二百五十里,离无锡和苏州也并不远,乾隆帝下江南时是否去过不详,但他对谢朓诗和李白的谢朓楼诗肯定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老乾当然知道李诗中的两水和明镜与昆明湖完全不搭,根本不是一个意境。西堤镜桥不是拱桥,当然根本没有两水夹明镜之意。若说西堤六桥中能合上“两水夹明镜”意境的,只能是玉带桥,而不是镜桥。

来看看老乾给镜桥题诗是怎么说的:“冰镜寒光水镜清,清寒分判一堤横。落虹夹水江南路,人在青莲句里行”。原来老乾见其两边湖面冬季之冰和夏季之水平如镜面,便题此桥为“镜桥”。长廊清遥亭中有一面“俯镜清流”匾,俯镜就是说的以昆明湖水为镜俯观己容,清流也是意指昆明湖清水。你看,老乾惯以昆明湖水为镜,而不是桥洞倒影。老乾诗中有“青莲句里行”,应是意指李白的另一首诗。李白当年曾游安徽涂县化城寺,在寺边莲池旁清风亭中作有一诗,其中有“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老乾一定是莲开时节于镜桥亭中乘徐徐清风,便想起李白的这首《升公清风亭》诗。看来老乾春夏秋冬没少来西堤行走。

过了镜桥继续南行,就看到西堤第五桥。

驾舟观之。

这是练桥,像镜桥一样的单孔石板桥。但它们上面的桥亭不一样,练桥的桥亭是一座四角方亭,南北檐柱间又补了二根檐柱。抬梁灰瓦四角重檐攒尖顶,垂脊上有三只脊兽,脊刹是砖砌四角承露台。桥两边也是镂空石刻白石栏板,如意纹四方体望柱头。走进桥亭看看上面。

柱顶梁搭转角桁,再层层搭枋梁檩椽上去做出屋顶。红柱绿枋,外部苏式彩绘是重油的,内部彩绘都已崩溃。

练桥这里过去种有大片给皇上炖排骨吃的莲藕,夏季荷花盛开时,就让老乾想起西湖“曲院风荷”的景色。他便吟道:练桥右畔景偏殊,琳地霞天别一区。便是南巡坐来舫,那更曲院忆西湖。

但此桥为什么叫“练”?人说出自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句。“练”本意是煮丝为绢,后意为白绢,细长柔软之丝织品也。谢朓此诗是被贬离京赴宣城时登上建康城南长江边三山矶所作,他回望京城想象着望长安,那澄江是把眼前的长江比作长安城外的灞水,若称长江或者灞水静如练是没有问题的。老乾如果把昆明湖称作水静如练恐怕就差点意思了,昆明湖水静应该如烙饼。我估计老乾说的“练”应该是指蜿蜒的西堤,他用无人机从天上拍照就可见“如练西堤”。

练桥再往南走是一座无亭残桥。往事越百年,烛熄空遗泪。当时佳丽今余影,哀悲懑。

这座桥过去肯定是有名的,应该也是老乾给起的名。这座桥的结构和前面的亭桥是一样的单孔石板桥,可能上面最早是有一座桥亭?仔细一看,不对,这桥上空间不够搭一座小亭子。你看最北的界湖桥遗迹,虽无桥亭,它上面却是有桥亭地盘的。

前面果然有清代醺人曾看到的“玉楼”!

唐代刘禹锡有诗说秋登高楼,曰: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那真是:红果金叶胜王孙,莫言秋色不如春。

这是三座楼并排而坐,叫做一主二备,永远在线。三楼并列,必要分出君臣。中间当为主。

左手为臣。

右手亦臣。

这三座楼是西堤上的一组建筑,每楼下面是三尺高青砖台基,四面有白石垂带踏跺。都是抬梁单檐灰瓦绿琉璃剪边屋顶的二层楼。红柱绿枋,苏式彩绘。中间主楼上的屋顶不同于两边的八脊卷棚歇山顶,而是九脊单檐歇山顶。主楼戗脊上有仙人骑鸡领着五只脊兽;配楼上是仙人骑鸡后面跟着三只脊兽。三座楼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上下都带一圈檐廊,中间主楼一层四面各有一间敞轩出厦。而且,主楼前面是有一座石砌码头的。

这一组建筑叫做“景明樓”,主楼加左右二座配楼,楼名匾在主楼二层檐下,是为额匾。每座楼还有一块赞景匾和楹联,主座楼上是“谢朓诗情摹霁景,仲淹寄语写澄空”;楼下是“汀兰岸芷舒晴暖,绿柳红桃风拂柔”,横批“水态岚光”。汀是水岸,兰芷是花卉香草。这里只用其表面含义,岸芷汀兰还指高人内在品德高尚,形容高人外表秀美多姿的词是“玉树临风”。岚光是说阳光照在昆明湖水雾的光效。

左配楼上是“布席只疑天上坐,凭窗何异画中游”;楼下是“春秋无尽风兼月,左右何须女与牛”,横批“虚明万象”。布席就是铺设坐席,《史记》中有“郎署长布席, 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女与牛当然是说织女牛郎。虚明:清澈明亮。老陶有句曰“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万象乃宇宙内外一切事物。老杜有句曰“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

右配楼上是“停桡漪影翻铜凤,倚槛晓光印玉蟾”,楼下是“虽是春韶犹酝酿,可知物意已舒苏”;横批“湖芳岸秀”。桡(念饶)是撑船,漪是水波纹,槛(念监)是栏杆;春韶是春光。

由此,可知老乾题此为景明楼是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一段意境。楹联里又提到南北朝诗人谢朓,一定是想到他那句“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要说站在万寿山下观此楼,倒是很“迢递”;可这一池昆明湖水却难称“逶迤”,应叫“浩渺”。从老乾还提起“牛女风月”看,他一定是想着七夕之夜携妃嫔们在此打闹来着。

老乾虽是为景明楼亲撰匾联不老少,可他并不常入此楼蹉跎,那也要题几首诗抒发一下。其中一首曰:堤上高楼一径通,六桥映带柳丝风。迥连上下天光碧,分入东西水影红。谢朓诗情摹霁景,仲淹记语写澄空。汀兰岸芷芳犹未,鼓动生机寂静中。

至冬日,午后斜阳下观景明楼,辉否?煌也。

过了景明楼挥桨继续南下。惊回首,看朱楼,远山绿翠掩君侯。蓝天碧水高台琚,这楼那山共谐趣。

抬头凝目,前面就是西堤上最南端的柳桥。

柳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大的桥,前面都是单孔石桥,豳风桥有三孔;这座柳桥却有五孔。这座柳桥也还是一座石板桥,桥柱上架梁做成中间的桥洞。两边桥身上各开两个小拱券桥洞,一方面是增加美观,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行洪。虽然昆明湖里不至于洪水滔天,那这多出来的小拱也有利于水流通畅。桥上是一座四角方亭,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卷棚歇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进去看看它的屋顶。

这是歇山顶的屋顶结构,有卷棚下的正脊,还要搭出山花立面。柳桥前些年刚刚重修过,看上去锃新瓦亮。

柳桥意为桥畔有柳,春季有絮,白居易有“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清漪园时期,西堤南端这座桥称作界湖桥,昆明湖和昆明西湖之间的水界之意。光绪年间重建时,慈禧把西堤南北的柳桥和界湖桥互换了名字,然后在此桥边补种了许多柳,以副柳桥之实。

至此,西堤六桥都看到了。这六座桥都不一样,除了玉带桥以外,都是亭桥。那座小石桥不算亭桥。每座桥上的亭子都不一样,但形制、规格都很相近。既有统一风格,又有不同细节,体现出一种变化和节奏。遗憾的是北端现在的界湖桥桥亭已失。总结一下这些亭桥,豳风桥是三间敞轩桥亭加重檐盝顶;镜桥是八方亭加重檐攒尖顶;练桥是四角方亭加重檐攒尖顶;柳桥是四角方亭加重檐卷棚歇山顶。

前面看到界湖桥时,我曾有”界湖桥亭应何样“之问。看完六桥之后,我估计现在的界湖桥当初应是三间敞轩桥亭,抬梁灰瓦重檐九脊歇山顶。

前面还说西湖苏堤是笔直的,颐和园西堤是蜿蜒的。苏堤上的六座桥都是单孔石拱桥,西堤六桥则是形态各异的亭桥。苏堤上并无高楼,西堤上却有漂亮的景明楼。所以说,老乾当年虽是仿苏堤建西堤,却是与苏堤并不雷同,实现了他形似苏堤胜似苏堤的目标。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第一美,春到昆明湖西堤时,也是携芳袖馨的。

六桥两边,山桃纷呈。

春风一过开碧桃,浓艳万枝映青袍。携壶引浆花间饮,寻着仙源客醉豪。

趁花望高楼,顺风渡春流。湖柳立沙堤,山桃绽桥头。

西湖苏堤上种了许多柳树,所以苏堤春晓在元代称作六桥烟柳。老乾在昆明湖西堤上也种了许多柳:春归时,东风渐绿西堤柳。雁已还、人未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春思。

镜湖日暖泛微波,枯柳逢春出新芽。镜中烟柳虚渺渺,堤外春澜荡淼淼。

至夏,更有百荷接天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芦花。

玉泉层林晨霜染,秋风净空玉峰出。

日出金桥殊,风吹西山秃。

冬霁,雪压清漪泊寄澜,榆柳萧疏楼阁闲。

四时西堤,西堤四时。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无论何时,西堤都能给你惊艳。

西堤向南走到头,过一座像玉带桥一样的单孔高拱石桥和东堤相连。

这座桥和玉带桥非常相似,也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也是白石禅杖扶手栏杆,也是云鹤望柱头。这座桥连接西堤和东堤,北面桥内是昆明湖,南面桥外是长河,桥边有东堤上光绪建的颐和园南如意门。老乾驾船走长河将其母崇庆皇太后从宫里接到颐和园过生日时,首先就要穿过这座桥,此桥便是昆明湖上第一桥,乾隆帝称其为“湖口东南第一桥”。

南北两面拱券龙门石之上的桥栏板上写着“綉漪橋”。宋人曾有“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之句,说那风在水上绣出清漪。

桥南面楹联“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前面说过,螺黛本是古代女子描眉的黑漆,这里是指横亘的西山;碧岫是说碧绿的远山,也是指西山。此联是说站在桥上白日观山尽,夜晚赏月波。我也来上桥看看。

桥北面楹联“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阆风(念浪风)者阆风巅也,昆仑山上,仙境。《楚辞》有“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蓬岛者蓬莱岛也,亦仙境,此处指南湖岛。先秦时期神话中有三座神山:昆仑、方丈和蓬莱,后来这三山被道教称作三岛,又创作出十仙洲,共称“十洲三岛”。此联是说站在桥上看见的都恍如仙境。本桥楹联和玉带桥楹联有关联,因为这两座桥一样。

老乾也为绣漪桥题有小诗一首:长桥湖口锁烟霞,荡桨过桥景倍嘉。白水平拖如匹练,红莲绣出几枝花。

西堤南端向东是绣漪桥,过了桥是东堤。西堤南端向西还有一些景观,它东面是昆明湖,西面叫昆明西湖。沿着昆明西湖南岸向西走,这湖岸渐向北拐。这一片水面每年被种了大把荷花,夏季这里是颐和园著名的荷花塘,有游船拉游客钻进去专门赏荷花,当然也被荷花赏。上一集中我的两张荷花图片是在这里拍的。坐船向湖面上张望,可见一座岛,完全被绿树覆盖。

岛的西侧有一条长堤,连接西湖西岸。沿这条堤可以上岛。

岛上有兵丁把守的栅栏门,游人免进。清漪园时期这里建有一座藻鉴堂,因此这岛就称作藻鉴堂岛。藻鉴堂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光绪年间又得以重建。据说是装修成了欧陆风格,就是那些纵火犯家宅风格,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藻就是辞藻,鉴就是鉴别。乾隆朝时,每科殿试后,曾把试卷运到这里批阅。那“藻鉴”就是以文选才之意呗。藻鉴堂是清漪园的第一批建筑,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就已经建成。清代科举每三年一科,清漪园建成后,加上恩科,乾隆朝一共有十九科殿试。这十九个状元里现在还能记得的有毕沅和潘世恩,都官至一品。这里面有一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人名字就叫金榜,这老兄在翰林院没干几年就借姥爷病故辞官回乡了。

读一下老乾的藻鉴堂诗:昆明春水潋烟光,沿泛因之藻鉴堂。表里湖山归静照,高低桃柳总清扬。羲经趣寄对时茂,楚颂词多称物芳。若傍竹林寻晋逸,山公启事缅怀长。

其中提到“羲经趣寄对时茂”当指《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之句;“楚颂词多称物芳”则是说《离骚》中常用兰桂蕙芷做比喻。诗中最后一句提到一则典故“山公启事”,山公就是“晋逸”,西晋吏部尚书山涛。山公依才并上意向晋武帝司马炎密荐人才,一年后将这些人为官业绩总结成帖子公之于众,叫做山公启事。山公启事对官员品行、能力、水平、素质的评价说明了他选拔官员的标准,后人便用“山公启事”说要荐贤举能,知人明鉴。此诗也表明老乾题名藻鉴堂初意也是选拔人才,但如果只是为殿试阅卷,这藻鉴堂利用率就太低了。所以老乾还经常聚众来此赋诗作对,从中观察各人品性、文笔、才华等参数。

新中国初时,北京市委彭真书记在此办公,此处成为彭办。后来曾作为中国画院发祥地,各路高人在此画中国画。渐后,北京市收回管理,现在仍不属于颐和园产业。

沿湖岸再往北走就可以看见西面的一座土山,这座土山应也是当年乾隆帝雇民工疏浚瓮山泊时所堆的湖泥。远远就见土山上有建筑,一想也对,这老乾见山便就要盖楼,肯定不会放过这座土山。有小路可以登上土山。

上山向那建筑走去,果然是一座矮墙围起来的院子。

院子坐北朝南,其实是朝向偏东南。院外东西两侧有两座凉亭,看看西侧的亭子。

这是一座八角亭,下面有二尺高青砖基座,南北出垂带踏跺。亭子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八角攒尖顶,有一座承露台上的砖砌覆钵做脊刹。腰檐之上是隔扇窗做成的伪楼,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柱间上下有楣子。相当漂亮的一座凉亭。

院外东侧相对应的位置也有一座凉亭,这回是一座单檐六角亭,东西出阶,其它都和西侧的八角亭一样。

院子是在搭出来的一座平台上,院门前有一路出阶踏跺。那院墙很矮,高度仅及胸,我上次说这样的墙就叫胸墙。院门很简单,就是院墙上的一个豁口,无框无槛,只有二根贴墙门柱。进了院子一看,很规整。正面是坐北朝南的正房。

东西各有一座厢房。

正房下面是二尺高基座,前面有一路垂带踏跺出阶,面阔五间。走过去看它的进深,看见进深三间,而且看见上面是双券勾连搭屋顶。颐和园內这样正规的双券勾连搭歇山顶,目前仅此一处。上次在谐趣园引镜榭见到的双券勾连搭屋顶是悬山顶,没有这个高级,这座屋顶是现在颐和园中最高级的正规勾连搭屋顶。

正房明间开门,次间稍间槛墙槛窗,步步锦棂花。带一圈檐廊,廊柱间上下有楣子。上面是抬梁灰瓦双券勾连搭单檐卷棚歇山顶,红柱绿枋,檐下枋梁上是官样苏式彩绘。

东西厢房形制一样,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都有一圈檐廊,廊柱间上下有楣子。上面都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

正房、厢房的前檐廊有拐角廊相连,使三座房成为一个整体。

正房前面一边种了一棵油松,厢房前面是三棵玉兰。这院子里的布局和建筑非常气派,不是民间所能想象。

正房檐下挂额匾“暢観堂”,就是视野开阔、一目百里的意思呗。地球是圆的,光线传播的直线距离最远是五十公里。所以,我说的“一目百里”是有科学根据的。明间廊柱上有一副楹联:西山浓翠屏风展,北渚流银镜影开。屏风展:和南湖岛岚翠间楹联中的列岫展屏一样,都是指的西山。北渚(念北煮)即为昆明西湖,流银就是湖水泛银光,镜影当然是说水静如镜。

东厢房只有额匾“軒圗瑞矞”。

轩图一词本指轩辕的图谋,出自唐代韩愈《贺册皇太后表》中“华胥实赞于轩图,文母有光于周道”。华胥是伏羲和女娲的妈,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也是轩辕黄帝的远祖母,没有华胥就没有黄帝,所以韩愈说轩辕黄帝的丰功实出于华胥。此匾中的轩图是说华美之图,当然是说清漪之貌。矞(念玉)者矞云,三色彩云,祥瑞之兆。

西厢房也只有额匾,“絢霞綺月”。

绚:绚丽;绮:绮丽。这匾上说的是朝霞衬晓月还是晚霞伴月升?读者自己体会吧。

这些匾联都没有落款,无论书者阿谁,题者肯定是老乾。老乾还为畅观堂题有小诗一首,以配正房楹联,曰:岩堂据崇顶,向远揽虚明。气接西山爽,水临北渚清。云霞归岫澹,荷芰映波荣。底事为观畅,雨旸近适平。

乾隆十五年到二十年是清漪园集中施工期,大部分建筑都是这几年所建;其后增建的只有五分之一。畅观堂就是乾隆三十年增建的小园林,咸丰十年被毁,光绪年间重建。有人说畅观堂是仿杭州西湖畔的“蕉石鸣琴”之意而建,蕉石鸣琴是雍正朝浙江总督李卫疏浚西湖时所建,几间白墙灰瓦轩屋,称作蕉石山房,其外有八角亭。民国时期,康有为购得蕉石山房,然后重新改造,改名“康庄”,书“蕉石鸣琴”刻于石上。现在那里称“刘庄”,在西湖国宾馆內,属于浙江省级文保单位。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上南巡第四遭。奉母携眷游西湖,一日,于蕉石山房用膳。早膳毕,老乾和那拉氏皇后商议,欲将随行的令贵妃晋封为皇贵妃。皇后反对无效,削发立誓为尼。清代只有死了爹娘和亲老公才能削发痛悼,老乾说“你这个不是咒我和太后吗”?招来随行护驾的福隆安,说“皇后疯了”,御令福隆安快递将皇后发回京城,晚饭都没给吃。回京后,那拉氏皇后被禁于翊坤宫后殿,遭废黜,妃、贵妃、皇贵妃和皇后四份册宝被收缴。老乾四月南巡回宫,五月即册封令贵妃为令皇贵妃。次年,那拉氏皇后薨。

乾隆三十年,发生了废后立皇贵妃这等大事。按说老乾应该心力交瘁,可他并没耽误玩乐,这一年,清漪园建起了畅观堂。你说他是仿西湖蕉石山房建的畅观堂?我觉得他应该不会看上那个皇后发疯的倒霉地方,而且他之后南巡再也没去过蕉石山房。再说他题景诗中也没有“蕉石”字样,只是说此处无论晴天雨天都观景视野开阔。

走到正房后面看看。

后面这里有匾无联,匾是“拱辰握景”。辰即是北辰,北极星。拱辰就是拱卫北辰,那就是坐在这里拱卫万寿山呗。握景?古有握瑜怀瑾之说,那是屈原说自己是胸怀天下、有治世奇功。老乾题此匾是想说“任尔握瑜怀瑾,吾仅持佳景耳”?

走到正房西侧看看。

西房南侧院墙上有一个豁口,可以出入院外八角亭北阶。

站在西厢房后向西看,都是障目树,看不见老乾联中所说“西山浓翠屏风展”。中天日下,当然也难见西厢房额匾上说的“绚霞绮月”。

走到东厢房一侧,可以观望昆明西湖水面。

老乾联中所说“北渚流银镜影开”,肯定就是说的立此所见。所以在东厢房题匾“轩图瑞矞”。

畅观堂这个位置离现在的颐和园西门很近,这座西门可能是新中国作品,最早不会早于新建宫门。看看颐和园西门。

这就是三间门殿,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明间开门,门扇在后金柱。明间前后是礓磋步道。

出了西门,那里是北坞村,村民自古以种稻为生,周边有大片的稻田,现在还有。

据说老乾曾在畅观堂远望这里的稻田,揣摩今年农业收成。还可以在这里欣赏民男割稻和民女打谷,以及大款收租。现在站在畅观堂是看不见北坞村的稻田了,轻轨西郊线在颐和园西门有一站,下车可以去北坞公园近观稻田。

出了畅观堂,站在昆明西湖西岸观西堤还是很方便的。

顺着岸边向北走,就见一座水闸。

这叫“中堤水闸”,闸內是昆明西湖,闸外是昆明湖之西、昆明西湖之北的西南湖。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市发展很快,在京北水源地连续修建了十三陵水库和密云水库给京城供水。六十年代初,修建京密引水渠,水渠南段利用了青龙闸外的元代白浮堰水道连接到颐和园的这座西南湖,经过西南湖后连接到绣漪桥南的长河。修建京密引水渠后,昆明西湖和这个西南湖之间堤坝上建了上面这座水闸,将昆明湖和京密引水渠隔离。闸旁边是沿着昆明西湖西岸的铁栅栏,将游客和西南湖隔离。为了让游客还能观赏颐和园西南湖,就在铁栅栏上开了几个观赏窗。

秋季可以在这里看玉泉山。

那座高塔是玉泉山香岩寺玉峰塔,小的那座是妙高寺白塔。在这里还可以看见西南湖绿树掩映中的一座小岛。

这座岛上在清漪园时也有一座建筑,那是一座圆城,内外两圈城墙,四面开门。外城门上有城楼,四座城楼有连廊连接。城内是一座三层楼阁,四面出厦的十字型结构,朝南一面有乾隆帝所题“治鏡閣”额匾。治就是治理,镜就是镜鉴。老乾自己给治镜阁题诗曰:画阁沼中央,乘闲一泛航。地高无暑气,雨后有风凉。祇益卑宫愧,载思犹水方。顾名筹治理,镜戒古来详。他自己还曾说治镜是“一曰镜古治,善政与恶政。一曰镜今治,敬胜及怠胜”。就是以古为镜鉴今政之意。你别看老乾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治镜阁里上层供的是西方无量寿佛铜像。他自己倒是在城楼上走来走去四面观风景,还吹吹雨后西风。

这座治镜阁过去称作圆城,后来民间简称其“团城”,岛就叫做团城岛,湖也称作团城湖。北京还有一座团城,在北海公园南门外。

老乾当年在瓮山泊上做了三座岛,盖了三座楼。秦皇汉武时期,皇上求仙若渴。秦始皇东巡至海时,听人说仙在海上,便在那里对海下拜,求仙来助。求仙未果,始皇便派人入海寻仙。这些人虽不是泥牛,入海却也杳无踪迹。秦始皇拜海之处被人记了下来,后来取名叫秦皇岛。汉武帝要建秦皇伟业,便也需仙来助。他见秦皇寻仙不得要领,便另想一法。他在建章宫外挖一大坑,引昆明池水灌之,满盈便称其为“太液池”,说是北海。他在太液池中堆起三座假山,说那是瀛洲、蓬莱和方丈,因为有人告诉他神仙住在那三座山上,他是造这三山请神仙来住。后来汉成帝刘骜(念刘傲)娶到了“环肥燕瘦”里的赵飞燕,他就常带着飞燕去太液池三山访仙。

太液池里的三山后来被称作一水三山,代表海上仙境。老乾修建清漪园时,也模拟汉武帝的一水三山,在瓮山泊水上建了南湖岛、藻鉴堂岛和治镜阁岛,象征蓬莱、瀛洲和方丈,怎么对应随你。老乾是不是也娶到了赵飞燕那样的美人儿?没见他自己夸过谁,不敢妄猜。

其实在老乾之前还有他皇在京寻仙。辽金时期,现在的北海公园就是皇家御苑。忽必烈建元大都,就把北海建成皇家公园,那片水也叫太液池。元代太液池没有三山,却也有一座团城,那座团城就是胡大人的瀛洲,琼华岛算作蓬莱。忽必烈建元大都的奠基石还在北海团城,就是那个渎山大玉海。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窜入清漪园搞破坏,他们来到西堤放火,就看见了治镜阁。因为无船渡水上岛放火,他们就在岸上架起炮轰打治镜阁,把楼阁打坏。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预算不够重修治镜阁。不仅没有光复楼阁,还把治镜阁的那些砖石木料运走去修别处建筑,现在那里仅有治镜阁遗址了。

向北过了玉带桥,顺着桥外水道,前面有一片水面,它太小了,只能称作水塘。这条水道和水塘应是古时玉河的一段,可以通到玉泉山。你如果沿着小路走过来,最先看到的是水塘东岸一座水榭的背面。这座水榭坐东朝西,从东面看到的就是它的背面。

这座水榭并不大,也就是一座小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这背面有一间敞轩出厦,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澹沱溪烟接六桥,双湖夹镜荡兰桡。澹沱是说的这个水塘是静静的港湾,溪烟当然是水边烟柳,溪就是玉带桥外玉河。双湖是说的昆明湖和这个水塘,镜就是玉带桥拱和水中倒影合成的圆形,兰桡还是说的小船。老乾这回是借意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了,不过这里只有一座桥。所以我在上一集中说如果有“两水夹明镜”,那只能是玉带桥。

转过去看看水榭的正面,就是朝西的一面。

这前面是有匾有联的。匾上写的是“澄鲜堂”,老乾是说这里水清河鲜多?可是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呀。我估计老乾这是隐喻古人所云的后半句,叫做“人至察则无徒”,就是如果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就没有朋友。他一个皇上,肯定常要察人至严,所以身边没有真朋友,都是阿谀之徒。不过,老乾又心有不甘,所以题此澄鲜堂,又要水清,又要有鱼。

看看老乾给澄鲜堂题诗是怎么说的:溪堂责实与名殊,鱼陟依然冰负湖。翘首题楣如有谓,澄鲜亦祗在斯须。你看,老乾翘首琢磨如何题楣时,斯须之间就想起了“澄鲜”一词。他一定是想起了李白的另一首诗中“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一句,李白这是说的洞庭湖,比眼前的水塘大多了。李白诗中的“澄鲜”也是有出处的,它出自东晋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是说的现在温州附近的瓯江。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李白对谢诗颇有钟情。李谢诗中所写澄鲜都是描写天空和河湖水之清新鲜亮,不是“水清鱼多”,老乾站在这座水榭前也想起这样的“空水共澄鲜”。想来当年这水塘中是清水微波满盈的,现在却是一片混黄,让人不忍卒视。

明间檐柱上挂楹联:已欣春景丽如许,又见西山云吐新。这是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赞景句。

澄鲜堂前有一座石砌码头,规模不大,只能停靠轻舠、兰桡那样的小船。就是因为这座码头,我才说澄鲜堂是坐东朝西的。老乾如果走玉带桥水道去玉泉山静明园,据说常在此下船登岸小憩,在澄鲜堂喝一壶茶,吃三个花生豆。这座澄鲜堂按此古代功用开办了一家茶座,疫情期间不营业。

站在码头上一转身,见水塘北岸有连廊串接的三座堂榭。

澄鲜堂北墙有游廊向北延伸去往那些堂榭。

走进游廊引步向北。

走到北岸连廊,廊壁上镶嵌有很多石刻,像宜芸馆游廊一样。

这是《耕织图》石刻,第一块石刻是乾隆帝御笔所题“藝陳本計”,第二块是乾隆帝所撰序,随后是耕织图诗配画。这一大片地盘就是清漪园时期的耕织图景区。

南宋画家、浙江于潜县令楼璹(念楼熟)在绍兴年间曾作一套《耕织图》送给高宗赵构,其中包括二十一幅耕图和二十四幅织图,每图配有五言诗一首。这套《耕织图》是中国最早的男耕女织图配文,对皇上劝课农桑起到最直观易懂的宣传作用,为历代皇上推崇。后各代画家多有临摹,而且外国画家也有临摹,供他们的皇上、总统劝民耕织,特别是日本、朝鲜这样的农耕地。

楼璹共画了正副二套《耕织图》,正本献高宗,副本留家中。高宗得图令宫廷画师临摹一套,叫做皇家摹版。宋代《耕织图》正本早已传丢,皇家摹本也长期无踪。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上南巡时偶得《耕织图》宋皇家摹本,收于宫中,现存故宫。康大爷令宫廷画师依宋本之意重绘清耕织图册,还刊印推广。看看康熙《佩文斋耕织图》现代印刷本。

看出来了吗?康大爷版图画中已经有了透视画法,比宋代进步了不少。

楼璹副本被其孙子们勒石刻画传了下来。自元始,各代都有楼璹副本摹版。乾隆帝得到一套元代程棨(念乘七)所临的摹本,叫做程摹楼版,是摹版中之姣姣者。老乾令人刻石一套,嵌于清漪园的这处游廊壁上,然后将程摹楼版《耕织图》储于盒中藏于圆明园多稼轩贵织山堂塌下。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漪园,《耕织图》石刻遭毁坏,程摹楼版图画被掠走,现存美国。新中国将清漪园的《耕织图》残石藏入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漪园的耕织图景区也是在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没有恢复,而是建了一座水操学堂。2004年,颐和园清理了这片场地,恢复了清漪园时期耕织图景区的大部分建筑,并且复刻一套乾隆版《耕织图》石刻嵌在这些游廊壁上。看看现在壁上石刻之一:《插秧》。

游廊串联的三座建筑,顺着游廊走过去看看第一座。

这是东侧三间敞轩,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柱间上下有楣子。明间挂额匾“玉河齋”,此处之水塘是古时玉河一段,因题此轩玉河斋。明间檐柱挂楹联:几湾过雨菰蒲重,夹岸含风禾黍香。菰草、蒲草都是水边蒿草;禾、黍都是庄稼,碾成米就是白米和黄米。老乾当年曾立此斋前,信口吟道:玉河五里玉泉接,每以寻源便溯流。伊轧橹声知近远,菜花黄里度红舟。说明由玉带桥至玉泉山的玉河水道有五里,而且他的龙舟是红色的。

中间是五间大屋,明间是穿堂屋,前有三间敞轩出厦。

抬梁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周围有一圈檐廊,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廊柱间上下有楣子。敞轩出厦明间挂额匾“延賞齋”,延就是延长,赏就是观赏。老乾这是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意境,此乃郦道元游历浙江会稽(念快鸡)所记见识。敞轩明间檐柱挂一副楹联:放眼柳条丝渐软; 含胎花树色将分。这是说的初春于此所见。正房明间檐柱上也挂了一副楹联:溪畔室闻鸣织杼; 岸傍田见起耕锄。杼(念柱)就是织机的梭子。

西侧是一座四角凉亭。

面阔三间,带一圈檐廊,抬梁灰瓦单檐四角攒尖顶,砖雕承露台脊刹。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廊柱间上下有楣子。这座凉亭没有匾联,是当年老乾忘却,抑或经年失窃?

这一组建筑的核心是那座延赏斋,屋最大不说,还带敞轩出厦。斋中现在开了一家有两个曲尺柜台的咖啡馆,我踱进店内要了一杯咖啡,“靠柜台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摸了一下口袋,空了,“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那些穿长衫的,都是踱进殿前敞轩里,要咖啡要点心,慢慢地坐喝。喝完热咖啡,向店家讨了一张纸巾擦干净嘴,然后慢慢地走出延赏斋北门。回望一眼。

这北面如果做正面,那就是大户人家的正房,前出廊,后出厦。皇家不比民间,不以廊厦为矩。这后檐廊下也是有匾联的,檐下挂枕匾“水映蘭香”。圆明园知耕织附近有一处映水兰香,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老乾曾为其题诗曰:园居岂为事游观,早晚农功倚槛看。数顷黄云黍雨润,千畦绿水稻风寒。心田喜色良胜玉,鼻观真香不数兰。日在豳风图画里,敢忘周颂命田官。最后一句所说“周颂命田官”典出《诗经·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其中的臣工就是田官,司农之官。这是周王告诫田官重视稼穑(念驾色)。老乾在此借用圆明园映水兰香之意,还是在于重耕织。

廊柱挂楹联:刚欣宿雨滋塍畔,又见重云起岭边。塍(念城)就是田埂。刚刚下过一场夜雨,西山就又出重重黑云,喜雨兆丰年呀。

延赏斋北面是一座大院,这是光绪年间建的水操学堂。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左宗棠奏请朝廷在福建开办了“求是堂艺局”,就是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李鸿章奏请朝廷开办了天津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第二所海军学校,专为北洋水师而设。光绪十一年,朝廷设立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念易宣)任海军衙门总理。此时,慈禧正在筹划归政后的居住地,想重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她便授意奕譞上奏恢复祖上“昆明湖水操之例”,那是乾隆帝组织健锐营和火器营在昆明湖举办的水操。乾隆时期的水军主要是执行内河防务,那个水操也就是旱地兵丁在昆明湖上乘船做广播体操。乾隆时期的昆明湖水操早就废弃,至光绪年间也就剩下一张图画。

奕譞的动议立即得到慈禧批准,光绪十三年即在清漪园耕织图废墟上建成昆明湖水操学堂。光绪此时即将亲政,当然希望把太后搬出皇宫,找个远处退养。慈禧一提重建颐和园,光绪帝就巴不得立即成功。其实此事从光绪十年就开始筹办了,不过,皇家钱包一直不鼓,颐和园工程进展并不理想。自从奕譞奏请开办昆明湖水操学堂,慈禧借机就把颐和园工程交给海军衙门去办。当年的北洋水师正在兴办之中,有朝廷给的大把官银,奕譞把颐和园工程款和海军采购款搅合在一口锅里。最后无论北洋水师还是颐和园,都没有按计划完成,颐和园工程挪用了大量海军筹建银子。

这座水操学堂大门是一座没有后门的穿堂殿,面阔三间,后有檐廊。进去之后一进院中只有门殿东西两边的倒座房。

东西各有九间,三间一组。这个是库房吧?下一进院子才是教学区。教学区有一座垂花门。

这就是一座垂花门,叫做担梁式垂花门,最简单的垂花门式样。门内没有抄手游廊,保持学堂的严肃认真。

面对垂花门的是教学区正房,这应该是堂长办公的地方。

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前后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红枋,未施彩绘。

正房两边有形制一样的东西厢房。

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红枋,也未施彩绘。院子里正房前种了二棵核桃树,东房前的早就没了,扔了一块石头在那儿占坑。厢房南窗下种了二棵玉兰树,西房前的多年前亡故,补种了一棵小玉兰。东房是堂长下面的提调办公睡觉房;西房是堂长下面的监督办公睡觉房。

东西厢房背后还各有五间后厢房,看看西后厢房。

这就算是教学区的前院。正房东西两侧过去还各有七间房,东边是学生宿舍,西边是教师宿舍。现在没有恢复这两处宿舍,就空在那里。正房东面空地上盖了一座玻璃暖房,里面是一条小火轮的遗体。看了一眼牌子上的介绍,说是日本人送来的礼物。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他们两国在中国土地上互相打斗,还残杀中国百姓。战后,日本做为战胜国,送给清廷这么一艘小火轮做为颐和园內的游船,慈禧起名叫永和轮。他们两国交战,杀死中国百姓好多万,财物损失好几千万两白银,慈禧最后就得了这么一条小火轮算作赔偿?现在,这艘永和轮的水晶棺摆在这里,也是让我们看看那段悲惨的历史痕迹。

正房背后,两边也各有九间房。

据说这是学生食堂,是不是也兼做教室?否则要这么多间作甚。现在这里是展室,展览颐和园的一些收藏品。看看这个,露天陈列添安石座,就是露陈座,大部分是汉白玉的,还有少量白石的。

这些露陈座原来都是摆放在前殿后寝各处房前的,还有一些是长廊沿途的。前些年发现多有残损,有自然的,居然还有人为的。颐和园只好把它们都收起来,现在摆放在这里,墙上的图片告诉你过去的摆放地点。

下面这是石栏板,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的备件,都是崭新的,多数是白色大理石。对面是汉白玉绣墩,也叫鼓凳。这种石绣墩是放在露天院子里的,主人要坐的时候,有丫环走来在上面铺一块绣花绢子,所以叫绣墩。

看看这个。

从治镜阁岛捡来的,团城北门上的额石,上面有老乾题的“蓬島烟霞”。烟霞是说的霞如烟,而不是烟如霞。团城的四块额石仅剩这么一块了,看来老乾是把治镜阁当作蓬莱的。上面的治镜阁图样应该是样式雷出品。

看看这个。

乐寿堂门前的汉白玉日晷,从墙上的老照片看,民国时期还在乐寿堂前。你看那照片,门前右手铜鹤前是这架日晷,按说左手铜鹤前也应有这么一个类似的石刻。颐和园重建时,计时早就都是钟表了,国产进口都有,这座日晷只是一个礼器。左手的礼器是不是丢失了,正规应该是嘉量。如果不摆嘉量,也可以摆一架月晷,或者最不济也应该是空白的一座同样的汉白玉露陈座。

看看这个。

这个是望柱的一种,也是备件。我们常见的是两块栏板之间的望柱,上有望柱头。这里的这种瓶状的望柱叫做抬杆望柱,一般用在小石板桥上。上面图片中是谐趣园所谓的半步桥两侧的栏杆。看看我的图片。

看看这个。

在清漪园时期,万寿山上佛香阁东西两边半山腰各有一组楼阁建筑。西边的楼阁重建颐和园时得到了重建,现在还有,就是画中游。东边在清漪园时是一座佛楼,叫做昙花阁。重建颐和园时,改建成了单层殿房,就是现在的景福阁。上面那张图画是重建颐和园时,样式雷的景福阁图样,被慈禧否决。

展台上的三个柱础是当年重建颐和园时从昙花阁废墟捡回来的,大概也是放在石料备件库里了。你看前面的二个云纹八角覆钵柱础,特别大。后面的那一个云纹八角须弥座柱础,看得出来柱子直径和前面那两个基本一样。由此可知,当年的昙花阁规模相当大。前面的二个应该是殿内通天柱的柱础,后面那一个可能是殿外廊柱的柱础,或者反之。另外一条,这个昙花阁的柱础和颐和园内其它柱础样式不同,园内各处都是櫍型柱础,无论乾隆还是光绪年间都是。而昙花阁的柱础却不是櫍形的,很特别。

教学区后面是一座月亮门,就算是教学区的北门。

月亮门中规中距,朴素大方,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看见这段墙,你就会想起南方的粉墙,而且墙脊也是南方常见,用灰瓦拼的图案。门上的那块额石前后有字,前面是“致遠”,那后面肯定是“寜静”了呗。过去一看,还真是!

这是教导老师学生都要安心教学相长,心无旁骛。这样小门上的额石和城门上的不一样,城门的城台很大,前后要各装一块额石。这样的月亮门上,因为墙很薄,所以在墙上是装一块前后贯通的额石,这块额石二面都刻字。

进了后院,月亮门两边搭了棚子,里面展览那些室内放不下的露陈座。

院子里还豢养了不少盆景,一到八月十五,其中的桂花盆景就花气袭人喊秋到。

月亮门正对着是三间过殿,可能有后勤协理员在这里办公睡觉。

过殿之后就是水操学堂的北大门了。

北大门和前面的南大门形制、规格都一样。北大门左手有七间房,他们说是伙房;右手还有三间房,据说是澡堂。那么多学生教师,就三间澡堂,你可以想象出满人有多不爱洗澡。

这是外水操学堂,北大门之后还有一座院子,那是內水操学堂,也叫后水操学堂。內水操学堂没有复建,不过我见有工人在里面施工,是不是准备着也重建?

出了水操学堂往西走,树丛中小路上有一座红墙小院。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蠶神廟”。

这蚕神庙的拱券庙门不开,院里有旗杆,就是经幡柱。院子看上去很小,里面只有三间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的正殿,前面倒是有一间出厦。

桑蚕是中国农业的根基之一,中国人的衣食来源就是稼穑和桑蚕,农耕民族就是男耕女织。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祭蚕神的传统。古时的蚕神是菀窳(念晚雨)妇人和寓氏公主,都是养蚕高手。民间祭蚕神是在小满,清代皇家祭蚕神是在农历三月已日。皇家祭蚕神礼叫做“亲蚕礼”,自周代开始,由皇后率领皇家女眷们行此礼。南北朝时,皇家确定蚕神为西陵氏,是轩辕黄帝的元妃,民间称其螺姐。

明清皇宫之南有一座先农坛,大家都知道。清代乾隆年间的先蚕坛在皇宫之北,北海公园内,现在是北海幼儿园占用。每年春季,皇上和皇后两位大头领要做一次男耕女织祭祀礼。皇上每年正月亥日率队出午门去先农坛亲耕祭先农,先农神是后稷姬弃,曾助大禹教民稼穑。皇后就率领女眷们出神武门去先蚕坛亲蚕,祭先蚕。我在故宫套贴里说太庙祭祖供品用太牢,就是牛羊猪首。皇后祭先蚕神的供品是用少牢,就是羊猪首,差了一等。

看看郎世宁记录的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富察皇后亲蚕礼,《孝贤纯皇后亲蚕图》的局部。

这张图只能是富察皇后死后所绘,因为孝贤皇后是乾隆帝给她定的谥号,断无生时即用之理。皇后没有庙号,她和皇上一起受祭,乾隆帝的庙号是高宗。北海幼儿园占用先蚕坛后,图中的那座祭坛已被拆除。

乾隆帝建了清漪园耕织图后,将朝廷的织染局迁到这里,应该就是现在水操学堂那个位置。我们看见的这座微型蚕神庙是当年织染局专用的,每年由织染局派人行祭。

过了蚕神庙继续向西行,就到了颐和园西墙下。顺着西墙向北,就见一座碑亭。

碑亭是新作,看看里面的碑吧。这是一块昆仑石,颐和园三座昆仑石之一,我们在东堤上已经见过其它那两座。上去一看,朝南的正面写着“耕織圖”,字迹清晰。其它几面隐隐约约有刻字,应该是老乾的诗作。上次说到东堤上的昆仑石时曾说过,昆仑石这种石碣就是老乾自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有北京现存的几座。“耕织图”昆仑石是现存之一,字迹比东堤昆仑石清晰。看看它基座上的树坑。

按照记载,这座昆仑石是在玉河岸边的,那就是说现在西墙外京密引水渠就是过去的玉河河道。老乾建得耕织图景区后,曾题诗一首,曰:玉带桥西耕织图,织云耕雨学东吴。水天气象略如彼,衣食根源每廑吾。诗中的东吴说的是南宋画家楼璹;“廑吾”的廑做“勤”解。

过“耕织图”昆仑石继续向北,竹林后露出一道篱笆墙和一座柴门,门前还有二棵小桑树。

清漪园时期,这里就是一座村居,耕织图村舍应该就是这里,叫做水村居。耕织图景区重修后,这里曾开了一家茶馆。现在又围起来重修了,估计修完就不再开放了。

老乾曾为此水村居题有小诗:沙岸维兰舫,水村叩竹扉。径多红花护,屋有绿杨围。驱马稻秧布,育蚕桑叶肥。非关闲缀景,藉以验民依。

乾隆时期耕织图的古桑现已不多,很多地方都改种了碧桃。若要探访百年桑柳,就要睁大眼睛到处睃巡。我在泉州开元寺见过一棵唐代古桑,按照传说,那棵桑树曾开过莲花,桑园主人因此捐出园子建了寺庙。那棵开莲花的古桑一直存活至今,一千三百年了,称作桑莲古迹。史上最有名的桑树莫过一千八百年前刘玄德家村口的那棵楼桑,我曾去过楼桑村附近的一座三义宫。找人咨询楼桑何在?当地人说,那棵楼桑?连那楼桑村都早就没了,现在人说的刘备家宅基地什么的全都是假的。按照记载,明代时,那棵楼桑还在。

水村居这里开茶馆是有道理的。你肯定还记得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别看这水村居四周青青柳色新,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你一定要在这水村居里更尽一杯酒。

再往前走就是界湖桥,这西堤之西就算是终被览尽,仅余水雾迷舟泊。

水雾遮柳烟,蒙蒙不见天。秋蝉阵阵鸣,闻波方知川。挥桡不知措,行舟迷溪沿。待午乱霭散,空水共澄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颐和园 泛舟昆明湖
细细体味颐和园一一昆明湖水上造景的构筑物 西堤
北京颐和园西堤六桥
颐和园西堤春晓
颐和园西堤六桥
北京颐和园:西堤春色俱乐部采风通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