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颐和园,赏皇家园林--万寿山西翼景区之前山西翼景点
userphoto

2023.11.16 安徽

关注

(一)云松巢

       湖光山色共一楼的东侧,在两条上山甬道夹持中,有一个山石堆砌的平台,平台上是一个垂花门,门前有高约五米的云步踏垛,大门终日紧闭,四周松林茂密。院墙依山扶摇而上,山墙上镶嵌各式各样的什锦玻璃窗。这就是云松巢。李白在《望庐山五老峰》中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烟云与松风常伴与此,应该是神仙居住之地了。

       由于建筑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坡上,云松巢院落高出南部的入口道路约10米,庭院因坡顺势建成2层的台地,随山势而建,步步登高,院落两进,有两个八字形磴道逐层向上直达正殿;也可从两侧的爬山回廊到正殿。正殿前有条石砌成的桥型泊岸,用以弥补建筑与庭院之间的巨大落差,起到过渡作用。主体建筑云松巢面阔5间,南面正中凸出3间抱厦敞厅供休憩之用,庭院两侧以爬山廊上下贯通,组合成一个空间内聚的院落。院中苍松翠竹,院东南角有两棵巨松,簇拥正中的假山,四周围廊环抱,别有一番情趣。沿廊的外墙上饰以什锦窗可以观赏周围景色。面南有歇山顶垂花门一座,门外利用假山石堆叠成高起近五米的蹬道,外墙的转角处也以山石包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的结合起来。

云松巢

小故事:云松巢住过的历史名人

       云松巢与长廊相隔咫尺,却俨然两个天地,这里松柏环绕,绿色苍碧,清幽典雅。因为不对外开放,所以知道的人很少。建国初期,云松巢曾划归中国作家协会。1951年夏,丁玲和陈明在此居住。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罗瑞卿陪毛泽东和李讷父女来看望丁玲,大家在廊前坐下,边吃西瓜边聊天,十分轻松愉快。丁玲向毛主席汇报她正在写一篇评《我们夫妇之间》的文章,并简要说明了文章的观点,毛主席由此谈到团结、教育、改造几十万知识分子的问题。毛主席在云松巢待了不到半个小时。那时谁会想到仅仅四年之后,丁玲先被打成反党小集团,后又成为右派分子,再被关进监狱整整5年!直到文革以后才得以平反并恢复名誉。

       另外,1950年夏天,马烽与段树绵结婚,经丁玲安排,在邵窝殿住了一周,算作度蜜月。那时这对新婚夫妇,每天就经过曲折的回廊,到云松巢丁玲母亲蒋老太太那里去搭伙吃饭。


(二)绿畦亭、邵窝殿

       云松巢东侧有一边门,可通绿畦亭、邵窝殿。

       绿畦亭是一座周围岀廊带落地罩的攒尖方亭,位于云松巢与邵窝殿相连的爬山廊之间,具有衔接景点的作用。把西边飘逸潇洒的神仙之居和东边闲逸脱俗的安乐窝通过一抹绿色连在了一起,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绿畦亭

       邵窝殿以厅、亭、廊穿插组成,布置自由,没有院门,以几块山石为门,以斜廊顺山势曲折迤逦上达东北角的高处。云松巢由曲垣斜廊围合成院落,垂花门入口处向南面突出。两者在总体上彼此衬托,相对成景。

       邵窝的西侧接曲折的爬山廊与云松巢相连,曲廊中部又穿插一座绿畦亭为两座建筑中间的过渡,使整组建筑群更加丰富。为适应总体建筑群的气氛,建筑物的尺度较小,色彩清淡素雅。

       邵窝是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安乐窝的别称,原址在河南辉县苏门山百源(即百泉)上。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耕稼自给,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河南苏门山,在邵雍隐居的安乐窝盘桓多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京后即仿建于此,并着诗云“邵窝本以肖苏门,佳处曾经识百源。”

       邵窝殿不大,只有正房三间,坐北朝南,立于高台之上,檐下金字牌匾“邵窝殿”,矮墙环护,殿后围墙随山势而建,围城半圆形。邵窝殿所处地势高,在厅前建有宽敞的平台供南眺湖景。整个邵窝殿与周围山林和谐相处,返朴归真,融为一体。其实邵窝并非安乐窝,乾隆也只是喜爱邵窝周边的山水环境,却永远不会学邵雍隐居山林。有诗为证:“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

邵窝殿


(三)画中游

位于听鹂馆北面,向东遥对着宝云阁的位置。画中游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建筑高低错落,风景如画。画中游位于前山西南坡的转折处,由画中游楼、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坊等三亭、二楼、一斋、一牌坊组成,占地面积约为0.5公顷。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陪衬亭台,以爬山游廊连通上下,布局对称,分别建在不同等高线上,互不遮挡,景观空间层次变化较大。景区大量堆叠山石,围植松柏,构成山地小园林特色。

整组建筑群有四座主要建筑物:澄辉阁突出于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南端,画中游主殿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而爱山楼、借秋楼两楼分列于一东一西。四者用廊连接构成重点突出,左右均衡,前后衬托,有如仙山琼阁的画意。因此也就有了画中游的一个顺口溜“画中游,画中游,一个亭子两个楼。东边一处叫爱山,西边一个称借秋。远看似画近是景,入景好似画中游。”

画中游全景

1、澄辉阁为两层敞阁,南侧金柱横披窗悬挂“画中游”匾额,是画中游的主体建筑,采取阁的形式,平面八方形,重檐八脊攒尖顶,周围檐,绿琉璃瓦黄剪边,有垂吻兽,四周围廊。一层檐柱有坐凳楣子、倒挂楣子,柱间步步锦罩;二层瓶子扶手栏杆。由于立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所以下层的柱子不得不顺着山石起伏而长短不一,值得注意的是,澄辉阁没有台基,柱子直接立在凸凹不平的山石上面,这也是其一大建筑特色。

澄辉阁

阁两旁的爬山廊也依着山石之升起而连接爱山楼、借秋楼两楼。廊高2.35米,单层两面坡顶,绿琉璃瓦黄剪边,明造天花,梅花方柱,青石地面,前檐无坐凳楣子、倒挂楣子,青石台基,各有青石云步台阶十八级。爬山廊中部建有两座八角重檐攒尖小亭,既用以陪衬主体,又可经此穿行石洞而登临阁的上层。阁的上层空透开敞,这里空透开敞,东西南三面都可以凭栏眺望:青山塔影,堤岛湖泊,深远迷朦;立柱与楣子木栏杆构成一幅幅精致的画框,宛若画境,人们仿佛置身画境,如游画中。乾隆年间这里挂的匾额是澄辉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时错挂“画中游”匾额至今。

2、爱山楼与借秋楼爱山楼位于澄辉阁的东侧,借秋楼位于西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后有廊,两层,硬山式屋顶,绿色琉璃瓦黄剪边,有垂吻兽仙人。前廊借爬山廊借八角小亭和澄辉阁相连,后廊借爬山廊和画中游相通。楼二层装有扶手栏杆,楼前建有三层平台,二层高3米,十九步台阶;三层青石台阶高2.35米。

爱山楼

借秋楼

3、汉白玉石牌坊澄辉阁后的假山及假山上的汉白玉石牌坊以及院墙借山势布置极为巧妙,通过山石下的隧道能与澄辉阁和爬山廊相连,所以能够上下穿插,情趣盎然。

石牌坊庑殿式顶,高3.19米,南面有额“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配联“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北面有额“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配联“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石牌坊为画中游建筑中仅存的清漪园原物。

汉白玉石牌坊

4、画中游正殿正房名字画中游,东西两侧各有十八间游廊,游廊东西两端分别连接爱山楼和借秋楼的二层后廊。画中游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前后有廊,歇山式顶,黄色琉璃瓦、绿色棱心瓦,有吻兽仙人。室内井字木吊顶,走廊明造天花,苏式彩绘。游廊是单层两面坡顶,绿色琉璃瓦黄剪边,明造天花,方形梅花柱,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虎皮石台明石角柱台基。

画中游正殿

5、东北垂花门画中游的后院,白色院墙,东北有一“二郎担山”式垂花门,单面有六朵垂花,别具一格。

东北垂花门

小故事:乾隆皇帝与画中游

相传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据说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园。他先找来工匠制作模型,可模型完成后他总觉得听鹂馆后空着块地方不合适,找人设计了多种图样,均不满意。乾隆日思夜想,后于梦中见一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兴致勃勃,边游边吟: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梦醒后乾隆把梦中所见画了下来,命内务府制成烫样,这就是画中游。


(四)湖山真意

       湖山真意位于画中游西北部,始建于乾隆年间,原称清音山馆,与西侧山坡的堆石共同构成一族院落。乾隆皇帝经常来此欣赏音乐,高兴时还亲自擂鼓,指挥演奏。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修,是一座带有落地罩的敞轩。轩坐北朝南,面阔3间,歇山顶。面南悬“湖山真意”匾。

湖山真意

       此轩地处万寿山前山山脊西部端头的地形转折点处,湖山真意亭就是西坡前后山的分界,西面的梁柱正好将远处的西山、玉泉山框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湖山真意即在于此。敞轩的每间柱子之间,都是一副天然风景画,每框一景,景景不同。轩内檐上共有6幅红楼梦彩画,另有一幅四美钓游鱼、一幅刘姥姥游园包袱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颐和园,前山西部,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
如诗如画颐和园:万寿山西翼景区之前山西翼景点(一)
趣游颐和园(二十四)云松巢邵窝殿写秋轩
[转载]趣游颐和园(二十九):云松巢邵窝殿写秋轩
老北京的记忆(42):故宫乾隆花园
祖国风光(71)颐和园“ 画中游”建筑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