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快与慢》S205.忧惧的帮凶

S205.忧惧的帮凶


开浩声明:本讲义部分内容参考丹尼尔·卡尼曼著的《思考,快与慢》,其中部分案例采用本书,不再一一批注,保护原创,重视知识产权。

本文用于开浩御书房音频节目:《思考,快与慢》

正文BODY

你还记得可得性法则么?


本节,我们讲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可得性法则,如何被人们反复利用,并且收效很好的。


开讲前,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依赖什么做出判断?先别着急回答我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猜一猜这是什么歌曲。


让我给你一点提示,是不是很像《画皮》的主题曲《画心》?估计有很多人已经脱口而出《画心》了,其实这首曲子是藤原育郎的大作《Asian road》,而你之所以不知道后者,原因是因为你只听过前者。


那么我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做出判断,是依赖记忆中是否有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很相似的定义,我只告诉你其中一个定义,你会在区别这两者的时候,倾向于我告诉你的定义。


好了,我来说一段话,证明一下你糟糕的判断。以下是我通过你们收听我节目,包括一些反馈,做出的一些科学的判断,你来看看是不是符合你们的特征。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的长处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而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好了,你内心里判断一下,你是不是我前面说的那样呢?我已经用这个实验给很多人做过分析了,如果5分是非常符合,1分是非常不符合,包括我在内,对于这段分析,都能打4分以上。


抱歉,我说谎了,当然这段话是科学的,我说谎的地方是,这段话,不是针对你一个人的,而是几乎全人类都会觉得这是在说他,这是巴纳姆效应,我们用空泛的描述,很容易让你获得赞同感,我这个分析,是不是让你想到星座了呢?


你的判断,不仅仅依赖记忆,而且依赖于你的直觉,很抱歉的告诉你,你的直觉,误差就是这么大。假如我们在一个屋子里,我大声说出以“有些人”开头的句子,比如:“有些人就是不礼貌。”你一定会谨慎的把自己先归结在“有些人”的范畴里,先对号入座再说,这就是你的直觉。


那么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一个渴望进步的人呢?哈哈,我能想到你纠结的面孔,即使你十分懒惰,十分不求上进,你也会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的说自己是渴望进步的。没错,第三个结论,你的判断,依赖于喜好,谁都知道渴望进步是一种良好的状态,所以你做出判断,太糟糕了,我们的判断,太糟糕了。


当你的记忆、存在感和喜好混合在一起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产生你对所有事物的简单判断,然后,如果你听到或者看到一个触动你记忆的、可能重置或动摇你存在感的、甚至是颠覆或者肯定你喜好的事情,那么不自觉的,你就会让整个世界都充满这样的信息,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就是由无数个你充斥而成的。


于是,群众对于一件事情的敏感程度,成为这个社会信息传递的最根本参考标准,于是媒体出现了,他们反复报道着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当你听到的一瞬间,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仿佛只有这件事最重要,你的朋友圈,微博都被这种信息所刷爆,就像天津爆炸案的时候,我和两个天津的朋友聊过,他们说,没有外界说的那么恐怖,之所以大家觉得恐惧,因为你的大脑被朋友圈一条又一条的信息所冲刷,这就是效用层叠,也就是说,整个事件的重要性,和你看到的次数有直接的关系,这件事是不是客观重要已经不再重要了。


我再举个例子,大学生会有考证热,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没事就去考各种资格证,当然,这是好事,但是你可以尝试问问那些考各种资格证的人,他们为什么要考这个资格证呢?他们八成会说,大家考,我就考呗,反正考了没有什么坏处。嘿,别以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会做出人云亦云的反应。


我引用一下书里的例子,让你看看我们糟糕的判断力,这个结论是几位心理学研究者的调查结果。


“中风致死的数量几乎是所有意外事故致死总数的2倍,但是80%的受试者却判断意外事故致死的可能性更大。


人们认为龙卷风比哮喘更容易致死,尽管后者的致死率是前者的20倍。


人们认为被闪电击中致死的概率比食物中毒要小,不过前者致死率却是后者的52倍,


得病致死是意外死亡的18倍,但是两者却被认为概率相等。


意外死亡被认为是糖尿病致死率的300倍,但是真正的比率却是1:4。”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我听过老师解释物理学里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而“错误”,指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认识。如果你的大脑是一个测量工具,那么我只能说,是一个错误的测量工具,这个差异,无论谁,都不能理解为误差。


我再问大家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扶跌倒的老人,就一定会被讹么?又有几个人被老人讹过呢?为什么社会的主流认识会觉得帮助老人是有不可控的风险呢?去年某新闻客户端,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个老人跌倒在雨天里马路旁的小水坑上,路人走过路过,没有人去扶,结果,老人因为行动不便,被小水坑活活溺死了。为什么没有人去扶?他一定会讹诈你么?还是,一条人命,不值被讹诈的那点钱呢?到底是坏人在变老,还是人心在变冷呢?


看完这则新闻,我删掉了我手机里所有的新闻客户端,当初新闻说救人会被讹,即使新闻在谴责,但是我们都当真了,可是,当我们遇到真的需要被帮助的人,因为新闻给予我们的印象,导致大多数人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对于人群总体利益来说,到底是真相重要呢?还是懂善恶重要呢?


好了,我不再宣导媒体的一些副作用了,省的又被大家用直觉判断出来我是个离经叛道之徒,毕竟我之前说过民主问题,被人强烈的抨击过,对不起,我不该用抨击这个词,不够严谨,明明是辱骂。


好了,说回到我们今天的节目里来,其实效用层叠,媒体用的还不是出神入化的,用的最牛的当属恐怖分子,我们每个人提到恐怖分子,都会汗毛一竖,甚至坐立不安,但事实上,在恐怖分子猖獗的以色列,每周因为恐怖袭击导致的死亡人数,还不及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多。而他们之所以让我们如此恐慌,因为恐怖袭击问题,你几乎每天都会听到。


当稿件写到这里,我终于理解了孔子那句话:知(通“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终于理解了,世俗的一切俗气,终究因为不够勇敢。我们因为无知而困惑,因为不相信爱而忧虑,因为不理解勇敢而恐惧,于是,我们的世界,就被形形色色的理由所胁持,我们的大脑跟着配合,于是,有了恐惧和焦虑。


至于此,我唯一给大家开出的药方就是,多读书,如果说谣言止于智者,那么,恐慌和焦虑,也可以止于智者。知识使人进步,焦虑和恐慌不会的,你终有一天会忘掉那些曾经的焦虑和恐慌,那一定是因为你与知识为伍。


稍后我会把文字版发在我们微信公众号里,你可以点开荔枝的节目,然后点开公众号里的文字版,对着看,这样能更好的吸收,也保证你摄入到准确的信息,试着矫正一下你的判断,伙伴们,本节内容就播讲到这里,感谢大家宝贵的时间,我们下节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老人致命的跌倒,这些「常用药」竟然是“帮凶”
人人都说“焦虑”,但你了解焦虑症吗?
【九型觉察】六号疑惑型性格的深度觉察要点
肌酐高的帮凶找到了,别人的肌酐能下降,为何要感谢我
紧急应变手册 如何应对炸弹爆炸事件
焦虑、恐慌、犹豫不决,看看这四句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